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早早起來,告別唐路易斯大橋,告別杜羅河,告別波爾圖。驅車向南。

第一站是距離波爾圖70多公裏的小城阿威羅(Aveiro)。雖然我們隻是匆匆而過,但是這座安靜的小城還是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阿威羅是一個水城,有“”葡萄牙的威尼斯“”之稱。

看著這些精美的遊船,確實有點貢多拉的意思,不過在這兒他們叫著“莫利塞羅”(Moliceiro)。


據說每一艘船頭的彩畫都有各自的背景故事。



牆上的裝飾畫很有意思。

是我們太勤勞,還是葡萄牙人們太懶了,已經是早上10點多了,街道上依然行人寥寥。

第二站,是我們第一天擦肩而過的曆史名城科英布拉(Coimbra).科英布拉曾經是葡萄牙王國的首都,依傍於蒙德哥河(Mondego river), 阿芳索一世與他的兒子喬桑一世都埋葬在這裏的聖十字修道院。

科英布拉城市的曆史與大學的曆史發展緊密相連。曾作為葡萄牙古都的它,見證了葡萄牙王國的建立,甚至葡萄牙語也發源於此。而科英布拉大學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走進校門,三麵樓房圍成一個不大的廣場,當中有一個大理石雕像,這是國王唐·若奧三世(Joao V)。1537年,正是他將自己的王宮讓給了這所大學,使之從此在科英布拉安頓下來,而學校也以這種方式感念他。

1582年(明萬曆10年)來華傳教的利瑪竇就是科英布拉大學的畢業生。

據說,科英布拉大學成立了一些“學生共和國”。所謂“學生共和國”,就是學生宿舍樓,由學生們自主管理,負責樓內的生活秩序。“共和國”的“公民”同寢共食,輪流“執政”。他們每周開一次例會,收取房租、水電和夥食費,並民主討論決定集體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們在生活上互相關心,學習上互相幫助,氣氛很融洽。在“共和國”周年紀念日時,一些已經當上教授或政府高官的老“公民”也來出席。

大學附設的小禮拜堂。

元旦前夕,學校已經放假,看不到一個學生,廣場回廊上隻有零星的三五遊客。

這是號稱全世界最漂亮的圖書館的門楣。

科英布拉大學巴洛克式圖書館(Baroque Library - University of Coimbra)是國王若奧五世18世紀送給他自己的禮物,現為大學圖書館,館內裝潢極盡奢華,由花梨木和烏木所搭建。館藏30餘萬本書,囊括法學,哲學和倫理學等書籍。這是LG在參觀的時候悄悄拍下的。

大學禮堂。


登上大學的高塔,眺望這個美麗的城市。









人歇車不歇,女兒接手開車,讓LG休息一會兒。

葡萄牙這個季節該是雨季,但卻是難得的好天氣。





進入教堂,發覺從牆麵到立柱,從“石膏線”到拱券,全都是人骨砌成,真真正正人的遺骨!堆堆砌砌充滿整個視野!



在這小小的空間裏,瞬間讓生死回歸到了本質,無論我們曾是高貴還是卑微,我們都是這樣赤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無論生前貧窮還是富有,最終離去時,還是平等地去見上帝。

走出教堂,雖然天色已暗,但在我眼前,卻是那麽光明,一牆之隔,頓覺人生的美好。

埃武拉很小,街道狹窄。我們今晚的住處就在小城中心,離開中心廣場不到100米。

今晚我們住的小樓雅致而溫暖。



安定下來,出去吃飯,卻發覺New Year Eve, 整個埃武拉沒有一家餐館開門。

走了幾乎全城,絕望地走回住處,卻發覺樓下這家餐館開門了。這也成了全城唯一一家當晚服務的館子了。

也許因為生意太好,那天點的菜乏善可陳。大概算是整個葡萄牙之旅裏麵吃的比較差的。唯一留下不錯印象的是這些飯前小點。葡萄牙餐館有一個特點,客人坐下後,跑堂的會給你端來一碟碟各式小點,但是都要算錢的,從三塊到十塊都有。你可以選擇不要。如果你啥也不說,最後就算是你吃的了。我們那天點的幾個都還不錯。大蝦很新鮮,家常灌腸味道也很好。。

步出餐館,廣場上雖然依然冷清,但是音樂會的舞台已經搭起來了,看來為了迎接2017的到來,今天小城的人們要狂歡一夜了。

小城的街道上空無一人,黑暗中,偶爾駛過的汽車劃過一道光痕。。


埃武拉最重要的兩個看點,一個是前麵提到的人骨教堂,還有一個就是這個公元三世紀遺存至今的古羅馬戴安娜神廟遺址。我們這次來埃武拉的兩個心願: 進入人骨教堂,看看夜幕下的戴安娜神廟,至此都已實現。



