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貓貓”
“貓貓”走了,那是一個冬天的深夜,差5分鍾,“貓貓”沒能活到2015年12月19日,很平靜,眼睛沒完全閉上,流露著對世間的留戀。我把它放進事先準備好的小棺材,送到車庫裏。
幾天前,它似乎對自己不能久留於世已經了然於心,連續三個晚上它都會多次造訪我。而在這之前,它隻會在我睡前來我房間一次,我坐在電腦桌前,它就趴在我腿上,十幾分鍾後它會離開我的房間,或在房內到處巡視,或回它自己的“睡房”歇息,它的“睡房”是我用一個硬紙板箱改造的,裏麵有一個12伏9瓦特的貓用電熱毯,“睡房”下麵墊了一個十公分高的木製架子,便於通風防潮,雖不奢華卻很實用。
太陽再次升起時,我在院子裏挖了一個坑,在它的棺材裏放進一聽“貓貓”喜歡的貓糧罐頭,“貓貓”從此永別凡塵,入土為安。
我和“貓貓”相識於2007年3月4日。那天上午,我去芝加哥市Halsted Street和49th PL相交路口的一處洗車場洗車,“貓貓”躲在一輛車下。洗完車我走到“貓貓”跟前抱起它,它沒有躲避,似乎在等著自己的新主人。它的分量很輕,和它的身長極不相稱,又瘦又髒,··· ··· ,所有流浪貓的窘態它都具備了,我猶豫片刻,把它放回地麵,放棄了收養它的打算。讓我沒想到的是“貓貓”卻不肯放棄我,它一邊叫一邊跟著我,經過一汪淺淺的積水時,我徑直走了過去,貓卻是天性怕水的,它跳上洗車場矮矮的圍牆,鑽過覆蓋矮牆的密密樹枝,繞開那汪淺淺的積水來到我的車旁。它蹲在地上,仰起頭看著我,它的眼睛是淡綠色的,目光溫柔,充滿期待。雖然已經時隔十多年了,每每回憶起我們的初次見麵,腦海裏仍能清晰的浮現“貓貓”那充滿期待的溫柔目光。
“貓貓”的目光讓我再也無法拒絕,我拉開車門,“貓貓”先我跳上車和我同車回家。到家之前,我繞到超市買了貓砂,貓糧,開始了和“貓貓”的共同生活。到家後的第一件事是給“貓貓”洗個澡,洗過後的“貓貓”更顯得纖細瘦弱,除了皮毛和內髒就剩骨頭了;用熱風吹幹濕漉漉的“貓貓”,形象稍有好轉。我用一個陶瓷盤充當“貓貓”的餐盤,第一次隻放了很少的貓糧,為讓“貓貓”的胃腸逐步適應,完成從流浪貓到寵物宅貓的轉變。
據我一段時間的觀察,“貓貓”很有教養,吃東西幹淨利索,從不浪費,地板上從沒有散落的食物。它每次都是從一側開始進餐,滿滿一盤狀如月全食的貓糧,在經曆了“食甚”、“生光”、“複圓”後,被吃得幹幹淨淨,露出白色、猶如滿月的圓形盤底。
我的外甥女聽說我收養了一個流浪貓,從溫哥華打電話問我給這個家庭的新成員取了什麽名字,我回答:“就叫‘貓貓’”。
我那時白天出去打工,晚上九、十點鍾下班回住處,還沒進門就能聽見“貓貓”的叫聲,它在等我回家,天天如此,從無例外,總能讓我進家後第一眼就看到它。我妹妹去美國探望我,也很喜歡“貓貓”,“貓貓”也很“粘人”,小妹坐在桌前它就趴在腿上;小妹躺在床上它就趴在小妹的胸口上,幾乎寸步不離;但隻要傳來我上樓的聲音,“貓貓”就會飛快地跑去門口等我。
有一段時間我住在一幢獨立的兩層小樓裏,我在車庫裏打造了“貓貓”的睡房,並在車庫的窗戶上為其開了出入的小“門”,“貓貓”開始了新的生活。晚上下班回家時,隻要我的車駛進小區,“貓貓”就會離開夥伴兒快速跑到車庫門口,蹲在那裏等我。當車庫門開啟後,它會先我進入車庫,隨我進家。休息日我打理草坪時,“貓貓”會趴在樹陰兒下看我割草;晚飯後我在小區裏溜達,“貓貓”會亦步亦趨的跟著我,大模大樣的隨我散步;貓呢?“狗呢”?實難臆斷。
“貓貓”也會和我一起看電視,我看三十六集電視劇《曆史的天空》時候,每一集片頭都會出現主人公薑大牙因殺鬼子滿臉血汙的特寫鏡頭,“貓貓”被嚇得不輕,盯著屏幕看了兩秒鍾,突然猛跑到我身後躲起來。躲在身後的“貓貓”並不安分,時不時還探頭探腦關注屏幕上的情節,那神情就像一個淘氣的小孩子。
