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1-16)——立的抄襲的大作1-16

來源: 2021-05-15 22:05: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8640 bytes)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1-16

 

2020的新冠風暴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就像是一場戰爭,人與病毒間的戰爭,國家與病毒間的戰爭,國家與國家間的戰爭,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戰爭。飛沫,謠言,病床,呼吸機,口罩,愛,恐慌,偏見和仇恨。然而,滑稽的是人們隔離在家,城市的街道上冷冷清清。

美國第一次在一個全球的重大事件中被邊緣化了。而紐約又一次成為世界的中心。從3月起,新冠疫情的風暴席卷了這座城市。

麵對這場如火如荼但又詭異變幻的新冠疫情,全民隔離在家期間有一天我想起了已故著名搖滾樂歌星約翰·列儂1969年的床上運動,Bed-in,1969

 

1969年的約翰·列儂

1964年2月7日,當甲殼蟲樂隊乘坐的飛機在紐約肯尼迪機場降落時,也掀起了紐約的一場風暴。當時歡迎的人潮如此狂熱以至於四隻英國年輕的昆蟲走出機艙時感覺現在他們比上帝更受人們的歡迎。一個非常不同的時代到來了。

不過,列儂是從模仿美國的貓王普雷斯利開始的。50年代貓王從新奧爾良黑人那裏模仿來一種新奇的扭動的音樂形式,借助最新的電視迅速風靡西方征服了整個西方世界裏的孩子們。流行搖滾音樂像是打開了人體的盒子。

列儂從小父母離異,在學校是差等生,罵人說贓話,逃學,還可能偷過東西。後來,開始在利物浦打扮得怪模怪樣演唱貓王式的歌曲。當時主流的人們可並不欣賞這樣的風格。1956年,15歲的列儂創建了一支噪音爵士樂隊(skiffle group)采石工人。噪音爵士樂是源於美國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樂,混合了爵士樂、藍調、美國民間音樂各種因素,50年代在英國的青少年中非常流行。樂隊大都是七拚八湊即興的胡亂演奏。就這樣在1957年的夏天一次為教堂花園慶典的演出中,列儂遇到了後來甲殼蟲的另一個靈魂人物傳奇的保羅·麥卡特尼。我說“傳奇的麥卡特尼”並不是一個文學的修飾,我並不喜歡文學的修飾,這大家都知道。或者,並不知道。但是,我說“傳奇的保羅·麥卡特尼”,是因為圍繞這個保羅·麥卡特尼鬧過一個陰謀論。的確是陰謀論。有人爆料麥卡特尼早在1966年就已因車禍去世,後來甲殼蟲樂隊中的那個麥卡特尼是個冒牌貨,山寨的。那個麥卡特尼其實是一位在電視模仿秀節目模仿麥卡特尼的獲勝者威廉·坎貝爾假扮的。而且,關於這個陰謀論還有陰謀論的陰謀論,有人說這個陰謀論本身就是甲殼蟲樂隊製造的陰謀,它讓甲殼蟲的音樂更加暢銷了。麥卡特尼比列儂小,那時也在玩噪音爵士樂,對列儂的演出麥卡特尼非常欣賞,他找到列儂,而列儂隨即邀請麥卡特尼加入了他的樂隊。這樣才有了後來曆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 The Beatles,甲殼蟲。

總之,1969年3月20日,約翰·列儂和比他大七歲的小野洋子在直布羅陀宣布結婚了。

 

總統約翰遜

如果喜歡青春,你可能會喜歡美國的躁動的60年代。性、搖滾樂、致幻藥、空談、嚎叫,漫遊和革命,這些都是美國的60年代,這些都是青春。

人類天生迷戀權力。然而,1968年3月,和今天的特朗普感染新冠還急於競選辯論不同,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遜卻公開宣布任期結束後他將不再謀求競選連任了。在約翰遜就任總統的每一天,白宮外都雲集著憤怒的人群舉行抗議。而他的上任總統肯尼迪被人槍殺了。這就是美國的60年代。

提到美國60年代的總統人們總是想到肯尼迪。然而,約翰遜也是美國60年代重要的總統。美國60年代的總統都是美國重要的總統。約翰遜還是一個有意思的總統。而有意思的是美國的總統似乎很少有沒有意思的總統。比如,特朗普,無論如何,也是一個有意思的總統。可能卡爾文·柯立芝算得上是比較悶的總統,而那時美國有一個有趣的說法,說約翰遜能讓墳墓裏的柯立芝動起來。因為,據說柯立芝的治國之術頗有一點老子的無為而治的風度。他說話很少,以沉默聞名,很少自己忙活政務,在白宮的日子裏大部分時間就是一動不動的坐在辦公室裏打盹兒。但他把美國治理的卓有成效。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非常善於運用當時的最新技術——廣播。不愛說話的柯立芝開過529次記者招待會,他第一個用廣播現場直播總統就職,第一個發表全國廣播的國會演說,第一個通過廣播發表總統施政講演,還是第一個出現在有聲電影中的總統。而約翰遜則有著旺盛的精力,總是在忙碌,曾經有一次一天發表了22場演講。他認為“無所事事比艱苦工作更容易讓人疲勞”。約翰遜總是在小跑。不過,即便如此柯立芝也並不是一個乏味的總統。關於他有一則著名的軼事:“柯立芝效應”。把約翰遜和柯立芝牽扯到一起還有一個巧合,柯立芝也是前任總統猝死後就任美國總統的。

約翰遜高大魁偉、嗓音洪亮、性情急躁、粗俗魯莽,待人友好。在任期間提出“偉大社會”計劃,推動維護民權、公共廣播、聯邦醫保、醫療補助、教育援助、藝術、城市及鄉村發展、公共服務及“向貧窮宣戰”。在約翰遜任內,向貧窮宣戰政策及經濟的發展使數百萬美國人脫離了貧困階層。約翰遜同時簽署了一係列民權法案。《1965年移民及國籍法案》則改革了美國的移民體係,以種族為尺度的移民配額製度終結,以國籍為尺度的製度開始實施。不過,反對者認為約翰遜卑鄙狡詐、驕縱粗俗,他貪婪並渴望權力。據說他竟然在參議院任職期間當眾小便,恣意使用帶有種族色彩的稱謂、屢次在競選中舞弊,募集了數額驚人的捐款現金,在退出政壇時這個當年的窮小子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他似乎沒有任何政治原則。

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一個貧瘠的小山村,小時候約翰遜生活艱苦,曾經在工廠做過學徒,還當過擦鞋童。高中畢業時,他不想上大學,於是和5個朋友開了一輛二手福特車在外麵流浪了兩年。期間做過洗碗工、蘋果采摘員和電梯維修工。兩年後約翰遜回到家。後來,他成為了美國總統。

與肯尼迪希望結束越戰不同,約翰遜大力推進越戰。1964年美國會通過《東京灣決議》授權總統在不經宣戰許可的情況下即可在東南亞使用武力。隨後,美大量軍事人員參加越戰。至1968年已經達到55萬。美國軍方不得不在國內征召青年大學生入伍派往越南前線。就在這一年,一名叫唐納德·特朗普孩子,美國青年大學生被選中了。這意味著不久這位年青人就要去越南前線打仗了。

在1964年美國流行一句話:“Hey, Hey, LBJ, how many kids you kill today?”“嘿,嘿,約翰遜,,今天你害死了多少個孩子?”有意思的是,今天特朗普的任上因為新冠已經死了20萬老人,但疫情遠未結束。

美國的越戰政策導致大量美國青年陣亡,美國國內騷亂不斷,犯罪激增。本來上任之初因政績受到廣泛歡迎,結果越戰使約翰遜受到空前反對。終於這位一天抽三包煙曾經精力旺盛驍勇好戰的美國民主黨總統宣布放棄競選連任。離職後約翰遜返回德克薩斯州的牧場過起平靜的生活。1973年1月22日他因心髒病去世。當初如果約翰遜連任成功,那麽他將在這一年的1月20日即去世前2天卸任。

年輕時約翰遜追求愛情也是衝勁十足。1934年他遇到了克勞迪婭·泰勒,之後就以一連串的電報、電話和信件向克勞迪婭發起求愛的猛攻。兩個月後克勞迪婭的世界陷落了,她與約翰遜結婚,並為約翰遜生了兩個女兒。在早期一直資助這個窮小子在政壇打拚。約翰遜在軍中服役時,她還親自主持約翰遜在華盛頓的第十選區議員總部的工作。1963年11月22日,約翰遜陪同肯尼迪總統抵達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訪問;23日,肯尼迪乘車經過達拉斯鬧市時遭槍擊;約翰遜在確定肯尼迪身亡後,於停在達拉斯機場的空軍一號總統座機上,由地方法院女法官休斯女士主持,宣誓就任第36任總統。

 

毛澤東和尼克鬆的一段小對話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在與毛澤東的談話中毛提到了前總統約翰遜。當時尼克鬆說:“我們在這個房間的保密範圍內要問問自己,為什麽蘇聯在同中國的邊界上的兵力比同西歐邊界上的兵力要多。……既然總理指出,他感到美國在伸手,蘇聯在伸手,那麽問題是人民共和國麵臨的危險是來自美國的侵略,還是來自蘇聯的侵略?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但是我們要討論這個問題。”毛澤東說:“來自美國方麵的侵略,或者來自中國方麵的侵略,這個問題比較小,也可以說不是大問題。因為現在我們不存在我們兩個國家相互打仗的問題。你們想撤一部分兵回國,我們的兵也不出國。所以我們兩家也怪得很,過去22年總是談不攏,現在從打乒乓球table tennis 起不到十個月,如果從你們在華沙提出建議時算起,兩年多了。我們辦事也有官僚主義。你們要搞人員往來這些事,搞點小生意,我們就死不肯。十幾年說是不解決大問題,小問題不幹,包括我在內。後來發現還是你們對,所以就打乒乓球。”周恩來:“這也是在尼克鬆總統就任以後。”毛澤東:“巴基斯坦前任總統介紹你和我們認識,那時候我們駐巴基斯坦的大使死反對跟你往來,說是有個比較,還是民主黨的那位前總統約翰遜,還是你尼克鬆,究竟哪個比較好?葉海亞說,不能比,一個是流氓。”周恩來:“就是說約翰遜。”毛澤東:“也不曉得他怎麽得出這個印象。我們這方麵也不那麽高興那位總統(注:指約翰遜)。從杜魯門到約翰遜,我們都不那麽高興。這個中間有8年的共和黨,那個時候你們也沒有想通。”

印度的煩惱

毛澤東與尼克鬆的見麵對於世界影響深遠,今天疫情中的世界仍然是在其影響之中的。

當年兩人的談話是保密的,隻部分有選擇的進入了新聞稿。多少年以後談話才完全解密。那時,尼克鬆已經入土,不再關心世界大事。毛主席則陳列在水晶棺中,仍然為在人民服務,並用身體對繼續世界發生著深刻的影響。據警衛回憶,毛曾抱怨那些在神州大地豎起的他的雕像,他反對豎立他的雕像,說你們晚上都休息了,我還要夜裏站崗,風吹雨淋。毛生前曾多次表示死後要火化,可是當大限來到時他已身不由己。鄧小平在生前更是明確立下遺囑,死後遺體捐獻醫學研究。但他在死後遺體被火化了。

從尼克鬆的時代起,中美逐漸進入蜜月期。近來美國解密的更高級別的檔案揭示當年中美的親密程度:

“1971年孟加拉國解放戰爭期間,美國在南亞的外交官向尼克鬆和基辛格清楚無誤地匯報了關於(尼克鬆扶持的)阿尤布·汗領導的巴基斯坦政權在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的暴行。然而2002年12月6日喬治·華盛頓大學出版的解密檔案卻披露,基辛格建議尼克鬆低調處理這些事件。由於當時美國忌憚和蘇聯關係密切的印度,需要維持自己在巴基斯坦的利益;同時中國一向支持巴基斯坦,此舉也有助於進一步改善和中國的關係。

最近另一份解密文件顯示因為美國害怕印度進犯巴基斯坦,基辛格曾希望中國在中印邊境加強軍事部署,然而美國期望中國參與戰爭的想法被中國婉拒了。”

在今天2020年的這場新冠疫情中,印度正在感染率和死亡人數兩項關鍵指標上趕超美國。印度的崛起顯然不如發展疫情做的順利。崛起太難,疫情擴散太快。而美國和和印度今天似乎都希望以抗中來替代抗疫。印度隨著疫情發展,在中國邊境挑起衝突。現在美國國務卿又要主持美、印、澳、日四國開會,商談地區安全問題了。

對比今昔,愛恨如幻。

 

2020年的中印戰爭

今天印度帶病突然出兵,據說占領了班公湖南岸的黑頂山一個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陣地。1962年,在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當中,解放軍用82人傷亡的代價才拿下了這個山頭。印度媒體報道,搶占黑頂區域的印度士兵已經將中方的監控設備全部清除,並已經形成居高臨下之勢,將解放軍的動向盡數掌握。印度國內的許多媒體更是舉國狂歡,稱印度此舉一雪1962年戰敗的恥辱。

未來中印之間會不會在邊境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呢?

 

1962年的中國新聞

考察1962年中國的新聞有許多與西藏有關。今天回顧可以知道當時的外表和諧內部的緊張狀態。

1月12日——中國《人民日報》報道,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以後,1959、1960、1961年三年糧食連續增產。
1月10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召開民族語文、民族教育工作會議。
1月16日——中國《光明日報》報道,青海省少數民族教師有1491名,相當於解放初期的13.3倍。民族小學由解放時104所增加到751所,入學兒童達8.6萬多名,為解放時的17.8倍。民族中學從無到有發展到14所,學生達3千多名。
1月18日——中央民委召開第一次少數民族地區補助費管理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了中央民委和財政部共同擬定的《關於少數民族地區補助費分配使用的聯合通知(草稿)》。
1月中國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藏族表演班首批29名藏族學員,經過兩年多學習後結業,並舉行畢業會演。

2月5日——中國西藏解放十年攝影展覽在拉薩舉行。
2月1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舉行第三次代表會議。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和應慈被推舉為名譽會長,喜饒嘉措為會長。
2月25日——《光明日報》報道,中國曆史博物館征集到鄂倫春族的曆史文物六七百件。
2月 中國維吾爾族傳統民間古典音樂文獻《十二木卡姆》由音樂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聯合出版。

3月6日——《光明日報》報道,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十五年來,培養了蒙古、達斡爾、回、滿、朝鮮、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婦女幹部4400多名。
3月16日——中國廣西民族學院舉行十周年校慶,覃應機等到會祝賀。
3月27日——全國人大二屆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周恩來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強調指出:要繼續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加強國內各民族的團結。

4月2日——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統戰部在南寧召開少數民族幹部座談會。
4月14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牧區商業工作會議在呼和浩特召開。
4月16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裕民、霍城三縣居民6萬餘人,由於蘇聯通過其領事館的長期策動誘騙,逃往蘇聯。
4月21日——全國人大民委和中央民委在北京舉行民族工作會議。會議聽取和討論了李維漢作的關於民族工作中幾個問題的報告、謝扶民作的關於民族工作情況的報告、烏蘭夫作的關於內蒙古自治區十五年來貫徹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經驗的報告,彭真副委員長到會講了話。
4月27日——《內蒙古日報》報道,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牲畜總頭數由1947年的820多萬頭,發展到1961年的3080多萬頭,增加了2.7倍。
4月29日——中國《內蒙古日報》報道,從1948年到1960年,國家用於內蒙古醫藥衛生事業的經費達1.7億元。自治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增長62倍,病床增加40.3倍,各級醫藥衛生人員增加4.1倍,其中民族醫藥衛生人員增加5倍。
4月30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各族各界代表一千多人舉行大會,慶祝自治區成立十五周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央民委副主任餘心清,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李立三和中央有關部門的代表到會祝賀。

5月1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5周年。
5月4日——全國政協舉行晚會招待來京參加“五一”節活動的雲南、四川、青海、貴州、甘肅等省的少數民族參觀團。5月8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接見了各參觀團的全體成員和在北京參加民族工作會議的全體人員,以及中央民族學院新疆班應屆畢業生。
5月5日——《內蒙古日報》報道,十五年來,中國內蒙古少數民族教師已發展到9075名,其中蒙古族教師7813名。
5月10日——根據國務院關於在西藏地區設立海關的決定,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宣布西藏地區海關正式成立。
5月25日——蘇聯又製造了伊犁暴亂事件。

6月1日——《西藏日報》報道,中國西藏全區已有1500多所公辦和民辦小學,學生5.7萬多名。
6月4日——中國藏族民間史詩《格薩爾》開始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分別用藏、漢文兩種文字陸續出版。
6月8日——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員謝扶民作的關於民族工作情況的報告。
6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準備粉碎蔣軍竄犯東南沿海地區的指示》。
6月14日——中共中央批轉《關於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的報告》。
6月22日——周恩來、鄧穎超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視察。
6月28日——中國貴州省人民委員會在貴陽召開民族工作會議。
6月30日——中國甘肅省民族工作會議在蘭州舉行。

7月2日——中國雲南省民委在昆明舉行民族工作會議。
7月14日——商業部發出關於恢複和健全民族貿易機構、加強少數民族貿易工作的指示。
7月30日——新華社報道,西北民族學院為西藏培養的第一批藏族初級畜牧獸醫幹部畢業。
7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委和廣西民族調查組組成花山壁畫考察團,由莫乃群、林克武、張景寧率領,沿明江、左江進行了半個月的考察。於同年12月編輯出版了《花山崖壁畫資料集》。
7月 廣西民委和廣西民族調查組在南寧召開壯族、瑤族曆史科學討論會。

8月2日——中國教育部發布《關於高等學校優先錄取少數民族學生的通知》。
8月6日——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人民委員會召開民族工作會議。
8月8日——中國雲南省委上報《關於加強邊疆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報告》。
8月12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公布自治區語文工作委員會製定的《關於蒙古語名詞術語的製定和統一辦法》。
8月14日——中國政府和尼泊爾政府關於邊民選籍、過界耕地和放牧問題的協議在加德滿都簽字。
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某汽車班班長雷鋒因公殉職,時年22歲。
8月16日——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工作會議在南寧舉行。
8月23日——中國遼寧省民委在沈陽舉行民族工作會議。
8月25日——中國西藏自治區選舉委員會成立。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任主席,張國華、阿沛·阿旺晉美、帕巴拉·格列朗傑、周仁山、協饒頓珠為副主席。
8月31日——《人民日報》報道,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十年來,朝鮮族的工程技術人員發展到3600多名,占同類幹部總數的60%以上。

9月1日——《吉林日報》報道,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十年來,朝鮮族幹部已發展到2萬多名,占全州幹部總數的58.4%,比自治州成立時增長3倍多。
9月5日——《人民日報》報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五年來,少數民族幹部由1952年占幹部總數的11.7%增加到37%。
9月25日——中國佛學院在雍和宮舉行開學典禮。
9月25日——製憲國民議會定國名為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9月26日——中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成立。
9月30日——寧夏大學成立。 參加“國慶”觀禮活動的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的少數民族參觀團抵京。

10月6日——中共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接見了各少數民族參觀團。
10月17日——新華社報道,一批優秀的藏戲傳統劇目已由藏、漢族文藝工作者共同整理改編出來,計有《朗薩姑娘》、《卓娃桑姆》、《文成公主》、《蘇吉尼瑪》、《白瑪溫巴》等10多個。商業部、對外貿易部、中央民委召開第五次全國民族貿易工作會議。會後,商業部、對外貿易部、中央民委黨組就會議情況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了報告。196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轉了這個報告。
10月17日——新華社報道,一批優秀的藏戲傳統劇目已由藏、漢族文藝工作者共同整理改編出來,計有《朗薩姑娘》、《卓娃桑姆》、《文成公主》、《蘇吉尼瑪》、《白瑪溫巴》等lO多個。 商業部、對外貿易部、中央民委召開第五次全國民族貿易工作會議。會後,商業部、對外貿易部、中央民委黨組就會議情況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做了報告。196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轉了這個報告。

10月20日——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開始。

1962年還發生了兩件事:

8月5日——美國電影演員瑪麗蓮·夢露因過量服用安眠藥死於洛杉磯的寓所中。
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某汽車班班長雷鋒因公殉職,時年22歲。

 

中印邊境戰爭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在中印之間爆發了一場邊境戰爭。中國與印度邊界2,000公裏,分西、中、東三段。這場戰爭是在西段和東段同時進行的。由於戰場處於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後勤補給困難的問題。中國在取得勝利目標後即撤回。最終,中國占領了中印西線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印度則重新占領絕大部分中印東線爭議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兩國皆宣布勝利。當年,英國殖民印度為印度帶來了很深的自豪感,並且從此以英語為母語。但中印戰爭顯然為印度人民帶來了深深的心理傷害。同時,這場戰爭對中蘇和中美關係的走向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這場疫情期間,中國的香港也發生所謂的民主抗議引發的社會動蕩。中印問題和香港問題都是源於英國。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爆發,引發駐藏清軍嘩變。西藏政府驅逐清朝駐藏大臣和所有駐藏清軍,宣布獨立。1913至1914年間,英屬印度與西藏噶廈及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西姆拉進行了三方會談。然而袁世凱政府因無法接受談判協定,於1914年7月退出談判。同日,西藏政府與英國駐印度殖民政府簽訂了西姆拉條約,劃定“麥克馬洪線”,將麵積達9萬多平方公裏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但曆屆中國政府都拒絕承認條約的合法性。

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而中國政府1951年為緩解印度糧荒,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50年代,兩國官員頻頻互訪。周恩來總理曾4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後來尼赫魯訪華。那一段時間裏,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聲。

然而,印度獨立後,尼赫魯便開始實施他的“大印度聯邦”的印度夢。可糟糕的是,這個夢裏包含了太多的領土擴張的夢想。其中之一就是印度希望控製西藏,然後把西藏的土地盡可能的劃歸印度。

