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創造曆史?——萬字長文解讀人類文明興衰

來源: JustWorld 2023-08-13 05:08:5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0325 bytes)

氣候創造曆史?——萬字長文解讀人類文明興衰 

來源:環球地理雜誌

導言: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是我們觀察曆史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但氣候到底如何影響甚至創造曆史?關於這個話題有過不少研究,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直觀展示氣候與人類曆史的關係。

1816年的歐洲大陸,八月霜凍、全年無夏

遭遇氣候異常降溫事件

歐洲降溫示意圖@Wikipedia

農作物大麵積減產歉收,導致大量家畜死亡。馬匹,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也不例外。麵對這一困境,德國大發明家卡爾·德萊斯公爵,竭力尋求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方式,於是發明了“雙輪跑動機”。

並於1818年取得專利權

這就是現代自行車的雛形

從此改變了人類交通史

200年以來自行車演化簡圖@Wikipedia

注釋:“雙輪跑動機”德文:Laufmaschine,英文:running machine。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氣候變遷與曆史軌跡有關。那麽,氣候變遷如何改變人類曆史?

1

氣候決定文明

地球自誕生以來,曆經多次氣候冷暖交替。全球變冷時(冰期),地球處於冰河時代。

北半球冰期冰川分布(黑色)示意圖

全球變暖時(間冰期),全球萬物複蘇。

北半球間冰期冰川分布(黑色)示意圖

氣候變化製約著生命演化,影響著人類前進的腳步 。

258萬年前,人類先祖學會加工石器,進化的腳步踏入舊石器時代。

地球同步進入第四紀,氣候以冰期-間冰期交替,地質學家稱之為旋回。旋回的周期以萬年計。

注釋:冰期是指全球持續低溫、大陸冰蓋大幅度向赤道延伸的時期;間冰期是指兩次冰期之間,全球溫度較高、大陸冰蓋大幅度消融退縮的時期。冰期和間冰期又有不同時間尺度,大冰期的時間尺度為億年級、冰期與間冰期的時間尺度是十萬年級、小冰期時間尺度為千年級。目前地球處於第四紀大冰期,50萬年來出現了5次冰期,每次冰期平均持續7萬多年,而每次間冰期平均持續2萬多年。目前處於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

7萬年前,地球進入末次冰川期,一直持續到1.2萬年前。

末次冰期想象圖

11700年前,地球開始走出冰川時代,氣候發生全球變暖趨勢。猛獁象開始出走東北,消失於西伯利亞。

隨著氣候好轉,萬物蓬勃生長。

原始先民,離開了原來居住的洞穴,逐漸在平原上定居下來,人口開始漸漸增多。

依靠野外采集食物的生存方式,不能滿足部落族群生存需要。

於是,催生了原始農業的出現,中國北方先民開始種植粟和黍;南方先民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中東先民在兩河流域種植小麥。從此,人類由狩獵采集步入農耕文化。

農作物的原始產區示意圖

10000-8300年前,全球顯著升溫。人類生存環境迅速好轉,古代先民發展製陶技術。

更有利於儲存生活用品,漸漸擺脫大自然諸多束縛。

8200年前,隨著氣溫上升,北半球巨量冰川融化。尤其是加拿大的勞倫冰原的大融化(Laurentide Ice Sheet)。

加拿大的勞倫冰原複原圖

崩塌冰融水注入北大西洋,大量冰水混合物奔向北冰洋。誘發洋流紊亂,導致全球發生幹冷事件,地學史稱“8200aBP事件”。

寒潮襲擊北美東岸@NASA

8200-4200年前,幹冷事件過後。全球氣候進入大暖期,亞洲夏季風平穩增加,東亞氣溫普遍高於現今。中原地區,大象奔走於密林,揚子鱷隱藏於河邊,魚蝦成群生活在河湖中,其中有這樣一種鯉魚尤為繁多。古代先民大量捕撈食用,大量魚骨堆棄在一起,隨著遺址掩埋而保存至今,它就是龍州鯉。

龍州鯉@百度

注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8000年前)出土龍州鯉的咽齒,推測當時賈湖遺址所在地的氣候可能比現今長江流域更加溫暖,因為現在的龍州鯉分布的冬季最低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邊陲的龍州-上思一帶。

