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些觀察:在男同中,因為對性的獲取更為快捷,反而單身比例更高,能找到穩定伴侶的難度反而會加大。一方麵可能是男同對尋求穩定伴侶關係的願望並不如嘴上說的那麽強烈,即說的與做的背道而馳。也有可能在壓力的環境下,要做自己的人,往往性格上更為自我,在包容性上存在一些不足,而伴侶關係,需要彼此的妥協與包容;當然,還存在另外一種解釋。
一種心理學觀點認為,太快合體,會讓雙方產生一種誤解:就是我對你已經很了解了,事實上,這是一種假象,也許隻是了解了對方身體的部分。這可以從男同交友宣言中,過度強調尺寸這種可衡量的維度窺見一斑。
如果要發展伴侶關係,需要考慮到一個社會人的性格,工作,能力,人際關係、教育背景、家庭成長等等,都需要被立體的看見,否則就會隻從身體和欲望的角度去評估了。
還有一點也很有趣,在華人文化中,盡管某些人自己推動了更快的合體,但在評價機製中,又會多一重“這個人有點隨意”,這展現出一種矛盾性,一方麵享受並推動了更快的合體和快餐文化,另一方麵又潛意識的認為,這是不好的,希望尋找下一個“更謹慎的人”。
還有一個就是重視維度的問題,快速進入合體階段的人,容易忽視其他重要的關係維度,即對關係的優先級排序不同,強調功能型的性,這是硬維度,而忽視軟實力的溝通與連接。而溝通是伴侶關係的核心要素,找伴侶需要“軟硬”兼具。
研究同樣支持以上結論:Bisson和Levine(2009)發現,那些在關係初期推遲性行為的伴侶,往往報告更高的關係質量和穩定性。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有更多時間了解彼此,並建立起堅實的情感基礎。
Peplau等人(1982)的一項研究發現,性關係的早晚與關係滿意度有關。那些在關係早期就發生性關係的伴侶,報告的關係滿意度相對較低。這可能是因為快速進入性關係可能導致忽視其他重要的關係維度,比如情感連接和溝通技巧。
Kuperberg和Padgett(2015)研究了大學生的關係,發現那些推遲性行為的情侶在關係滿意度和持久性方麵表現更好。他們認為,推遲性行為可能有助於更全麵地評估伴侶的兼容性,並更好地處理關係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