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4 秘魯筆記之七利馬和巴拿馬運河

本帖於 2017-09-14 04:48:1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心靈之遊 編輯

Sat Apr 15& Sun Apr 16利馬和巴拿馬運河的到此一遊

Sat Apr 15利馬

秘魯行的最後一天,一早從庫斯科飛回了利馬。住在離機場不遠的B&B。價格低廉,而且免費接送機場。雖然他們忘記了去機場接我們,一番周折之後才聯係上。住處離機場有約20分鍾的車程。一路看到的景象不很整潔,有些地方還很破敗。獨門獨院的小樓,我們的房間在一樓,非常簡單但是還算幹淨。屋主很熱情。介紹了一個很不錯的餐館叫Tanta。這是個連鎖餐館,在國內外有很多家分店,包括在智利和芝加哥。我們去了Plaza de Armas旁邊的那家。叫了Uber到那裏,吃喝完畢,餘下的時間隨意轉轉,為秘魯之行劃上個慢悠悠的句號。

Plaza de Armas (Plaza Mayor) 附近是利馬的曆史老區。見證了殖民統治的開始,也見證了獨立的旗幟。殖民時期最有代表性最恢弘的建築都集中於此。包括總統府,教堂和市政廳等。還有17世紀原版的精致銅質大噴泉。

在總統府旁邊的小巷子裏, 我們花了好長時間看一所美洲大陸最老的由同一個家族居住的房子Aliaga House (需提前預約,兩個人的門票加導遊費US$60)。西班牙征服者和第一位殖民者Francisco Pizarro於1535年建立了利馬這個城市。他住在如今的總統府的位置,把旁邊的地劃給了他當時最親密的戰友Aliaga建住所,這樣兩個人就可以做鄰居了。Aliaga的後人們仍然在此居住,至今已經有17代了。房子的家具,擺設,裝飾等,雖然有更新,但一直維持原來的風格。

參觀美食博物館Museum of the Peruvian Gastronomy

有些圖片沒有英文說明,看起來不太容易。我猜是講亞洲歐洲和美洲菜對秘魯的影響。不同菜係交匯融合互相借鑒的地方,往往會成為美食天堂,比如秘魯。再比如台灣,大陸帶過去的各省佳肴薈萃,孕育了獨特的台灣美食。

烤雞是秘魯人最常吃的一道菜。

來自西班牙的阿拉伯餅,每天早餐至少吃兩個,非常好吃。

聖馬丁廣場。秘魯的解放者聖馬丁的塑像。塑像下端是秘魯之母Madre Patria之像,本應頭頂火焰,現在卻頂著一支羊駝。這原來是個烏龍。在西班牙語裏,Ilama有火焰的意思,而在安第斯土著語言Quechuac裏,Ilama是指動物羊駝。陰錯陽差,火焰被雕塑家變成了羊駝。

本來想去Bohemian Barranco看看,據說那裏是作家,藝術家們聚集的地方,也是喝酒聊天,聽民間音樂的好去處。也有一個歎息橋Bridge of Sighs,和19世紀留下來的精美建築。大概我們給出的地址有誤,Uber司機把我們送到了Barranco的一個居民區。此時購買的秘魯當地手機data全部用完。沒地方查找。用Google translate和司機解釋是去藝術區,他搖頭表示不知道,但是非常耐心地問了問周圍的人,還是無果。此時天色已晚,隻好原路返回。從女兒的照片看,這裏是一個有很多街頭藝術,和浪漫氣息的休閑區。

利馬匆匆一遊,還有很多想看的沒有時間去,比如那個很多人推薦的Larco Museum。著名菜市場Surquillo Market。不隻是有新鮮食材,還有不錯的飯館在裏麵。如果有機會再來秘魯,會花更多時間吃飯。

還有錯過的:利馬名人匯聚,有百年曆史的酒吧餐館Bar Cordano,到那裏才發現人家門上貼著告示,今天歇業。據說這裏有名的是這個三明治:butifarra – ham and sweet onion relish baguettes。