屬於中國特有物種,現今分布在廣西西江上遊。推測中原地區的氣候,相當於現今的廣西一帶。地球科學數據顯示,華北平原氣候,年均氣溫較之今天高出2~3°C。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C,降水較之今天多出1/3。

中原地區大象奔走

氣候溫潤造就大批良田,先民陸續創造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河南省文化遺址分布圖@李開封等/2015

注釋:裴李崗文化距今8500-7000年前、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龍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前。

這一時期,非洲撒哈拉沙漠,還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

又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7000-5700年前,全球氣候,處於大暖期的鼎盛階段。溫暖濕潤的氣候,決定了原始社會的長足發展,我國北方地區步入仰韶文化時期,造就了原始文化發展的繁榮階段。用一組數字能更好闡述這一特征,新石器時代遺址7000多處,仰韶文化遺址有5000多處,僅中原地區就有3000多處。

仰韶文化分布區@Wikipedia

5700-5000年前,全球氣候出現波動異常。以5400年前為界,前300年亞洲季風減弱、降水減少。400年,降水小幅度逐漸增加,隨後又劇烈減少。導致我國北方仰韶文化衰落,地學史稱“5400aBP事件”。

北方幹冷期氣候影像圖@ESA/20070228

同一時期,非洲撒哈拉地區,湖泊萎縮、開始出現沙漠化。

當地人開始遷往尼羅河流域。

埃及早王朝時期示意圖@ESA

5000-4200年前,全球氣候開始轉好。氣溫升高、降水增加;冰川消融、海平麵上升。

中國東部衛星影像@NASA/20160613

黃河在華北平原四處遊蕩,黃帝部落生活東部平原區,麵臨著洪水的劫難生存環境變得惡化。

黃河河道遷徙示意圖

黃帝率領部落開始遷往高地,從東部平原向西部高原進發,從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挺進。為部落尋求更好的生存空間,與居住黃土高原的炎帝部落展開了一次殊死之戰,史稱“阪泉之戰”,實現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

蚩尤所率東夷族部落,長期生活在濱海地帶。遭遇洪澇災害和海平麵上升雙重誘因擠壓部落生存空間。蚩尤率領部落開始西進,與炎黃部族大戰於逐鹿,蚩尤為此喪命、部族被融合,史稱“逐鹿之戰”。

4200-4000年前(公元前2200年-2000年),全球經曆了200年幹旱期,亦稱為“4200 aBP事件”。

澳大利亞沙漠@Daily Overview

導致全球範圍文明的衰落。

全球幹旱事件與曆史進程@董廣輝等/2017

撒哈拉淡水湖完全幹涸。

非洲衛星影像合成圖@NASA

古埃及的古王國終結。

埃及大金字塔@Daily Overview

兩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國消亡。

阿卡德帝國示意圖@Wikipedia

印度河哈拉帕文明向下遊方向遷移。

中國,直接影響就是“南澇北旱”。

南方河口衝積物擴散衛星影像@ESA

南方地區,洪水滔天淹沒大片良田,南方古代先民流離失所。

江蘇常州長蕩湖中八卦造型@Daily Overview

江浙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在通向文明門檻之前發生衰落。

良渚文化的衰落-4000年前@吳立等/2012

北方地區,開始出現幹旱,黃河衝積扇下遊,山東龍山文化亦開始衰落。

黃河衝積扇分布示意圖

這一時期,河南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屬於溫潤的的亞熱帶氣候。原本河湖遍地、樹木叢生,經受長達200年幹旱事件,湖水萎縮、湖岸裸露造就大片良田,適合中原先民開墾耕作。

環嵩山文化遺址分布圖@魯鵬等/2013

曾經泛濫成災的黃河,河水流量開始減少,大禹又治理十三載,消除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大禹時期黃河故道(黃色)

最終開啟華夏第一王朝。

夏朝疆域@追學網

2

氣候創造曆史

1.第一次小氣候暖期

3800-3200年前(公元前1800年-1200年),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的弗蘭格爾島,僅存500-1000隻長毛猛獁象,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滅絕。

注釋:猛獁象的適宜生存在寒帶。直到約10000年前,絕大多數猛獁象消失殆盡,僅500-1000隻長毛猛獁象在北冰洋的弗蘭格爾島上存活下來,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滅絕。

