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離合謎中字素的異同和變化



離合謎中字素的異同和變化
            
     喬北海(南山樵翁)    
     2016.9

離合謎也叫拆字謎,離合手法屬於兩大成謎手法(會意、離合)之一。其特點是:取其漢字字素的形狀,經過拚合組成謎底。這就如蓋樓一樣,材料貨真價實,樓的質量就好;材料假冒偽劣,樓的質量就差。因此,我們用離合法做謎,就必須分清字素的異同,懂得字素的變化,擯棄假冒偽劣,做出高質量的謎作。

本文專門針對字素的異同和變化,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字素的異同
在漢字中,有些字素看上去不同,其實是一個字素的不同形式。如:柴、村、親等字中的“木”字。有些字素看起來很像,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字素。最容易混淆的是“日”和“曰”。做離合謎,了解字素的來源,分清字素的異同是十分必要的。

1、土與士要區別

土與士,因為橫的長短不同而成為兩個不同的字。由“士”衍生出來的字,如:誌、壬、任、憑、吉、廷、喜等等,也是絕對不能和土混淆的。在製謎中,“誌高”、“先聲”、“喜在先”皆為“士”;“寺前”、“城頭”、“塵高飛”皆為“土”。不能互換,也就是說不能把土當做士,反之亦然。

但是如果底字是用筆劃拚合而成的,兩者則皆可以。如:“十一”,可以拚成土,也可以拚成士。這是因為“土與士”下麵的橫雖然有長有短,但它們都可以看成是“一”字。其他如:“一生苦心”、“午後到西北”等也是如此,既可以拚成“士”,也可以拚成“土”。需要記住的是,“周”字中間不是“吉”字,上麵是土而不是士。


謎例:周扒皮攪碎一夕夢(地名)吉林 。這就錯了,我否定。


2、橫的長與短


除去“士”“壬”及其衍由它們衍生出來的字以外,其他字中橫的長短,都是為了字形的美觀而定的,是書寫的習慣與要求。


“橫”的書寫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這就是:兩橫上下並列,上橫要短些,下橫要長些。例如,二、夫、天、牛、土等字。實際上這兩橫是平等的。三橫上下並列,上橫稍長,中間最短,下橫最長。如:三、生、春、豐等。實際上這三橫也是平等的。我們的祖先在造字時,最早出現的是:一、二、三。這些字是為了計數而產生的,每橫隻代表一個基本單位“一”。橫的多少,隻表示數目多少,這些橫是不分長短的。大家想一想,三字不管去掉哪一橫,剩下的都應該是二。三字加上丨,成為?(青字頭),再加上丿,就是“生”字。所以說,“生”字的三橫長短,也和“三”一樣,長短隻是為了美觀。生字上邊是不是“牛”,也可以推論一下。牛的第二橫為啥長?那是因為它隻有兩橫。生字中間一橫短,那是因為它有三橫。這完全是由書法習慣造成的。如果“生”去掉最後一橫,為了字形美觀,第二橫就應該變長。因此認為,生和牛的橫,不必論長短。


謎例:用愛心改變人生(字)牽。我接受。


另外,兩橫或三橫,如果受兩邊框框的限製,則一律成了短橫。如自、目、其、具、真等字,他們中間就是二或三,不能因為它們短,而予以否定。如果刻意去追究橫的長短,那麽“真心”就不是三,“其中”就不是二。因為他們的“橫”都短了,離合謎就無法做了。


第三,字的橫筆長短,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家都知道,王的第一橫比第二橫長,是不是所有的“王”字都如此呢?不是。大家看看“全”字:全下麵的“王”第一橫比第二橫短,那是受到上麵“人”字的限製,第一橫無法伸展。“廷”字中的確是“壬”,但卻看不出“廷”的中橫比下橫長。


還有,一個字作為單字時,筆畫舒展,把他放在其他字中,作為一個字素,字形就要變化。有的被擠扁,有的變得橫寬。如:日字,形狀是上下長、左右窄的,但在“量”字裏,看起來比“曰”(音yuē)還要寬。所以說,筆畫長短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人造字很靈活,我們也要學會變通,不能膠柱鼓瑟,單單死摳字形,把問題看死了。