長期的殖民使印度形成了一種殖民心理。當年進行核試驗後竟然像做錯事的孩子給美國總統寫信解釋,說發展核武器是針對中國的。信件曝光,世界嘩然。印度在西藏問題上做過不少小動作。1947年3月,當時的印度臨時政府就曾慫恿西藏獨立。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軍事行動和談判,入駐西藏。印度駐華使館向中國政府發出照會中說:“中國軍隊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認為是可悲的。”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參與朝鮮戰爭之際,派兵占領了西藏噶廈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所謂乘人之危。1953年,印軍又向北擴張,取得麥克馬洪線以南約九萬平方公裏領土,在個別地方甚至越過了“麥線”。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兩國爭議領土。1959年中國經曆糧食危機,藏區騷亂,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主張西藏獨立。在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印度不斷對中國邊界進行武裝挑釁。1960年後,中蘇開始交惡,而中美關係因朝鮮戰爭的原因也處於僵局。而印度與正在進行冷戰的蘇聯和美國關係都不錯。

“大印度聯邦”的夢想讓尼赫魯的心情不能平靜。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裏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係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衝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占中國領土。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麵爆發。

一個月之後,中國突然停戰。中印戰爭於是結束。

印度本來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他的本土文明是距今5000年的哈拉巴文明,但自公元前1200年,來自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陸,殖民了印度。從此印度人成為了雅利安人,說起了雅利安語-古老的印歐語言。如果亞曆山大能活的長久一些,那麽印度很可能就用希臘語寫出《摩訶婆羅多》,釋迦牟尼也用希臘語傳說佛法了。因為,亞曆山大的大軍把印度征服了。而那時印度其實是半推半就的被波斯帝國統治。古波斯一直采用一種寬鬆和氣治理方式。公元前326年,亞曆山大親曾自前往印度,會見了一些印度的裸體主義者,這導致了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可惜,亞曆山大太早逝了。後來,英國崛起,又殖民了印度,印度人又改說英語了。本來印度從人類普遍擁有的動物崇拜中,通過思考發展出不殺生的偉大的宗教思想,而在全地球的被殖民民族風起雲湧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又發展出非暴力的和平主義的不合作運動,這些都是可貴之處。但是,好像印度隻是對歐州殖民者采取打不還手罵不改說英語的氣度,對於當時非常貧困落後、今天正在蓬勃崛起的中國卻表現出沒有必要的凶猛。同時,印度對於兄弟國家巴基斯坦也是相當厲害的。

中印戰爭後期,也就是打了一、二十天的時候,一、二十天能幹成什麽大事呢?中國軍隊的先頭部隊卻已經推進到距印度首都新德裏不足300公裏的戰線上,這使大國夢中的尼赫魯亂了方寸。他未與任何人商量,就獨自向美國總統肯尼迪發出求救,要求強大的美國派轟炸機和軍隊與中國作戰。可是,印度人說英語,可以很快的給美國總統寫信,但他們不了解,美國從來願幫助弱者,並且也忘了美國剛和中國打過一仗了。而這時印度全國已經陷入一片混亂。新德裏城內的居民已經顧不上滿街仍然平靜的流浪的神牛,而是四散逃跑。印度政府也顧不上印度依然平靜的神牛,而把總理府從新德裏臨時遷往了孟買。可就在這個時候,中國單方麵宣布停火,並主動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製線後20公裏。這20公裏就中國人的古老文明。中國人使用了數千年中文,其語言和文化從未斷絕,古老文明一脈延傳,這是整個世界唯一的一個民族能做到的,而在與印度的戰爭中就表現在這20公裏上。當然,隨後中國方麵還主動釋放全部被俘人員,歸還所有繳的武器和軍用物資。然而,中國做的這一切並沒有換來印度人的好感。因為,印度已經成為一個以能說英語為自豪的民族了。

所以,通過理解曆史,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次疫情爆發,中印邊界肯定是不能消停的了。可能如今疫情鬧得印度人又不熱愛他們的神牛了。

2020年,和上個世紀60年代相似,中國現在根本無意在中印邊界挑起事端。從中國的戰略看,現在希望能有盡可能長的和平發展的時間。從當前看,疫情導致經濟嚴重下降,中國現在開始恢複,一心要盡快的發展,而且台灣形勢嚴峻。而印度和上個世紀60年代的思維差不多。可是,如今中國已經不是當年那麽貧困落後了,而印度如今自己疫情緊迫。如今,人類麵臨如此災難,印度喜歡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也罷了,可是如今是自己崴了腳卻還想著來絆一下中國。這簡直讓人無話可說。不管具體的傳聞是否準確,中印雙方都有年輕的戰士死亡。這就意味著,有一些家庭把孩子養成20幾歲的小夥子,家長也老了,但突然兒子死在青藏高原上了。如果,印度在那個地方和中國大打一仗,死上幾千個青壯年的軍人,即便占領了一些中國的土地,這對於印度人的生活會有實質性的意義嗎?

今天,人類真是應該淡化國家和民族的觀念。其實,中國的崛起也應該反思。如果每個民族都這麽雄心勃勃的要爭取崛起,人類可能更麻煩。

 

王牌旅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印軍派出“王牌旅”——第四師第七旅。印軍第七旅原屬英國殖民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德、日、意三國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所屬的幾個營大都成立於18、19世紀,有著100多年的曆史,曆經百戰,功勳顯赫。但這個旅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了。該旅旅長達爾維準將被活捉。當時,毛澤東知道了這個旅的情況就要求全殲之。“王牌旅”全旅覆沒。   印度舉國震驚,總理尼赫魯痛心疾首。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以非常重視打殲滅戰,就是將對手成編製全部消滅。

義正詞嚴的聲明

有意思的是,就在1972年偉大領袖毛澤東和美國總統尼克鬆的那場輕鬆而意義深遠的談話兩年前,偉大領袖在1970年的5月20日發表了《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莊嚴聲明,聲明中偉大領袖義正詞嚴的指出:

“美帝國主義屠殺外國人,也屠殺本國的白人和黑人。尼克鬆的法西斯暴行,點燃了美國革命群眾運動的熊熊烈火。”

在更早的時候,偉大領袖已經諄諄善誘的告訴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他說:“美國反動派要掀動戰爭,首先必須進攻美國人民:他們已經在進攻美國人民了,他們從政治上、經濟上壓迫美國的工人和民主分子,準備在美國實行法西斯主義。”

 

飲鴆與芻狗

疫情期間,我在中央四套國際頻道聽到播音員在談論美國時讀錯一個字,她把飲鴆止渴,飲鎮,讀成:飲揪,飲揪止渴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過去一直把“芻狗”讀成鄒狗,子歐鄒。這次寫作才發現,“芻狗”應該讀“除狗”。芻狗,指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就在我加寫這一段時,新聞裏報道,美國新冠疫情已經死亡20萬人。白宮在舉行大法官任命的儀式上,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但病毒正在美國超級傳播。之後,美國總統可笑的和夫人一起感染。儀式變成美國政府最高層的一次愚蠢自負的超級傳染事件。世界的幾個曆史悠久的頂級科學雜誌史無前例的發表反對特朗普的聲明。前美國衛生高官把特朗普的對待疫情已經說成是一次屠殺。但是,美國仍然有相當多的人民群眾堅定的支持特朗普。

“人民群眾”,我現在總是感覺到,是非常悲哀的一個詞匯。

總之,“飲鴆”應讀“飲鎮”,“芻狗”應該讀“除狗”。我們不能再把“飲鴆”讀成“飲揪”,把“芻狗”讀成“鄒狗”了。

 

苗和草

苗和草是不會讀錯,也不會混淆的。

據傅頤《教育部長周榮鑫的最後歲月》,“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是1975年11月8日晚張春橋與時任教育部長周榮鑫談話時說的,原話是:

“我寧可要一個沒有文化的無產階級,我也不要一個有文化的資產階級。我寧可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時代變化太快,而我們到底想要什麽?我們到底應該得到什麽?回顧60年代,思考今天,這個問題始終是一個問題。

 

“美國總統效應”

在談論時事和曆史時都應該避免切入主題。更廣泛的思考我們的世界和時光是有益的。所以,現在我們談談前麵說到的“美國的總統效應”—— 柯立芝效應。

柯立芝效應是指雄性動物與新出現的雌性動物再次交配的現象。對於大多數浦乳動物來說,雄性交配後進入性不應期。處於不應期的雄性動物無法再次與原雌性動物交配。雄性不應期依動物種類和環境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短則數分鍾,長則數小時,有時甚至長達數天。但是,如果在雄性動物完成交配後有新的雌性動物出現,那麽處於不應期中的雄性動物的不應期會大為縮短,甚至可以立即重新進行交配。據信柯立芝效應可以讓雄性動物與更多雌性交配,從而有利於基因傳播的多樣化和擴大化。以大鼠為例,實驗中將一隻禁性後公鼠與4至5隻發情期母鼠同籠,公鼠立即與各母鼠進行交配,直至筋疲力盡癱在籠子裏。這時母鼠即使繼續對公鼠作出觸摸、舌舔等示愛動作,處於不應期的公鼠也會毫無反應。但如果這時將一隻新的發情期母鼠放入籠中,當年輕美麗的陌生的雌鼠出現在公鼠的視野中時,原來已經精疲力竭躺在地上的公鼠就會兩眼發光站起來,重新與新出現的雌鼠做愛。

柯立芝效應使人類在愛情婚姻中,男性更容易產生喜新厭舊的情緒和追求新的異性的行為。研究認為柯立芝效應與大腦中樞多巴胺神經遞質和邊緣係統的功能活動有關。邊緣係統由古皮層和舊皮層演化。功能涉及影響和產生情緒,調節整合感覺信息,參與學習記憶,調節內髒活動,與衝動、內驅力和下意識決策有關。邊緣係統中存在獎賞回路,多巴胺參與回路的激活,驅動動物的進食、交配、與後代親近和冒險行為。所有成癮性物質與行為都能增加多巴胺分泌。比如,抽煙,飲酒,吸毒還有性。性高潮時大腦中樞反應與吸毒類似。但多巴胺作用過後會產生適應。興奮作用的能力隨之下降,表現為平淡、麻木、厭倦感。直至適應性消失,反應性恢複,人類再次產生渴望。人類男性在性交後進入不應期,這時不僅不能再次勃起。根據來自多種動物的研究結果表明,公雞、老鼠甚至蝸牛,如果這時有實驗性陌生年輕靈長類女人出現,柯立芝效應應該同樣存在於靈長類雄性人科動物身上,即男性會兩眼發光,疲憊感消失,精神煥發,重新勃起。然而,因為人類的複雜的思維與情緒活動,並且具有文化和多重社會禁忌,所以男性在性交後不應期經常會出現思考,反思,質疑,自責,甚至產生厭倦感,懷疑論等其他哺乳動物沒有的行為和情緒,當然更為常見的是男性性交後由於疲勞而倒頭大睡。有時男性不應期會演變為經年累月的厭倦感,失去勃起能力,恢複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時間,更為重要的是新的不斷的刺激。是的,日複一日的單調的生活有時會讓人麻木,但有時會讓人上癮,這又是人的複雜性。還有時會激發起人類極其強烈的冒險的渴望。性與革命。這便是為什麽在談論躁動的60年代的時候,我們會花費寶貴時間談柯立芝效應。

然而,為什麽叫柯立芝效應?這和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有什麽關係呢?

原來這個詞來源於一個關於總統柯立芝的故事。據說卡爾文·柯立芝曾和妻子參觀一家家禽農場。在參觀時卡爾文太太問農場主,怎麽能用這樣少的公雞產出這麽多能孵育的雞蛋。農場主自豪地解釋說他的公雞每天要執行職責幾十次。第一夫人聽罷立刻指示:“請把這件事情告訴柯立芝先生。”總統聽罷問農場主:“每次公雞都是為同一隻母雞服務嗎?”農場主回答說,“當然不是,是有許多隻不同的母雞。”總統立刻指示:“請把這件事轉告給柯立芝太太。”

 

學生們在性方麵的問題怎麽解決?

1968年1月,青年和體育部長弗朗索瓦·米索福在楠泰爾學院為一個新建成的遊泳池剪彩,當時社會學係的德裔學生丹尼·科恩-邦迪向部長提問,為什麽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隻字不提學生們在性方麵的問題?部長,可能因為在給遊泳池剪彩,所以建議科恩-邦迪同學“可以跳到水中來瀉瀉火”,科恩-邦迪並不是因為是德裔就沒有幽默感,但此時他針鋒相對的指出:“這是法西斯官員能對學生們作的唯一答複。”於是,學生群情激憤頓時爆發怒吼:“打倒性別隔離區!”在那個年代,法國的大學的男女生宿舍還是分開的。就像後來的中國一樣。男生不許進入女生宿舍,女生不許進入男生宿舍。部長先生呆住了,一時不知所措。誰也沒有想到德裔學生丹尼·科恩-邦迪這一質問,和部長弗朗索瓦·米索福的建議竟然最終導致了著名的法國“五月事件”。

不能自由進入女生宿舍和不能自由進入男生宿舍的法國青年學生反抗開始了。

革命需要理由嗎?

革命需要崇高的理由。性要求不好。3月21日,一個左翼學生突擊隊襲擊了在巴黎的美國捷運公司大樓,以抗議越戰。6名學生被捕。22日,科恩-邦迪率領革命學生占領了學院行政大樓,這是法國曆史上青年學生首次占領教育機關——這一象征性權力的主要據點。1968年的法國學生大革命於是開始了。

 

性生活或許是非常重要的

人類的勃起與發情即是生理問題,也是道德問題。人類的道德問題總是趨向不道德的,但生理問題總是有原因的。所以,人類的勃起與發情是一種快樂,但也是一種煩惱,更是一種令人困惑的。據說人類所有的社會問題也與人類的勃起與發情是有著非常深刻的但過於複雜曲折的關聯。對於這場新冠疫情,比如,如果我們從性從中美兩國人民的性生活以及中美兩國國領導人的性生活的角度來論述,那將是一部見不得人的極端深奧晦澀之書。不過簡單的對比兩國領導人的婚姻也已經很有味了。

崇拜成功的人應該崇拜特朗普,什麽都不需要多說。特朗普地球級的億萬富翁,美國總統,結過三次婚。並且,每次離婚對於特朗普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些都是成功。第一任夫人伊萬娜。出生於捷克,運動員,嫁給自己的教練改變了國籍。來到美國之後與前夫離異,闖入模特界並成就了一番事業。宴會上結識特朗普,幾個月之後成婚。結婚13年後,出現了第三者。最後兩人離婚。離婚報道占據紐約頭條整整一周。瑪拉·梅普爾斯,曾是夏威夷小姐選美冠軍。她使特朗普結束了與伊萬娜的15年的婚姻內畫上了句號。不過,當盡人皆知特朗普與瑪拉的戀情時,特朗普卻突然聲稱要放棄瑪拉,去追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妻子布呂尼。布呂尼在做模特時,有過許多男友,包括石樂隊主唱米克·賈格爾,法國前副總理,出版商父子,是與出版商兒子的父親同居時愛上了出版社父親的兒子。不過最終特朗普還是在1992年娶了第二任妻子瑪拉。這段婚姻不到5年就結束了。特朗普的第三任妻子梅拉尼婭也是一名模特,而且是一個超級超模。所以一開始特朗普在她麵前並沒有特別的優勢,不過最終特朗普還是打動了她,在2005年兩人結婚。關於兩個人的第一次見麵,據《紐約時報》報道,是在紐約時裝周的派對上。當晚特朗普正和另一位女士約會。當時他還在同第二任妻子瑪拉離婚。據說,看到梅拉尼婭後,特朗普在把自己的女伴送進洗手間騰出的幾分鍾時間,和梅拉尼婭搭訕。向她要了電話號碼。前白宮女助手瑪羅莎·馬尼戈·紐曼書中透露,梅拉尼婭的婚姻不幸福,她想在特朗普卸任之後離婚。《走進好萊塢》錄音帶記錄了特朗普誇耀自己如何對女性進行性侵——未經事先同意就親吻和撫摸她們——並聲稱:“隻要你是個名人,她們就會讓你這麽做,你什麽都可以做。”

中國人有時過分的講究禮儀和等級,而美國人有時過分的隨便。1986年,正值中美友誼的蜜月期,美海軍第一次來訪中國。中國當時非常重視,準備了最高的儀式來歡迎美軍的到來。中國安排了隆重的軍人儀仗隊,很多官兵早早站隊迎接。但美軍來到時軍艦竟然連旗幟都沒有懸掛。按照國際慣例,這種兩軍的訪問是掛上滿旗以示尊重。這讓中國對美國大失所望。中國馬上就撤銷了對美國的最高歡迎儀式,並且強硬的態度表示如果不在軍艦上掛好滿旗,就別來訪問了。這就是曆史積澱造成的民族國家的氣質的不同。

無論如何,直爽,我認為是不可以認為隻要你是個名人,未經事先同意就可以親吻和撫摸女性的。但舉案齊眉,如果是你的女友每次還有事先詢問,隻在征得同意的情況下才親吻和撫摸也並不好。

習近平也有兩次婚姻。中國的第一夫人彭麗媛美麗又有才華,在認識習以前已經是中國最著名的民歌演唱家了。但這是否有可能加劇了兩國領導人在對抗中的勁頭,相互較勁兒的意誌力和決心呢?同時,如果縱向比較,中國的偉大領袖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曾經經曆了三次婚姻,第一個是老師的女兒,清純少女,後來,被國民黨殺害。第二個是性格剛烈豪爽的女土匪。最後一個是當年中國繁華的上海灘的電影明星。說實話,江青年輕時青春美貌,以外表而論,在當年的大上海的影藝圈裏也是數一流的明星了。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呢,鄧小平也有過三次曲折而傷感的婚姻。那麽,離婚已經婚姻的數量與拯救國家民族的意誌和能力間是否存在某種隱秘的關聯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任何觀點。我隻想指出兩點:第一,如果兩件事物的關聯過於神秘,那麽人們往往就會認為沒有關聯。但其實你可以證明兩件事情有關,但永遠無法證明兩件事情是無關的;第二,如果一個人,無論他是男人還是她是女人,看到我的這段論述就輕易的斥之為無聊,那麽,我認為根據現代科學的理論,他們的性生活存在問題。

美國的60年代

60年代是美國的青春期,那個時代青年人熱衷運動,我行我素,do your own thing。憤青最早就是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青年的。後來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影片《憤怒青年》。憤怒的青年,性,致幻藥,鮮花,群居,集會,公社生活,抗議,還有民謠和搖滾樂。這些便是60年代美國的反文化運動。美國的文化大革命。反文化運動五花八門,主要的有反越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女權運動,環保運動,同性戀運動,向貧窮宣戰還有新左派。60年代的一句著名口號是make love,not war,做愛,反戰。60年代的美國青年人具有天真、空想和衝動的特點。而正當美國青年都在唱著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蕩》,鮑勃·迪倫卻在1965年說,從來就沒有那個政權是被抗議歌曲唱垮的,他才不相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這也是反,也是裝,是高級反,和很普通的裝。當然,什麽時代什麽地方的青年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是如此吧。裝 逼是青年的特點,但是中年人令人討厭的優勢。不過,雖然一方麵這個時代的美國青年人宣揚和平主義,但另一方麵社會上又充滿了暴力。1963年8月美國的幾個民權組織舉行了一場20萬人參加的“向華盛頓進軍”的和平大遊行,在出發前馬丁·路德·金發表了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1969年10月在華盛頓白宮前麵又舉行了一次人數更多有50萬人參加的反戰和平示威。那個年代當美國總統不容易。那個時候人們容易憤怒,而且更信仰暴力。一些少數派呼籲、喚醒人們相信和平的力量,然而,後來馬丁·路德·金被刺殺了。在60年代被刺殺的還有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和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在向華盛頓進軍遊行後,美國的民權運動就開始轉向了暴力化。那時黑人白人都有激進組織。

黑豹黨或許算60年代影響最大的激進組織。1967年5月該黨曾在加州首府舉行過一次嚇人的抗議遊行。當時黑豹黨的成員都身穿黑色皮夾克,頭戴黑色貝雷帽,攜帶裝滿彈藥的槍械招搖走過城區鬧市。該組織曾遍及美國,後來一度演變到公開打砸搶。而白人青年的暴力絕對不會輸於黑人兄弟的。由白人青年組成另一個著名的暴力組織是“革命青年運動甲派”,它有另一個叫的更響亮的名字:“氣象員”,出自鮑勃·迪倫的一句歌詞“你不需要氣象員告訴風向哪裏刮”。該組織人數不多,大都是富裕人家的子女,分散行動,但主要從事爆炸活動。那時美國的確經常發生爆炸。在一份該組織的宣言中宣稱:“革命暴力是唯一的途徑。現在我們正在世界上技術最發達的國家把越共的傳統遊擊戰戰術和托巴馬洛斯的城市遊擊戰用於我們的環境中。”今天這聽起來簡直讓人瞠目結舌,難以以相信。

 

美國的黑人運動和毛主席

美國的黑人問題一直是美國一個重要的問題,直到今天沒有消除而是更加複雜。今天疫情之中的弗洛伊德事件其實已經遠比60年代的黑人問題複雜了。

黑人解放運動的迅速發展是從1950年代開始的,主要有1957的小石城事件,1961年的自由乘客運動,1963年的向華盛頓“自由進軍”等,這些都屬於非暴力“民權運動”範疇。

1963年9月8日,偉大領袖在大洋彼岸發表了第一個支持美國黑人鬥爭的聲明指出:“美國黑人鬥爭的迅速發展是美國國內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日益尖銳化的表現”;“民族鬥爭,說到底,是一個階級鬥爭問題。” 事情緣起於1963年6月12日密西西比州黑人領袖梅迪加·埃維斯遇害,隨即引發全國性抗議運動。偉大領袖立刻在大洋彼岸發出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鬥爭的聲明,在聲明中義正詞嚴的指出:“一個全國性的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鬥爭,正在美國的幾乎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展開,而且還在繼續高漲。”毛的話音剛一落地,美國黑人的和平民權運動就結束了,接著迎來了一個暴力動亂的高潮。威廉·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中寫到:1965年夏季,美國的種族騷亂再次高漲,“似乎美國的每個黑人區都在造社會的反”。在美國的1963年之後,一個全國性的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鬥爭,在美國的幾乎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展開了,並且繼續高漲中。