預定的餐館 Panchita  Calle 2 de Mayo 298, Miraflores 15074, Peru (51-1) 242-5957 Mon - Sat: 12:00 - 0:00, Sundays: 12:00 - 17:00. 是女兒和她的朋友們去吃過,並推薦的。後來行程改變沒去成,發了郵件取消了定位。

女兒和朋友們點了傳統的烤雞,甜品有秘魯甜麵圈Picarones。

利馬後記

在利馬前後大概停留了有兩天的時間,本意是吃吃喝喝的。偶然和必然之間,瞥見的這個都市的真實麵目,有風光,有局促。因而有感慨,有惶惑。回來研究了些相關的曆史知識,似乎對原來的疑問有了一知半解。雖說獻醜不如藏拙,還是將學習的心得和盤托出。

利馬,曆史上曾經被稱the saddest city on earth, 是寫《白鯨記》那位美國作家說的,我猜他很可能沒在這兒吃過海鮮。

說起憂鬱之城的原因,首先來自第一印象。下了飛機,你就有可能感覺還在雲裏霧裏天上飛哪。除了夏季一月至三月,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整個城市被來自大西洋的薄霧籠罩,很少見到太陽。我們在的那兩天還真不錯,天天大太陽,曬得受不了。原因之二,利馬是著名的無雨之城,這樣就造成綠化費勁,樹木不多;而且難以借雨水衝刷都市建築的灰塵,因而這邊的很多樓房是明亮的黃顏色,這樣可以掩蓋日久積塵。時常不得不以真麵目示人,無論對於城市,還是對於個人來說,不都是比較悲哀的事情嗎?另外,在利馬,每五個人中有一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利馬市區的三分之一是貧民窟,這個比例對一個首都來說是相當高的,這裏畢竟是秘魯最富有的城市啊。住在貧民窟裏麵的,基本上都是來自貧苦山區的印第安原住民,他們赤手空拳來此淘金,用撿來的磚瓦,石塊和紙殼等,在山坡上搭起一個家,夢想在首都尋求更好的生存機會。如今在利馬有個很受歡迎的旅遊項目,就是參觀貧民窟,並且到那裏的居民(原住民)家裏吃頓飯。

回頭看看利馬這個城市的曆史,真的很sad。利馬曾經在最輝煌的年代被稱為“新大陸的首都”。從1531年開始,西班牙人征服並控製南美洲的大部分土地之後,因其靠海港,依山傍水,成為了殖民統治的中心,更是聯係美洲,歐洲和遠東的重要經濟紐帶。這樣的境況延續了二百多年。中間也有故事:1684年利馬人不堪英國海盜的侵擾,建起了環城城牆,至今還有遺跡可以看到。1687年的大地震毀了整個城市。不久,重建的教堂和宮殿更加輝煌壯觀。當然用的是社會最底層的秘魯原住民的力量,和他們在極其悲慘的境遇中開采出來的金銀財富。同一時期,利馬在南美殖民階段的重要地位,開始受到威脅。

隨著其它相似地理位置的南美城市,比如哥倫比亞的波哥大和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崛起,利馬的獨特經濟和地理地位開始動搖。1746的大地震,再次沉重打擊了利馬。經濟不好和自然災害讓秘魯人信念動搖,更多的人聽從宗教(天主教)的召喚。19世紀開始了南美解放運動,之後經濟逐漸回升,1851年南美的第一條鐵路就是連接利馬和El Callao (介休港) 。好不容易消停了一陣子,又打起了大西洋戰爭War of the Pacific。1881年被智利占領首都利馬達兩年之久,財富再次被掠奪。看來秘魯人很不擅長打仗和對抗。據說當初印加人能征服大部分部落,主要是通過談判,威懾,講和等互惠互利的手段。這倒和我眼裏的秘魯人的形象相符:謙和恭順。直到20世紀初,這個被利馬出生的作家本人稱為Lima the Horrible的城市,才開始再次恢複和發展。