3、撇的出頭與不出頭


撇向左出頭的有:化(華、花、訛)右旁兩筆之間相交叉。不出頭的有:匕(比、北、此、死、旨、尼、老、頃)、侖(掄、倫、論、輪、淪、綸)兩筆不相交叉。


《漢典》化:左右結構會意;從亻、從七。《說文解字注》(化) 教行也。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從匕人。……今以化為變匕字矣。匕亦聲。呼跨切。


由此看來,“化”的今字就是亻和七合成。而化的古字是“匕”。既然《說文解字》中說明了“化”從“匕人”,那麽,“殘花”扣“匕”就無可挑剔。有人用“終老”來扣化字後半部,可以接受。謎例:不孝之子化外人(字)老。我接受。


4、橫的出頭與不出頭


 “彐”的中橫向右不出頭的有:尋、帚、芻(鄒)當、雪、掃、婦、侵等。“彐”有豎穿過時中橫向右要出頭。如:聿、建、秉、捷、唐、康、爭、兼等。


出頭和不出頭最好分清。如果要混用,也是形近相扣。“急”字中間不出頭,“爭”字中間出頭。還是要區分開為好。


謎例:情急無心垂釣鉤(字)靜。我存疑。


“舟”做左偏旁時,橫向右不出頭,如:艦、般、航。第五筆“橫”向右不出頭。不出頭也是舟字。“女”做左偏旁,和舟一樣,橫筆也不出頭。如:娟、嬌、姐、妹、娘,很多。這些字也屬於書法中的“讓筆”。舟、女做偏旁,右邊有字素,影響左邊字素的舒展,就要避讓。“女”在下不讓筆。所以,船頭=舟,婚前=女,合情合理,我讚同。


5、日與曰要區分


“日”和“曰”是兩個不同的字,也是兩個最不容易區分的字素。在漢字中,帶日的字多,帶曰的字少,但是,在離合謎中,卻有大量的人把謎底中的“曰”字當做日字拆解,應該區分開。我們隻需要記住常見的帶曰的字。其他不易區分的,應該按日處理。


常見的帶“曰”的字,大致有:替、曲、最、昌、曷、曹、曾、曼、遝等,以及這些字的衍生字。這些都是經過《漢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核實的。


謎例:轉眼又到早上(11筆字)曼。我否定。因為“早上”是日,曼上是曰。


謎例:轉眼又到南昌(11筆字)曼。我讚同。因為“南昌”的確是曰。


6、覀與西、罒與四


“要”(賈、票、粟、栗等)的上部覀:簡體部首“覀”,是由繁體部首“襾”演化而來。襾音yà, 覆蓋、包裹的意思。


查《漢典》西:簡體部首“覀”,繁體部首“襾”。說明“西”字就是由“覀”演化而成,他們可以互扣。“首要”扣西,沒問題。


謎例:目灑清淚妾始離(字)要。我讚同。


“罪”的上部“罒”,罒音wǎng,(查《漢典》罒:簡體部首罒,繁體部首網。字義:同網,做偏旁。)是網字演化成的。像羅,罟,罦,罳,罖,罥等字,它們的意思都是各種各樣的網具。網字頭有一個重要的引申義,就是代指法律或者執法機構(法網):如“署”字的本意就是執法的機關;“罪”字就是違犯法律的行為;罰字就是處置違法行為;羈字就是約束犯罪的人員。這些字由於和現代文明息息相關,至今仍然被廣泛地加以使用。


查《漢典》四:部首口。字形分析:全包圍結構。找不出四和罒同根同源的依據,他們不是同根字。但現在的漢字偏旁部首名稱中,把“罒”叫做“四字頭”, 罒與四形近相扣,如:“四夕”扣羅,我接受。“轉眼”扣罒,也可以接受,因為是把“目”字轉了。


謎例:四處為非觸刑法(字)罪。我接受。


 


謎例:初獲罪名遭搜捕(字)羅。原形相扣,好。我讚同。


7、“天下第一易錯”之部首


冒、冕上麵不是“曰”,也不是“日”《百度漢語》冒:部首“冂”。“冒”字人人都認識,但很可能落筆即錯,網上稱為漢字中的“天下第一易錯字”。“冒”的上部,也念mào,實際上是“冃”,下不封口,兩短橫與左右豎不相連,不少人誤寫作“曰”或“日”。《漢字聽寫大會》的參賽選手在書寫時都出現了錯誤。和冒同一部首的,還有冕字。