今天,疫情暴發之初美國媒體和海外人士預言中國疫情之後人們將要動亂、革命,而2020年4月中國疫情之後,一切平靜。而美國的黑人問題有一次爆發。在多州嚴重動蕩時,特朗普和軍隊將領在派軍隊平定動亂的問題上發生公開爭執。共和黨和民主黨更各執一詞相互攻擊。然而,隨後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在密歇根州數名白人青年竟然密謀綁架州長,然後宣布獨立,成立一個自由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曆史,並不斷的重複他自身的曆史。

鬥爭一旦開始總是會越來越激烈的。1960年代,從1964年到1968年,美國黑人運動暴力化。1964年紐約哈萊姆區的黑人武力抗暴,1965年黑人暴力抗暴鬥爭發展到9個城市,1966年發展到38個城市,1967年到達128個城市,1968年4月一個月中就席卷了160多個城市,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成千上萬名黑人走上街頭,用石塊、棍棒、燃燒瓶甚至槍枝,同幾萬名軍警展開激烈搏鬥,成為美國一百多年來“最嚴重的國內危機”。

這時,偉大領袖又在大洋彼岸發表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第二個聲明。1968年4月16日,偉大領袖指出“在兩千多萬美國黑人中,蘊藏著極其強大的革命力量”,美國黑人鬥爭的風暴“是美帝國主義當前整個政洽危機和經濟危機的一個突出表現”、“美國黑人的鬥爭,不僅是被剝削、被壓迫的黑人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而且是整個被剝削、被壓迫的美國人民反對壟斷資產階級殘暴統治的新號角。”“美國黑人鬥爭必將同美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最終結束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罪惡統治。”

自由、平等、解放、真正的生活,這些直到今天聽起來都那麽的令人心動。

世界的60年代

世界的60年代是一個同樣值得回首的年代。2001年法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德裏達說:“60年代發生的事,動搖、改變了世界的根基。”

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被刺身亡。總統約翰遜在電視講話中譴責殺害馬丁·路德·金的凶手並說:我要求每一位公民拒絕盲目暴力。正是盲目暴力傷害了金博士,而金博士是以非暴力為生活準則。12天後1968年4月4日,在大洋彼岸毛澤東發表了《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聲明》。聲明中毛澤東說:“最近,美國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突然被美帝國主義者暗殺。馬丁·路德·金是一個非暴力主義者,但美國帝國主義者並沒有因此對他寬容,而是使用反革命的暴力,對他進行血腥的鎮壓。這一事,深刻地教訓了美國的廣大黑人群眾,激起了他們抗暴鬥爭的新風暴,席卷了美國一百幾十個城市,是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顯示了在兩千多萬美國黑人中,蘊藏著極其強大的革命力量。”

今天重新談論當年毛澤東關於美國黑人運動的言論,人們很容易誤解成特朗普大喊:中國病毒。但其實當年毛澤東的論述與今天的特朗普是不同的。當年,偉大領袖在非洲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新中國能夠重返聯合國依靠的就是非洲兄弟的支持。同時,60年代人民、暴力革命、反抗壓迫,這些觀念在全世界深入人心,具有天然的正義性。二戰後社會主義理論風行世界。戰後新興國家大絕大部分都選擇了社會主義製度,加入到社會主義反抗帝國主義的火熱的大陣營。而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反對資本主義的熱度一點也不比外麵低。當時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的學生、工人和左派知識分子都在造反,工人罷工,學者一邊著書立說一邊跑上街頭反抗社會。這些反抗的人們中很大一部分是無政府主義者,還有一些是馬克思主義者,托派,還有一些是毛主義者。毛澤東在西方享有極高聲譽,不僅受到青年學生和左翼學者的崇拜,任何一個國家的政要都不會輕視他的。當時,如果你不認為毛是一個思想家,那隻能說明你沒文化。即便站在資產階級和保守派中也是很丟人的。從另一方麵來講,說句實話,中國自從老子、孔子之後,在向除了日本、朝鮮之外的國家能貢獻過思想的,也就是毛主席了。MAO。當時,西方左派把毛歸入社會主義的3M——馬克思、毛澤東和馬爾庫塞。這是極高的地位。馬爾庫塞是新左派的教父,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名著《單向度的的人》在當時廣為流傳。而毛獲得這樣的聲望靠的不是中國的富有和強大的武力。總之,6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都揚眉吐氣鬥誌高昂,而西方資本主義,尤其是美帝,雖然國力強大,但在50年代和中國打了一仗結果竟然輸了,進入60年代更是陷入混亂和危機之中,頗為狼狽。

 

就像是一場革命

然而,美國發生的事情總是容易理解的,而發生在法國的事情則總是難以理解的。

1959年,二戰後戴高樂重新掌權,到1968年已經快10年了。這一階段法國經公投由第四共和國變成了第五共和國,法國正逐步建設成一個生機勃勃的戰後新型現代社會。甚至法國在這一時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文化部。熱愛文化法國是出了名的。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法國曆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沒有任何政治和經濟的危機的跡象。所以,1967年底,戴高樂向法國國民發表年度廣播講話的時候說:“我以平靜的心情迎接1968年。今天的法國絕不可能像在過去那樣被危機所癱瘓。”沒有想到轉過年1968年的1月就發生了當時社會學係的德裔學生後來被推崇為“紅丹”的丹尼·科恩-邦迪向部長憤怒的質問學生們在性的問題為什麽沒有被重視,部長科恩-邦迪過於輕率的建議他跳進遊泳池裏去敗敗火。結果引發了法國的學生運動,到5月學生的性欲問題突然爆發成波及全法的“五月風暴”。最後,運動擴大到110萬的工人群體的罷工,這在當時法國總人口中占了22%。那是法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也是首次全國性的“野貓”式罷工,即貓會事先沒有警告的而且沒有工會組織的同時開始叫春。

並不是時過境遷,如今我對於革命采取一種嘲諷的態度。我隻不過是試圖避免以嚴肅的態度代替有意義的內容。而實際上,對於五月風暴的討論本身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觀點,其中並無嘲諷和否定。

的確,關於五月風暴有過太多的研究和論述,但至今仍然各執一詞。在人類的思想領域中很少有絕對的謬誤。一般來說,謬誤隻對一部分人來說是謬誤。如果把人類所有的思想相加,那麽結果很可能等於零。所以,追求思想很多時候就要堅持偏見,要麽就放棄思想。因此在這篇文字中,我盡力量不做任何結論、不發表任何個人觀點,隻是轉述一些有趣的事件,盡管許多曆史事件的描述也常常因人而異,甚至是網上的垃圾文字不實的謠言,這些我將都不管,將不加辨別的隻是以趣味為標準。我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積極的寫作態度,因為今天如果我們拒絕謠言那就等於拒絕了生活。並且,我將寫得十分淩亂,沒有主題。我相信這也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嚴肅的態度,因為我相信意義產生於部分事物的同時呈現,單純的一件事物既無意義也不存在,而全部事實會使我們溶解出其中,除非死亡,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品味到生活的甜蜜的全部事實。而你是什麽人不過就是你選擇了什麽樣的部分的事件。如果你認為我已經寫下了太多的論述和結論,那麽請相信這絕不是由於寫作者的智慧,而隻不過是由於習慣力量的強大,以及寫作者個性的軟弱。如果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了,那麽非常不幸,無論你認同還是拒絕,或者正在露出你的麵目醜陋的嘲笑,我的這些文字已經影響且改變了你。這是你可以抵賴但無法抵抗的。我十分抱歉。但是,就像是一場革命,從革命的街頭回來時就再也不能坐進原來的那張座椅裏了。

革命不可能不改變世界。閱讀也不可能不改變你。

My sorry.

我其實對改變你或者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興趣。而且,我也沒有那麽大的本事啊。

毛澤東來到法國的年代

在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的前一年,一個名叫米歇爾·博寧的普通法國大學生正在戀愛中。他對中國的老子、孔子非常感興趣,對於政治嘛,也非常感興趣,因為年輕人嘛。所以,當年他對毛澤東也很感興趣,對於剛剛發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十分向往。他支持更加激進的主張暴力革命的左派造反派學生。不過,據博寧事後的回憶,他在五月風暴中並不是一個毛主義者。當時法國的大學生關於中國的文革主要是通過報紙和電視了解到的,當他們聽到中國的紅衛兵,聽到毛澤東說出“造反有理”時都很興奮。那時很多人對於蘇聯已經開始反感,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和蘇聯不一樣,中國的社會主義或許代表著一種先進的模式。但博寧否認自己是一個毛主義者,而且認為當年毛澤東的思想對於法國的學生運動的影響是有限的。據他自稱當時他已經看出毛搞個人崇拜,而這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相反的。不過,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人們對於事件的日後回憶並不可靠,有時甚至是非常的並不可靠。回憶往往是一種心理安慰。

1986年1月28日的早晨,美國發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當年,全美數以萬計的人們觀看了這次發射的即時轉播。7名宇航員中有一位美國第一位平民航天員克裏斯塔·麥考利夫。麥考利夫是一名女教師。本來準備在太空為全美國的孩子們授課,如果成功那將是人類自先知時代後最偉大的一堂課了。然而,航天飛機升空73秒突然解體爆炸。當年,現場有許多孩子坐在嚴寒的發射現場觀看發射。10年過去,心理學家對他們進行測試,讓他們回憶當年的現場。許多人的回憶栩栩如生,但是對照當年的記錄,心理學家驚奇的發現,很多人回憶的場景根本不曾發生過。

當年,克裏斯塔·麥考利夫是在汽車裏通過收音機獲悉即將在平民中挑選一名航天員的消息的。經過數月嚴格測試和篩選,最終從一萬一千名申請者中她被幸運的選中了。廣播報導結果的第二天,克裏斯塔·麥考利夫居住的康科德市在市府廣場舉行了熱烈的慶典儀式和遊行。克裏斯塔在丈夫和孩子的陪伴下來到廣場,人群圍攏她,和她握手、擁抱、要求簽名。市長還出其不意把一根指揮棒塞進她的手裏,讓她指揮樂隊演奏美國國歌“永遠不落的星條旗”。

事故原因的調查顯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組織文化與決策過程中的缺陷與錯誤是導致這次事件的關鍵因素。悲劇源於一個密封環在低溫凍裂,但這個設計缺陷早在數年前已被NASA的科學家報告過,就在發射的當天早晨,工程師還對低溫下進行發射的危險發出了警告,但警告沒有能充分地傳送到他們的上級那裏。

在事故發生後,任務控製中心持續了十幾秒的寧靜。電視屏幕上顯示著挑戰者號所在位置出現的煙霧,和向海洋墜落的大量碎片殘骸。大約在89秒時,飛行指揮傑伊•格林提醒沉默的飛行動力官員向他提供信息。得到的回複是“過濾雷達得到不連續的來源”,這表明挑戰者號已經破裂成了許多碎片。格林命令他的小組“仔細察看你的數據”並尋找軌道艙成功逃生的任何跡象。事後調查表明,在航天飛機解體爆炸後,至少有3名航天員並沒有馬上死亡。這3名航天員打開了航天飛機上的應急供氧設備。他們最終死於低溫、缺氧和掉入海洋時超過200個重力加速度的撞擊。航天飛機的發射逃生係統因為被認為“作用有限、技術複雜以及過多金錢的花費、重量與研發日程表的拖延”而被取消了。

事後負責調查的一位科學家評論:“想要在技術上成功,實情要淩駕於公關之上,因為大自然是不可欺騙的。”或許這對今天疫情中雄心勃勃創造奇跡的中國有一點微弱的意義。沒有批評的奇跡有時隻是時間的一種嘲弄。

在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起飛的那70秒鍾裏,它似乎非常強勁,它以挑戰者的形象快速的飛入高高的天空,似乎勢不可擋,但最終毀於一個小小的橡膠圈在低溫時失去彈性。

當然,當這個小小的橡皮圈在美國的航天飛機上失去彈性時一樣會引起災難。這是肯定的。

不過,雖然事後博寧稱自己在五月風暴時是一名托派,並已經意識到了毛澤東在搞個人崇拜,但1967年,博寧更為真實的煩惱是,他的女友懷孕了。在五月風暴前,法國仍然十分保守,天主教的影響仍然很大。當時在法國墮胎是不允許的。要墮胎就要私下裏去找黑醫生,不僅費用昂貴,而且還有風險。所以,這對於年輕的博寧和他的女友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在五月風暴後,到1974年當時右派的政府把墮胎合法化了。博寧和許多當年參加革命的學生認為,這就是是68年學生革命的遺產。同樣,婦女解放運動也是在68年時開始的,68年後同性戀也合法化了。博寧說:“我們並沒有成功改變政權可是我認為我們成功改變了當時的社會。而這一點卻非常重要,很多人並不重視這一方麵。”如果針對當年學生的理想,這樣的論述並不苦澀,甚至可以稱為中年人的犬儒主義了。不過,今天我們對於這個博寧仍然感興趣的是68年五月風暴後,博寧去了中國,要看看中國學生的文化大革命。他甚至為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潘鳴嘯。

我們對於西方有一種誤解,即歐美思想激進自由。這並不準確。因為,從總體上說,歐美的社會主流思想仍是保守的。激進的革命或與資本主義甚至基督教理念相衝突的思想或革命在歐美社會中幾乎從來沒有成功。所以,歐美即有極其自由的一麵,也有極其保守的一麵。而反觀中國百多年來,其思想的演變才真正是極端激進和自由的。從清末曆史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思想到今天,中國人近代思想的激變身人類曆史上罕見的。尤其在毛澤東發動的廣義的文化大革命後,中國今天除了共產黨的統治不可動搖,其它一切思想皆有可能。關鍵是什麽呢?看療效唄。

當然,今天中國除了共產黨的統治不可質疑外,還有一條就是:你必須為黨工作。轉化成積極的表達就是,今天的中國隻要勤快就餓不死。

可能我們難以置信的是,女性,我是說法國的女性,能真正自由合法的穿褲子也是在1968年法國的五月風暴之後。

過去法國勞動法有關於女性穿褲子的規定,售貨員、空姐等多種職業要求著裙裝工作。而在法國議會,女性議員直至1980年才獲得穿褲子開會的許可。早在1799年11月17日,“霧月政變”後第8天,巴黎警察局長簽署一項法令:所有想要穿男性衣服的女性必須在警察局取得合法許可。1892年和1909年,法國下發了兩個警長通知,允許女性在騎自行車和騎馬時穿褲子。時至2013年1月31日,在運行200多年之後,法國終於正式廢除女性穿褲子需要申報的這條已經形同虛設的法令。到那時,巴黎女性穿褲子才真正合法了。

而在五月風暴更早一些的時候,1966年36歲的法國著名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愛上了年僅19歲的高中女孩大眼睛的安妮·維亞澤姆斯基。不過,那一年安妮考上了位於巴黎近郊的南特大學。於是,戈達爾也隨著住到了南特的旁邊。

 

嬰兒潮

這個南特大學就是前麵說的那個引發五月風暴的地方。所以這裏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南特大學位於巴黎近郊一個工薪階層聚集的社區,它是由法國最著名的高校五月風暴的中心索邦大學分出來的。原因是當時正值戰後嬰兒潮一代長大,法國的大學生激增,為了緩解高校壓力就在寸土寸金的巴黎中心區之外又建起了這座南特大學。從索邦遷來南特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大部分都是左派,所以戈達爾在這裏接觸到許多左翼知識分子學生、知識分子其中有許多毛主義者,這讓戈達爾對毛主義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戰後嬰兒潮與60年代全球性的革命躁動的關係也有過很多論述。可以肯定革命絕不僅僅是由於性欲或年輕人數量的增加簡單的原因可以解釋,但人類曆史的所有革命又都離不開雄性激素。這裏並沒有對女性的輕視和對雌激素的不恭。人類的生殖人口增長需要雌激素和雄激素,二者缺一不可。同時,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女性體內也分泌雄激素,男性體內也分泌雌激素,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雄激素改稱為雌激素,而把雌激素改稱為雄性激素。戰後嬰兒潮的到來使得地球靈長類人科的雄性激素含量逐漸增加,到了60年代引發了全球年輕靈長類人科動物的大動蕩。這時已經不是跳進遊泳池能敗得了的火啦。火比今天的加州山火都大,法國沒有那麽大的遊泳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1968年是南特大學的女生首先攻破防線占領了男生宿舍,打破了不能自由出入異性宿舍的禁令。等到警察闖入大學進行幹預時,可能已經聞到法國香檳的氣味了。

 

戈爾達談戀愛

1967年戈爾達在與安妮談戀愛的期間,接觸到了當時南特大學生中的左翼思潮,也接觸到了毛主義,這促成了他電影生涯的最重要的轉轉折。1985年《電影手冊》雜誌推出了三本戈達爾文集,將戈達爾在1968至1974年的創作時期命名為“毛年代”。在戈達爾的左翼朋友中,最重要的是結識當時全法毛主義組織的核心人物、現代馬克思主義的教父路易·阿爾都塞。我們可以坦然的說我們不知道阿爾都塞,但我們不要說從來沒有聽說過阿爾都塞的學生們。那樣不好,那樣人們就會懷疑我們能識字隻是一種偶然。比如,福柯、德裏達、巴裏巴爾、米勒、朗西埃和巴迪歐都是阿爾都塞的學生們。可以說,阿爾都塞奠定了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研究,而在他死後還陸續出版大量他生前未發表的文稿,書稿,文論,備課筆記,讀書筆記,通訊,批注。美國哲學家路克•費雷特在談到我們為什麽要讀阿爾都塞時說:“為什麽讀阿爾都塞?”對於這個問題,最簡短的回答一定是,“因為資本主義。”隻要我們還生活在這個以資本主義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商品生產是為了銷售以謀取利潤——我們就不能在沒有像阿爾都塞那樣的思想家的情況下,理解這個社會的文學與文化。當然,這也可能是中國的作者說的。不過,無論如何,讀不讀阿爾都塞在今天不一定重要,但隻是今天的那些幸福的人兒們又有幾個能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以資本主義經濟為基礎的商品社會呢。

阿爾都塞1948年加入法國共產黨,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是他的理論研究的巔峰時期。1956年赫魯曉夫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極其沉重的打擊了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尤其在歐美國家。當時歐美國一方麵大批黨員退黨,另一方麵左翼思想界出現了“人道馬克思主義”的補救思潮。而阿爾都塞堅持認為這種妥協是對馬克思主義有目的的誤讀,他認為這是反科學的,是非曆史非階級的分析方法。1965年阿爾都塞出版了名著《保衛馬克思》,他把自己的理論稱為“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絕大部分還沒有被創造出來,需要我們創造。這樣,當年在中蘇論戰中阿爾都塞認同中國對蘇聯修正主義的批判,《保衛馬克思》出版後他還特地將自己的這部著作寄贈給中共中央。對中國文革阿爾都塞也予以同情,並曾專門撰文分析,認為中國的文革是對以往共產主義運動出現的問題的一種因應之道。在阿爾都塞的影響下,當時的許多左翼知識分子成為了毛主義者。當然毛澤東60年代對於西方世界的左翼思潮和學生運動的影響不能僅僅看成催生出的毛主義者的數量。而法國是最早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戴高樂政府一直對中國采取較為友好的態度,所以1964年中法建交後大量的中國的著作,《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和《北京周報》可以在法國出版。有意思的是,在五月風暴中,工人罷工,學生罷課,但人們更多的閱讀。當時,圖書的銷售增加了40%。

就這樣,1967年戈達爾在南特的校園裏已經敏銳的嗅到了時代危險的躁動。他在這一年迅速拍下了他的充滿中國元素的著名電影《中國姑娘》。維亞澤姆斯基出演片中的“中國姑娘” 維羅妮卡。這部影片通過淩亂生硬的剪接拚接產生出強烈的視覺衝擊。1967年,巴黎流行著中國符號,這一年後來被稱為“中國年”。1977年,克裏斯·馬凱在這場由1967年開始,延伸到70年代初的青年運動落幕之際,使用當年的舊影像剪輯拚接出一部史詩影片《紅在革命蔓延時》,對20世紀後半期全球性的戰爭、左翼政治運動、社會思想的起落進行一番個人化的回溯。15年後,馬克又重修了這部影片,再次發行。全片曆時長達3個小時。而商業或許更直接也更隱秘的運作著影像文字,所潮起潮落風雲變幻。1990年代法國大型書店FNAC推出廣告:“我們推出綠色價格,紅色價簽已成過去”,賦予價格以綠色的生命。而喬布斯的蘋果電腦在1980年推出的蘋果的經典廣告利用的是《1984》,而使用蘋果電腦或微軟和《1984》是求關係也沒有的。

拍攝完《中國姑娘》,安妮·維亞澤姆斯基與戈達爾結婚了。然後,他們共同經曆了五月風暴。後來,他們又分手。直到40年後,安妮才寫下她最暢銷的書,《勤學的一年》和《一年後》,詳細記錄了68年從巴黎街頭的五月風暴到她和戈爾達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家庭瑣事和情感起伏變化的細微隱秘。安妮·維亞澤姆斯基出身於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是俄羅斯留裏克王朝締造者留裏克家族的後裔,與俄羅斯詩人彼耶特爾·維亞傑姆斯基係出同宗;母親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弗朗索瓦·莫裏亞克的女兒。安妮19歲時,已經在著名導演布列鬆的《驢子巴特薩》初登銀幕。不過,安妮·維亞澤姆斯基一直不能算是法國一流的演員,直到在步入晚年,維亞澤姆斯基開始寫小說才顯露出她的才華。1993年她的《犬》贏得法國小說界的最高獎龔古爾文學獎。