站在神廟的下麵抬頭注視,想象著17個世紀前這個神廟前到底是什麽樣子, 還有幾個小時就要迎接2017年了,去年此時,我連埃武拉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而現在,我卻在一個三世紀的廢墟麵前,迎接著新的一年的到來。。。

也許是因為白天的長途跋涉,這一夜大家都睡得很香,雖然半夜外麵人聲鼎沸,熱鬧異常,我們也知道那是小城的人們在狂歡,但是我們還是繼續在我們的夢鄉裏麵遊蕩。
清晨醒來,LG說,我們去小城走走吧。

小城的人們狂歡了一夜,現在大概都在夢鄉裏麵。

昨夜在此盤桓許久,因為還有行人,隻能作罷,現在這個城市都在入睡,LG終於滿足了他的心願,登上了神廟,近距離地觸碰曆史的痕跡。


埃武拉主教堂門口,14世紀雕刻的使徒。


街角的這條標語,讓我想了許久。其實雖然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成為一個故事,但是有的故事最終隻會淹沒在時間當中,而有些故事卻流傳開來,還有些故事,至今還在被世人猜測。。。


想不到這是什麽吧,如此小的城市,居然還有一所大學--埃武拉大學。創建於1559年的埃武拉大學,大學建築和16世紀的教堂、17世紀的修道院回廊方庭連成一片, 隻是元旦之時,不開放。


埃武拉沿途最常見的就是這種古老的街巷,潔白的牆麵上用明黃的漆將門窗細致勾畫,中世紀的街燈和精致的鐵藝窗欄,沿著石子路像要是馬上就要通往時間的另一端。

這是一個可以讓一個疲憊的旅者終老之處。

告別埃武拉,驅車向東,直奔辛特拉(Sintra).

進入辛特拉,道路確實很狹窄。很多地方隻能容納一輛車通過,如果對麵來車,一方就隻能退讓。

即使是元旦,莊園門口很擁擠的停車場也已經停滿車,我們隻能把車橫過來,停在路邊。

雷加萊拉莊園(Quinta da Regaleira)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辛特拉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它包括浪漫主義的雷加萊拉宮(Palácio da Regaleira)、雷加萊拉小堂,以及一個豪華的公園,內有湖泊、洞穴、水井,長椅,噴泉和繁多精美的建築。此建築又稱為“百萬富翁蒙泰羅的宮殿”,得名於第一個主人的的綽號。

雷加萊拉莊園建築風格甚有特色,雖然法國英國這樣的強國的莊園規模相比有點小,但是很濃縮,很立體的一個花園,有出其不意的巧思。雷加萊拉莊園是一個風格清奇的景點,裏麵大大小小的建築都擁有純白色的、繁複雕刻的外立麵,給人一種精致然而陰森的感覺。


這個莊園設計精巧,不隻是兒子玩的津津有味,我們大人也覺得非常新鮮。



有些地方曲徑通幽處,讓我想起蘇州園林。

雖然天氣有些陰沉,當時絲毫不減這個莊園的獨有魅力。




這塊土地曾有過不少業主。但在1892年,它屬於波爾圖富商雷加萊拉男爵,在這一年,被安東尼奧·奧古斯托·卡瓦略·蒙泰羅以25,000葡幣買下。蒙泰羅希望建立一個撲朔迷離的地方,以收集能反映他的興趣和意識形態的符號。由意大利建築師Luigi Manini協助,他設計了4公頃的莊園,有著神秘的建築,隱藏了關於煉金術、共濟會、聖殿騎士團和玫瑰十字會的符號。建築風格包括羅曼式、哥特式、文藝複興和曼努埃爾建築風格。目前的建築始建於1904年,大部分在1910年結束。



夏天應該是這個莊園最漂亮的時候。

雷加萊拉莊園最著名也是最吸引人的景點是一座深27米的涸井,岩洞盡頭的出口剛好是井的中部,井的周圍環繞著螺旋樓梯,共有9個旋層,象征著但丁描寫的天堂、地獄、煉獄的9重循環。沿著螺旋樓梯便可由井底走到井口,井口外是個花園,一片花花世界,這莊園的構造好似奇幻迷宮般不可思議,因而又得名迷宮花園。


這個莊園的很多東西都讓我覺得非常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