謎例:泣別傷心淚意多(9筆字)冒。淚+意-泣-心=目+日,我否定。


謎例:高橋一一現眼前(9筆字)冒。高橋取冂,讓筆後去掉鉤,我讚同。


8、豎、撇的區分


同、岡、網、罔,第一筆是豎。周、用、月,第一筆是撇。這些字的外框要區分開來,不能混用。


謎例:南京周邊點心好(字)尚。我否定。


謎例:花前初見燕歸來(7筆字)芮。我讚同。有人說,“初見”無鉤,“內”有鉤,不讚同此謎,那是不知道漢字的“讓筆”和字素的變化。我認為完全成立。


9、有點與無點


堯、曉、燒、撓、澆、繞等字,右上角無點,不同於戈。


市、柿、鈰、鬧,有點。巿、沛、肺、芾,中間豎向上出頭,無點。沛七畫,右邊不是市。步(涉),左下無點。染右上不是丸。紙下無點(低下有點)。


謎例:孤帆一點在東湖(字)肺。錯謎,我否定。


10、夂(折文)與攵(反文)


夂(折文)和攵(反文)是兩個不同的偏旁部首,外形相近,筆畫不同,不要混用。


謎例:敗將西逃到冀中(字)備。我否定。


謎例:從政後高高在上(少筆字)冬。我否定。


11、撇的聯通與不聯通


漢字中有些字的撇是上下聯通的,如:免(兔、挽、勉)、奐(喚、換、渙)、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筆都是一撇通下來。麥七畫、美九畫、敖(傲、熬、遨)十畫。這些字不是一筆通下來。


謎例:八戒爭先翻過山(十二畫字)象。把“象”的口中間看成丨(根本就無丨),八戒扣“豕”,翻山,是把山倒過來。因為“象”的丿是上下聯通的,所以作者搞錯了,筆畫也錯了。謎不成立。


12、當字頭(?)和“小”


“?”,黨、光、賞、裳、堂、常、掌、撐等字的字頭,形狀與“小”相近,篆字寫法相同,查《漢典》光:上下結構,會意;從小、從兀。既然“光”字上麵是小字部首,其他的字也應該按“小”看待。


謎例:陽光當頭(字)隙。我接受。


13、“廾”與“艸”


“廾”音gong,“艸”音cao。雖然外形差別不大,但是卻是兩個不同的部首,艸在字首,廾在字底。不讚成混用。


謎例:花前結對死生同(字)葬。上下都用“花前”,隻是形近。我存疑。


14、其他字素


(1)、字的末尾筆畫不同的:離(漓、螭、璃、禽)末兩筆:撇折、點。禹(屬、踽)、禺、隅、愚、寓,末三筆為豎、提、點。


謎例:京中高手先離開(字)禹。我否定。


(2)、興字頭(學、覺、嚳、黌、鱟,中間是點)要和當字頭(中間是丨)區分開。就是說,“學”字頭與“堂”字頭不同。


(3)、“水”與“氺”屬於異體字,筆畫不同,但都是水。“恭”、“慕”字下麵是“心”的變形。《漢典》慕:上下結構,形聲,從心,莫聲。


(4)、“采”與“番”的上部不同。采是爫+木,八畫,爫是爪演變而來的部首。番字上麵是撇+米,七畫。二者要區別開。


謎例:畫中描寫中彩頭 (字)番。我否定。


(5)、育、充、? liú(硫琉鎏旈)的上部不是“雲”。


謎例:浮雲遮月遇知音(字)育。我否定。


(6)、“登”和“脊”上麵字頭不同。“黃”字頭和“革”字頭,上麵不同。


謎例:女兒上學需要錢(字)賞。我否定。


(7)、“?”:音wǔ,它不是人字變化而來。“犭”是由“犬”字變化而來。《漢典》犭:音quǎn,繁體部首:犬,異體字:犬。有人用“斜燕”來象形“?”,我不能接受。因為“燕子”扣“人”,本身就是象形(其實燕子更像“火”字,不但有分叉的尾巴,還有翅膀),象形再變形,就不像了。誰見過如“?”形狀的燕子?同樣,“斜燕”扣“亻”也是如此。有人也用“奇才”扣“犭”,一個“奇”字有那麽大的威力嗎?橫可以變成撇?豎鉤也可以變成豎彎鉤嗎?