中國姑娘

據說,當時一天戈達爾和維亞澤姆斯基一起坐在南特大學的教室,戈達爾問維亞澤姆斯基有沒有她的同學可以給他引見引見。於是,戈達爾進入的南特大學左翼學生聚會的小圈子,隨即激發了他的創作《中國姑娘》的靈感。

銀行家女兒維羅妮卡、青年演員吉羅姆、從鄉村來到巴黎的女傭人伊沃娜、畫家基裏洛夫和大學生亨利5個激進的左翼青年,暑假在維羅妮卡借來的住宅裏組成了一個學習毛主義的小團體“馬列主義共產黨”支部。房間裏堆放著一大批小紅皮書,牆壁上醒目地掛著手寫的毛澤東語錄。5個青年人開始長時間的高談闊論,演員吉羅姆上場解釋新戲劇和中國學生在莫斯科大街散發傳單受阻等事。女傭伊沃娜談起她出生的農村,談她來城市謀生、業餘當妓女,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活生生的證明。而“中國姑娘”維涪尼卡認為“造反有理”,她渴望更加激進的行動,爆炸或暗殺,她上台號召大家炸掉巴黎大學,盧浮宮和法蘭西喜劇院,並悔恨自己出生於資產階級。然後,5人出現分歧開始爭論,而爭論的中心是紅色中國的毛澤東思想和赫魯曉夫蘇聯的修正主義,毛認為一分為二,要強調階級鬥爭,而修正主義要合二為一。美國的作用當然必不可少。毛主義者認為美帝國主義必然要徹底的消滅真正的共產黨,所以必須選擇和美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毫不妥協的暴力革命;而認同修正主義的一派相信美國可以容忍並願意伸手援助和接受“修正主義”,因此要放棄暴力革命,和不妥協的鬥爭。隨著爭論原本清晰單純的信仰變得越來越複雜和迷離了。而爭論越來越激烈,年青人的思想各自趨向不同的極端,最終導致分裂各人走向各自迥異的命運。有人退出,有人自殺,有人選擇恐怖行動。影片裏的“中國姑娘”就是一個堅定的毛主義者,在電影裏說出:“炸掉巴黎大學”。其思想與中國文革毛澤東提出的拆墓、毀廟,砸爛孔家店是一致的。而最後當維涪尼卡認真策劃一起一個暗殺行動時,年青的革命組織散夥了。

這時假期也結束了。“支部”解散5個青年離去後,房子的真正主人們從外地回來了,他們取下牆上的“條條道路通北京”一條條毛主義的標語。然而,這時畫外響著維洛尼卡用法語述說的毛主席的話語:“這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影片中的場景充滿了各種符號和對比,在劇情進程中不斷采用字幕、標語口號、人物畫像等進行穿插,在戈達爾的電影裏,演員經常直接以演員的身份說話,比如鏡頭裏一個小偷在偷竊後經過了漫長的逃跑比如從巴黎騎著自行車都快到德法邊境了,那個小偷突然轉頭告訴你,他是這部電影裏的演員正在拍戲。我有時不能肯定喜歡藝術電影的人是喜歡藝術電影還是喜歡表現出喜歡藝術電影。2017年《三聯周刊》采訪戈達爾,在問及:針對現在的商業主義、好萊塢電影席卷世界的狀況,是否能更詳細說明一下?戈達爾回答說:談到美國支配,我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新浪潮”的時代,我們支持過一種美國電影,那是為了反對歐洲電影,或者說是為了反對好萊塢。那是一種叫做小電影的B級電影,那時我們的立場受到相當的攻擊。但在文學方麵,我比寫《飄》的瑪格麗特·米切爾更支持埃德加·愛倫·坡和梅爾維爾,所以人家說我反美我覺得有點可笑。關於好萊塢,對我來說是很奇妙的。現在的好萊塢和過去相比變化很大,真正的製片人不在好萊塢,在好萊塢的都是代理商和律師。我覺得好萊塢是一種做法上的成功,是有經濟意味的工廠和夢的混合的方法成功。為什麽大家喜歡好萊塢電影?我也喜歡,但我不知道為什麽。其實我自己每周五晚上和周六去看電影時,如果看挪威和日本糟糕的電影,還不如看那些美國的糟糕電影。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想法,跟糟糕的瑞典和希臘電影相比,更喜歡糟糕的美國電影。為什麽我也不知道。

一些人認為《中國姑娘》是戈達爾最好的作品。詩人阿拉貢曾為此寫了一篇《論拚貼》的論文,讚揚戈達爾在該片中運用的“七拚八湊”、“尋章摘句”的拚貼手法,認為《中國姑娘》的“新的小說結構”是他的一大發明。

影片甫一拍出立即遭受到諸多批評,電影裏的左翼青年被認為太過虛假可笑,批判說戈達爾在影片中歪曲學生的形象,但一年後“五月風暴”爆發,人們突然意識到這部影片其對學生運動的驚人預示,於是又是一片稱讚之聲,稱讚戈達爾的敏銳。的確,相比1967年戴高樂對法國國民致辭時的“平靜心情”,戈達爾在1967年顯示出藝術家的天才的敏感。而“五月風暴”過後,隨著社會主義變得臭名昭著,資本主義逐步獲得了絕對的正義性,人們又發現了《中國姑娘》是對於共產主義、毛主義、中國文革的巧妙而深刻的諷刺。或許,戈達爾通過生硬、突兀、淩亂的拚貼、摘抄,出戲入戲的轉換,極大增加的他的電影的信息含量,從而把作者自身的觀點漸漸模糊,使電影隨著複雜逐漸由對於事件的解釋演變成事件本身,即達到戈達爾所謂的真實。據說戈達爾對於他的《中國姑娘》預見性曾不無得意表示說:“我認為《中國姑娘》具有相當真實的成分。很湊巧地,影片殺青後一年就發生了五月學潮,由此可見其中真的有些真實的東西,隻不過我是在事件真正成形之前就拍好電影了。這正是我熱愛電影的地方。總之,我們可以利用電影來做這些事,來觀察外表形式的醞釀過程和胚胎學。”

除了那些視覺符號《中國姑娘》的對話也很有意思。當然,我根本沒有看過這部影片,但已經做出了太多的評論。因此,這裏出於一向謹慎的習慣,我援引一段法國人寫的關於《中國姑娘》的評論。我假定這位作者是看過這部影片的並且理解了:

“影片最後一段裏,主人公作了一場離奇的冒險,戈達爾給這一章起名叫“劇場元年”,他這裏借用的題目和場景,顯然是來自羅西裏尼的《德意誌元年》(Germany Year Zero)。跟羅西裏尼的主人公一樣,這部影片的男主角也來到同樣的廢棄街區,走進同樣的地下空間,不過他不像那個孩子,沒有感到世界已經毀滅,他重新認識到戲劇藝術的茫然探索有什麽意義。羅西裏尼給自己影片起名“元年”,是為了紀念那個曾被毀掉的世界,也是為了銘記那個為極端觀念所害的孩子。而戈達爾在這裏借用這個影片名稱,就是針對羅西裏尼影片裏的場景:一個孩子在玩跳格子的遊戲,而他身後的世界是一片廢墟。說到底,戈達爾這部影片的寓意,就是從男主角這個演員和女主角這個恐怖分子之間的對立中體現出來:其實沒有元年或是起點,沒有什麽世界要拯救、什麽世界要埋葬。這裏隻有一張幕布,當幕布拉開,一個孩子出現,他就是那個演員,他演這個孩子,演的輕鬆自如,盡管他的肩上,既有一個滿目瘡痍的世界,又有一個充滿新生的世界,他肩負著這兩重世界的重量。或是在這裏孩子表演的遊戲,或是在另一部作品裏孩子在迷茫中選擇的死亡;或是革命鬥爭,或是戲劇表演;如果有人想把這其中的關係想個清楚,就必須想想自己的立場。以上就是我們的結論,這部關於兩種馬克思主義的電影,是對劇場的一次沉思。”

不過,戈達爾積極參加了“五月風暴”的革命運動。1968年5月15日,國家劇院奧德翁被青年們占領了,院長因向青年們表示了同情在事後受到處分;米歇爾·比托爾帶領著一群作家占領了作家協會辦公室;而幾乎同時,戛納電影節開幕,在開幕式上戈達爾和特呂弗等一幹左翼導演強烈抗議,在戈達爾高呼了“當我們的同誌在巴黎的街壘前倒下時,我們不能再繼續節日了”之後,剛剛開幕的電影節就閉幕了。於是,戈達爾立刻奔回巴黎,開始攝製一係列反映當下運動的時事短片他的著名的“電影傳單”,並在學校和工廠巡映。16日,巴黎附近的雷諾汽車廠開始罷工,18日,公交係統罷工,巴黎完全癱瘓了。

 

五月風暴

簡單來說,就是拒絕遊泳的法國大學生的一係列運動到了五月使得索邦這所法國最古老的大學因騷亂而被迫關閉。法國一反警方不得進入大學的傳統衝入校園,花了三個小時在和學生鬥爭後逮捕五百餘名學生。學生和過往青年們一起用石塊在盧森堡廣場建起了第一處街壘,戰鬥開始了。接下來的幾天,煙霧、瓦斯、爆炸、叫喊、擲石戰充斥了拉丁區。法國全國學生聯合會(UNEF)和全國中等和高等學校教師工會(SNESUP)號召總罷課和罷教,薩特、波伏娃等發表聲明,號召“所有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在物質和道義上支持學生和教師們發起的鬥爭”。數萬名示威者揮舞無政府主義的象征旗幟黑旗和革命的象征紅旗,高唱《國際歌》遊行。九日,薩特、波伏娃、雅克·拉康、勒菲弗爾、莫裏斯·布朗肖等聯署一份宣言,“向用一切手段擺脫異化秩序的學生們致敬”。阿拉貢奔赴奧居斯特·孔特廣場,在科恩-邦迪陪同下發表演講。但政府拒絕釋放被捕者,所有和談和調解均告無效,左岸於是爆發更大規模示威。兩方發生嚴重肢體衝突。電影電視工作者介入,媒介使鬥爭立刻傳遍全法國,南特、斯特拉斯堡群起響應巴黎。5月11日晚,左傾總理蓬皮杜結束在阿富汗的國事訪問回到巴黎,即發表電視講話,同意青年們的要求,下令警方撤出索邦,但一切已經太晚。13日,法國總工會(CGT)、法國民主勞工同盟(CFDT)和巴黎學生組織八十萬人橫穿巴黎的遊行。索邦被學生收複,接下一周內,“占領運動”成為主調:各大中學校、工廠、商店、建築均被青年控製。

到了18日,公交係統罷工,巴黎完全癱瘓。這時的巴黎標語、口號、傳單滿天,紅旗招展、歌聲嘹亮,響徹雲霄。五月的巴黎成為了一場狂歡節,夢幻的烏托邦仿佛實現了。二十日,薩特樂觀地預言:“社會主義和自由結合了!”到了24日,戴高樂終於發表了著名的5分鍾講話,名言卻回響至今:“改革,是的!把屎拉在床上,不!”(La réforme oui, la chie-en-lit no),chie-en-lit 源於中世紀的一種狂歡節,在這些節日人們可以不工作而盡情胡鬧,其中就有把屎拉到床上。27日,革命群眾在夏特萊體育場舉行盛大集會,總理密特朗呼籲戴高樂辭職,左翼力量團結在一起,試圖以反資本主義的共同綱領建立過渡政府。然而,29日,戴高樂失蹤了。整個巴黎傳言將軍準備自殺。但實際上,戴高樂乘機到達德國巴登—巴登,會見了駐德國法軍總司令馬索,軍方表示完全效忠總統。於是,當戴高樂在30日下午4點30分發表對全法人民講話,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下月進行大選。當晚,戴高樂分子組織了支持將軍的遊行,人數也達到了50萬。

6月1日,工會試圖組織“選舉=背叛”的示威,但大潮已經漸落。警方采取嚴密措施禁止示威和集會,大批罷工工人被解雇,兩名工人被殺。6月10日,選舉開始。拉丁區布滿了警察,16日,撤離索邦。30日,議會投票,戴高樂分子大獲全勝,“五月風暴”結束了。當然,風暴的餘波延續進1970年。直到今天法國還經常發生運動、罷工,這是傳統與革命已經無關了。

如果否定了革命的暴力的正義性,就是肯定反革命的暴力的正義性,就是否定了革命的正義性。革命於是就變成一場鬧劇。它的唯一的作用就是讓心裏痛快痛快,宣泄,或者,為日後恢複常規的生活增添一點優雅的悲情。

1972年2月法國工人皮埃爾·奧維內被槍殺。當時奧維內年僅23歲,是前雷諾汽車公司的工人,毛主義者,“無產階級左派”的成員。他因參與政治活動而被雷諾公司開除。2月25日,奧維內回到雷諾公司門口散發“無產階級左派”的政治宣傳品,被該公司的一個保安當場開槍打死,史稱“二月槍殺案”。事件成為“無產階級左派”,乃至五月風暴後整個法國革命左派發展的一個轉捩點。3月4日,20萬人舉著旗幟在沉默中為奧維內送葬,其中包括思想界領袖薩特、波伏瓦和福柯,送葬的隊伍綿延長達7公裏。但是,法共和法國總工會的人卻沒有來;對於奧維內的被殺,法國工人也沒有起來罷工抗議。因此奧維內葬禮那天,阿爾都塞不停地對周圍的人說:“今天我們埋葬的不是奧維內,而是左派政治。”

或許《中國姑娘》以及所有偉大的藝術作品都不會給人們任何真實有用的思想,它隻不過為評論者提供一個東西,使得評論的人能通過詮釋證實自己已有的觀點,並依附於戈達爾、莎士比亞、馬克思們的用晦澀而耀眼的光環。所以,藝術家的政治永遠隻是藝術,思想家永遠是那些評論的人,而當用政治創造的藝術時,藝術才真正變成政治。新中國曾經有過一部紅色奇書,它的誕生是國家政權操縱作家的手係統生產的一部書的極好例子。與好萊塢的工業化生產電影可以交相映照。

在戈達爾的《中國姑娘》的最後,維羅妮卡決定進行她的暴力革命的實踐,她坐上了火車,但列車裏遇到一個哲學家,一個真正幹過革命的男人。兩人開始了一番談話。

褲子、天乳和美的革命

有一段時間,男孩子流行穿肥褲子,褲腰鬆鬆的掛在髖上,褲腿又肥又長,現在我發現男孩子們又開始流行穿極瘦的褲子,個個穿上褲子就都像是把錐子。裸體的原始人就很難改變身體的流行時尚,通過進化既過於漫長活人等不到死人又看不見,而且也不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所以原始人就開始在身上掛一些飾物,據說最早的飾物與革命無關,都是未來增加虛幻的性吸引力。顯示強大。再後來,就發展出了衣服。

人們可能沒有想到,中國女性穿褲子是從妓女開始的一場民國時代的革命。在曆史上穿上褲子遠比脫下褲子要難。因為理論上,穿上了褲子,你就又自然的會想要脫下來了。女性穿褲子則經曆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甚至數十萬年的時間。在古代中國女性一直穿裙子。不知道為什麽,男人在過去也不穿褲子。

而過去在中國曆史上,南部沿海地區一直不被重視。然而,到清朝隨著與西方交流無可回避的增加,南部沿海地區成為了一個窗口,開始對中國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引領風潮變化之初起。在廣東沿海地區有一群特殊的妓女,她們來源於一個叫蛋族的少數民族,蛋家妹。這個蛋家妹可能並不是罵人的髒話。據周鬆芳介紹:蛋族的祖先可能是遠古的百越族。據說袁崇煥、冼星海都有蛋家的血統。蛋家妹傳統上活在船上,蛋家妹屬於船妓。所以,一直以來她們不裹腳,而且穿褲子,不穿裙子。到了清末明國初年這樣的打扮反而顯出一種異樣的性感了。對了,我一直覺得旗袍其實是非常的政治不正確的,其設計是在中國的封建環境下讓女性既處於傳統禮教的束縛下,又可以公開的滿足男人的性欲。即既不能自由的暴露,又要給男人看到一些葷腥,以滿足男人的禮和不太健康的窺視與聯想。實在不太健康。總之,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詩句:“不係羅裙不貼鈿,花巾帕首亦翩翩。尋常懶著鴉頭襪,六寸膚圓比玉妍。”後來,蛋家妹的打扮漸漸在廣州的妓女中流行,而且一直上傳,傳到了當年中國時尚風標的大上海。褲子,到了上海就又很快發展成為妓女的標配。這樣妓女就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早穿褲子的女性。而且,當時妓女一度成為了時尚的引領者。妓女的時尚大膽的裝束,在那個個性解放的時代又成為對年輕女性,尤其是女學生強烈的吸引。一個像春秋、盛唐一樣的富於活力的時代開始了。但結果在一開始女性穿褲子倒成為無恥淫蕩不道德了。毛祥麟在清末《墨餘錄·風月談資》中說:“更有廣東流娼,與之雜處,裝飾異土著,不梳高髻,不第裙,不裹足,飾無珠玉,……人呼為鹽酸梅,蓋言品味雖未佳,而亦可以解渴除煩,一若津津乎有餘味也。”那時毛祥麟的記載還保持著平靜,而到了1920年代的道德人士對此就已經變得痛心疾首了。因為那個時候時代真的是變了。《紅雜誌》1922年第13期的一篇文章《妓女的衣著》說:“不領之衣,露肌之褲,隻要妓院中發明出來,一般姑娘小姐,立刻就染著傳染病,比什麽還快。”1927年的《北洋畫報》第117期王小隱《關於裝飾》,則舉了一個由鹹水妹到名妓到閨閣的經典的時尚傳遞案例:“即以劉海發 一節而論,既出於滬妓胡氏,而胡則學諸鹹水妹者也,閨閣反紛紛效法之矣,貧效富,富效娼 ,遂為一時之口號,豈不哀哉!”

總之,解放了!

張競生1912年從法國回到北大任哲學教授,開始著書、寫文章呼籲女性解放乳房!張成為了中國女性乳房的大救星,解放婦女乳房的運動的引領者之一。或許可以稱為中國婦女的乳房之父。當時的大家閨秀開始悄悄放束胸布,當時這被稱為“天乳運動”,而現在很多文章稱:胸部解放。解放啦!我認為這個“天”字,應該是指“天然”,而不是“太平天國”式的“天上人間”的意思吧?當然,也不會是指銀河係了。什麽時候中國女性開始流行束乳,我一直沒有找到中國女性束胸的起源,可見束胸其遠比裹腳隱秘。考古埃及人又製作木乃伊的癖好,中國人有活體包裹的癖好,實為兩大遙相呼應的古老文明。但1927年國民政府頒布條令,倡導天乳,反對束胸。對於不執行放胸政策的要進行罰款。這顯然不是基於我國政府一貫的幻想、神經過敏或空穴來風的政府行為。隻是從清朝的“留頭不留人”到束胸罰款,身體真的是我們的嗎?準確的說,我們需要為我們的身體對社會負責的,管住自己的嘴巴、眼睛、手、雞雞和乳房。1910年時張競生寫了一部叫《美的人生觀》的書,在北大印刷,廣為當時的青年學生傳閱。我現在手頭有一本叫《讓美在性生活中蕩漾》,是出版於改革開放後的1992年的7月,權雅之主編。在當時這本書還頗有一些打破禁忌的味道。那竟然已經是1990年代了。我記得那時我在看這部書的許多章節還出現了外周血液循環加快,以致大腦輕度缺血,甚至勃起的異常反應。今天再翻翻感覺當初的我非常的奇怪,至於嗎?不過有意思的是,兩本書的書名裏都提到了“美”。

誰能說清楚什麽是美呢?而明天美又會變成什麽樣子。

 

迷人的法國的革命口號

口號如衣服。口號總是更響亮,更漂亮,但口號總是像穿上了大號的衣服。

革命就要喊口號。口號既是欺騙又是真實。而還很有趣,如果事情過後很久我們重溫當年的那些革命口號。法國的革命曾經非常血腥,但68年五月的革命口號有些卻相當浪漫:

“藝術已死,別再消費藝術的屍 體。”

“雖不盡美,
噢,但多麽迷人。
生命,而不是苟延殘喘。

誰還沉睡,
就隻能待在他自己的夢裏;
誰醒來了,
就能找到一個共同的世界。

幸福,是一個新思想。

“美麗總發生在街頭。”

“請你有點思想。”

當然,革命需要打倒,革命需要激情、憤怒和非理性,革命還需要激素,尤其是性激素。

粗魯是革命的新武器。

我們就是匪徒。

你也加入憤怒中來吧。

打倒消費社會!

打到社會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萬歲!

打倒記者及其同流合汙者!

打倒國家!

酒精有害健康,吃LSD。(注:LSD,迷幻藥)

我們就是無政府主義者。

先互相 操,否則他們就會來操 你。

除了讓所有人都淺 薄起來,布爾喬亞們沒有別的愛好。

同誌們,每天5小時的睡眠不可缺少,這場革命就靠你們了。

同誌們,不隻在大街上,愛也可以在高等政治學院裏做。

統計行動、情感的數量的那些人是傻 逼。

這還沒完!

