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巴黎印象 - 城市風光與風情

本帖於 2019-12-30 16:22:0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栗子灣 編輯

這一集照片比較多,所以要先說說照片。那時我先生用我們攥下的一點銀兩買了一個最初級Pentax相機,套頭,沒錢置辦三腳架了,因此旅遊時白天黑夜他是一律手擎,靠的全是臂力和經驗,既要留下紀念照又不能太浪費膠卷,絕非這年頭的數碼來得容易。我十年前根本不摸相機不拍照,所以凡是我現在寫的十年前的故事,全部是由他出照片我碼字。家裏有個掃描儀,因為不常用,我就把那根線放在了一個穩妥的地方。大家可能都有這個經驗,那就是你的東西放的地方越穩妥到用時越找不到,所以那根線到現在我都沒找著,無奈隻能用照片翻拍!嘿嘿。我堅信啥時不用它時它一定會蹦出來。

閑話到此,繼續1992年的巴黎印象,城市風光與風情。20多年飛越而過,每每想起巴黎,概括地說是個深深的印象,那就是巴黎的美真是美不勝言; 而仔細回想起來,很多細節都已成為一種模模糊糊的美。多虧先生那時拍下的照片,我倆如今才能合作回憶彼時在歐洲的晃蕩生活。雖然那些照片隻記下當時星星點點的巴黎見聞,現在翻翻看看也很有趣。記得當時從倫敦那種古老的城市來到巴黎這座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城市,真的感到眼前一亮又一亮。倫敦和巴黎是兩個相當漂亮而又相當不同的城市,巴黎的美及那種法國人的藝術創新想象力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坐落在塞納河岸壯麗奪目的巴黎聖母院。 那時站在這裏近距離觀看這世界著名景點感覺如夢幻一般。欣賞這壯觀的宗教聖殿的同時更加欣賞其建築藝術,細節做工甚為精湛講究,裏麵莊嚴無比,外觀造型漂亮之極,設計及建築藝術令人感歎。如今被一場突然而來的大火毀於一旦,要想重現昔日的光彩想必不很容易。

艾菲爾鐵塔,巴黎的標誌,遊人必去的地方。類似這種主要景點我們基本上是白天和夜晚各去一次,完全是不同的風光不同的感覺。不知鐵塔周圍現在遊人的數量有多大,當時的白天是這樣的。近距離欣賞這個充滿著智慧,科學,創新,果敢,藝術等等合為一體的宏偉建築,確實很震撼。

巴黎精美的雕塑到處可見,數不盡道不完,這是Alexandra 大橋上的雕塑。站在橋上眺望艾菲爾鐵塔,那聳入雲端的鐵塔現已融入周圍美麗的宏觀世界,很是秀美。

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以它最雄偉,最豪華,最壯觀,最宏大的氣勢顯示著十七世紀王權的尊嚴。當然法國人絕非等閑之輩,王權的奢華及統治最終以慘重的代價告終。管窺皇家大花園一小瞥。。。。

園中豪華的音樂噴泉秀,記得是每周開放一次,每次兩小時,而且園中所有的噴泉全部噴水,居然被我們碰上了,運氣不錯。

泉水迷霧中金光閃閃的雕塑,宏偉的藝術傑作把母子一家水霧中歡樂情景展現得栩栩如生。

噴泉中的駿馬活靈活現,有著一種戰無不勝的氣勢。

舉世聞名的盧浮宮,世界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我們去時由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剛剛建成第三個年頭,當時屬於仍然具有很多爭議的東東。盧浮宮裏的藝術藏寶令人大飽眼福,諸多展品中找到蒙娜麗莎的畫像,記得畫像比想象中的尺寸小很多。由於油畫不大,圍觀的人不少,有時甚至要找個空間踮著腳才能看到全像。我們站在世界最著名的油畫前親眼看到蒙妹那神秘的微笑時不免有種奇妙的感覺。這麽多年過去,館裏作品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幅畫像。

蓬皮杜藝術中心,周圍遊人烏泱烏泱的,從建築到內容通通有其特色。當時買了博物館通票,巴黎有名的博物館通通看了一遍。蓬皮杜藝術中心也進去看了一圈,覺得裏麵的有些作品很有意思,人的想象力真是無限。本人有個缺點就是有時選擇性地不求甚解,抽象藝術屬於俺不求甚解的區域,嗬嗬。俺的看法是感覺不懂的藝術其實並不需要死氣白咧地去懂它,隻去欣賞那別具一格的創意和想象力足以,正是那些不同的形式和風格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情趣。

蓬皮杜中心的現代化建築也和周邊的傳統建築形成有趣的對比,不同風格的建築給城市帶來了活力和趣味。

畢加索博物館也沒漏掉,老畢的作品很是獨特,有些很好玩,拿來一個看看,既形象又不千篇一律。

矗立在香榭麗大道上的凱旋門,在夜幕中又多了一些輝煌。那天白天正趕上一些首腦人物在那裏搞紀念活動,周圍聚集著一些西服革履油頭粉麵的官員,似乎儀式剛剛結束,官員們在閑聊八扯著什麽。我們晚上又去了一次,那夜光下的色彩比白天好看得多。

巴黎大劇院,想象應該和20多年後的今天沒有太大變化?估計前景兒會有很大不同。:)