2009年秋,我駕車去布萊斯峽穀國家公園和拱門國家公園旅行,“貓貓”與我同行。我預定了可攜帶寵物入住的旅館;帶了貓糧、貓砂和“貓貓”的飲用水。“貓貓”似乎很適應旅途生活,多數時間都會在坐椅下睡覺,偶爾也會端坐在座位上冒充副駕駛,從不在車上的貓砂盆裏大小便。白天我停車在各個景點兒,觀景、拍照,“貓貓”則留在車上睡覺,我把車窗稍稍降下,留出一指寬的縫隙,為“貓貓”提供新鮮空氣;晚上回到旅館,“貓貓”活躍起來,喝水、進食到處巡視。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很多動物睡眠過程中會做夢,貓和狗都會在睡眠中做夢。這一點在我和“貓貓”旅行中似乎得到了證實。在結束國家公園旅行回家的途中,熟睡的“貓貓”突然從座位下出來邊叫邊爬到我的腿上,有些驚慌的樣子,睡意全無向車窗外張望,我猜想,“貓貓”可能是做夢了。
我從小就喜歡小貓、小狗,厭惡對貓狗不善的舉動,當然也因此得罪過一些人。在部隊服役期間,我所在的哨所有一隻深顏色的貓,相貌平庸,地道的山溝農家貓。它隻有半條尾巴,據老兵講,失去的半條尾巴緣於門和門框的結合。那貓捕鼠功能很棒,哨所內兩排房子從未見過老鼠,冬天大雪封山還常見它叼著田鼠從院外回來。我很喜歡它,它也喜歡我;有時在院子裏遇到“雲遊回府”的“農家貓”,它很聽話的爬到我的肩上,我則馱著它送到窗台上去曬太陽。
哨所有一名黃姓的兵,不喜歡那貓,簡直天敵一般,動不動就用腳撥拉那貓,看在眼裏,氣在心頭。小黃卻渾然不覺、屢犯不止,讓我忍無可忍,質問他為什麽踢貓。由於心裏有氣、忍無可忍致使我的態度不夠克製,惹得小黃滿心不悅,但也沒見他再踢貓。“知錯改之,仍不失為好同誌”,我原諒他了。可後來連部文書告訴我,小黃回連部時曾找連長告狀,說因為他踢貓我對他態度不好雲雲。據文書講,連長告訴小黃,“他不讓你踢你就別踢,那貓是六九年入伍的,比你資格還老呢,你憑啥踢它?”。
2010年我妹妹再次來美國探望我,想把“貓貓”帶去溫哥華,我同意了。按入境加拿大的要求,付75美元讓“貓貓”注射了一針狂犬疫苗,付40美元買了一個盛貓的提籠,我小妹為“貓貓”付了100美元的機票款,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飛機把“貓貓”帶到了溫哥華。從那時起,“貓貓”由美國“公民”成了加拿大的“永久居民”。“貓貓”的到來,為小妹家增添不少歡樂。
“貓貓”很聰明,它知道“貓貓”是它的稱呼。有一次“貓貓”躺在沙發上假寐,外甥女喊了聲“貓貓”,它抬起頭看著外甥女,見沒有反應,躺倒繼續;外甥女又喊了聲“貓貓”,它二次抬頭看著外甥女,然後又躺下;當外甥女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喊“貓貓”時,“貓貓”不再抬頭,隻是尾巴高高翹起擺動一下;外甥女突然喊了一聲:“狗狗”,“貓貓”的尾巴尖兒剛剛翹起便快速放下了。
後來“貓貓”年齡大了,牙齒也出了問題,進食難免受影響,寵物醫院錢沒少收,問題並未解決。我小妹和我通話時談及此事,我提議買一個小型粉碎器,把顆粒狀的貓糧打成粉末狀,小妹采納了我的這一建議。效果不錯,它第一次吃到打成粉末狀的貓糧時,吃兩口就抬起頭看看我小妹,它那淡綠色的眼睛裏滿是感激。每每回憶往事,小妹都會感慨“貓貓”給她帶來的樂趣和慰藉。
歲月如梭,2014年我移民到加拿大,又和“貓貓”生活在一起。它好像還記得我,還是喜歡跟著我在家裏轉。“貓貓”的咀嚼功能日漸衰退,我把粉碎後的貓糧和罐頭貓糧攪拌在一起,讓“貓貓”吃的方便一點兒。為攪拌貓食,我用院子裏那棵楓樹的樹枝做了一把木勺,留存至今。
“貓貓”明顯老了,兩耳失聰聽不到聲音,醫生診斷“年老所致,不可逆”。“貓貓”活在寂靜的世界裏,它不再單獨到車庫和院子裏去,有人在院子裏時,它也會在院子裏溜達曬太陽,但它會時時關注人的動向,總是先你一步跑回屋裏。
那時,我常在院子裏為它梳毛,它的毛比大多數的貓的毛要細,長長軟軟。我把梳下來的毛用口袋收起來,外甥女問我欲做何用,我戲言要紡線織個毛背心給“貓貓”。
“貓貓”走了,完成了它的生命之旅;走了“貓貓”,讓我失去了許多無處尋覓的樂趣。
2019.6.29於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