在沒有看清日常生活的現實前就不停地談論革命與階級鬥爭的人,屁也談不出來。

消費越多,你活得就越少。

文化,就是生命的反麵。

像解開你皮帶那樣經常解開你的腦子。

至少已經有了10天的好運氣。

禁止禁止。

上帝,我懷疑你是個左派知識分子。

談是反革命的。

選舉是給蠢 人們的陷阱。

在1968年,想要獲得自由,就要參加革命。

富有,就是滿足於自己的貧窮。

學生就是白 癡。

無論如何,不要後悔。

算算你到底有過多少後悔,並且以此為恥。

我們不在乎邊界。

人沒有聰明愚 蠢之分:他們有自由與不自由之分。

這裏,很快就會成為迷人的廢墟。

跟從主人已經很痛苦,選擇主人更痛苦。

 “隻有自身帶著混亂,才能讓世人看到一顆跳舞的星”(尼采)

必須係統地利用“偶然”。

以後隻有兩種人:牛與革命者。結婚,就會變成牛。

就算他們鏟除所有花,也阻擋不了春天的到來。

粗魯是革命的新武器。

我不喜歡在牆上寫字。

我有些話要說,但我不知道說什麽。

我在街上。

紅色的女人一直都最美麗。

青年人做愛,老年人做惡心的手勢。

拋棄鎖鏈享受,拋棄死亡生活,不用胡羅卜做愛。

自由,是包含了所有罪的罪,是我們絕對的武器。

讓我們解放我們的同誌。

吃了你的教授。

商品就是人民的鴉片。

滾 蛋幸福。

地鐵,工作,睡覺。(注:為Pierre Béarne詩中摘取,原文為“侍者給你貼上號碼;好獲得一筆薪水;又是可怕的一天;地鐵,工作,餐館,煙屁股,睡覺,零。

死亡就是一場反革命。

別換雇主了,換一種活法。

不要消費馬克思。

永不工作!

不戴著領帶鬧革命。

我們的希望隻能來自沒有希望。

我們有一個史前的左派。

我們不願生活在一個必須用餓死的危險換取無聊致死的危險的世界。

我們拒絕成為低收入住房者、有文憑者、被統計者、有學術者、變成鴨子者、有道德者、小牛俱樂部者、遠程操縱者、被毒死者、文件者。

我們都是被人厭棄的人。

懶惰如今成了一種罪行,是的,但同時也是一項權利。

告訴你的男鄰居(還有你的女鄰居,蠢 貨!)(注:後麵括號裏的是後續別人加的評論)

統一思想,不;一起行動,是。

一切都是達達。

生命在別處。

我越做愛,就越想革命。越革命,我就越想做愛。

手指向月亮的時候,隻有傻子才去看那根手指。

當我們需要為革命獻身的時候,革命就停止了。

革命,隻是一個開始。

革命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是真實的。

革命,我愛你。

革命就是繩子上的舞者。

你想要幸福,就吊死你的房東。

 革命的浪潮妙不可言,因為它真的正在發生。

要殘酷一點。

你很空虛。

你會死於安逸。

做一次愛,再做一次愛。

我宣布永久的幸福狀態。

如果能對比中國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口號,甚至中國解放戰爭年代的口號,那將是十分有意義的。可惜我們這裏不做這樣的對比了。不過,僅從這些法國五月風暴的口號中,我們就已經能夠感到革命已經由一場血腥的慶典轉變為滑稽混亂的消費時代的狂歡節。“打倒消費社會!”

而巴黎孔多塞中學的中學生也留下了經典而更加虛張聲勢的嚇人的大話:

當最後一個資本家
被最後一個改革家的腸子
絞死,
人類將手舞足蹈。

“實際上,整個5月風暴危機的重要而又奇特的一點在於,從頭到尾的較量都是象征性的,更像是中國古代統帥在排兵布陣。沒有人真想殺任何人。”霍布斯鮑姆在《非凡的小人物》中這樣說。而阿隆在五月風暴時評論說:這是孩子在模擬一場革命。聲勢浩大,隻要軍警一開槍,立刻一哄而散,跑回家,媽媽爸爸在等待他們,革命就結束了,剩下的將是持久而美好的悲憤的感情。韋爾南在《神話與政治之間》評論五月風暴說:“戴高樂政府被這一風暴震驚了,比‘左派’黨的領導人還要甚,有好幾天,可能是一星期,政權出現了真空,就差有人把它奪過來了。政權之所以還沒有垮台,那是因為沒有任何人打算或敢於讓它倒台。”革命的學生和左翼知識分子沒有革命的目標也沒有革命的計劃,更沒有人考慮奪取政權後要建立一個什麽樣的政權,以及怎樣運行這個政權,維持這個巨大複雜的國家了。所以,自然就會有從來沒有一場革命運動喊出過像五月風暴那樣多的花裏胡哨的口號。今天的世界的革命都是一種自由表達的革命,即言論的自由,而非革命的自由。

據說整個五月風暴死亡了2個學生、2個左翼工人和一個巴黎警察局分局的局長,其中一人是事故死亡,與革命無關。麵對毛主義同誌工人奧維內被殺慘案,“無產階級左派”的極端組織“新人民抵抗”於1969年3月8日綁架了雷諾公司的一位人事幹部。然而這一綁架行動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強烈反彈,連同情學生運動的總統蓬皮杜對此也加以譴責。“無產階級左派”希望有條件釋放被綁架者的企圖也被政府強硬拒絕。在“無產階級左派”內部“新人民抵抗”的行動也引起激烈爭議。但學生的主要擔心是如果為了報複而無限期扣押或傷害這位人事官員,“無產階級左派”必將招致政府更大力度的鎮壓;如果將其無條件釋放,對奧維內被殺事件不做任何報複,這對於很多毛主義革命者而言,無異於宣告向政權舉手投降,也等於宣告“無產階級左派”一直鼓吹“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號召以暴力反抗“新法西斯主義”政權之宣傳的徹底破產。兩天後,“無產階級左派”不得不無條件釋放了雷諾公司這位幹部。

然而,資本主義早就開始明目張膽侵蝕革命聖地索邦大學。於是,在這個現代商品經濟的消費時代,在學生的五花八門的口號中出現了這樣一則:

出售:抗議專用皮衣,保證扛得住警察攻擊,大尺寸,100法郎。(Nanterre校區)

索邦大學“人民美術工作室”出品的海報立刻被嗅覺敏銳的資本主義奸商聞到商機高價收買,在革命中有人從牆上剝下海報盜印販賣,這惹怒了學生,於是出現了:“革命不是用來出售的!”的口號。可是,在革命還沒有結束前,已經至少有35本68年的“方方日記”的出版合同被敲定。邦迪的第一本書《左翼主義:療治共產主義沉屙》在五周內寫成,開篇卻是道歉:

“這樣的寫作速度難免會帶來瑕疵,但是出版商必須在市場飽和之前出版此書。”

今天的以公共知識分子的方方真應該看看當年的曆史,或者我今天寫下的這些。在她的那本在同樣的甚至更加複雜多變的事件中草草寫出的以似乎抒發感情為途徑的思想反思之作在同樣的被迅速出版的日記的開篇真應該有一個真誠的邦迪式的道歉,即便不知道當年邦迪的道歉,出於一個公知的智慧、理智的謹慎和謙虛的品德,也應該表示出一點歉意,因為,畢竟在這場災難中,她是一個首先獲利的人——我們無需把獲利在今天視作齷齪,但畢竟作家方方因草率的勇氣而獲利了,盡管也可能之後獲利也會為她帶來麻煩,而不應該隻是像一個掌握著,感覺自己掌握著真理的公知。

況且,今天顯然已經不是公知拯救時代的時代了。

後來,許多年以後,當年的學生領袖“紅丹”邦迪已經成為歐洲綠黨——歐洲自由聯盟在歐洲議會黨團共同主席。在給法國新一代大學生演講時,曾被台下的學生把一塊奶酪投到了他的西服上。最終邦迪厭倦了每年的5月的“被迫”受訪,他拒絕了參加南特大學“50周年紀念活動”,表示寧願“找個修道院看雲”。五月風暴20周年的時候,邦迪又出版了一本回憶錄,《革命,我們曾那樣的愛過你》。

 

發自法國的兩封信

在戈達爾的《中國姑娘》裏,坐在火車裏要去進行革命暗殺的“中國姑娘”維羅妮卡與那個真正幹過革命的哲學家的進行了一場談話。在談話中,她告訴了那個男人自己要實踐她的暴力革命的計劃,談話中維羅妮卡顯得緊張不安,不時動著車廂的窗戶,列車行駛,窗外的景色持續的向後飛馳。維羅妮卡的想法和觀點受到了哲學家的嘲笑。那個男人告訴維羅妮卡,他們隻是一群紙上談兵、隻會想當然的資產階級的孩子,政治形勢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於他們都是一些獲得激情、正義、崇高感和犧牲幻想的虛幻的東西。那個真正幹過革命的男人一針見血的告訴維羅妮卡,假如沒有任何組織跟團體的支持,是幹不了革命的,照著你的理論,沒過三天你就會被人逮捕了……。革命需要的是嚴密、強硬、冷酷、殘忍的政黨。

當年的陳寅恪說法國人和中國人性格最為相像,據說韋伯早就做過類似的表述。這很難說。中國和法國是非常不同的兩個民族。今天的考古在法國境內發現許多人類文化的最早的遺址。而如果說中國近現代的革命很像法國的革命,可能是因為中國像法國學習了革命。中國共產黨完全是西化的產物,從革命的目標到組織形式到思想方式。中國本身隻有“大義滅親”的衛道的思想,從無西方的“殺父”式的革命的思想。

1920年蔡和森在8、9月間從法國給毛澤東發來兩封長信。蔡和森和毛澤東等在1918年4月成立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會員們大多是激進的青年,他們不滿一切舊的東西,充滿著改造社會的雄心壯誌。蔡和森提出,要將萬惡的舊社會“搗之碎之”,“燒之熔之”,“演而進之”。隨後他又提出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新民學會活動方針。為了尋找中國革命的道路,1920年初,蔡和森到達法國勤工儉學。信中蔡和森明確指出,要發展中國革命,必須成立共產黨;並對黨的性質、指導思想等問題提出了正確主張。蔡和森認為:一、這個黨必須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作戰部”,它旗幟鮮明地稱為“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共產黨,“革命運動、勞動運動,才有神經中樞”。二、這個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克思的學理由三點出發:在曆史上發明他的唯物史觀;在經濟上發明他的資本論;在政治上發明他的階級戰爭說。三者一以貫之,遂成為革命的馬克思主義。”隻有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才能堅持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三、這個黨必須采取徹底革命的方法,反對改良主義。徹底革命的根本問題是發動工農群眾奪取政權,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四、這個黨必須密切聯係群眾,黨員應分布於工廠、農村、學校,成為一切群眾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五、這個黨必須有鐵的紀律,隻有這樣才能養成有組織有覺悟的戰士,擔負偉大革命事業。

那是一個殘忍的年代。但是,當二次世界大戰時,當愛因斯坦得知德國人正在研製原子彈時,他在建議美國總統加速研究原子彈的著名信件上署了名字,那時的本質是,為了生存,殺戮是可以且必須的。

正是源於法國的革命的思潮第一次賦予人民推翻政權的絕對正義性。所以,1989年7月14日,法國慶祝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或許以一種傷感的語調。路易十六被處死時,他在外省仍有頗高的支持度,大多數的法國農民仍然敬愛並遵奉他,法國農民占人口的八成以上,但是以巴黎為首的市民卻嚴重敵視並仇恨他,在觀賞處決時報以歡聲雷動,慶祝共和國的確立。如同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所說的:“路易必須死,因為共和必須生。”也正是因為這樣,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建立。而80年代蘇東解體仍然是革命思維的勝利,即人民推翻政權是正義的。然而,在蘇東解體之後,資本主義的勝利否定的又恰恰是蘇東解體的勝利。因為,從此如果試圖推翻資本主義製度就是犯罪,是會被暴力鎮壓的。從此,人民的抗議就變成了一場宣泄的節日了。當然,在有限的程度上達成和解是可能的。這也算是人類通過殺戮億萬生命後取得的一點點進步。

關於68年法國學生運動和激進的暴力革命,我讀過一些中外知識分子或思想家的令人有破裂危險的深刻、複雜、繞口、繞腦筋的文章,這些文章除了顯示出了深刻之外,讓我覺得,其實,世界的道理一旦講明白了,其實,都是簡單的。我認為今天人們普遍排斥暴力革命的思想,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一是現代武器的空前的殺傷力,使得暴力越來越不利於基因的傳播;二是國家機器的暴力程度使得個體正在完全喪失暴力反抗社會和體製的可能;三是現代影像技術真實即時的呈現出暴力的殘酷,而過去的文學時代,革命的血腥暴力被文學藝術美化了。

這裏,如果你說我說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而實際列出了三個。那麽,我要說,你錯了。因為,我還有第四個原因:

今天人類正在逐漸擺脫生存危機,和古代的絕對的殘忍和貧困的生活狀態。所以,暴力革命和國家間戰爭正在由人類發展的有力手段轉變成越來越荒謬的想法。

但是,今天人類社會和國家間的矛盾仍然在呼喚著暴力和戰爭。

如果,每個人都有一顆原子彈,總有人有理由引爆它。

科學考古

2010年,法國考古人員從旺代的亂墳崗挖出了200餘具屍體。據考證,他們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發生的旺代戰爭中被屠殺的。挖掘地點位於勒芒市中心的大教堂旁。雨果的著名長篇小說《九三年》寫的就是這場戰爭。當時天主教的保王軍除了少數兵士外,絕大部分是旺代地區的農民。而共和軍則是正規部隊。旺代戰爭最後以保王軍慘遭屠殺告終。長期以來,在法國人們普遍不願提起這件事。甚至曆史教科書和“國家敘述”或者幹脆抹殺,或者歪曲這場極其殘酷的內戰。勒芒之戰是地地道道的大屠殺,事情的經過是:1793年12月13到14日,共和軍出其不意包圍了守衛在這裏的“叛軍”,他們開始屠殺。被俘“叛軍”多半以上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僅此一役,兩千到五千名旺代人遭殺害。“叛軍”被打死後草草埋葬,屍骸上幾乎沒有殘存的衣服。已發現的屍骸上有許多大刀砍殺的深痕,身上、腦袋上、臂膀以及下體。法國國家考古保護研究中心人類學家埃洛迪·卡博女士說,“有些屍骸顯示出瘋狂屠殺的暴力烙印。受害者中有不少婦女和年齡僅12到13歲的男孩,還有一個三歲的孩子。”

掘出屍骸後,考古工作者立刻意識到他們的發現帶來的挑戰遠遠超過他們的應對的能力。卡博說:“我們現在是踩著雞蛋走路,如果不把我們的發現告訴大家,人家就會指責我們替共和派遮蓋;如果我們通告了發現的結果,亂墳坑裏屍體橫陳的照片馬上就上了網,各種各樣意圖的解釋都有”。

共和軍為何要采取如此斬盡殺絕的殘忍的手段?人們對法國大革命發生的這一幕至今爭論不休。大革命期間發生了許多血腥的事情,而旺代戰爭爆發時也正是掌權的雅各賓黨人推行的大恐怖即將登峰造極的關鍵時刻。

不過,對於卡博這位年輕而雄心勃勃的考古學家來說,真正令她興奮的是由她發起的這項考古項目已經得到法國最好的古人類學實驗室的支持。卡博說,能夠一下子發現如此同質、如此眾多人群的遺骨,包括女性,男性,還有兒童,這是非常珍貴的。對屍骸DNA的研究可以清晰地勾勒出19世紀或者20世紀初法國西部鄉村人口的衛生狀況,還可以對當時生活在法國不同地區的居民的人類遺傳圖譜進行比較研究。

 

寧要薩特的謬誤,不要阿隆的真理

在68年的五月風暴中,法國巴黎的大學生們喊出了“寧要薩特的謬誤,不要阿隆的真理。”可見阿隆在當時的法國是個名人,但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名人。就是他據說在聽到戴高樂從駐德的法軍司令部回來發表的講話後高呼“戴高樂萬歲”。而這種“寧要而不要”的思維並不是中國文革所特有的,它是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人類的思維模式。之前歐洲人還喊出過“寧要希特勒不要勃魯姆”,今天美國人一樣寧要不敢公開稅單的特朗普不要公開稅的拜登,寧要特朗普的病毒不要中國的口罩。

 

留禿頭的男人

在梁文道的說書的節目裏也談到了阿隆。我一直喜歡梁文道留禿頭的形象。有一段時間裏,男人很流行留禿頭。有些男人留禿頭的樣子我不喜歡,但我喜歡梁文道留禿頭的樣子。我不知道為什麽有些人留禿頭的樣子我不喜歡,我也不知道為什麽有些人留禿頭的樣子我會喜歡,甚至有些留禿頭的我喜歡的人我根本不認識,所以,人的喜歡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感覺,而由於有些留禿頭我喜歡的人我根本就不認識,因此自然也就無法回憶起他們的樣子,而我無法回憶起那些留禿頭的讓我喜歡的人的樣子卻仍然記得我曾喜歡過他們留禿頭的樣子,由此也可見,喜歡是一種很神秘且矛盾的感覺,有時候很飄,有時很牢固,或者可以描述成先驗什麽的,如果我讀過一些哲學家的書,尤其是那些以晦澀著稱的哲學家,比如,……,嗯,如果現在我能寫出一個這樣的什麽我不知道的名字就是好了,比如,………,那就會顯示出我的文字的學問,知識的含金量,那麽我一定會從他們晦澀的著作中挑出一個深奧而晦澀的詞語來形容喜歡的神秘和神秘的喜歡,那些幽暗洞中的舞蹈,或者某種香水難以描述的氣味,然而,因為我沒有讀過這些晦澀的哲學家的著作,所以,我現在才會懷疑是否會有一個比喜歡更加晦澀更加深奧的詞可以用來描述這喜歡的神秘,寫作時我喜歡抄襲,但我不知道為什麽喜歡幹這樣的事情,我用了這麽多的文字來描述喜歡,一個原因在於喜歡比仇恨更複雜,另一個原因在於較之仇恨,我更喜歡喜歡,盡管仇恨和喜歡似乎都是我們生活的依據,不過,近來留禿頭的男人又很少能見到了,其實我已經好久沒有在北京的街頭看見過留禿頭的男人了,直接的原因我想一定不會是禿頭在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也變成一個被禁忌的符號,禿頭暴露了真相?我想是那些留禿頭的男人的頭發長起來了,而這一次他們沒有像過去把它們剃掉,或者剃的不夠決絕,畢竟剃頭不像閹割那樣一勞永逸,是我們的社會有了更多溫情的男人了嗎?禿頭是需要反複的剃掉才得以證明身份,表達觀念,反複的與某種體製某種係統性的安排做抗爭,反複幹這件事情,消除某種事物的成長。然而,當有很多男人留禿頭時,留禿頭的男人可能隻是一個時尚的沒有頭腦的熱情追隨者,隻有當少數男人留禿頭時,留禿頭才變成一種思想,這樣的男人是值得我們尊重,這和斑禿或脫發症根本不是一回事,斑禿和脫發與留禿頭的男人隻是一種形式上的相似,斑禿和脫發沒有任何自由思想的成分,它們隻是一種有些荒誕感的疾患。不過,很多時候,有著荒誕感的疾病就像是一種思想,而思想很多時候也像是一種疾病。不過簡單來說,更可能的是,又一種時尚成為過去了,但是,我無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梁文道以一個像流行時尚的屈服的分頭的形象出現在我的麵前時,我會怎樣的傷心,怎樣去理解他說的那些話,或許無需在意,不過,如果那真的發生了,那麽我們的世界還有什麽值得我們信賴,還有什麽值得我們期盼,不過,或許這並沒有那麽嚴重,隻是一件無所謂的小事。

梁文道在他的節目中談到阿隆時講: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習慣,不過我自己常常喜歡看一些人的書,那些人是大部分他的意見,或者他很多時候對很多事情的判斷,那些立場我都是不能同意的,或者跟自己相去甚遠的,但是我仍然喜歡看他們的書。尤其是當這些人,他們相當重要,或者說他們具有一些相當重要的品質,乃至於你覺得就算他在很多事情上跟你看法完全不一樣,甚至是互相矛盾,你仍然會尊敬他,會在他身上學到很多很多的東西。

由此可見梁文道也是一個有頭腦的人。如果一個男人滿腦子裏裝的都是他喜歡、認同的人的觀點,那麽,這個人腦子裏擁有的一定不是智慧,而隻是知識,並且,這個人本質上一定會非常乏味,盡管可能會表現出某種虛假的情趣。但是,如果一個女人隻看她喜歡的人寫的文字而不看她不喜歡的人寫的文字,那麽我更願意稱之為可愛。但我承認我的這個觀點是一種男性的偏見,而世界上最多的除了空氣就是男人的偏見了。當然如果一個女權主義者認為我這樣的話本身也含有男性的偏見,那麽我也可以說其實女人的偏見一點也不比男人少,甚至更多。

 

盜版書籍

在長達數十年法國風風雨雨的年代裏,雷蒙·阿隆一直以一個“介入的旁觀者”自居,他的身份定位在一個自由主義的思想者。的確,二戰和冷戰的世界似乎與今天非常不同,這就是我寫這篇文字的原因和目的之一;但又似乎和今天有些相似,甚至沒有什麽不同,而這也是我寫這些文字的理由。在近40年的時間裏,阿隆寫出了4000多篇社論和還有無以計數的專欄文章。由此也可見,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報刊在革命中的重要性。當年薩特親自創辦《現代》,成為他的最重要的武器。而最初阿隆也是撰稿人。後來兩人分道,阿隆成為《費加羅報》的首席評論員。當然他一生中也有著作,涉及曆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國際關係,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數《知識分子的鴉片》和《回憶錄——50年的政治思考》。1983年,阿隆因心髒病突發辭世。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發表聲明,向這位“主張對話,信念堅定,學養深厚的人”致敬;基辛格在聞訊後說,“沒有了雷蒙·阿隆世界將更加孤獨,也更加空虛。”這位著名的美國國際關係大師在年輕時把阿隆視為自己的導師。從某種角度來說,自20世紀的後期,阿隆已經成為法國的思想導師。當他去世時,《解放報》正是以“法國失去了自己的老師”為標題悼念他的。各大報刊當時都紛紛撰文悼念這位獨立不群的思想者。