如今,勤勞的秘魯人已經逐漸改善著自己首都的形象,利馬市政府致力於清潔運動,整頓髒亂差的市容。發起每年一次 (9月份) 的國際美食節,讓全世界的人們通過吃,來體驗利馬乃至秘魯的獨特飲食魅力。越來越多的貧民窟地區發展成了新興的中產居民區。比較著名的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Villa El Salvador,在利馬市的南邊。是由來自山區的原住民,因為生活貧困或者躲避自然災害,在海濱沙地上自建的聚居地。這裏由一個被政府驅趕打擊的非法定居點,發展到了一個自我管理,設施完備的低收入階層住宅區。獲得認可是個曲折艱辛的過程,與匪幫鬥,和政府爭,為了一席生存之地,前幾任市長在奮鬥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雖然這樣的社區還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畢竟這樣的自治社區給了窮苦人一個安寧的家。

Sun Apr 16巴拿馬運河到此一遊

從秘魯利馬回多倫多,要經停巴拿馬近五個小時。雖然知道有人在layover期間打車去看運河(往返80到100美元),我們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飛機落定巴拿馬時,我們終於決定出去親眼看看這個名聲在外,有著血淚曆史的,所謂世界第八大奇跡--巴拿馬運河。

提著我們的小行李箱,來到機場外的停車場,Uber司機已等在那裏了。司機原是專職導遊,有了Uber後便辭職了,一邊在高中教數學,一邊兼職Uber司機。知道了我們的打算,他便建議給我們往返的線路,包括市區,當年美國獨占的管理區,升旗事件的地點,運河等,然後就認真地開始介紹巴拿馬和運河的曆史,與美國的鬥爭,運河的歸還,巴拿馬的現狀。一般運河的參觀是到主閘Miraflores。那裏有博物館,還可以親眼看見船隻過閘的情形。我們怕沒有足夠的時間,就聽從了Uber司機的安排,去市區和水閘兜了一圈。沒有機會停留拍照,湊合拍了幾張。

車上匆匆拍市區。

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裏。運河於1920年正式通航,船隻通過運河需要花費六至八小時。運河的作用是船隻能夠避開遙遠而危險的合恩角附近的麥哲倫海峽和德雷克海峽,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一萬多公裏。

原來,修一條連接歐洲和美洲的運河,從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在1534年就提出來了,目的是以縮短船舶往來於西班牙和秘魯之間的路程。這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其實是日不落帝國這一稱呼的始作俑者,墨西哥阿茲特克帝國和秘魯印加帝國就是在他的統治期間被西班牙人所滅的。

運河的方案不斷地被研究論證,直到1881年,成功修建蘇伊士運河的法國人費迪南開始領導修建工程。八年奮戰後,終因工程難度巨大,加之瘟疫橫行,死傷慘重,資金用盡而停工。他自己也險些入獄。

遙望Miraflores。

美國人後來接手修建工程。巴拿馬原來是哥倫比亞的一個省,一直鬧獨立。美國本來是援助哥倫比亞政府,打擊獨立派。現在本著美國優先的原則,轉而支持反對派鬧獨立,不惜分裂哥倫比亞。運河修建成功後,簽訂美巴合約,以支持巴拿馬從哥倫比亞獨立出來,和一千萬美金的價格和每年的低廉租金,給予美國建設巴拿馬運河和無限期管轄巴拿馬運河區及其防禦設施的權利。巴拿馬運河區內升美國國旗,執行美國法律,儼然一個國中之國。

當然後來的事眾所周知,受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的鼓舞,以1964年學生升巴拿馬國旗被美軍槍殺為開端,巴拿馬人進行了十餘年的抗爭,終於在1977年達成協議並與1999年收回運河。

如今的管理區飄揚著巴拿馬國旗

司機見識廣泛,很能聊天,一路上滔滔不絕。兩個多小時後回到機場,除了Uber費用,老公另外加了導遊費,皆大歡喜地結束了我們的到此一遊

謝謝瀏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