夏商之際,大象仍奔走在中原大地,梅樹和竹子生長中原地區。商王武丁時代(公元前1365年-1324年?),甲骨文記載打獵捕獲大象。

氣候溫潤適宜,利於農業發展。糧食產量增加,極大促進加工業發展,青銅冶煉技術到達了頂峰。

商代司母戊鼎

2.第一次小氣候冷期

3200-2700年前(公元前1200年-700年),寒冷氣候導致作物減產。民不聊生、人心不古,易於發生社會動蕩和戰亂。

張家口結冰的湖泊@Atlantic

中國,在這一波氣候變冷的過程中,隨即發生一係列動亂事件。公元前1046年,“河竭而商亡”,周族部落在武王帶領下滅商。

商朝疆域@追學網

注釋:《國語·周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河竭而商亡”指黃河枯竭而商朝滅亡。究其原因,氣候長期幹冷導致黃河枯竭。

公元前842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人民發動“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出鎬京(西安)。公元前771年,“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邊遊牧民族迫於生存,長期頻繁南下侵擾周朝,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鎬京。

周朝及鄰邦範圍圖@追學網

西方,長期處於“希臘黑暗時代”。地中海東部的青銅文明衰落,宮殿和城市都被毀、丟棄。居民定居點變的更小、更少;意味著經曆了饑荒和人口減少。

希臘衛星影像圖@ESA

3. 第二次小氣候暖期

2700-2000年前(公元前700年-公元元年),《左傳》記載,魯國(山東地區)冬季冰房采集不到冰,且生長有梅樹和竹子。

注釋:梅樹和竹子一般生長在亞熱帶地區,如我國江南地區,《左傳》物候記載表明山東地區類似於現今江南的氣候特征。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東西方文明在同一時期“共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是上古時期的輝煌時代。

春秋形勢圖@玖巧仔

西方,步入希臘-羅馬時代。

注釋:希臘城邦(紅色)和腓尼基城邦(黃色)-公元前350年

“無數風流競折腰”,公元前551年,當孔子出生時,釋迦牟尼已是14歲少年

公元前479年。待孔子老去後,10年之後(公元前469年),思想家蘇格拉底來到古希臘。11年之後(公元前468年),墨子出生在山東滕州。52年之後(公元前427年),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降臨。95年之後(公元前384年),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誕生。107年之後(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於山東鄒縣。110年之後(公元前369年),莊子誕生於河南商丘。132年之後(公元前347年),縱橫家蘇秦橫空出世。公元前322年當亞裏士多德老去時,歐幾裏德已經8歲了。22年之後(公元前300年),歐幾裏德創作了《幾何原本》。35年之後(公元前287年),歐幾裏德的徒孫阿基米德出生於西西裏島。38年之後(公元前284年),李斯出生於河南省上蔡縣。42年之後(公元前280年),韓非子誕生於河南省新鄭。

簡而言之,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比李斯大3歲,比韓非子大7歲。

孔子畫像-明仇英繪/1494~1552

這段氣候溫潤期,造就人類智慧集中大爆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戰國形勢圖/公元前350年@玖巧仔

據史學資料統計數據,自秦漢以來的2000年內,31個盛世、大治和中興。21個發生在溫暖時段,3個發生在由冷轉暖時段,2個發生在由暖轉冷時段而在15次王朝更替中,11次出現在冷期時段。

秦漢以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葛全勝等/2014

4. 第二次小氣候冷期

2000 -1400年前(公元元年-公元600年),全球氣候再次回到小冰期,寒冷迫使人民向南方尋找陽光,社會動蕩和戰亂再次掃蕩中外。

中國中東部的大雪@NASA/20180110

比如公元225年,曹丕到淮河廣陵(江蘇淮安),組織10萬士兵開展軍事演習。由於氣候寒冷、淮河結冰,軍事演習不得不取消,這是目前已知淮河最早一次結冰。

東漢至宋時期黃河故道圖-黃色範圍為淮安

中國,從公元元年開始,拉開了大亂世的序幕,王莽篡政、兩漢更迭。

王莽末期群雄割據示意圖@玖巧仔

東漢王朝鮮有和平繁榮,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東漢疆域-公元24年@追學網

三國演義三分天下。

三國區劃圖@玖巧仔

五胡亂華十六國,漢族南遷建立東晉政權。

東晉疆域-公元417年@追學網

南北朝混亂割據。

南北朝割據-公元556年@追學網

從此,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格局,江南的經濟發展趕上北方。

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11年)以來漢族南遷@玖巧仔

歐洲,在公元542年-592年,爆發了大瘟疫疾病,死亡近2500萬人。待氣候停止惡化、開始轉好,瘟疫似乎也平息下來。

描繪歐洲鼠疫的畫作

注釋:從南極與格陵蘭的冰芯取樣重建的氣候演化證據表明,超級火山噴發造成的公元535-536年氣候極端事件,導致了持續多年的火山冬天,全球農業生產崩潰、饑饉肆虐,從而導致瘟疫流行性大爆發。最可能的超級火山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拉包爾火山或中美洲薩爾瓦多的伊洛潘戈湖火山。

