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立國之前,本傑明·富蘭克林發現了電荷守恒定律。差不多同時代的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和安托萬·拉瓦錫發現了質量守恒定律。
拉瓦錫也提出了一個元素表,但他的元素概念是錯誤的。這個錯誤跟人工智能和語言模型的錯誤有關。理解這種錯誤的本質,才能形成新的、更有效的科學邏輯。隨便說一下,富蘭克林、羅蒙諾索夫、拉瓦錫也走上了三條不同的人生道路。
十九世紀後半期,開始了以電力、材料、通訊為特征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其實起源於富蘭克林、羅蒙諾索夫、拉瓦錫等人的研究。IT革命其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部分。現在的電池、先進光刻機研究仍屬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根本就沒有什麽所謂的第三次浪潮。把服務業、IT工程師、科學家都歸入“第三產業”很荒謬。即使如此分類,“第三產業”雇員也無法明顯超過製造業。“第三產業”跟製造業也沒有本質不同,比如ASML和很多IT公司兩者都是。
亞曆山大·貝爾申請了第一個電話專利並創建貝爾電話公司,即AT&T的前身。互聯網企業家把AT&T視為大敵,提起電話的真正發明者不是貝爾。
貝爾實驗室的研究者發明了半導體,並來加州創辦半導體公司,形成矽穀。而現在美國並沒有製造先進光刻機的公司。
半導體基於物理科學,隻能表達非常簡單的邏輯電路。而腦白質切除術的諾貝爾獎錯誤七十多年不糾正,根本無法發展科學邏輯和智力新科學。物理科學和智力科學之間有一條鴻溝,需要極為複雜的邏輯體係,需要更高抽象程度的科學邏輯才能跨越。
所以歐盟Human Brain project腦模擬計劃早就如我事先分析那樣失敗了。美國BRAIN Initiative項目無法研究mirror neuron和自由意誌等重要問題。汽車自動駕駛的定義標準有嚴重問題,無法正確測試,會產生致命誤導,急需修正。語言模型生成內容會助長詭辯,淹沒真相,造成人類智力的熵趨勢。
~~~~~~~~~~~~~~~~~~~~~~~~~~~~~~~~
朗道先成名,研究凝聚態物理。但李政道、楊振寧否定宇稱守恒定律卻早得諾貝爾獎,這裏有什麽道理?張首晟研究凝聚態物理,但天使粒子的重要論文被撤稿。
物理越來越不好研究了。半導體研究跟凝聚態物理有關。
富蘭克林、羅蒙諾索夫、拉瓦錫比牛頓遲,他們的研究方法跟牛頓不一樣,不需要高深數學,但需要新的邏輯,得走新路。達爾文的邏輯比牛頓的更抽象、更複雜,華萊士其實沒全懂。
隨便說一下,UK和北美殖民地之間的處境,跟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處境,相差很大。我說富蘭克林的人生道路,別人不要捕風捉影。邏輯要嚴謹。富蘭克林是廢奴主義者,不是經濟動物。有大陸民運人士逃到台灣,腿被打斷,富蘭克林會讚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