《知識分子的鴉片》一書寫於1950年代中,當時正值世界冷戰和阿隆與薩特的論戰,後來此書很快傳遍西方,參與構築了西方知識分子對於極權社會和共產主義的批評的理論基礎。不過,這本書的中譯本直到2005年才在中國出版,阿隆對於中國的影響有限。而且,可能這本書一直沒有再版。淘寶上可以買到高價的正版二手書和廉價的盜版,我在未經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像通常那樣選擇了盜版。關於如何加入到盜版產業,成為這條產業鏈上最末端的一節,我已經記憶不清了,但應該是懷著喜悅的心情吧。但對於這件事我是這樣考慮的:因為在冷戰後隨著改革開放,我們的禁閉的生活翻轉了一個個兒,社會上流行一種西方社會的理念,即對於崇高目標的追求往往最終導致的是災難。對此我牢記在心。在悉尼生活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裏我每天要乘地鐵往返通勤,那時我一直很想在悉尼地鐵站裏逃票,但發現這太難了。現代科技總是冷冰冰的將人的自由的理想壓抑束縛排斥。每個人隻要意識到他還需要呼吸,在現代生活中都會有壓迫感。我隻不過是曾經有過很多次,在周末一個人買上一張短裏程的車票,然後坐出很遠,直到地鐵開出地下開始在地麵越來越原始的景色中飛馳,一直開到一些十分荒涼的小站,然後下車。這裏的車站設施簡陋原始,站台空無一人,出站口也沒有自動檢票的機器,我於是徑直走出小站來到鎮上。那些鎮子總是有一些很古怪的名字,大多是從以前土著人的語言翻譯來的。在小鎮上遊蕩一番,有時我會走進一家咖啡館,喝上一杯咖啡,一邊在本子上寫一些文字;有時我在一家小餐館簡單吃上一頓接近午餐的早餐,或者已經是一頓不早的午餐了。然後,回到車站,直接走進去,當列車來到,我坐上車回家。有時車站會有警察突襲查票。澳洲的警察不像美國的警察那樣凶神惡煞,澳洲的警察很和氣。有一次夜晚開車,我被警車攔下,我當時很緊張,看到後視鏡裏的警車中走下一個女警察,那個女警察長的很粗糙,樣子大大咧咧,在後視鏡中向我走來,然後走到我的車頭前方動作誇張的彎下腰看了看,然後再走過來對我大喊:“燈,燈”,說我忘了打開車燈了,“夜晚開車要開燈”她邊喊邊有手比劃著。我開始一愣,以為她要向我要打火機,我不抽煙,這可怎麽辦?但馬上反應過來,連忙打開車燈。警察沒有罰款就走了。我想:怎麽會忘了開燈呢?是不是我已經得上老年癡呆了?然後就又想到剛才那個粗糙的女警官,我想雖然她的樣子蠻可愛,但如果是一個極性感的年輕女警官就好了,夜晚遇到,攔下我的車子,穿著繃緊貼身的警服,走過來,但胸部從深夜挺出來,身上掛著手銬、槍和電棍,與我說著話,那裏大大的,像是毫無畏懼犯罪分子般勇敢前衝又戛然而止在我的眼前。那就太棒了!把我揪下車來,按倒在地扳過雙手銬住,然後,第二天的早晨,我們一起坐在悉尼的街頭喝咖啡。我終於清醒過來於是想:看來我沒有患老年癡呆。當然,我開的是一輛老舊的二手車,雖然樣子很酷,是一台兩門跑車型的破爛本田,早已經絕版,一切都是手動的,現代的那些豪華轎車都會有夜間自動打開車燈的功能,同時還都裝好了會說話的導航儀,這讓人在駕車的途中即便患上了老年癡呆都不會察覺到。在車站的突襲檢查,警察總能抓住逃票的人。警察就是這樣。盡管澳洲的警察和氣,但是警察抓人的愛好不會改變。而且他們總能抓住一些人,因為他們是受到過現代化職業摧殘的異化的人。並且有些工作就是更容易讓人如願以償。而抓住的都是些孩子,中學生或大學生。有過一個印度人,我並不是歧視印度人,但不知道為什麽那個印度男青年的樣子,讓我看到後就記住了。更多的是白人,也有黑人,我的印象中好像很少有亞裔,亞裔比較循規蹈矩,要不就特別狡詐。那些孩子被抓住後就暴露出性格的差異,日後他們將有不同的命運,有些垂頭喪氣,有些仍然保持高傲的神態。我那時在悉尼的時候真羨慕這些逃票的孩子,他們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走到自動檢票裝置前縱身一跳,就輕盈地跳了過去。挑戰資本主義製度的叛逆者。一次成功的日常生活中的革命?我也想那樣逃票,不是為了省錢,就是想那樣大搖大擺的走到那台機器前,然後縱身一跳,無視社會習俗與道德的規範,無視周圍往來的路人,無視那台自動檢票的機器,滿不在乎的一跳,就輕盈的跳了過去。我在悉尼時仍然能跳得動,但我卻不能那樣縱身一躍,因為我已經是一個中年人了,有著一份體麵的工作,手中提著一隻中產階級的皮包。我想這真可悲啊!購買盜版書籍給了我一種寬慰。這和我們從小接受的傳統教育不符,更符合新時代的思潮,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可以積極參加公益活動,但是堅持自私自利的原則,同時學會保持一副文質彬彬的優雅的外表。當然,與逃票不同的是,當我想逃票時,我想的並不是要省錢,但當我買盜版書籍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沒有錢。當然了,我知道這也是貪婪。一個貪婪的人永遠是一個窮人。總之,我覺得生活在資本主義的文化中的人,更容易矛盾。因為有太多自由的思想和利益的衝突了。

知識分子的鴉片

阿隆的著作最早是1988年在中國出版,《社會學思想的各個階段》,出版時中文改名為《社會學主要思潮》,80年代“思潮”是一個時髦的詞;然後到1992年又出版了阿隆的回憶錄,《回憶錄——50年的政治思考》,該書出版時又改名為《雷蒙·阿隆回憶錄》;2003年意林出版社出版了《階級鬥爭》;2005年又推出了《知識分子的鴉片》。阿隆在這本書中特別援引了盎格魯——薩克遜的傳統對法國式的激情、偏激和極端的習慣進行了批剖析和批判。從某種角度,馬克思可以說是一個來自德國的猶太血統的在英國寫作的法國人。

在阿隆看來,民主政府辯論繁多,議程冗長,而專製政體適合於集中國力於專一目標,因此在愚眾看來,寧願“犧牲政治自由,來換取行動上的活力”。但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並不問所謂大事是好是壞,是造就全體國民的福祉,還是造就全民族的災難。從曆史上看,專製政權的行動活力,往往會把民族帶入浩劫。當然,例子就是希特勒。因為魏瑪共和國相對於納粹黨的行動力,顯得軟弱與無效。而希特勒的體製,“把政黨與國家混為一體,控製其他獨立的組織,讓強詞奪理的教條成為國家信條,憑借暴力,讓警察有不受限製的權力”。這種黨國一體的警察國家,會顯示出行動的果斷有效,但這種所謂的決斷性,把國家帶入了毀滅。所謂的右派法西斯,與所謂的左派蘇聯,在阿隆看來都是極權主義,殊途同歸。因為它們都“否認各種自由的和個人的價值觀念。而這些觀念是啟蒙運動所極力倡導的,為的是反對權力專斷和教會矇昧主義”。

阿隆認為法國曆史上有一種左派情結,“以至於溫和的或保守的黨派,也絞盡腦汁,從對手的詞匯表中,借取某些修飾語。人們彼此試著看誰最有共和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阿隆指出:“盡管英國人沒有以普羅米修斯式的劇烈行為掙脫鎖鏈,但是法國大革命以疾風暴雨的方式,在整個歐洲大肆推廣的一些觀念,如主權在民,權力的行使要符合規則,議會得通過選舉產生,並擁有最高的權力,取消個人身份的差別,等等。他們在英國卻實現得比法國還早。在英國,民主化成了對立黨派的共同事業”。

當年古希臘實行一種民主製度,他們喜歡自由的爭論。我想那時有些人的言論會更富有智慧,有些人則更愚昧,有些人的觀點比較正確,有些則不正確。然而,像蘇格拉底這樣經過思考的想法相信的人總是少數,因為大多數人不思考僅憑感覺或教條行事,他們更容易衝動和極端,結果蘇格拉底被處死了。然後,由於專製製度更有效率,於是戰勝了民主製度。人類普遍采取了專製製度,持續了上千年。再後來,隨著人類的發展,西方又建立起了新的資本主義的民主製度,那時資本主義的製度非常暴力,迅速殖民了全世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國家掌握了現代科技。但是,隨後落後的國家發現將專製和科技結合起來,則會產生更高的生存效率,於是被殖民的落後國家普遍流行起了專製的社會主義。我想這些都是人類在進化中關於暴力的運用和效率的競爭的結果。

然而,在談論斯大林時西方話語總愛同時談論希特勒,這是一種妖魔化的手段。將斯大林等同於希特勒,於是就自然變成魔鬼。但是,即便是希特勒和納粹也是歐洲的曆史結果,是歐洲曆史的自然的必然的延續。希特勒和納粹體現的隻是人類在曆史中一直展現的某些思維方式和觀念,他們並不更加邪惡,隻不過他們掌握了現代的技術。科技放大了人類的本性。也由此,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原始的感性思維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衝突,暴力的運用損害了人類的生存效率,因此人類今天發展出和平、人道、反暴力的思想。資本主義並不比社會主義更斯文更愛好和平,相反它的殘忍程度如果量化比較可能遠超出社會主義。

同樣,阿隆的《知識分子的鴉片》中論述的很多問題,仍然是今天中國所麵臨的。但今天的中國又發生了一些根本的變化。而今天中國崛起的大背景是人類在過去的原始的感性思維的巨大慣性中不可逆轉的開始的思維的轉型。當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改變時,人類的行為將深刻的徹底的發生改變。曆史其實從來沒有重演過。關鍵是人類一直生活在幻覺中。

人類的曆史本質是生命的進化。如果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可以極大增強國力,使他統一歐洲,那麽接下來斯大林也會屠殺猶太人,以與希特勒競爭以求得更強大的生存效率,那麽這時美國肯定也要開始屠殺猶太人,如果沒有足夠多的猶太人,他就會試圖屠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而最終他們會通過詮釋把它變成一件正義的事情,或者,至少是可以容忍的事情,或者,幹脆通過忽略而把它抹去。其實,當年愛因斯坦寫信建議美國研發核武器和我們這裏所設想的情況本質是一樣的。

對於人類並沒有天然的正義,人隻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步驟;從猿進化到人並非是一個正義或邪惡的事件,人也不是生來為了自由、民主和愛;人類遍布全球成為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因為愛和正義的結果;我們現在呼籲愛和正義是為了生存,而一旦當愛和正義與生存產生矛盾時,我們具有普遍性的最終選擇一定是生存。那麽,為了究竟是資本主義的民主製度還是社會主義的極權製度誰能勝出,不在於它們的曆史,而在於最終的生存效率。

與當時大多數思想家不同,阿隆在他與戴高樂、基辛格、德斯坦、特魯多等當時政壇的要人有著較為密切的私人交誼,這使得他與和學生們打成一團的薩特們的左翼知識分子不同,可以從具體的治理社會和國家的層麵更加務實的以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視角進行思考。除了寫過有大量報刊評論,其著作的討論也是務實的。通常的知識分子往往對如何治理運行一個國家、如何處理複雜而黑暗的人際關係、權利博弈以實現其個人理想和主張有深切的感知和思考,所以,也是較早開始在他的年代關注研究自由市場經濟的知識分子。

當年他既沒有被希特勒德國的高速發展所迷惑,也沒有對斯大林的蘇維埃共產主義的美妙宣傳包有幻想,68年學生激動人心的五月風暴更被他斥為在優越的物質生活中長大的孩子的胡鬧,不過與這些政治家的接觸既可以給阿隆獨到的視角,也可能成為阿隆的自身局限。“知識分子的鴉片”大概是說,意識形態對於知識分子的毒害,它會是自由獨立的知識分子成為政權的工具。這一點對阿隆本人也是適用的。而人都是體製和某種意識形態的工具。人已經不是生物體的生命形式,社會人是人類社會生產的第一代智能機器。

我不認為我有發現真理的智慧,甚至我的懷疑仍然是不自由的,帶著偏見和既有的教條。這使我在這篇文章中堅持不發表任何評論、議論,不做任何的結論。如果,你竟然讀到了我的議論和結論,那麽,原諒我吧。請你原諒我說出的一切蠢話。此刻我是如此的懷念和痛恨著我的未加留意的青春年代。這些以年來我從來沒有想把那些蠢話說出來,可是它們總是自己源源不斷的流淌了出來,即便在最糟糕的場合。

 

 

 

讀者的鴉片

當年阿隆在德國科隆留學三年,主攻的是哲學。他對德國哲學有深厚的學養,1938年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為《曆史哲學導論》,同年還出版了《論當代德國史學理論》。所以,阿隆對於馬克思也是很有研究的,不僅1970年出版過《想象中的馬克思主義》,去世後還出版了他當年的講稿《論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據說阿隆在《論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中,既批判薩特和梅洛·龐蒂從一己之“存在境遇”出發和其幼稚的革命行動觀,又拒斥阿爾都塞從整體結構入手、條條框框全被預先設定的偽馬克思史觀。思想、哲學所有人文學科都是這樣,像一些幻影。然而,如果經典不能引發誤讀,就不能稱其為經典。經典就是激發人們的誤讀的浪漫激情和否定其它解讀的可能性的唯一的愛的文本。所以,“想象中的馬克思主義”可能遠比“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重要,即便真的存在“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也不過是馬克思對“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的誤讀的一種而已。

由於我沒有讀過阿隆的嚴肅的思想、哲學著作,雖然我已經購買了盜版的《知識分子的鴉片》,那時我很想好好讀讀它,於是立刻在網上購買了這本書的盜版,盜版商家工作的速度和快遞業的物流的速度都快得驚人,顯然在今天我可以用很小的一筆金錢就驅使人們為我像牲畜一樣拚命的幹活,這很好,我在第二天就拿到書了,但是,等到我拿書後,我發現其實我並沒有那麽想讀這本書,不過以後或許我還會讀讀這本書,不管怎麽說,擁有一本書就足以給人以美好的感覺了。經常有網友告訴我,我的文字,或者因為字寫的太多,或者不分行,看著讓人有一種恐怖,或者過於沉重,或者內容烏七八糟,有許多色情的內容,總之,他們告訴我他們沒有讀,而且今後也不準備讀,或者準備永遠不讀我的文字,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時,我都很振奮,我想一旦有人開始主動拒絕文字,這樣的文字裏就一定包含某種思想了,所以,就衝著這句話,我會愛他們一輩子的。不過,也有讀者說,沒有細讀,隻是大體看了一下,然後,吧啦吧啦的做出評論。這就讓我非常反感。不過,如今就是這樣的時代。許多人一輩子也沒有安下心來把一篇文章仔細讀完。他們每天,每天隻是不停的搜尋題目,然後掃一眼,接著就又忙著去讀下一篇,他們每一天都會閱讀海量的的題目和垃圾般的文字碎片,每一天處於一種心情浮躁的狀態,像生命裏飛揚的灰塵。然後,他們就題目對文章和作者發表貌似高深的評論,樣子高高在上,他們沒有意識到大部分寫的很多很長的沒有多少錯別字和病句的文字的作者都是花費漫長時間一個字一個字思考書寫鍵入的,要知道他們,那些作者不是像我這樣的大段大段的抄襲粘貼,所以,那些靠標題獲得智慧過人的感覺而做出貌似高深評論的人是不妥當的。畢竟,看菜單和讀目錄所得到的營養和智慧是極其有限的,它們隻不過給人一種盲目的很盲目的感覺良好的美麗的錯覺。寫到這裏我不禁又想抄襲了一段品論阿隆的文字。一則寫了這麽多有些傷心,二則圖省事,但更重要的是想讓那些沒有細讀我的文章而做出胡亂評論的人們也傷害一下更多的作者,這樣如果有天堂,在末日審判之後,我就可以和一群我的沒有細讀的讀者一起去下地獄。當然,還有那些僅僅看了看我的文章但沒有讀的讀者,以及那些仔細讀過我的文章的讀者,所有的我的讀者。在地獄裏,我不能沒有他們,因為生活太令人悲傷了。這裏我僅摘抄一篇評論阿隆的文字,我希望這篇文字的作者讀過他所評論的那些書,當然沒有讀過也沒有什麽,因為我的寫作是在虛構一個世界,這裏有著和真實世界的種種貌合神離的鏡像的對應。所以,重要的並不是他讀沒有讀過哪些書,而是他寫的是否讀起來有趣。其實,我完全可以把這些文字改寫一下,我已經這樣做過很多次了,讓讀者們相信我讀過很多書,進而對我產生出一絲崇拜,但恰恰相反我更希望的是,讓讀者知道我幾乎沒有讀過什麽書。我認為這樣做對於聰明的讀者會使他們受到啟示,至於這有可能使某些讀者,尤其是某些自以為是的男性讀者對我產生輕視和不屑,而倒是無所謂的:

既然曆史既非行動者的一廂改造意願,亦非絕對精神憑“理性詭計”主宰的無情鐵律,那麽在兩端居其中的阿隆便順著韋伯的路數,關注起社會的製度、經濟的結構甚至文化的演變。平心而論,和那位有心學俄語、研究興趣延展至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儒家的韋伯相比,阿隆在文化層麵的觸角確實遲鈍不少。不過,工業化的伴生物“有閑階級論”及其一係列文化心理命題,卻並沒有脫離阿隆的視線。而就現代化工業社會的兩大形態而言,阿隆對自由市場和計劃經濟的細致研究之早,遠非那些僅僅在莫斯科短暫逗留的同儕可以比擬:在他年屆中年踏入索邦大學教壇之初,其講課稿《工業社會十八講》(1962)和《階級鬥爭》(1964)便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運用宏觀經濟學理論、且對美-歐-蘇社會展開微觀比照的社會理論家。也正是有著強烈的社會關懷,阿隆的理論思考便係統地梳理西方社會思潮的幾大節點。如今在西方和中國均頗受重視的托克維爾,便是經由他的《社會學主要思潮》(1969)才在備受冷落後回到法國的政治思想名人行列。

因對英美史學、經濟學和社會理論成果產生興趣才去學的英語,讓阿隆的哲學思考再添一個新維度。比方說,通過對英美自由主義傳統的梳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哈耶克自由放任觀念的弊端,並以樸素的語言提出了國家在顧及低收入者中的再分配角色。又例如,在《論自由》(1965)這本小冊子中,阿隆固然沒有忽略好友以賽亞·伯林對“兩種自由”的區分,但他也沒有忘記對公平和正義這一根植於法蘭西國家傳統議題的強調。這一點,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看,可謂是阿隆身上不時閃爍的法式共和主義、甚至社會主義因素。再如前述提到的《論治史》,阿隆也特意跟進了英美當代曆史哲學的論戰。凡此種種,均折射出一位橫跨哲學與社會理論、打通歐陸和英美的法國學者形象。

不過,單從教科書上的英美自由主義或歐陸社會主義定義來定位一生積極入世的阿隆,注定過於粗疏。必須指出,阿隆接的地氣,其實是從媒體開始的。其時評名聲之鵲起,在時間上也早於其純學院派的履職。無論是他二戰在倫敦避難時的發文,抑或是關乎法國核心利益的奠邊府戰役和阿爾及利亞戰爭,還是法國在中東的軍事介入,都可以在其《論阿爾及利亞和共和國》(1958)、《戴高樂、以色列和猶太人問題》(1968),乃至後來才陸續整理出版的《費加羅報專欄時評集》(1990-1997)中讀到。這些應景素材,促使曆經一戰、二戰、冷戰時期的阿隆深思戰爭與和平的聯係。他談起馬基雅維利和修昔底德,所著眼的不正是佛羅倫薩和希臘的權術和機鋒?他那本《核威懾策略引論》(1963),不正是冷戰軍備競賽時期對技術畸形發展在國際關係層麵的思考?戰爭,確實無非是政治的延續。如此一來,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麽他最自得的著作偏偏是那兩卷尚未被譯成中文的《論克勞塞維茨》(1976)。

從入世的觀察家角度來講,我們還不應遺漏阿隆對當代法國政壇的一係列時評。單從其孜孜不倦的政論文入手,我們已經有了一把打開當代法國以戴高樂偏右之開局、再到八十年代由右入左的轉變軌跡。無疑,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在1968年巴黎青年運動中的表態。以今天的目光觀之,阿隆可謂是當時少有的清醒頭腦,沒有把西方年輕人在富庶時期的狂歡放縱誤認為一闕青春之歌。但很少為論者提到的,倒是阿隆自己當時亦在原則上樂見更多人參與公共事務。這一點,不也正是他在學院內外不知疲倦地以筆發聲的最後指向?在合理衝突中葆有政治共同體前進的活力,不正是他為法蘭西的內政外交殫精竭慮的全部心機?

