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這一仗美軍究竟輸在哪裏?”
活了整整100歲的美國陸軍上將範弗裏特,晚年經常和部下們討論這個問題。
美國人挺善於分析,他們總結了諸多原因:自己的輕敵、南朝鮮的拉胯、其它盟友的不給力、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勇猛。而當這些原因都被逐一討論過後,像範弗裏特、李奇微這樣的美軍名將,都不得不承認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決定了戰局走向:彭德懷的存在。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是的!70多年過去了,美國仍有學者在研究著彭德懷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而比起他們,那些與彭帥朝夕相處過的將士們,顯然更有發言權。
關於這一點,筆者在翻看諸多老將軍、朝鮮老兵的回憶性文字中,看得最多的竟是:彭德懷的發火。
後勤無法到位,他在中南海拍過桌子;
梁興初沒打好,他開罵,最終38軍成了“萬歲軍”;
……
應該說,正是這些“發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元帥。而本期,筆者要跟大家說的,則是彭德懷為另一件事的發火。
一:誌願軍司令部,有了個“諸葛亮”
1950年12月,在經過數次溝通後,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成立了聯合司令部。聯合司令部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其他成員除了有我軍洪學智、韓先楚等將軍外,還有朝鮮人民軍派出的副司令員、副政委等。
而參謀長一職,則由一位中國將軍擔任,他的名字叫:解方。別看解方這一年才42歲,但在國內早已是四野名將。
解方原名叫解如川,1908年出生在吉林省遼源市四平鎮。因為好學、尚武,1930年他被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求學。回國後,一心報國的他加入東北軍。
在東北軍期間,解如川曾一度受到重用。他精通英語、日語,受過正規軍事教育,在東北與日本人的周旋中總能發揮作用。“少帥”張學良手下良將不少,卻對解如川是格外器重,曾多次公開讚歎他:是個人才!
不過,雖然解如川對張學良的知遇之恩很感激,但卻對國民黨對日軍的不抵抗極為反感。再加上後來受到東北軍中地下黨的影響,他於1936年4月秘密加入共產黨。
1941年,在秘密為黨工作多年後,解如川離開東北軍,順利到達延安。對於他的到來,毛主席和周恩來十分高興。為此,主席還特意跟他說:
“你已經回家,應該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不要再叫解如川,我給你改個名字,叫解方好嗎?”
解方,意指:解放。從此,國軍中少了個解如川,我軍中多了一員名將。
解方將軍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幹過很多崗位,但公認幹得最好的是作戰參謀一職。昔日在東北軍中,他擔任的就是少將參謀長;後來在八路軍時,他又幹過358旅參謀長;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幹過遼寧軍區第十二兵團參謀長。
都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好的參謀長,在戰場上亦是相當“稀缺”的。因為他們在很多時候能對司令員的正確決策,起到至關重要的重要。和解方共事多年的韓先楚將軍,曾這樣評價他:
“在一些重要戰役戰鬥中,聽了他的意見就打好了,有一次未聽他的意見就吃了虧!”
這,便是解方的能力。
新中國成立後,解方跟著韓先楚將軍參加了海南島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海南島戰役結束,他被安排到武漢休養。
直到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
幾乎是第一時間 ,解方就敏銳地意識到:東北的安全可能會受到威脅。於是,他連夜寫信給林彪,請求立即北上,準備隨時可能爆發的戰事。這樣的反應速度,令人欽佩。
果然,很快中央組建東北邊防軍的命令就下來了,解方得到了新的任命:第13兵團參謀長。42歲的解方早就有了心理準備,於是他背著作戰參謀所需的大大小小的工具,匆匆啟程,趕到東北。
從8月份到達安東,到10月份誌願軍入朝,兩個月的準備時間裏,解方和戰友們製定了一係列計劃。也恰恰是因為有這樣的準備,才能實現10月份彭德懷一聲令下,誌願軍就能“秘密”入朝的壯舉。
關於入朝事宜,當時彭德懷的要求是:25萬人用兩到三個晚上秘密跨過鴨綠江,不能被敵軍發現。
很顯然,這是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領到任務後,作為參謀長的解方和戰友們,開始認真討論方案。
