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原因,詳情見下

首先,作為理工男的我有嚴重的精密手工藝的情結。在80年代初,父親給我了一支德國製造的Staedtler自動鉛筆,從此種下對德國工藝的敬佩。我用過的第一台相機也是80年代初,理光Auto Half 72張。那個相機有彈簧的自動卷片器,還沒上小學的我拿到拿到相機什麽都不知道,用力過猛,立馬把彈簧給拉斷了。我的收藏更多是對精工製造的一種敬意吧。話又說回來,收藏鏡頭的保值相對比數碼機身高很多。在徠卡放棄SLR R係列後又一直沒有數碼替代品是,我入了一套R係列的鏡頭,雖然不算便宜,但是還算容易找到。誰知沒有幾年,數碼相機推出了很多高端攝像的功能,早年的手動徠卡和蔡司鏡頭都變成了熱門搶手貨。

說起喜歡40/50mm鏡頭的原因,燒友的觀點大多在焦段和視角。這些當然是原因,可是每個人對各個焦段的喜好和掌控能力不一,我覺得還是因人而異。很多人覺得拍風景就要超廣角,也都去買了14mm或者更廣的,采風的時候就把機位放很低,找個前景,最後拍出的照片也大至雷同。我喜歡40mm的確和我拍攝的題材有關。

從技術層麵上講,40/50mm可能是最容易設計出不錯光學素質的鏡頭。也就是因為這個相對的容易,它卻引出了相對的困難--把40/50mm做到極致卻是一件不易的是(大家都做的不錯)。就光學設計來說,廣角多用反轉設計(retro-focus/Zeiss Distagon),中長焦段則是Zeiss Sonnar設計,而40/50mm焦段則是百花齊放。一般來說,大多數廠家在設計40/50mm焦段多數使用雙高斯設計(double-gauss/Zeiss Planar)。 這也就是所謂的相對容易吧。有些廠家為了更好的提高某些方麵的素質,有的采用了反轉設計(Zeiss Otus APO-Distagon 55mm f/1.4和Sigma 40mm f/1.4 DG),有的采用了Sonnar的設計(Sony Zeiss FE 55mm f/1.8)。為了更好的控製色差和像差,有的廠家又加了APO的設計。Sigma 40mm f/1.4 DG雖然沒有在推廣材料上寫APO或者反轉設計,但是你要是看它的結構圖就會發現它的前三片超大的負鏡片就是典型的APO設計,每一片鏡片分別矯正RGB(紅綠藍)的光譜焦平麵。你要再看它的整體設計,明顯就是頭重腳輕,左右是非常不對稱的,這就是反轉鏡頭設計,通常用在廣角鏡頭。這個設計會明顯提高鏡頭的解析度和對比度,但是它的焦外光暈可能沒有Sonnar的設計理想。如果你拿Sigma 40mm f/1.4 DG的設計和Zeiss Otus APO-Distagon 55mm f/1.4比較,其實他們是非常相像的。

從使用性來講,40/50mm鏡頭可能是可以在有限的體積和重量下設計出素質最好通光量最大的鏡頭。鏡頭的大小和便攜性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我鍾情40mm鏡頭的原因。目前,我最中意的40/50mm是Voightlander APO-Lanthar 50mm f/2和Zeiss Batis 40mm f/2 CF。最近入手了Sony FE 40mm f/2.5G,估計可以替代Zeiss Batis。下一個目標就是Zeiss Otus ML 50mm f/1.4。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