這種瀑布噴泉及雕像藝術很有一種迷人的美,雖然這麽多年後都想不起具體在什麽地方看到這東東,無疑是巴黎美的一部分。

位於巴黎娛樂區的Moulin Rouge, 國人稱之為紅磨坊,與倫敦的West End有一拚,比較熱鬧的的地方。在巴黎玩了一周,除了溜達主要景點,看博物館占去很多時間,也就沒有時間閑逛娛樂區了,隻是擦邊而過,很喜歡那醒目的大風車。現在回頭看看,那街上跑的車基本都快成古董了。

Basilique du Sacre-Coeur, 國人稱之為白教堂,很漂亮的白色羅馬天主教堂,也很值得一看。俺更感興趣的是周圍的藝術氣氛,的的確確為這個地方增添了很多風彩。這裏藝術人才雲集,他們在這裏做油畫,做素描,作畫賣畫,很是吸引遊人。以至於這麽多年後,一想起那個地方,腦子裏首先出現的是以白教堂為背景的那些藝術畫麵。

巴黎的街頭藝人表演,當時見到這種表演感覺很有意思,那身行頭很抓眼球,俺也是透著是孤陋寡聞見什麽都新鮮。後來這麽多年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的年代看到數次跟這個一模一樣的表演,再也沒找回來在巴黎第一次看到的感覺。由此得出一條真理,那就是凡事隻見一次,隻嚐一回,隻聽一遍,隻一無二。:)

巴黎的露天市場也很精彩,其實隻看內容沒什麽特別的,不過是些普普通通的瓜果蔬菜,雜七雜八的東東。出國之前北京剛剛有三三兩兩的自由地攤,幾種小菜擺在地攤上。倫敦雖有一些露天市場,但蔬果裝在容器中平擺在台子上,平平常常的擺設,當然攤主們不同的文化使得小攤子有著另外一番風采。可是看看人家巴黎的菜攤子,不用和攤主交流,那菜攤自己就給出不凡的信息: 平平常常的生菜,茄子,瓜果,,,居然從筐子裏麵一泄而出,那捆捆的小紅蘿卜也居然像圍繞花園邊上的一排小紅花,普普通通的菜攤兒顯示出法國人的藝術想象力。

裝菜的容器不是亂七八槽的塑料盒子什麽的,而是這樣一把一把看似形狀隨意的籃子,生生地把個小菜攤搞得充滿著生活情趣。

最後聊聊當時給我印象深刻的巴黎新區La Defense. 這個地區說是新,其實也不算太新,50年代末就開始興建了,我們去時已建了30多年,但和巴黎的曆史相比這個地區絕對是巴黎的新生兒,而且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總在發展著,從剛開始那些不太養眼的新式高層建築發展到後來的新型藝術設計建築。1992年我們去La Defense時,那條地鐵延長線剛剛建成,我們去那裏乘坐的是全新的地鐵。地鐵站的地麵處由幾何圖形組成大圓形出入口,也顯示其設計匠心。走出地鐵的出口,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嶄新的天地,很多高層建築雖說不上好看,但和傳統老區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幾座建築設計相當的前衛現代化。

La Grand Arche,當時國人把它稱為新凱旋門,和老凱旋門在一條軸線上。“門框”裏麵是密密麻麻的辦公室,“新凱旋門”頂下的空間懸掛著一個看似隨意圖形的“網狀物”,當時琢磨半天不得其解,感覺很好玩。周圍一些建築和雕塑也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與巴黎其它地方的傳統建築和雕塑形成鮮明的對比。“新凱旋門”右邊,我們麵對的照片左下角部分,有個大型超市,當時感覺碩大,印象中和現在的綜合大超Wal Mart之類的規模很有一拚。那時國內還沒有超市,倫敦也沒見過如此規模的大超,裏麵讓人眼花繚亂的感覺。

當時新建的工業技術中心使我讚歎不已,感覺有一種震撼的美,沒有聳入雲端的高度,沒有灼灼逼人的豪華,而是那頂端輕輕地一折就折出了那特有的魅力。現在看來可能不覺得這建築有什麽新鮮或震撼,可那時是1992年, 從國內到英國,從英國到巴黎,La Defense 是我第一次看到建築風格如此不同的地方。就這個建築生生地看了好一會。。。

博物館的通票包括凱旋門和“新凱旋門”,可以登頂觀賞巴黎市區布局,遠遠望去矗立在香榭麗大道上的老凱旋門隱約可見,景觀很令人心曠神怡。

廣場周圍點綴著一些現代風格的雕塑,它們多數色彩鮮明,有的形像有趣,有的構圖抽象,為新區增加了活力。這是其中之一,當然現在看起來並不感覺有多麽卓越,但1992時首次在這種環境見到這樣的雕塑確實有耳目一新之感,與廣場邊上的鮮花相映成趣。

夜晚的"新凱旋門",泉水伴隨著音樂在照明燈光下高低起伏,吸引著眾多觀光者坐在長凳上觀賞,人們時不時地發出來自心底的讚歎聲。

一周的巴黎遊以觀光 La Defense 結尾,當時給我留下的是無限的感慨和讚歎,感慨和讚歎法國人的創意和想象力。巴黎的美著實令我激動一陣子,以至於20多年來,每每想起巴黎都有一種再去看看的欲望。加之本人還有個不小的優點,那就是走到哪裏覺得哪裏漂亮,看到什麽都覺得好玩,即便迷了路都覺得是無意中看了一個計劃之外的地方。嘿嘿。以後有機會真的很想巴黎再逛蕩一趟!

謝謝各位瀏覽,祝新年快樂!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