(8)、有些字本身不是由某個字素構成,但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某個字素。拆字時,可以變通。我們從“樹”字說起。“樹”字不僅可以看成“木又寸”,也可以看成“木對”、 “權寸”、和“村又”。 “王”字可以看成“一土”、“十二”、“一十一”。“章”字不僅可以看成“立早”,也可以看成“立日十”、“音十”和“辛日”。 “莊”字是由“廣土”構成,我們可以看成“莊”由“丿主”構成。“壓”由“廠土丶”構成,可以看做由“丿玉”構成。“喬”字中可以發現“介”字的身影,“肅”字中可以發現“川”字的身影,“慶”字中可以發現“天”字的身影,“夾”中有個“火”的字(《漢典》夾:部首,大),“詩”字是“討+土”,很多很多。這屬於“巧拆”字,並不是說原字本身就是如此結構。這種變通是允許的,但要拆得合理,就是說字形一定要一致,不能變化。如果有人連“詩”中有個“討”字也不認可,那就是真的不知“變通”了。


 


二、字素的變化


字素的形狀和寫法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字素在不同的位置會有不同的形狀。這是由漢字的整體美觀及書寫需要而產生的變化。


1、很多字作左偏旁時,最後一筆變成提


(1)、“橫”變提


很多字作為偏旁,下邊一橫變成“提”,這是普遍規律。如:土(地、城)、王(理、班)、子(孩、孫)、馬(馳、駿、)、牛(牧、物)、工(攻、功)、豆(豌、豇)、且(助)、魚(鯉、鯽、)、止(此)、正(政)、耳(耿、取)、車(輕、軒)、立(站)、血(釁)、等等,還有很多。


觀察漢字,我們會發現,凡是帶“提”的字,這個“提筆”都在左下方,都是為了有利於書寫右上方而設的,無一例外。隻有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才有“提”,獨體字中是沒有“提”的,字的右邊也不可能有提。


關於提筆的問題,學習書法的人應該知道,凡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最後一筆如果是橫,為了照應右上筆,就要把橫變成提,使筆鋒指向右上方。這樣,運筆就不需要停頓,緊接著書寫右邊就方便多了,可以達到使筆鋒“筆斷意連”的作用(點劃雖斷,而筆勢相連續,叫“筆斷意連”)。完全是書寫的要求。如果左邊最後一橫不變成提筆,還是橫,試想,左邊最後一橫書寫結束時,需要收筆藏峰,運筆就停頓了,再寫右上方,字的氣就斷了。就像謎界說的“斷氣”一樣。所以,我們應該明白,這些變成提的偏旁,字形變化了,但字的實質沒有變,城頭還是土,前功還是工,現前還是王,先驅還是馬。


(2)、改變筆順後變成提


“車”字筆畫、筆順的變化:車做獨體字時筆順:橫、豎折、橫、豎。車(輕、較、轉等)做左偏旁時筆順:橫、豎折、先豎、最後提。這個變化充分說明,“橫變提”的原因完全是書法規則在起作用。為了使最後一橫變成提,連筆畫順序也可改變。“牛”字也同“車”字一樣,做偏旁時,筆畫順序改變,最後一筆寫提。


(3)、改變兩筆變成提


更有一些字,為了使最後一筆變成“提”,筆畫做了大的改變。如:“足”變成足字旁,整個“人”字變成了豎、提。 “疋”字也是如此,如“疏”字左邊。(《漢典》疏:部首,疋。)顯示出“變提”的威力。