應該承認,雷蒙·阿隆麵對的那個紛紜時代,已經遠去。然而,他在曆史哲學和社會理論方麵打通德法英的足跡,大大豐富了戰後法國知識界的眼力;他躬行的自由主義,也是法國特定階段難得的一脈生氣;以他名字命名的那個社科研究中心,至今依然是法國重要的學術增長極;當年聆聽過其教誨的諸位學生,不少正是現時法國政界、學界的領軍人物。他們守衛著啟蒙和人文價值,本身就是對阿隆思想精髓的最大紀念。

 藍詩玲的《鴉片戰爭》

關於當年的那場鴉片戰爭,後來我記憶裏看過一些中國學者的最新觀點,說鴉片戰爭的原因在於清朝政府不予以英國自由貿易的權利。那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崇拜自由貿易。後來網上還有許多新觀點,比如鴉片戰爭應該由林則徐負責。

據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4月29日報道,香港一位家長陳女士(化名)爆料,她28日與孩子一起觀看小學二年級常識的網課視頻,教師講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這一課時,公然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說成是“英國以禁煙為由派兵攻打中國”。報道稱,陳女士表示,28日與孩子一起觀看小二常識的網課視頻,發現授課教師講到鴉片戰爭的起因,描述“英國想以禁煙為理由派兵攻打中國。為什麽他們要這麽做呢?就是由於英國發現中國當時很多人吸煙,吸食煙草,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他們為了消滅這些叫做‘鴉 片’的物品,就發動了這場戰爭。”

報道稱,陳女士還表示,課程配套教材《朗文常識童看曆史2C》一書中,在介紹內地民生百態時,隻選用年代久遠的北京霧霾和雲南地溝油的負麵新聞,缺乏正麵案例,反映教材編寫者對內地缺乏了解。此外還讓學生搜集內地旅客與香港市民發生衝突的新聞報道,並向全班分析匯報,有刻意放大兩地矛盾之嫌。“相關教師在介紹在國旗和國徽時照本宣科,難以讓學生有深刻印象,而關於內地的負麵新聞,則讓學生進行深度分析。”陳女士稱,小二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分析能力,難以作答,質疑相關偏頗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是否想引導學生產生“仇中”思想。

2015年,大陸出版了由英國人撰寫的《鴉片戰爭》,副標題為:毒*品、夢想與中國的涅槃。藍詩玲(Julia Lovell),現為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教授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學;已出版數種與中國近代曆史相關的著作,且以英文翻譯了魯迅、張愛玲、朱文、韓少功、閻連科等中國作家的部分作品;現在正致力於研究毛澤東思想的全球史,並重譯《西遊記》(節譯本)。

《豆瓣讀書》的內容簡介:

《鴉片戰爭》內容簡介:鴉片戰爭是中英兩國所該共同麵對的話題,而英國新銳漢學家藍詩玲女士的這本新著正是站在一個更加廣闊的視域來對此加以考察,旨在讓我們跨出地域的限製,認真反思這場世界衝突的種種罪惡和矛盾。藍詩玲充分吸收了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比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又能在中英文原始史料中找尋更多動人的曆史細節。得力於她深厚的文學造詣 ,像林則徐、琦善、義律這樣的曆史人物經她描寫,仿佛便可浮現於眼前。除了戰爭過程中的細節敘述之外,藍詩玲還往後記述了中英兩國人民對此戰爭的複雜的曆史記憶,尤其在中國近代國族構建中扮演的角色。

《豆瓣讀書》的讀者評論摘抄:

danyboy 2015-10-06:  這厚度,這定價,實在有點水。作者就像一個從未聽說過鴉片戰爭的英國人,一下子闖入了無數史料的倉庫,不知道如何剪裁取舍,又懷著政治正確的態度,為更是從未聽說過鴉片戰爭的英國人寫下此書,因此內容比較淺,有頗多成熟的漢學家不會有的大驚小怪,抄了許多茅海建。所謂英國視角主要體現在大量引當時英人的記錄與回憶上,作者對此的分析反而較少。較有價值的部分是後兩章由鴉片戰爭引申的關於華人在英國的形象與中國20世紀對鴉片態度的梳理,但都較略。也沒提當代英國年輕人吸毒成風的事,讓中國人來寫會更有趣。

韌勉 2015-09-22:    包裝過於精美,內容比較平庸,作者試圖以英國人的視角切入探討些新看法,但除了寫法輕鬆易讀以外,並無新意,作者大量引注中國學者觀點,尤其是茅海健的那本書,讓人覺得頗像國內的博士論文。

苦茶 2015-08-24:    這部由英國人撰寫的鴉片戰爭,確實與國產的近代史著作有些不同,但是總體上並沒有太多的新材料。關於英國在十九世紀前後對於中國評價的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了。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出口轉內銷的情況,比如藍詩玲對茅海建那部作品的引用。這部書的內容,其實不必這麽包裝,有點八月十五盒裝月餅的感覺。

傳叔 2015-11-22:    題目這麽大,結果沒說出個啥道道來,水分頗多,不知道的光看正文會以為是島田莊司(裝--逼)的新作,啊哈哈。。。又,字大行疏一般都是出版方心虛的表現。。。

rainbug 2015-10-29:    最後少了18章後麵部分和整個19章,找了英文版補全後感覺偏見太大了,真不如不要。

念生 2016-01-11:    這本書充滿了偏見和嘲諷,引進的出版社不知道在想什麽....另,看翻譯本就像是喝湯的時候掉進了蒼蠅

半夜植樹 2016-02-18:    更像一本普及性讀物。斐然成章,然不知所裁。

mymike 2016-05-21:    從小到大,翻開我們的課本或者出版物,一提到鴉片戰爭,滿本都寫著“屈辱”兩個字。我們就是受害者,就是苦大仇深,必須咬牙切齒,必須義憤填膺。 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看問題的感覺是很好的。有一位智者曾說:“如果你能證明你是個受害者,就可以不顧那些成人要守的規則。你可以責難他人,並且不必為任何事負責。”所以我們可以揮舞著道德大棒,指哪打哪,畢竟,“誰能比我慘啊”。 隻是,長時間當慣了受害者,就像井底之蛙,會讓我們習慣了不假思索地隻從一個角度看問題,而看到的永遠都是同樣的那一片天空。 不管怎樣,能看看另一片天空,總是極好的,不管這片天空是不是與我們想像中的模樣。

楊之晨 2016-01-25:    挺一般的,感覺作者對中國了解不深,寫起來錯誤百出,也缺乏思考性的東西。看了沒很大的收獲。

Praetoria 2015-09-05:    描摹和方向感是有力的,但史料研判和觀點組織方麵依舊不免帝國文學係寫作方式的通病。對事件的解釋力更多來自拚湊研究視角的中庸感,長篇幅戰事鋪陳的史料組織也頗顯吃力,直到末幾章以報紙、小說為基底展開鴉片與黃---禍形象的探討,作者的筆好像才開始重新遊刃有餘。精彩之處在於納入英方政治論辯、白銀流通等戰爭背景,義律等案例帝國主義姿態的兩麵性分析雖顯老套,但不乏新意。書後參考文獻更好,網羅各類研究的同時,提供了不少參考譯名,充分展現了由東北亂燉和神秘女服務員共同組成的翠花式的美麗。

立不住 2015-07-30:    前半對於鴉片戰爭進程中種種與課本曆史分了岔的論述並不意外,而且更似茅海建的英國方麵補充?曆史本無真相,更感興趣1842年後雙方對這一事件建構的變化,後三章不大夠看。譯注很棒。

pan. 2016-05-18:    以一個英國人的角度來看鴉片戰爭和中英曆史問題,是相對客觀的。在兩個世紀前,我們卻還是看到一樣的內鬥和麻木。整個國家製度係統的腐朽,沉迷於往日的輝煌不自知,所有這些還有內憂外患,內憂甚至強於外患,上下信息不一致,決策、情報都遠遠慢於事情的進展,甚至完全偏離。

沙礫於飛 2015-09-02:    就一通俗讀物

阿泰 2019-01-20:    近200年前,清國的政府的腐敗和國民的割裂和麻木,舉國對外部世界幾乎毫無了解的妄自尊大和愚昧,終於引發了和英帝國在文化、外交以及貿易上的衝突,最終在各方利益交錯和偶然的巧合之下爆發這場推動中國進一步崩潰的戰爭。書中的一些細節很有意思,顯示了中國社會的分裂和內部矛盾,不論哪個朝代,國民對政府互不信任和衝突,充滿了無知和偏狹,天國種種內在的缺陷和外部列強攫取利益的貪婪勾結在一起,一步步把天國推向崩潰的深淵。本書的下半部推進得非常匆忙,驟然而止,應該是被刪改了不少有關近代史的內容和評述,希望有一天能看看原著,了解作者的真實思想。

卡桑德拉大喬 2016-12-11:    這不是第一本我讀過的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看待所謂的屈辱史,很多觀點依舊新穎,更重要的是,讀起來非常有趣,可讀性極強。不敢妄加評論這就是最全麵的曆史,但相比教科書的感情色彩,此書要中性的多。書的主要篇幅敘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前因後果,順帶講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一些敘述與觀點是令人驚異與震撼的,第一,對西方國家社會帝國主義認知的敘述,與《極權主義的起源》的描述是相仿的,尤其是英國對殖民道義的反思是客觀的,盡管踐行起來並不夠好;第二,大清自我封閉造成政權社會民眾整體的愚昧無知,極為震撼,甚至以為不是讀曆史,是在看荒誕劇;第三,對民族主義在中國的起源和影響勾勒出了一個大概的軌跡,這個範疇的討論,不僅是對中國曆史的剖析,更是對中國未來的思考,意識形態上歪曲,不知道會在何時報複我們,深深的憂慮

朱老板 2018-03-22:    我們都是為你好

《鴉片戰爭》的內容摘抄: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擴張得如此之大,形成了一個大帝國,這使得它很是自豪,認為基督教世界比被其征服的民族具有優越性。 英國在亞洲從事鴉片貿易及為之發動戰爭的曆史,是明顯的機會主義和偽善行為,因為它的政客、商人和軍人都隱瞞了他們是在文明和進步的幌子下為保護非法的毒品貿易而戰的事實。 中國在據稱與英國作戰的同時,也在與自己作戰。在廣州被圍困期間,城裏的中國軍隊卻在忙於搶劫、殺人乃至(在極端情況下)相互獵食,以至於不能同仇敵愾。 我們一般認為戰爭會帶來一些異於尋常的結果,如慘無人道的殺戮、勇敢頑強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情懷。不過人們在單調乏味的和平時期常犯的錯誤在戰爭中也普遍存在。鴉片戰爭期間,迫在眉睫的人員傷亡和物資耗費並沒能阻止悲劇性的粗心大意的官僚行為發生。在人民被殺戮、城鎮被攻陷的時候,中國負責指揮這場戰爭的有關官員卻藏匿或丟失了英國關於戰爭要求的文件副本;他們厚顏無恥地向皇帝撒謊,把事實上的一敗塗地說成是大獲全勝;一個將領在本該指揮一場戰鬥的時候卻因鴉片煙癮發作而頭昏腦漲以致不能指揮作戰。這場戰爭打了兩年半時間,花費了數千萬兩銀子,犧牲了幾千人的生命,皇帝卻在給他一個前線大臣的華麗麗的諭旨中詢問,他想知道,英國到底在什麽地方。”

藍詩玲在他的書中對比了關於這場戰爭最終結果的中英兩國的曆史記載。英方的戰報聲稱清軍損失五六百人,而英軍沒有陣亡的報道;而奕經上書給皇帝的奏折則聲稱英軍被殺四五百人,包括其頭目巴麥尊。隻是因為英軍數量眾多,達1.7萬人,(實際上最多隻有3000人),漢奸燒毀了清軍的兵營,所以才未得大捷。而藍詩玲指出的,奕經“編得最出色的神話是鋪墊根本不存在的舟山之戰”,這讓他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雙眼花翎的獎賞。

而《南京條約》的簽訂一度中國人都知道這是一次喪權辱國的戰敗條約的簽訂,後來中國的曆史產生出一種信念:落後就要挨打;而藍詩玲在書中介紹,當年在欽差大臣耆英的妙筆生花之下,這場和約的簽訂成為了又一場勝利,他對自己的仆人張喜說:“活江浙億萬生靈,保全甚大,積德不小”,而張喜也在條約簽訂後以欣喜的筆調記錄道:“鈐以關防完迄,眾情欣喜。”但如果我們從當年我們的先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中國人的一種性格,它未必僅僅值得輕鬆的嘲笑,這樣的行為也反映出我們那時天真的思維,希望能通過給西方列強土地和金錢,讓他們滿足,以換得大家平靜的生活,讓大家都高興。但這可能是當時和今天的西方人都難以理解的。

 

鴉片小史(上)

鴉片,是罌粟蒴果汁液凝結後經加工而成。生品有刺鼻的氨味,難以下咽;煮熟發酵後成為熟鴉片,顏色變為棕色或金黃色,點燃後有一股香甜的味道。鴉片曾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同時還有民族刻骨銘心的恥辱。而今天毒品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每年世界的毒品交易數額巨大僅次於軍火。

作為鴉片的來源,罌粟的種植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早在公元前3400年,今天伊拉克境內的兩河流域就開始大麵積種植罌粟了。當時的蘇美爾人已經發現罌粟蒴果的白色汁液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並且能給人帶來一種快樂的感覺。在史前的時代,當人類還過著采摘的生活時,那時的人們一定品嚐過所有的植物和植物所有的部位。人類這樣做的原因或許並不僅僅是因為饑餓。北美的印第安人會用金雞納皮煎水服用以治療熱病,後來被意大利傳教士帶回歐洲,歐洲人從中分離出了第一個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所以,尋找治療疾病的神草的迷信是人們品嚐植物的一個強大的驅動力量。的確,在古老的年代裏,人們對於植物、礦物和動物都有著一種天真的迷信。當然,如果吃下劇毒的蘑菇,哪怕隻是一小口,也會立刻身亡,如果吃下大戢的根回到營地就會劇烈的水瀉,而吃下生烏頭不死也會兩眼圓睜,整個口腔和喉頭麻澀欲死,這時人會攥著脖子嗷嗷叫;而另外的一個強大的驅動就是,尋找快樂。整個曆史全世界的人都在令人傷感又啼笑皆非的瘋狂的尋找著快樂。而古老的蘇美爾人似乎是尋找快樂的天才。大概在同一時間,他們最早發明了種植大麥、小麥,用來製作啤酒和麵包;他們也是最早飲用牛奶和罌粟汁的人,他們還發明了豎琴和牛頭裏拉,以及最早的棋類遊戲並進行最早的賭博。之後繼承了蘇美爾人文化的亞述人用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記錄的醫學文獻中,罌粟被稱為:Hul Gil,“快樂植物”。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快樂。人們喜歡金錢、權利、性愛、征服都是因為它們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甚至人們喜歡傷感也不過是因為傷感會給我們一種獨特的快樂。到大約公元前1500年,“快樂植物”的秘密傳到了埃及。不久,埃及的底比斯鴉片成為了著名的品牌。當時,鴉片已經在整個地中海地區流行。《荷馬史詩》中描述的一種“忘憂藥”就被認為很可能是鴉片,海倫把它給忒勒馬科斯讓他忘掉自己。然而,這裏說的鴉片其實是罌粟。罌粟英文名為:the opium poppy,拉丁名:Papaver somniferum。英文名源於希臘文,鴉片即源於Opium,但它指的是罌粟;拉丁文名字則有“催眠”的意思。所以,英文中的鴉片有時指的是罌粟。再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之後因為關於唯一真神的不同想法所引發的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曆經千年的征戰,蘇美爾人的“快樂植物”進一步傳遍整個歐亞大陸。不過,到了這個時候當年非常懂得快樂的那個蘇美爾人已經消失了。我們現在也不知道最早這些“黑頭人”是從哪裏來到了兩河平原並定居了下來,連蘇美爾這個名字也是阿卡德人對他們的稱呼,意為“黑頭人”;後來極有殺戮天賦堪稱古代暴力美學大師的血腥殘暴的亞述人也消失了。但是,人類的快樂並沒有消失。隻要有人類快樂就永遠不會消失。當然,快樂是有代價的。並且快樂的代價總是趨於昂貴。鴉片就是最好的一個例證之一。昂貴的代價本身就是一種誘惑,它會帶來額外的快樂。由明入清,鴉片的價格不斷上漲,曾經出現過一兩黃金換一兩鴉片的時候。

《舊唐書》載:“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遣使獻底也伽”。經學者考證“拂霖”就是大秦,即東羅馬帝國,其中心位置在今敘利亞附近,當時是阿拉伯帝國的一個省。“底也伽” 是一種含有罌粟成分的複方藥。據阿拉伯史家稱,上等的底也伽產自伊拉克的巴格達。它由600種物質混製而成,作用可解除一切中毒。更早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本草》中就已經收錄了“底也伽”:底也伽,味辜苦平無毒,主治百病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出西戎。由此可見當時社會上已經流傳底也伽。不過,據日本學者考查,流通的到日本的“底也伽”的成分並不含鴉片。而罌粟在唐朝時是否已經進入中國了呢?從唐朝無所不包的詩歌中倒可以確定這一點。廣為引作證據就是雍陶的絕句《西歸斜穀》:“行過險棧出褒斜,曆盡平川似到家,萬裏愁客今日散,馬前初見米囊花。”“米囊”是罌粟的常用的別稱。雍陶是晚唐詩人,所以至少到晚唐時,罌粟已經在中國比較廣泛的種植了。

據鄧之誠考證:《冷齋夜話》引陶弘景《仙方注》曰:斷腸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因此,罌粟早在六朝時,即已傳入中國並有種植。罌粟雖也叫阿芙蓉,但這個名詞更可能是從阿拉伯語Afyum而來的。所以,芙蓉花是否是阿芙蓉還是有很大問題的。

1915年,德軍攻打比利時時,在弗蘭德斯進行了一場異常慘烈的戰鬥。一位名叫約翰·麥克瑞的加拿大軍醫目睹了這場可怕的戰鬥。當時士兵戰死的弗蘭德斯的陣地上鮮豔的紅罌粟花正在遍野怒放。觸景生情麥克瑞寫下了詩歌《弗蘭德斯戰場》: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在弗蘭德斯的戰場,罌粟花飄蕩。”詩歌流傳,後來紅色罌粟花就成為英國紀念兩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的象征,每當戰爭紀念日他們都會佩戴紅罌粟花標誌。一戰爆發100周年,倫敦塔曾展出了888246隻陶瓷罌粟花,象征一戰中戰死的英軍士兵。

然而,當2010年11月9日至10日英國卡梅倫首次訪華時,因為恰逢11月11日的一戰紀念日,首相佩戴的布製的紅罌粟花卻引來一場風波。中國的一些媒體的資深評論人認為:由於曆史原因,英國人對於“霸權主義”和“殖民”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情。“當人們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他們的‘現象級’流行文化,發現這些濃烈的紅色罌粟花海除了象征死亡將士的性命之外,對曆史與戰爭本身的反思則止步於單薄的‘國家主義’。”而之前的國殤日,有過穆斯林人士在公眾場合焚燒罌粟花表示抗議被拘捕的事件。據說,“焚燒就像是扇了英國人一個耳光。”進而,評論認為“罌粟花海是美的,但它象征的含義卻是血腥、暴力、死亡、霸權、屠殺”,是“一個美化戰爭的紀念碑”。

而據有些英國媒體感歎稱:從鴉片戰爭算起,這一兩百年的曆史反轉十分明了。時隔百餘年,此次英國首相卡梅倫來華訪問,帶出了鴉片戰爭以來英國出訪中國最大的貿易代表團。為了能簽下訂單英國政府做了精心準備,但唐寧街十號誰也沒料到,英國首相胸前帶的一朵布製罌粟花會掀起一場小風波。在華訪問時,英國首相胸前醒目的紅色罌粟花引發誤解——居然讓中國民間聯想到了“鴉片”。

以脾氣不好情緒容易激動而著名的《環球時報》稱,英國不再是大國,僅是個歐洲老國,適合旅遊和留學——如此不加掩飾的直白,震驚了一部分英國人。日不落帝國輝煌不再早就不是新聞,但如此這般被中國媒體數落還是首次。不過,到這次疫情時,就不僅不是首次,而且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環球時報》的胡主編語言風格了。

但和今天英國理直氣壯指責香港問題相比,當年英國除了對“罌粟花”事件的態度是相當溫和外,對於中國《環球時報》發表的一些不客氣的評論也顯出了不尋常理的“寬容”。而當時的一些英媒評論說,此次卡梅倫為了讓中國訪問成行,妥協到有些卑躬屈膝,起碼是過分謙和。但是,別傻了,看一下中英貿易數字,一切便不難解釋——在過去18個月中,中國對英的投資超過過去30年。這次卡梅倫身肩敲定60億英鎊合同,推動英國經濟複蘇的重擔,自然要盡力求同存異,避免衝突。

唉,天下熙熙,天下攘攘。不過,從今天來看,利益有時可以緩解衝突,有時不能,有時最終甚至會引發災難。

不過,事情過去很久中國的一些人才意識到,英國人帶的紅罌粟花的英文名字叫:poppy,翻譯成中文叫:罌粟。但是,經過有植物學知識的知識分子一看,英國人帶的花的學名是:Papaver rhoeas,中文名字應該是:虞美人。看來專業知識在今天越來越重要了。像特朗普宣稱防治瘧疾的氯喹可以防止新冠,結果專家評論說,能不能防治新冠很難說,不過,近期更可能的是,特朗普先生不會感染瘧疾了。結果怎麽樣大家今天都看到了。而被中國媒體動感情的討論的邪惡的象征的東西的學名是:Papaver somniferum,製造鴉片的罌粟。

英文中罌粟屬植物通稱poppy,正如他們將薔薇屬通稱rose一樣。就像弗羅斯特的小詩The Rose Family:

The rose is a rose,
And was always a rose.
But the theory now goes
That the apple's a rose,
And the pear is, and so's
The plum, I suppose.
The dear only knows
What will next prove a rose.
You, of course, are a rose -
But were always a rose.

 

薔薇科* 

玫瑰之為玫瑰*,
曆來如此。
而今流行這種理論:
蘋果是玫瑰,
梨是玫瑰,李子
也是,我猜測。
親愛的人僅僅懂得
怎樣去證明一朵玫瑰。
你,當然,是玫瑰——
但你向來就是玫瑰。 

徐淳剛翻譯成中文時就不得不加上解釋:*薔薇科,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此科中許多如蘋果、沙果、海棠、梨、桃、李、杏、梅、櫻桃、枇杷、山楂、草莓和樹莓等,是著名的水果; *玫瑰,又名徘徊花、刺玫花,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灌木。

But the rose is a rose, and was always a rose. But the theory now goes.