他們在嚴格保密下,把偵察做到了極致:派出了作戰科和偵察科的兩個工兵團,沿著鴨綠江一路勘察;
他們在有限條件下,把道路鋪到了極致:在找到三處合適的鐵路橋後,在道軌上鋪枕木,讓人員、馬匹和車輛都能通行;
他們把有限的時間,把控到了極致:黃昏二到三小時內架好橋,拂曉前一到兩小時撤橋;
他們把過橋細節,安排到了極致:各軍入朝後要編成幾路,過江後如何分開進樹林隱蔽。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著……
最後,就在美國人當著記者的麵叫囂“中國人不敢過江與我們較量”時,我25萬大軍已經入了朝。這是一個奇跡,一個軍史上的奇跡。應該說,這一切都讓美國人天天吹噓的那些現代化偵察儀器、手段,都成了大大的笑話。
入朝後不久,解方接到命令,他由原十三兵團參謀長被正式任命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參謀長。而他此時的首要任務就是:協助彭德懷等人,把誌願軍司令部組建起來。
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彭德懷早前並不在四野,對十三兵團等人員的具體情況,顯然是不夠了解的。因此,人員的安排問題更多的就是由洪學智、韓先楚、解方等人來統籌。
關於調什麽人進司令部,解方提出了一個原則:不求人多,但求精幹。他要求所有人員本事過硬,他認為“讀、記、算、寫、畫、傳”是最基本的功底,達不到要求的人一律不用。
當然,光有人是不行的。一個了不起的司令部,還需要有明確的戰前製度。為此,解方大刀闊斧地整頓機關,製定工作條例,保證單位各司其職。在那段時間,整個誌司天天抱著文件在人群裏跑得最勤的,就是解方。
這一切,彭德懷都看在眼裏。他以一個將軍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出解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那時候,一向不苟言笑的彭老總每次看到解方,總要叫上一句:“諸葛亮!”而每次運籌一次戰役時,彭老總也總是忘不了叫解方來說幾句,他常說:“叫我們的諸葛亮來談談情況!”
每次這時候,解方就會“謔地”一下站起來,有條不紊地把情況一一說明。很多早前不了解他的同誌,在聽完他的發言後,總要讚歎一句:“果然是老參謀,說啥都有板有眼!”
二:彭德懷火冒三丈
關於朝鮮戰場上的解方和彭德懷,多年後有誌司老幹部這樣回憶道:
“彭總在戰場上非常嚴厲、愛訓人,但從未聽到他訓過解方!”
彭老總愛訓人,是因為他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要求極高。他始終認為,誌司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個錯誤,都會導致在前線殺敵的將士們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他無法容忍失誤。
而“不訓解方”,則是因為實在很難“發現”對方的毛病。超常的記憶力、敏銳的思維,讓解方得到了彭老總的信任。對於這樣一個好助手,彭德懷自己“不訓”,自然也容不得別人在背後說他。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彭老總的一次發火。
當時,軍中有一位同誌聽說解方出身東北軍,原本是屬於國軍的。於是,便隨口說了一句:解方是舊軍人出身。
說起來,這自然也是事實。但這話偏偏傳到了彭德懷耳朵裏,他一聽馬上就火冒三丈,嚴肅地批評對方:
“舊軍人出身怎麽了?我彭德懷,還有朱德、賀龍、葉劍英,哪一個不是舊軍人出身?我看解方是個好同誌,是個稱職的參謀長!”
彭老總這麽一句話,說得那名同誌趕緊道歉、認錯。
彭德懷說得沒錯,他自己早年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加入湘軍。在湘軍中,他曾擔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26年,他隨湘軍部隊編入國民革命軍,還參加了北伐戰爭。後來在1928年4月份,才加入了我黨。
而他列舉的幾個例子:朱德曾在滇軍任職,葉劍英曾在粵軍任職,賀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
彭老總說話一向直率,朱德、葉劍英、賀龍等老帥亦是如此,這一點彭老總很清楚。因此,他才會以自己和這幾位老夥計為例。
事實上,除了為解方,彭老總在另一個場合也曾談起所謂的“舊軍人”出身問題。
那一次,同樣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
那一次,是為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軍長曾澤生。
這件事發生在1951年年初,當時曾澤生剛剛率領50軍,在漢江南岸阻擊戰中創造了“奇跡”。因為這一仗,直到現在50軍仍被不少軍迷稱為“地表最強防守部隊”。
事後,曾澤生在司令部見到了彭德懷。一向不太誇人的彭德懷,緊緊地握住了曾澤生的手,感謝他和50軍的將士們。而此時,曾澤生將軍則說了一句肺腑之言:“我們盡力了,我們能在兄弟部隊麵前抬頭了!”
