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和平年代先後4次挨批。
摘要
粟裕因性格直率、政治敏感度不夠,在1958年遭遇人生滑鐵盧,被調離軍事重要崗位。他先後四次犯錯,包括未及時匯報工作、擅自策劃攻打媽祖列島、訪蘇時忽視外交紀律、誌願軍撤軍時越權下令,這些事件都與其性格和經曆有關。雖然粟裕在戰爭時期表現出色,但和平時期需要規範流程,他的風格容易引發誤會和摩擦。最終粟裕離開軍事重要崗位。
1958年,粟裕大將遭遇了人生重要的“滑鐵盧”,此前他是解放軍總參謀長,位高權重,此後就轉到軍事科學院,開始在二線從事研究工作,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其實1958年隻是矛盾被徹底引爆,之前他就已經先後被批過四次,而這些事件,都與他本人的一個特點有關。
第一次是因為總參工作匯報順序事件。
1952年粟裕調入總參擔任副總長,此時他的上級是代總長聶榮臻。雖然隻是副職,但毛主席非常重視粟裕,特批讓他每半月直接匯報一次工作。
這個規定倒沒引起什麽糾紛,隻是後來聶帥覺得毛主席公務太多,為能讓毛主席輕鬆一點,就讓總參各機關把文件先送給自己,自己過一遍再篩選重要的上報給主席。
同時各機關對主席的直接匯報也要減少,減輕主席的工作量。粟裕一看,直屬領導都如此體恤上級,自己怎麽好再去打擾主席,因此每半月一次的匯報就停了。
聶帥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他認為重要的不一定毛主席認為重要,毛主席需要的很可能又早早被他篩選出去。
這種主觀層麵的東西,很不好把握,站在毛主席的角度來看,那就是總參的人來得少了、文件也上報得少了。
1952年7月,毛主席的怒火在軍委會議上發了出來,嚴厲批評聶帥:為什麽總參的文件隻上報一小部分?剩下的呢?是不是想對我“搞封鎖”?
朱老總等人連忙在一旁打圓場,最後讓聶帥寫一封檢討說明事情緣由。散會後,參與全程的粟裕越琢磨越不對勁。
主席批評聶帥的事,自己似乎也犯了,聶帥被要求做檢討,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寫呢?
於是,在沒有上級要求的情況下,粟裕完成一封特別深刻的檢討,不僅承認自己工作失職,還寫明要做出的改變以及對日後總參工作的一些思考。
毛主席收到時有些意外,看完後則大加讚賞。這時,聶帥的檢討也送來了,就是簡單地說明情況,解釋自己是關心主席身體。
如果沒有粟裕的檢討,毛主席可能也會感動一下,但兩相一對比後,差距很明顯。毛主席把聶帥叫到身邊再批評了一頓,還把粟裕的檢討拿給聶帥,讓他學習學習。
上級明明沒有要求,你為什麽寫?你寫了為什麽不告訴我一聲,讓我有個準備?我是代總長,你是副總長,匯報順序不是應該先經過我嗎?你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是什麽意思?
此事讓聶帥對粟裕的印象變得不好,風波後還在總參內部批評過粟裕,讓他以後要記得工作匯報順序。
第二次是策劃攻打媽祖列島事件。
1955年6月,國防部長彭老總讓總參策劃一個拿下東南沿海的遠期方案,著重強調要符合‘每次出海隻選定一個最小、最弱的敵占島嶼攻擊’方針。
已是總參謀長的粟裕在18日召集相關單位開會,研究後立即命令各部做準備,且出來的方案是同時攻打媽祖三個島嶼。
此事粟裕並未上報,毛主席和彭老總都是後知後覺。6月20日夜,彭老總接到南京軍區急電,上麵說接到總參指示
“對馬祖列島的作戰方針:應該是全麵準備同時連續攻擊高登、北竿塘、南竿塘。限今年內完成解放馬祖列島的作戰任務。”
相關參戰單位感覺不符合軍委曾經定下的調,特向彭老總求證。彭心裏有些惱火,連忙叫停所有動作,至於接下來如何處理,要等毛主席回京商議。
主席跟軍委溝通後,彭老總於7月8日召開福建沿海作戰會議,期間批評了粟裕,要求以後有任何軍事調動,必須經過軍委。
7月12日,主席在會議紀要上批示:6月18日討論這樣大的問題,不得中央批準,是很錯誤的。
第三次是訪蘇忽視外交紀律事件。
1957年11月,我國受邀出席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粟裕就在訪蘇的軍事代表團中。期間兩國進行了一次對等交流,粟裕便與蘇聯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進行了深談。
寒暄過後,粟裕說了一段比較敏感的話,他直言中國目前總參和國防部分工不明確,很多事務高度重合,不利於工作開展,所以想要一份蘇聯的分工材料做參考。
外交無小事,索取或贈予國家核心文件,都需要中央批準然後走程序。粟裕的做法就有些不合規矩,而且他話裏有抱怨之意,在外國人麵前說出,影響不好。
另一邊的索科洛夫斯基回複就合理多了,他說總參隸屬國防部,不存在分工問題。至於文件,他是請示過蘇聯中央後,次年才通過外交部傳遞過來。
第四次是誌願軍撤軍紕漏事件。
抗美援朝結束後,還有很多誌願軍留在朝鮮,幫助當地防備南邊、恢複建設。不過當一切穩定後,金日成就希望中國能夠撤軍。
1958年2月19日,中朝兩國敲定細節,共同發表撤軍聲明,次日誌願軍司令部也公開發聲即將撤軍。2月25日,彭老總在軍委召開會議,討論誌願軍回國後的具體安排。
國內、國外都已經準備妥當,粟裕就覺得晚撤不如早撤,所以2月26日給誌願軍在朝的最後五個軍下達撤軍指令。
此事徹底點燃了彭老總的怒火,所以在同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就開始批粟。
這三件事在《彭德懷全傳》中都有記錄,雖然粟裕沒有別的心思,但確實屬於實質性越權。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粟裕性格非常直這個特點,有什麽就說什麽,不會考慮太多,這跟他本人的經曆有很大關係。
如果是戰時,這種決斷力是優點,像解放戰爭初期他就通過自己的指揮,打出了七戰七捷,還有著名的子養電鬥膽直陳,可謂改變整個解放戰爭的進程。
然而,到了和平年代一切就都不一樣了。中樞機構必須要有規範的流程,如果還按照以前那套來做,勢必要引起誤會、產生摩擦和矛盾。
隻能說粟裕的政治敏感度不夠,因此導致早早退居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