5. 第三次小氣候暖期

公元600-1280年,隋唐再次統一全國之後,帝國開始變得富庶。

唐朝疆域圖@玖巧仔

文學和藝術隨之複興,開啟了“唐詩宋詞三百首”。

宋疆域圖-公元1111年@玖巧仔

這一時期,氣溫再沒有回升到從前,竹林並未回到中原,大象也遷移到南方。

公元850年-965年,是小氣候期中的寒冷期,期間經曆了黃巢起義。

五代十國小亂世。

五代十國分布圖@玖巧仔

蒙古地區,氣候溫潤帶來降雨,沙漠逐漸變為草原。北方遊牧民族人口膨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橫掃歐亞大陸。

6. 第三次小氣候冷期

公元1280-1820年,全球氣候小冰期,公元1431年,柬埔寨吳哥城被放棄。

公元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明末民變開始。公元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明朝滅亡與小冰期饑荒有關。

公元1650 -1700年最冷,洞庭湖結冰三次,太湖、漢江和淮河結冰四次。

明朝萬曆疆域圖@玖巧仔

歐洲,公元1346年-1353年,爆發聞名於世的黑死病。後來波及全球,全世界死亡約7500萬人。

黑死病的蔓延@Wikipedia

7. 第四次小氣候暖期

公元1820年至今,現代氣候最適期。人類經曆三次工業革命,工業化國家初期人口倍增,到了小康階段自發性節育,更多的發展國家人口繼續膨脹,地球正處在一個變暖的周期 。

總體而言,長時間的寒冷,嚴重損害農耕經濟產出,造成糧食供應不足,導致政府稅收減少,進而削弱王朝的權力。相對溫潤的氣候,大力促進農業產量提升,物質供應豐富,政府稅收充實,先哲開始致力於文化藝術,也就是說,氣候變化決定曆史進程。

全球氣候變化,又具有一定的準周期性。以600年暖濕和600年幹冷交替相隔1200年左右循環一次,古代先民的社會文明隨之變遷。

注釋: 地球科學證據和史料記載顯示,雖說現今處於1.1萬年前開始的間冰期,但是近5000年來,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

那麽,究竟什麽原因導致氣候周期交替?

3

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

決定地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四個因素:太陽輻射作用;地球軌道參數;星係軌道參數;天文及地質事件。

注釋: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因素很多,這裏僅列出以上幾種,簡明扼要敘述,方便大家理解。

1. 太陽輻射作用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係八大行星中,地球位於內側第三序位。太陽活動的強度,決定了地球氣候變化。

然而,太陽活動的強度,而有一定的周期性。最主要的太陽周期,是長達11年的太陽黑子周期。

太陽黑子影像@NASA/20040622

太陽黑子活動頻繁,繞太陽黑子邊緣的光球區域,亮度比平均的亮度更高,因此太陽散發出更多的熱量。太陽的輻射強度會更大,進而輻射到地球熱量更高。

太陽粒子與地球磁層的交互作用

簡而言之,太陽黑子越多,太陽輻射增加,太陽變得更亮。到達地球表麵較多,地球平均溫度較高,形成的氣候較為溫暖。

太陽活動-日冕@NASA/20150224

注釋:太陽活動是太陽所發出太陽輻射的總量變化。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麵上所接受的太陽輻射通量密度,稱為太陽常數。太陽常數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常數,依據太陽黑子的活動變化,他所影響到的是氣候的長期變化,而不是短期的天氣變化。

1893年,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整理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檔案,注意到1645-1715年間,太陽黑子數量極其稀少,是一個太陽活動極小期史稱“蒙德極小期”。這一時期恰是氣候較為寒冷,太陽活動的周期性,決定了地球氣候周期性變化。