(4)、鉤變提


有些帶鉤的字做左偏旁時,鉤變成提,如:己(改、凱)、匕(頃、比)、宛(剜)、元(劊⑵擼ㄇ小⑶裕⒍潁ü耍┑取


類似的“提”還有很多,如:氵、糸、钅、訁、饣、等。有些是從草書演變而來的,如:糸、钅、訁、饣。金做左偏旁,繁體寫法是“釒”,屬於橫變提,後來根據草書簡化成“钅”。總之,這些提是書寫的需要。


謎例:參政切忌泯正心(字)改。政+忌-正-心=改。我讚同。


2、氵的最後一筆由點變提


“氵”,名稱叫“三點水”,是水字演變而來。有人說,氵的最後一筆不是點,是提,這種說法本身沒有錯。但是,這個“提”卻是“點”變化而成。有什麽依據呢?筆畫的名稱已經告訴我們。不僅是名稱,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依據,細看氵,最後一筆是先寫成點,然後提上去。請你仔細觀察氵的最後一筆,點的形狀十分明顯的保留著,這和其他的提有明顯區別。如糸下麵的提,左端並沒有點的痕跡。


謎例:化作飛花兩三點(民族)滿。我讚同。 


3、很多字因“讓筆”“捺”變成“點”


左偏旁的字,凡是帶捺的,因為受右邊限製,捺筆伸展不開,“捺”一律寫成“點”。這在書法中叫做“讓筆”,這是漢字的組字原則之一,就是避讓原則。一般來說,是左邊讓右邊。


獨體字做右偏旁捺寫成點的有:又(對、難)、木(村、校)、人(從)、火(燈、燒)、夫(規)、文(劉、斌)、禾(和、稚)、矢(知)等等。


合體字做左偏旁捺寫成點的有:分(頒)、公(頌)、米(粉、精)、夾(郟)、令(領)、倉(創)、合(鴿)、關(鄭)、會(劊)、各(雒)、交(郊)等等。


含捺的獨體字,受包圍時,或做左中右結構的中間結構時,“捺”寫成“點”。受三包圍或全包圍的,如:“醫”、“因”、“閃”、“困”。被包圍在帶走之的字中的,如: “這”、“退”、“返”、“迷”、“謎”。做左中右結構字的中間結構的,如:“樹”、“斑”。米字在半包圍中,捺寫成點。比如:斷、繼、中的米。


穴字下麵是八,穴字如果做部首,捺也改成點。如:究、空、窺、窄、竊、竅等等。


以上所有這些捺雖然改成了點,但本質還是捺。外形改變了,但實質沒有變。“空中”就是八,“樹間”就是又, “村頭”就是木。


謎例:空中高雲散(字)公。“空中”取八,我讚同。


4、“一字無二捺”原則。


“一字無二捺”,是書法界的名言,主要是指手寫體的毛筆書法。這個原則在漢字印刷體中也普遍適用,隻有個別例外。其實,這個原則也是“讓筆”原則的應用。


“一字無二捺”是說,一個字中有多個帶捺的字素,隻有其中一個寫成捺,其他的捺都寫成點。舉例如下:


馨字中“殳”的捺、漆字中“木”的捺、聚字中“又”的捺、爨字中“林火”的捺、葵字中“天”的捺、楚字中“林”的捺、灸字中“久”的捺、食字中“良”的捺等等,都要寫成點。很多很多,不一一例舉。


印刷體中,有個別字仍帶兩個捺,如:汆、衾、逢、眾、糴、趁。但如果是毛筆書寫,也要把其中一個捺也要寫成點,逢、趁的上邊捺,汆、衾、眾、糴的下邊捺要改變成點。


5、“竹”字變成“?”,為了“讓筆”,下麵的豎、豎鉤全部寫成點,顯示出了讓筆的威力。竹不是兩個“個”字組成的,隻是像“個”字。竹字是單一結構的象形字,本身也作偏旁部首。


6、由於“木”字使用率很高,值得單獨說一說。木字做獨體字時,豎無鉤,末筆為捺。木字構成合體字時:作左偏旁時:無鉤、捺改為點、如枯、杆、樹。作右偏旁時:無鉤,捺不變,如體、沐、林。在上部或下部時:無鉤,捺不變,如杏、李、傑;桌、案、榮、采。但遇到有並行的捺時,為了避讓,而將捺改點如:茶、荼、楚。木字帶鉤的問題,下文單獨說。


