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艱難的一次決策:韓先楚鄧華意見相左,彭德懷三改決策
在臨終前,提起朝鮮戰爭中的砥平裏戰鬥,一代名將韓先楚仍然認為戰鬥順序安排錯了,如果要先攻擊砥平裏,後打橫城,也許一切都不一樣了,但是,哪裏有那麽多的如果?
故事要從朝鮮戰爭的第四次戰役說起.....
1、
生於1913年的韓先楚,在參加朝鮮戰爭時,年紀並不大,隻有37歲。
但是,韓先楚37歲的生涯裏,曆經槍林彈雨,走過各種硝煙彌漫,爬雪山、過草地、打日寇、幹國軍,一個都沒落下。
解放戰爭開始後,韓先楚在四野4縱擔任副司令員,而彼時,鄧華是七縱司令員。這是四野的兩個名將,都是三十多的年紀,年富力強,經驗老到。
1950年的6月,朝鮮半島戰火燃起。十月中旬,誌願軍晝伏夜出,跨過了鴨綠江,來到了朝鮮半島。這支隊伍裏,彭德懷是總司令,而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是副司令員,解方是參謀長。
事實證明,誌願軍的領導班子很有協調和組織能力,從入朝開始,第一次戰役到第三次戰役,雖然困難不少,但一路平推美國和多國部隊。二戰名將,第八集團軍司令虎頭沃克,在第三次戰役失敗後翻車身亡,李奇微就此接任。
打過了三八線,艱苦開始成倍增加,當時有一句話叫“打過三八線,雪水拌炒麵”,可想而知,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從三八線到三七線之間的百姓早已跑了個精光,誌願軍脆弱的補給線難以及時供應各種物資。即使如此,戰線還是推進到了三七線附近。
在這裏,彭德懷開始猶豫了。一方麵,蘇聯和朝鮮方麵主張繼續高歌猛進,最好把美國人趕到海裏去,徹底解放朝鮮半島。另一方麵,彭德懷知道,麵臨的情況比很多人想象中的更艱難。
幾年後,彭德懷回憶道:"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害怕過。但過了三八線,到了三七線,我環顧左右,卻有些害怕了....."
經過和毛主席的溝通,確定了繼續攻擊的策略。主席非常堅定地認為美軍一定會退回日本。而縱觀朝鮮戰爭前後,這次毛主席可能過高估計了誌願軍,低看了美軍。
麵對繼續攻擊的戰略,和美國的現代化部隊硬剛,不是彭德懷的本意。
為此,確定了一個策略:西頂東放。
韓先楚指揮38軍、50軍和人民軍第一軍團,在漢江南岸頂住李奇微的美軍主力部隊。鄧華指揮39軍、42軍、40軍、66共四個軍玩招“誘敵深入”的遊戲,先把南韓軍隊放進來,然後敲掉一兩個師,然後縱深突進,並從側麵攻擊西線美軍的肋部,如此,就起到了逼迫美軍後退的結果。
不得不說,戰略好像沒問題,但有兩個疑問,一是西線到底能不能頂住?二是東線能不能快速反擊成功?
如果,西邊頂不住,則東線的進攻毫無意義。或者,東線的進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讓西線的美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那一切也是空談。
一場血戰開始了.....
2、
鄧華將軍
誌願軍條件雖然艱難,炒麵拌雪,沒有充足的棉衣棉褲,但即使是這樣,西邊兩支誌願軍隊伍和朝鮮人民軍靠著頑強的意誌,硬是頂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但傷亡比率也是非常之大,後期也湧現出了像曹玉海這樣的戰鬥英雄。
西線損失太大,彭老總著急了,他希望東線快速進行反擊,抓住機會,否則實在耗不起了,38軍萬歲軍都快消耗完了。
可是,值此關鍵階段,兩員大將韓先楚和鄧華對於攻擊方向有了分歧。
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進攻前方靠東的橫城,主要是韓國軍隊,人雖然不少,但戰鬥力一般,容易攻克。另一個是前方靠西的砥平裏,軍隊主要是美國軍隊和多國部隊,雖然當時的部署兵力並不多,但裝備非常先進,距離美國主力部隊相對較近,容易受到增援。
韓先楚主張先拿下砥平裏,將橫城放一邊,這樣占據有利地勢,可以給美軍極大壓力,無非就是分兵製約韓國人前來,重點一定要放到砥平裏。
而鄧華主張先拿下橫城,不再分心,東線部隊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地全麵攻擊砥平裏,再“刺”美國主力部隊肋部。
這是個問題,讓彭德懷猶豫了。
2月8日下午,彭德懷決定先打砥平裏,當天深夜又改變了主意,要先打橫城。韓先楚電報馬上發了過來,再次陳述先打砥平裏的理由。2月9日晚,彭德懷決定先打砥平裏,可是,電報發出去後,他又後悔了,他想鄧華在前線,可能掌握的信息更多。
接著,彭老總就給鄧華電報,並把兩種方案全交給了鄧華,讓他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鄧華很快回了電:先打橫城。
於是,此事就此確定,毛主席也同意按照鄧華的方案實施。但整個過程,彭德懷三改決策,可見有多猶豫。
當戰役計劃確定後,韓先楚在指揮所,拚命地抽了一根又一根煙,他認為,領導們可能真的錯了。
而和韓先楚一樣敏感的,還有另外一個人,他是李奇微,他認為砥平裏才是阻止誌願軍南下最重要的地方,至於所謂的橫城,根本不是問題。
於是,李奇微開始了調配......
3、
如果,先快速進攻砥平裏,美國人是來不及部署更多兵力的,當時這裏隻有兩個營。但是,在鄧華等人打下橫城,然後整頓完軍隊,到達砥平裏附近時,才發現,哪裏是一兩個營?至少有六個營左右的兵力,而且有坦克中隊,有炮兵連,還有高炮連。
哪裏出問題了?鄧華在打橫城的時候,李奇微調了部隊過來了。接著,又有增援部隊陸續趕來。
戰爭打的非常艱難,戰士們主動攻擊時,倒下了一批又一批,那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鄧華將軍還想硬啃砥平裏。
終於,心情悲痛的彭老總發話了:撤退。
一場重要的戰爭,一場讓人遺憾的失敗,這給了指戰員同誌們非常大的啟迪:美國人並不弱。
曾經,一路的高歌猛進,讓大家覺得誌願軍無所不能,一個砥平裏戰鬥讓大家清醒過來了,麵臨供給不足、物資奇缺,還有嚴寒的肆虐,防禦才是更重要的戰略。
從砥平裏戰鬥起,中朝聯軍開始從三十七度線退到了三十八度線,從進攻轉入全麵的防禦。
砥平裏戰鬥後,鄧華做了深刻的檢討,他曾經的摯友韓先楚,對於這次戰役一次次表達了遺憾和可惜,哪怕是開總結會,也絲毫沒有給好友麵子。每每聽到韓先楚說砥平裏戰鬥的錯誤時,鄧華總是陷入沉思。
對於砥平裏戰鬥,韓先楚是在乎的,在他臨死前,還在對那一次戰鬥決策,表達了痛心。不過也是,一個決策失誤,導致了失敗不說,還送上了無數的生命,畢竟西線做出巨大的犧牲就是為了保東線的反擊成功。然而,失敗了,怎麽能不痛心?
這就是戰場,哪裏能做到算無遺策,哪裏能保證每場戰鬥都獲勝?在朝鮮戰場上 ,能把大局控製住,已經算是了不得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