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8)元宵與湯圓

 

8. 元宵與湯圓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要吃元宵、品湯圓,隆重慶祝。但元宵和湯圓究竟有那些區別呢?
        很多人認為,元宵和湯圓就是一回事,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應當承認,元宵和湯圓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既然是兩個名稱,在工藝、外型、口感等方麵一定有差別,隻不過我們平常沒有細究罷了。
        首先,元宵是“滾”出來的,而湯圓是“包”出來的。
        做元宵時,一般先將餡料切成比乒乓球小的正方體,然後蘸上水,在盛有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要一邊繼續用水噴淋,使其自然沾結糯米麵滾成圓球。
        湯圓的做法有點像包餃子。先把糯米麵加水和成團,放置幾個小時讓其“醒”透。在“醒”麵的同時,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備用。因為糯米麵的粘性極強,所以隻需揪一小團濕麵,用手擠壓成圓片的形狀,而不需要像包餃子一樣動用擀麵杖之類的工具。用筷子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中心,用手邊轉邊收口就成了湯圓。
         這是工藝方麵的區別。
        其次,在外形方麵。因為元宵是“滾”出來的,所以它表麵的糯米粉很薄,外層是幹的,表麵掉渣,一捏就碎,下鍋煮時糯米粉吸收水分才變成糊狀。湯圓是“包”出來的,中間的餡含水量較大,所以質量上乘的湯圓外觀光潔,油潤發亮,不易破碎,便於保存。
        第三,口感也不一樣。下鍋煮過之後,元宵表麵的糯米麵容易脫落,一不小心就容易煮爛,所以湯比較濃,喝湯猶如食糯米粥。而湯圓則獨善其身,鍋內清湯寡水。
        對於元宵及湯圓的吃法,中華民族總結出了水煮、油炸、籠蒸、火烤、拔絲、酒醉等等不一而足。據說有一種叫“穿衣”的食用方法,是將芝麻炒酥研末,與炸好的元宵或湯圓一同放入熬好的稠糖稀鍋中,滾沾均勻,出鍋上盤,逐個擺好,互不粘連,冷食、熱吃皆宜,有興趣者不妨一試。
        除了元宵湯圓的吃法多樣外,各地慶祝元宵佳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甚至有些地方元宵節的日子也不一樣。如部分江西客家人習慣在正月十四過元宵節,而雲南的陸良等地,以及部分少數民族則把農曆正月十六作為自己的元宵佳節。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朋友博客這樣介紹: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風趣,足智多謀。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麵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當詢問自殺的原因時才知,這個宮女是做湯圓的廚師,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麵,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在長安街擺了一個卦攤。不少人都爭著來跟前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整個長安城一時起了恐慌。人人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說:“正月十五的晚上,火神君會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以讓當今天子想辦法。”說完,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百姓捧起紅帖,趕緊送上皇宮。

    漢武帝接過一看,上麵竟是:““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女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然後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的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一來,就可以瞞過玉帝。此外,再通知城外的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把這一天叫做元宵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