謎例:昔日橫行一小人(字)茶。茶字下麵帶鉤,拆成“一小”合理,這屬於直接拆解,我讚同。


7、有鉤與無鉤


“小”字的鉤,在字的上部時,因為下麵有筆畫,無鉤:塵、尖、少(抄、紗、省、劣、雀),這是避讓原則。在字的下部時有鉤:爾(你)、叔(菽、淑)、京(涼、就)、忝、示(宗、票、奈、捺)。


注意“爾”字例外。璽、您,在字上部時也有鉤。


木字帶鉤的有:殺、條、雜、親、餘、茶、寨。(末筆均寫成點,不寫成捺)以及由他們衍生出的其他字。茶--搽、條--絛、殺--刹、親--新。其中條、餘、茶、寨是為了避讓上麵的捺而改成點的。


冂:下麵有筆畫時無鉤,這也是避讓原則。如:貝、貞、且、具、見、央。下麵無筆畫時有鉤,如:同、丙、冉、內、肉、岡、剛等。


羽:在上麵時無鉤。如:翠、翼、羿、翌、翟。在下和右有鉤,如:翻、扇、翔、翁、榻等。原理同“小”字。


同樣還有“亦”字,在上無鉤,如彎、變、蠻、戀、巒、孿、鸞、鑾、欒等。跡、弈、奕三字例外。


幾在下、在右有鉤,如:冗、亢、禿、虎、機、嘰、譏、磯。幾在上無鉤,如:朵、殳、沒、設、投、沿、鉛、船等。


東、樂有鉤,是從草書變來的簡體字。其他字,不、未、末、禾、耒、來、束無鉤。


8、“月”字的變化


“月”第一筆是丿,但也會有變化。肚、肌、腸、期、朗等,月在左或右,首筆為撇。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筆為豎。他們當然都是月字。


9、其他


(1)、“良”字放在左邊,與右邊筆畫組字時要讓筆,下麵的撇、捺縮減成點。郎、朗等字的左邊是“良”字變化而來,這有充分依據:


首先,“良”字的篆體與郎、朗等字左邊篆體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區別。


其次,“郎”的老字形(異體字)是“郞”和“郎”。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朗字的演變過程:郎---郞---郎。第一步變化,左下方的捺“讓筆”變成點。雖然改成了點,但兩筆仍然顯得擁擠,第二步變化,再減少一筆,成為郎。這是“讓筆”威力的充分體現。


食的下麵是良,繁體字的食字旁是飠,也是同樣道理,減少一筆。人們都知道“飠”是食變化來的,卻很少認識“郎”的左邊是良變化來的。


第三,我們查《漢典》朗:左右結構,形聲;從月、良聲。異體字:?


原來“良”字在郎、朗中的作用,是用來形聲的。形聲,是漢字常用的“造字法”之一。


(2)、卩,音是jié,古同節。現在多作為偏旁。在組字時,如果左邊無筆畫,上橫向左出頭。如:節、衛。如果左邊有筆畫,則不出頭。如:卭、印、卯、即、卻、卲、卸等。


(3)、尚字作為部首,下麵的冂變為冖。如:黨、賞、裳、堂、常、掌、撐等。查《漢典》裳:上下結構形聲;從衣、尚聲。可做證據。


(4)、“雀”字是由“小隹”組成,但“隹”的撇卻明顯加長了。


(5)、為了字形美觀,有些豎筆,在組字時常常變成丿。如:半字在判、叛中變成丿,它還是半字。豐字在邦、幫中變成丿,它還是豐字。也許有人會問,你怎麽知道邦字前麵是豐?有《漢典》為據:查《漢典》邦:形聲;從阝、豐聲。井字,第一豎變成了丿。井在造字時完全是兩橫兩豎,變成丿,字形就顯得美觀靈便。還有,刋(音qiàn,不是刊字)前麵是千,川字三筆原來也是一樣的,是三個彎筆,像流水樣子。


 


三、幾點管見


上麵提到的很多字素變化,多是因“運筆”和“讓筆”產生的。也有些是在字的曆史演變過程中逐漸變成新的字素。這些字素,在拆字中如何拆解、運用呢?