太陽黑子、日食與國家空間站@NASA/2017

2. 地球軌道參數

引起日地距離和位置的改變,又分為三個方麵。地球軌道偏心率,變化周期為9.6萬年。

黃赤交角,變化周期為4.1萬年。

歲差現象,變化周期為2.6萬年。

歲差現象示意圖@Wikipedia

注釋:歲差現象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逐漸漂移,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5800年的周期掃掠出一個圓錐。

三者,共同作用於地球氣候變化,以10萬年為主周期變化,同時疊加著4萬和2.6萬年,次一級的變化周期,產生時間尺度為萬年級的冰期。

注釋:米蘭科維奇理論即是從全球尺度上研究日射量與地球氣候之間關係的天文理論。該理論認為,北半球高緯夏季太陽輻射變化(地球軌道偏心率、黃赤交角及歲差等三要素變化引起的夏季日射量變化)是驅動第四紀冰期旋回的主因。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單一敏感區的觸發驅動機製,即北半球高緯氣候變化信號被放大、傳輸進而影響全球。

比如,黃赤夾角(地軸傾角)變化範圍22.1°-24.5°,變化周期為41000年

當地軸傾角增大時,高緯地區接受太陽輻射增加。赤道地區接受太陽輻射減少,同時,地軸傾角越大,地球冬季和夏季,接受太陽輻射差別越明顯。這些差別共同影響地球氣候變化。

3. 星係軌道參數

太陽係圍繞銀河係,做更大空間的運轉。具更大尺度的周期,導致銀河係等星係恒星,對地球輻射作用產生周期性變化,產生更長周期的氣候變化。比如,時間尺度為億年級的大冰期。

太陽係在銀河係中位置@NASA

4. 天文及地質事件

隕石撞擊地球,導致地球磁場倒轉,進而影響氣候變化。

注釋:有學者認為258萬年前,隕石撞擊導致地球磁場由鬆山反向極性期轉向布容正向期。

火山噴發,可以直接影響全球氣候。公元前1650年-1600年,希臘米諾斯的錫拉島火山爆發。

生成約30-35千米高的噴發柱。

一萬年來最嚴重的火山爆發之一,史稱“米諾斯火山爆發事件”。

米諾斯火山口@NASA

大量噴發物進入平流層,導致全球氣溫降低。河流枯竭、糧食減產。這一事件,很可能是誘發夏朝滅亡,《國語•周語》記載“伊、洛竭而夏亡”。

4

無算之年

1815年4月5-15日,印度尼西亞鬆巴瓦島,坦博拉火山開啟一係列噴發。

當時造成了10000人喪生,噴發過後的幾個月內,致使82000多人死於饑餓和疾病,火山灰充滿到整個大氣層。

坦博拉火山口@NASA

削弱太陽輻射強度,全球遭遇氣候異常降溫事件。對全球的影響在第二年突顯。1816年,全球氣溫急劇下降,北半球農作物欠收、家畜死亡,導致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中國1816年夏天(嘉慶二十一年),農曆八月“天氣忽然寒如冬”。黑龍江地區農曆七月出現嚴重霜凍。

歐洲,遠在萬裏之外。八月霜凍、全年無夏,直接催生了自行車的發明。1816年亦稱為“無夏之年”。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嚴格限製國家資源承載力水平。

總體來看,氣候變化決定農業經濟水平。農業經濟影響人類溫飽程度,人類溫飽奠定社會穩定狀態。社會穩定製約曆史發展進程。

簡而言之,古今多少事,盡在氣候中。

主要參考文獻:

1. 竺可楨, 1972.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2. 劉東生等編譯, 1997. 第四紀環境.

3. 許靖華, 2006. 氣候創造曆史.

4. 狄·約翰, 2014. 氣候改變曆史.

5. 馬德. 2017. 氣候顛覆曆史.

所有跟帖: 

我相信。其實人在大自然麵前,真的非常渺小。所謂“人定勝天”,不過是意淫而已,或者是某些人糊弄別人的伎倆。 -原上草2017- 給 原上草2017 發送悄悄話 原上草2017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3/2023 postreply 08:10:05

你貼的東西你都看一遍嗎?我基本都看,謝謝謝謝謝謝,質量高,有內容。 -燕然山- 給 燕然山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4/2023 postreply 09:15:42

感謝你的欣賞。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5/2023 postreply 05:10: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