剛上大學時,正值八十年代中,香港成為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窗口,而借勢外國流行文化的香港歌壇更是如日中天。粵語歌曲帶著獨有的魅力,席卷南方城市,甚至蔓延到了把粵語當“鳥語”的北方。
當時最喜歡的男歌手是譚詠麟和張國榮,每年的“香港十大金曲”都有兩人的佳作。如果非要比較,會更喜歡譚詠麟多一些,原因是像《愛情陷阱》的勁歌快歌更多一些,更適合那時年輕躁動的自己。
好笑的是,當年自己根本聽不懂粵語,他們的每一首歌都要拿著歌詞對照,一字一句地學。聽到怪腔怪調的歌聲,同學裏有會說粵語的,忍不住調笑我說:千萬別讓兩位天王聽見,不然他們肯定會講“佢一開聲,啲狗都走曬”。(他一開口,狗都全跑了)。
1988年,張國榮和許冠傑合作一首《沉默是金》,歌曲一出,紅遍港澳和江南大地,並獲得當年兩項最高大獎。還記得男生宿舍裏錄音機裏播放的、走廊自組樂隊彈唱的、舞台上的文藝演出裏,都少不了這首金典歌曲。
即使如此,這首歌還不是我最喜歡的張國榮的歌曲;記得當時最喜歡是他的《側麵》,喜歡他邊唱邊舞的瀟灑扮酷,頗有香港小傑克遜的風範,直到從香港畫報裏了解到這首歌的背景故事。
80年代中後期,香港樂壇發生了一段空前激烈、影響深遠的競爭,主角正是我最喜歡的兩位巨星——譚詠麟和張國榮,史稱“譚張爭霸”。這場爭霸,不僅是兩人在音樂獎項上的競爭,更是其粉絲群體之間一場席卷全港的“戰爭”。
在娛樂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雙方的粉絲群開始敵對,進而勢同水火,不僅在各種公開場合上攻擊對方偶像,還多次發生群體肢體衝突,甚至引來警方介入。
1987年,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譚詠麟宣布不再領取任何競爭性獎項;1989年,正處於事業巔峰的張國榮在紅館連開33場“告別樂壇演唱會”,毅然宣布永遠退出樂壇;期間,當《沉默是金》音樂響起,張國榮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夜風凜凜 獨回望舊事前塵
是以往的我 充滿怒憤
誣告與指責 積壓著滿肚氣不忿
對謠言反應 甚為著緊
受了教訓 得了書經的指引
現已看得透 不再自困
但覺有分數 不再像以往那般笨
抹淚痕 輕快笑著行
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貧
是錯永不對 真永是真
任你怎說 安守我本份
始終相信 沉默是金
是非有公理 慎言莫冒犯別人
遇上冷風雨 休太認真
自信滿心裏 休理會諷刺與質問
笑罵由人 灑脫地做人
少年人 灑脫地做人
繼續行 灑脫地做人
這不僅僅是歌詞,更是智慧深刻的人生哲理;它讓年輕好勝的我漸漸學會對過往的糾結釋懷,對是非公正有了新的認知;麵對人生風雨、生離死別,有了包容和接納。
當遇到紛爭、坎坷,當遭受挫折、拋棄,當你的人生陷入低穀,當你看不見前途光明,獨自聽聽這首歌,讓它在你的心靈上流淌,撫慰那些傷痛和不安。
時光逝去,要問當年的哪首歌還記得、還會唱,唯有這首----《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