對此,本人提出如下管見:


1直接拆解


直接拆解的意思是:從“被拆字”中取出,直接放入底字中,保持拆出來的部件原形,沒有中間變化,拆出什麽,就是什麽。凡是直接拆解出來的字素和筆劃,都是應該接受的,無可非議的。


謎例:聖上茶後向南行(字)條。“茶後”的木沒有捺,照搬過來,放在“條”下,就是直接拆解。我讚同。


2、拆後“複原”


上麵提到了很多的字素的變化和因為“讓筆”而變化的字素。這些字素,是原字的局部變形,應該當做原字看待。實際上,“變成提”和“讓筆”後產生的字素,本質就是原字。這些字素絕大部分根本打不出。如下麵是提的王字,避讓後不帶捺的木、又、人、火、令、穀、公、米,不帶鉤的小、幾字等等。這類字素,拆解以後可以恢複原狀,就是恢複到變化前的形狀。村頭=木,城頭=土,觀前=又,煙起=火,彎頭=亦,塵頭=小,高見=冂,首領=令。這樣一來,“變提”的橫恢複了,“讓筆”的捺恢複了,“讓筆”的鉤也恢複了。


竹字頭(?)也是如此。拆解後“複原”,尚可接受。


謎例:離開村後到城頭(字)杜。我讚同。


“離開村後”直接拆解出“不帶捺”的木,放在謎底“杜”字中,仍然不帶捺,這就上麵所說的,拆出啥,就是啥。“城頭”下麵是提,放入謎底後變成“土”,下麵是橫,這就是2、中所說的“拆後複原”。


3、有些字素在演變過程中變化較大,已經不具備原來的字形。如:


亻(人)、扌(手)、氵(水)、訁(言)、忄(心)衣(衤)、示(礻)、金(钅)、良(郎)等。


這些偏旁,和本字形狀差別比較遠,雖然和原字同音、同義,但已經獨立存在。不僅能打出來,而且與原字分別成為兩個偏旁,筆畫多少也產生了變化,“自成一家”了。在利用這類偏旁拆字時,拆出啥,就是啥,不要再轉換成原字。如:佛前=亻,不要再轉換成“人”,西湖=氵,不要再轉化成“水”。提前=扌,不要再變成“手”字使用。為什麽呢?本人認為,這屬於二次轉換,好像是重門一樣。“佛前”取方位,拆解出“亻”,是離合取字素,再變成“人”,是會意轉換,這是不妥的。這和“城頭”取土,“村頭”取木不同,理由就是上麵說的,城頭還是土的本字,村頭還是木的本字。沒有二次轉換。


月字旁和肉字旁已經合並成月字旁,玉字旁和王字旁也已經合並。不需要再去區分了。“首腦”就是月,“班前”就是王,不需要再“複原”成肉或玉。


謎例:班前獻點愛心(字)寶。我存疑。


謎例:離開川中心難安(少筆字)介。“難”的心拆解出“亻”,不是人。現在變成人字,用在“介”上。我否定。


4、在謎麵中直接出現“手”字,謎底可以是扌。這是一次性會意轉換。如使用率很高的:攜手、助手,謎底可以是扌。這是合理的。同理,謎麵是人,謎底可以是亻。謎麵是心,謎底可以是忄。謎麵是水,謎底可以是氵。


謎例:攜手建西部(11筆字)掊。我接受。


謎例:工作水平高(7筆字)汪。我接受。


關於“形扣從寬”的說法,本人隻說一句:寬嚴要適“度”,不可無度的寬或者嚴。尊重字形而不拘泥字形,懂得變通而不隨意變化。


總之,本文從離合拆字的角度闡述了字素的變異,堆積了不少素材,旨在對大家拆字謀皮有所幫助。文中觀點純屬個人淺見,是否妥當,供同仁們研討分析。


古今漢字,浩如煙海。漢字結構,涉及古今文字,是一門非常深奧繁雜的學問。誰又能說得清“每一個”字的演變曆史、變化原因和來龍去脈?本人雖探索漢字多年,對字素異同和變化略知一二,也隻是涉獵到一些皮毛而已。作者水平所限,舛誤疏漏在所難免,懇望燈謎大家和同仁們批評指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