曾將軍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他是一名起義將領。在1948年起義前,他曾是國民黨的一名軍長。而他當年帶的國軍第60軍,曾被不少國軍王牌軍嘲笑為“雜牌軍”。起義後,這支部隊被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1950年10月25日,50軍作為第一批入朝部隊參戰。
起義後,雖然我軍從上到下,從未有過半點瞧不起曾澤生及50軍。但曾將軍自己心裏,顯然還是有道坎沒過的。正因如此,他才會當著彭德懷的麵發出這樣的感慨。
聽完這話,彭德懷顯然無法讚同。他直接當著眾人的麵說:
“這是什麽話!不就是起義改編的部隊嗎?我彭德懷不也一樣,出身舊軍隊湘軍!”
從解方到曾澤生,一向對部下要求極嚴苛的彭老總,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另一麵:在關鍵問題上,他一直是護著自己麾下的將領、護著自己的兵的。
應該說,能得到彭德懷的“護”,是因為解方將軍和曾澤生將軍都值得。而這種肝膽相照的“護”,在戰時,是會讓部下以命去回報的。
三:讓美國人不敢輕視的解方
得到彭德懷的器重,解方的身影出現在抗美援朝的幾乎每一個重要場合。他常冒險往返於北京和朝鮮,傳達各種指示。同時,他也親眼見證了彭德懷在司令部的一次次欣喜與焦慮、一次次痛快與擔憂。
1951年6月,被“打痛了”的美國人終於願意走到談判桌前了。此時,誌願軍軍方派什麽人去參加談判,則成了毛主席和彭德懷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時候,彭德懷又想起了解方。精通日語、會英語、早年曾多次參加軍事談判,這些都是彭德懷推選他的原因。為此,彭德懷特意把解方叫到身邊,給他下達命令,讓他務必在談判中好好表現,不要給咱誌願軍丟臉。
接到這樣的任務,解方感慨萬千。當年在東北和日本人談判的一切,仍曆曆在目,國民黨的退讓他深惡痛絕。但現在不一樣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是有底氣、有實力,和外國人在談判桌上“硬剛”的。
在接下來的談判裏,解方代表我軍說出的很多話,如今都被寫進了軍史教材裏:
他說:“你們有什麽本事,都拿出來吧!”
他說:“請你們把眼睛睜得大一點,看看現實情況,過去你們隨便飛來幾架飛機,開來幾艘軍艦就可以把人嚇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他說:“我坦白地告訴你們,如果辯論不能幫你方達到非分的目的,挑釁行為和恫嚇,也決計幫不了你們。”
這些話,是在前線仍炮火連天的情況下說出來的。事實上,整個談判都是在打打停停中進行的。因此,每一句話的意義都是極為重大的。
一旦談判官把硬話說了,前線就得打出像樣的仗來,不然必然會被敵方談判官嘲笑。所以,每一句話解方都不能亂講,都必須對前線的實際情況、後勤的保障情況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明確什麽時候、該怎麽說。
這些話傳回誌願軍司令部後,彭德懷高興極了,連連對身邊的同誌說:
“回國後,我一定要把解方推薦給周總理,讓他幹外交!這樣的軍事外交人才,不多呀!”
負責談判工作的李克農將軍,也稱解方“立場堅定、善於動腦子,是個難得的人才!”就連美國人一提到解方,都直言:是個極難對付、令人生畏的人。
就這樣,在所有人的努力下,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簽定。多年後,當旁人問到解方關於談判的感受時,老將軍坦言:“談判桌上就是一點事也不能讓步,這是鬥爭,輸一局都不行!”
解方的表現是如此,曾澤生將軍及50軍也是一樣。受到彭德懷鼓舞後,曾澤生於1951年7月,再率50軍二次入朝,完美地完成了西海岸防禦及搶修前線機場任務。
四:尾聲
從朝鮮回國後,解方將軍受到了重用。1955年,他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晚年老將軍曾經提到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事,那些烽火歲月,深深地印刻在他腦子裏。而每當談到彭德懷,老將軍的目光中總是透著敬意。在他看來,能在彭老總身邊幹一回參謀,是一生的幸事。
持這種想法的,又豈止解方將軍一人。洪學智、韓先楚、鄧華,包括曾被彭德懷罵“鼠將”的梁興初將軍,哪一個不是個性十足,哪一個不是雷厲風行的脾氣。在抗美援朝之前,他們都與彭德懷接觸不多。但當戰爭結束後,他們都對彭老總充滿了敬意。
如今,國內外仍有大量軍史專家們在討論:彭德懷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有人認為:是因為半生戎馬的他很有經驗,知道什麽人該放在什麽位置;也有人認為,是因為他在國內還有一群老戰友在幫忙出主意。
誠然,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原因。但有一點,是筆者希望大家不要忽視的:他的那腔真誠與率直。他的嬉笑怒罵間,這份率性是不變的。而這一點,恰恰是屬於一個中國元帥的個人魅力。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得此老帥,國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