所以,英國人佩戴的其實是紅色的虞美人,和鴉片沒有關係。如果中國和英國、中國和美國的所有的誤解都是因為中文和英文的歧義引起的就好了。當然,這樣的誤會並不僅僅的無所謂的語言文字翻譯的問題。它依然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深層的原因。

不過,關於罌粟何時進入中國的還是一個謎。

 

詞與物

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卡梅倫佩戴罌粟花的風波會很有意思。它像是一個很深的隱喻,而關鍵是詞語,即語言。就像鴉片戰爭,它的確發生了,但是我們中國人和英國人對於它的理解並不一樣。這樣,它變成了不同的事件,分離於不同的世界,發生著不同的對世界的影響,然而,又反過來匯合。就每個中國人來說,對於它也有著基於共性的不同的認知。這些不同的理解又匯聚成不同的合力。我們每個人如何理解事件不僅取決於事件本身,也是為了我們各自的生活。我們為了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於是成為我們維係我們生活的理由。而所有這些都與我們的語言文字的描述緊緊的結合在一起。

福柯1966年出版了《詞與物》。在這一年中國的錢鍾書開始默默撰寫一部書,《管錐編》。書的名字帶有強烈的中國式的謙遜,同時還散發著中國思維的非常感性的特點。而書的書寫采取了中國古代獨特的筆記體的形式。《管錐編》的名字的含義源於“以管窺天,以錐指地”,《莊子·秋水》有“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辨,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據說,錢鍾書曾經表示,《管錐編》的英文譯名可以叫做“有限的觀察”,再加個副標題“關於觀念與文學的劄記”。《管錐編》是一部大書,它試圖涵蓋中國曆史的文學、曆史、禪宗、佛道、哲學和醫學等一切學科。那麽,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錢鍾書似乎從文字本身入手,探討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的那些構成思想、觀念的詞匯的含義本源。在現代科學之前,人類所有的思想文化本質上都是文學的,是以文學的語言和文字為基礎的。在寫作中錢氏使用了一種典雅清麗的純正的古代文言。

1966年中國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這是一場疾風暴雨式的摧毀中國傳統文化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中國知識分子遭受了又一場不幸的苦難命運。然而,錢鍾書可能是籍之前出色的將毛選翻譯成漂亮的英文之功,得以在這場大革命中安靜的在家裏寫作,還有一個青年學者做他的秘書為錢借書還書、查閱資料。錢氏雖然在《管錐編》中引用了3萬餘冊書籍,但錢的家中據說從來不藏書。偶爾有同事夫婦被單位分房安排進錢家的住宅,也被錢鍾書揮舞著木棍趕跑了。而在文化大革命中,錢鍾書翻譯的毛選傳播世界。但當時的中國普通人,那些紅衛兵和革命群眾,逍遙派、修正主義或者反革命們,很少有人知道錢鍾書,後來80年代,錢鍾書突然憑借一部反映小資產階級的苦惱俏皮而又傷感的《圍城》一夜暴得大名,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錢鍾書,那時知識分子學生們知道了《管錐編》和比較文學。錢鍾書成為了文化界的一尊神,但後來,人們又全都知道了陳寅恪,陳寅恪又成為了另一尊神,中國“最後的大師”。陳寅恪比錢鍾書大,是其長輩。那時,比較文學和錢鍾書又冷落了。陳寅恪受到崇拜是因為他當年為王國維撰寫銘文時說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難言的幾乎要成為永恒痛苦的理想。陳寅恪在文革中因為不合作的態度,處境艱難。晚年失明,後來又腿摔斷而臥床。文革伊始,陳寅恪開始受到衝擊,最後79歲時在紅衛兵大喇叭的驚嚇中死去,死時二便失禁屎尿漏下一褲子。但再後來,又有人開始批評陳寅恪的學術,認為陳氏治學不無偏頗。80年代,中國還有一股薩特熱,後來又變成了福柯熱。而在錢的《管錐編》中一點沒有論及中國現代文學與思想,也絲毫不涉當時的時事政治。十年之後,錢的書寫成了。那時,文化大革命也結束了。錢鍾書的《管錐編》實為一終結之作,可以視之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曲挽歌。

《詞與物》在出版時,福柯的本來想把書名定為“事物的秩序”,但編輯認為應該叫《詞與物》,最後福柯讓步。法文版的書全名為《詞與物——人類科學的考古學》,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e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不過,英文版的標題則是“事物的秩序”。

在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費曼的那本過於妙趣橫生的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中記錄了當年二戰時他在美軍研發原子彈的基地工作和生活,有一段時間他有了一個小小的私人愛好,就是偷偷打開同事放機密文件的保險櫃。基地每個科學家都配備一個這樣的保險櫃,但費曼發現很多同事並沒有改換原來統一的密碼,改換的人也往往隻是選一個諸如生日等非常簡單的數字。有一次他向主管吹噓自己能打開這個基地所有人的保險櫃,主任打賭他打不開自己的那隻。結果,費曼在主管的注視下,用了一兩分鍾就把櫃子打開了。當時主管的臉都綠了。後來,可能櫃子都開完了,或許他的那些聰明的同事都開始防範令人討厭的費曼先生了,從那之後每天傍晚費曼一人坐在外麵打一隻非洲手鼓,似乎沒有人教他,他就是自娛自樂。我已記不清他是從哪裏搞來的手鼓,好像是一件禮物。這成為他的一生的愛好。我研究過手鼓,打手鼓要一下手法技巧,不是很難,但手鼓高手能打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迷人的節奏。不過,即便如此要是一直聽下去也會讓一下向我這樣的人感覺乏味,除非打手鼓的舞蹈結合起來。二戰結束後,有一次費曼遇到了一位跳現代舞的專業女舞蹈家,出於惡作劇的愛好,他慫恿兩人合作參加了當時一場全美現代舞的選拔賽,兩人竟然一路闖關,後來代表美國來法國參加比賽。結果,在法國專家一看就評論,說那個女的舞跳得很好,但那個打鼓的可太糟糕了。結果,初賽他倆就被淘汰了。後來,費曼在書寫道:瞧瞧,還是法國人有文化。而美國人根本沒有文化。

《詞與物》一書的開頭,福柯談到寫這部書是源於閱讀博爾赫斯的《約翰·威爾金斯的分析語言》一文時激發的靈感。在這篇文章中,博爾赫斯說弗蘭茲·庫恩博士曾引述過一本中國古代叫《天朝仁學廣覽》的百科全書,其中談到中國的動物分類法:動物可以分為:一、屬皇帝所有的;二、有芬芳香味的;三、馴順的;四、乳豬;五、鰻螈;六、傳說中的;七、自由行走的狗;八、包括在目前分類中的;九、發瘋似的煩躁不安的;十、數不清的;十一、渾身有十分精致的駱駝毛刷的毛;十二、等等;十三、剛剛打破水罐的;十四、遠看像蒼蠅的。福科說他當時在讀到這一段時笑出了聲。但笑過之後,福科突然發現,“這一笑聲動搖了我們習慣於用來控製種種事物的所有秩序井然的表麵和所有平麵”,這一混亂、龐雜、毫無邏輯可言的,寓言式的動物分類,實際上是在提醒一種特殊的世界秩序觀念,揭示出世界的另一重可能的秩序,而這對於歐洲人來說,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思想的限度”。於是,有了這部福柯想要命名為“事物的秩序”的《詞與物》。

庫恩博士確有其人,是《紅樓夢》的德文譯者,而《天朝仁學廣覽》中國學者一直也沒有找到。博爾赫斯有特殊的中國情結,他又博覽群書,在他的寫作中曾引用許多過奇異的中國的書籍。不過,錢鍾書最早在《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中似乎看破了博爾赫斯頑皮的虛構本質,他說博爾赫斯書是在“拉郎配”。他還在一篇小說中討論過一篇並不存在的古代印度文獻,結果好幾位印度學者找他索原文出處。當然,博爾赫斯不會願意滿足人們的所有要求。當年,博爾赫斯從一位朋友那裏聽到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消息,他幾乎夜不能寐。他一生夢想到中國旅行,不過最終沒能踏上他夢想的國度。

《詞與物》一書最主要的論點在於每個曆史階段都有一套異於前期的知識形構規則,而現代知識型的特征則是以“人”做為研究的中心。即“人”的概念並非先驗的存在,而是晚近知識型形塑的結果。福柯認為在古典時代“人”並不存在,隻是隨著19世紀初現代認識型的出現,才出現了“人”,即關於人的所謂人文科學,如心理學、社會學、文學與神話研究。但是人文科學不是科學,而是處在與生物學、經濟學、語言學相臨近的位置而取得了貌似科學的假象。事實上,人一方麵不斷被種種人文科學及其他現代科學所構建、所強化,一方麵又不斷地受到精神分析學、人種學、語言遊戲的消解、解構。福柯認為,隨著精神分析學、人種學的發展,以及同樣不談及人本身的語言學的發展,“人”將終結,“人”將消失。在《語詞與事物》一書的最後一頁,福柯寫道:“人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地上的一張臉。”

當年,在68年的五月風暴前夜,薩特讀罷這部書的最後一頁,將此書批評為:“小資產階級的最後壁壘”。福柯對此的回應是:“可憐的資產階級,如果他們真的需要以我的理論作最後壁壘,他們就已喪失權力了。”盡管福柯因為1968年在阿爾及利亞錯過了五月風暴,但在持續到第二年的學生運動中,他不僅和學生們衝上巴黎的街頭,穿著筆挺的西方徒手和警察搏鬥,甚至當時他的光頭上據說還被巴黎警察狠狠打了幾警棍。對於被警察先生敲打的那個光頭,這真是一件值得記憶的樂事。相比法國的知識分子,中國的知識分子的人生就過於沉重也過於沉悶了。

 

鴉片小史(中)

成書宋嘉祐年間公元1061年的《本草圖經》載:“甖子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庭多蒔以為飾。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 甖子粟,就是罌粟。可見北宋中期,罌粟在中國的種植已經十分廣泛。

宋代的許多士大夫都親自種植過罌粟,並賦詩紀念。如果是在今天,他們都要被抓起來。蘇轍居住許州時曾種植罌粟以補充蔬菜的不足:“予閑居潁川,家貧不能辦肉。每夏秋之交,菘芥未成,則盤中索然。或教予種罌粟、決明以補其匱。”並且,他還不無囂張的做有《種罌粟》詩。北宋的李復則在詩中記錄了他的種植使用罌粟的整個犯罪過程和心路起伏:“飽聞食罌粟,能滌胃中熱。”首先,他早就不停的聽人談及傳說中的罌粟了;“問鄰乞嘉種,欲往愧屑屑。”於是,他想向鄰居要種子,但當時的羞愧感阻止了他最初的犯罪衝動;“適蒙故人惠,筠篋裹山葉。”然而,這時他的不良的朋友主動給他送來了種子,所以交友不可不慎;“堂下開新畦,布藝自區別。”這時的他已經再也不能克服自己罪惡的欲望;“經春甲未坼,邊冷傷晚雪。清和氣忽動,地麵龜兆裂。含滋競出土,新綠如短發。”於是,他種下了罌粟;“常慮蒿莠生,鋤剃不敢闕。”他從此開始不斷的擔心罌粟的成長,不時的不辭勞苦的除草;“時雨近沾足,乘淩爭秀發。開花如芙蕖,紅白兩妍潔。紛紛金蕊落,稍稍青蓮結。”後來,罌粟開花了,花朵豔麗;“玉粒漸滿房,露下期采折。”再後來,罌粟結果了,李復采摘罌粟,他一步步陷入深淵;最終,“攻疾雖未知,適願已自悅。呼童問山鼎,芳乳將可設。”他呼喚來童仆迫不及待的煮食起來。

罌粟花絢爛華美,香氣濃鬱,然而宋人審美崇尚淡雅平易,宋朝女性的服裝由唐代的敞胸露乳,至少是酥胸微袒吧,變為貼身嚴謹,含蓄內斂。宋朝的胖女人可能並沒有減少,但再也沒有往日的風光,不被視作美女讚美啦。所以,罌粟也因其過於豔麗而地位不高。人活的有等級,花開的也是有等級。在五代張翊的《花經》中,花卉被分為九品,罌粟花僅列為“七品三命”,地位低下。北宋中的《牡丹榮辱誌》,建立了以牡丹為花王的眾花世界的等級製度,罌粟花在這裏位列17等中第10等。不過,浮華的外表和妖豔的身姿對於人類有著持久的吸引力。豔麗的罌粟花顯然在漸漸的受到重視,後來就有“美豔亞群花,千罌倒儲粟”、“禦米具體微,有罌無儲粟。妖豔耿春光,名佳不翅足”這樣越來越高的讚美直到明代,罌粟花已然成為名貴佳花。明萬曆年間,大文學家王世懋在《花疏》中對罌粟花大加讚賞,他寫道:“芍藥之後,罌粟花最繁華,加意灌植,妍好千態。”崇禎年間的徐霞客在貴州省貴定白雲山下看到了一片紅得似火的罌粟花,大為驚奇,歎為觀止。《徐霞客遊記》中記載:“鶯粟花殷紅,千葉簇,朵甚巨而密,豐豔不減丹藥。”

而宋寧宗時,張俊的曾孫張鎡在《賞心樂事》中記載杭州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觀,其中四月為“鷗渚亭觀五色罌粟花”。張鎡還曾有詩雲:“兩岸人家水映門,誰知城裏有深村。照畦罌粟紅燈密,繞舍戎葵紫纈繁。”那時杭州城已經有成片開放的大規模的罌粟花了。宋代的文人曾十分普遍的種植過罌粟。

從宋朝開始罌粟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並一直使用到今天。其中,最重要的應用是止瀉和止咳,因為罌粟中含有的生物堿對中樞有極強的抑製作用。所以,罌粟不失為一味有良效的中藥。這些都是宋朝中醫的重要發明。關於治療痢疾,史載辛稼軒患痢疾已經嚴重到病危的程度,這時恰逢一異僧以陳罌粟煎全料人參敗毒散,吞下十餘粒即愈。此方以敗毒散清毒,人參扶正,加以罌粟煎服止瀉,標本兼治,驅邪不傷正,止瀉不留邪,藥物配伍十分精妙。

蔡沈則記載了罌粟拯救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事跡:“先生平年腳氣,自入春尤甚,以足溺氣痞,步履既艱,刺痛間作,服藥不效。先生謂沈曰:‘腳氣發作異於常年,精神頓衰,自覺不能長久。’”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因患腳氣病達到異乎尋常嚴重的程度,因而產生了絕望的情緒。這時有人推薦醫士張修之,“初製黃茋、罌粟殻等服之,小效”,使用罌粟和黃芪治療產生小效,由此使得理學大師擺脫了絕望的情緒,隨後進一步以他方治療,“竟痊愈”。理學大師的腳氣因為服用罌粟而產生關鍵的逆轉,最終痊愈了。早年,大師因為讀書辛苦,寫下過“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後來大師又換上了異乎尋常嚴重的腳氣,這一次即拋卻不得,也無法再去尋春了。人生就是這樣,漸漸就變成了大師的腳氣了,剪不斷理還亂,但都即拋卻不得也無法再重新去尋春了。但幸運的是這次罌粟使大師的腳氣出現一絲轉機,大師於是擺脫了絕望的情緒。

南宋許綸的《罌粟》詩中說:“采苗能勝芹,摘實可當粟。”他說罌粟苗勝過芹菜。而美食家林洪記載“罌乳魚”的做法:“罌中粟淨洗,磨乳。先以小粉置缸底,用絹囊濾乳下之,去清入釜,稍沸,亟灑淡醋收聚。仍入囊,壓成塊,仍小粉皮鋪甑內,下乳蒸熟。略以紅曲水灑,又少蒸取出。切作魚片,名‘罌乳魚。’”這種罌乳魚其實是罌粟豆腐。宋人還有詩雲:“罌粟作腐杏成酪,來問白蘇儂飽知”。其美味你閉上眼想一想就是知道了。

宋人還將罌粟開發成美味的食療補品,風行一時。而今天都已化為空中絕響,我們隻可追憶,無緣品嚐了。比如,其中一款便是將罌粟籽與竹瀝煮粥,這是一道高端的美味。竹瀝是從鮮竹子中提取的汁液,性味甘寒,透明,具有獨特的香氣。蘇轍種罌粟的目的之一是“研作牛乳,烹為佛粥。” 蘇軾也曾寫過:“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看來蘇軾兄弟都積極參與過種植和食用罌粟的犯罪活動。蘇軾的弟弟在自種罌粟的詩中說:“研作牛乳,烹為佛粥。老人氣衰,飲食無幾。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栁槌石鉢,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調養肺胃。三年杜門,莫適往還。幽人衲僧,相對忘言。飲之一杯,失笑欣然。我來潁川,如遊廬山。”他曾幽閉在家中,足不出戶,每天沉浸在啜飲美味的罌粟粥的生活中,隻是偶爾在家裏舉行秘密的罌粟派對,與僧人共飲罌粟粥,“飲之一杯,失笑欣然”,喝完處於一種淡漠的飄然欣喜中,誰也不說話,隻是相互注視著失聲的嘿嘿笑啊笑啊。而他的長兄蘇軾還參與長途販運傳遞罌粟的活動。廣東韶州南華寺的辯禪師就派人給貶至惠州的蘇軾送去罌粟,蘇軾回信感謝道:“專人遠來,……承惠及罌粟鹹豆等,益荷厚意。”

罌粟籽並不含有麻醉成分。今天各國都允許罌粟籽作為調料和食用。2006年6月6日,中國國家衛生部批準“禦米油,即罌粟籽油,為新資源食品。不過,因為中國對罌粟的複雜的感情,罌粟籽也曾受到嚴格的管控。直到最近才得以“解禁”,用於調味料的罌粟籽全部經過“滅活”才能銷售,也就是使罌粟籽失去植物種子的生存活力,從而確保不會被擴散種植。

罌粟籽雖然不含麻醉劑成分,但作為中藥使用的是罌粟殼,罌粟殼是含有麻醉成分,具有輕度成癮性的。如果食料將罌粟籽和殼一同使用,那麽也會給人帶來特殊的欣快感,使人輕度上癮。從蘇軾的弟弟和宋朝眾多文人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宋人從引用罌粟粥中獲得的快樂可能正是5000年前兩河流域蘇美爾人體驗的“快樂植物”的神奇白色汁液的快樂。《易簡方》記載:“粟殼製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這裏中醫一直的解釋是罌粟殼收澀固邪,止瀉過度,把毒邪留在了體內,但其實可能是鴉片過量的急性中毒症狀。

人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更是沉嗜於罌粟湯的詩人。罌粟湯在陸遊的詩歌中經常出現,可謂念念不忘。陸遊多年來一直嗜好罌粟湯,有時半夜醒後也要喝一杯:“夢回起坐夜未中,一杯甖粟蠻奴供”;來客則用現煮的罌粟湯以為挽留的誘餌:“旋煎甖粟留僧話”;而說陸遊可能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成癮症狀是因為他曾寫過“甖粟煎湯到手空”,罌粟湯剛剛盛好,陸遊就慌忙伸手顫顫巍巍端過來,這個當年赤手打過老虎,曾在一個細雨的秋天騎驢穿過劍門,後來又為愛情深深所傷的陸遊,他就迫不及待地一仰頭把一碗滿滿的罌粟粥一飲而盡了,旋即他產生出了許多美好的感覺,有勝過煉丹服石的陶醉感:“試問壘居守丹灶,何如醉臥聽鬆風”;有縹緲恍惚的夢幻感:“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這已經是比較典型的服用服用鴉片的感覺了。

程民生研究了宋代的罌粟問題,他發現宋代的罌粟還與佛教,其實,準確來說是與宋代的和尚有著密切關係。後唐藩鎮李嗣源所設的“法乳湯”,其名直接取自佛教。而宋朝罌粟粥又名“佛粥”、“僧粥”,很可能宋朝的和尚不僅賣肉,壟斷了首都東京的豬肉零售業,保養二奶,而且還普遍服用並公開提供罌粟粥。如蘇轍詩中有“幽人衲僧,相對忘言。飲之一杯,失笑欣然”;陸遊詩中有“旋煎罌粟留僧話”:黃庭堅詩中有“舍前架茅茨,爐香坐僧禪。女奴煮罌粟,石盆瀉機泉”;曹勳詩中“師時奉諸佛,略不乏供養。……橫披慰老眼,甖粟煎夜餉”等等,在宋代罌粟粥總是伴隨著和尚的身影。程民生認為:“至少可以說佛教的素食開發方麵不斷進步。”對此我們也隻能點頭稱是了。“至少可以說佛教在素食開發方麵在不斷進步。”

我當年在澳洲一次在一家路邊的咖啡館看到有賣用罌粟籽做到的小蛋糕,當時大為詫異,後來作詩一首:

像一塊小點心

用奶混合麵,
撒上一點鹽,
有許多
罌粟籽,
一枚苦杏仁,還有
許多甜蜜。


2017-10-30 晨,北京,家中。 在Rockdale 的一家咖啡館我曾吃到過一種小點心,上麵鋪滿了罌粟籽,罌粟籽是黑色的,密密麻麻的,大小像無花果的籽,沒有什麽特別的味道,但小點心很好吃。我當時很吃驚,直到現在都感覺奇怪。生活有時候並不浪漫,但生活應該浪漫些。當然,這也要看你認為什麽是浪漫。有時,我很孤獨。孤獨並不好。有時,我會和孤獨生氣,我們吵架。但有時,我們卻很相愛。我們抱在一起睡覺。但有時,孤獨睡著了。我卻睡不著。但我的孤獨睡的很好。如果,是清晨感到孤獨,那就不好辦了。就像現在。

這些都是生命裏的一些細小的記憶,一個早晨的孤單,一塊撒滿罌粟籽的小點心。

 

在澳洲,在墨爾本

在墨爾本時,我住在一所帶後院的房子裏。房前的院子種著許多薰衣草。春天或者那是夏天或冬天就開滿一串串藍色的薰衣草花。墨爾本有可怕的天氣,我不能適應那裏的氣候,是根本不能適應。那裏總是陰天下雨,即便夏天我也感覺冷的厲害,陰雨時眼睛總是痛。這棟住宅後麵的院子裏長滿了各種野生植物,極為旺盛,有些雜草長得比人還高,淩亂茂密,像一座小型的原始森林,人根本無法走進去。但偶爾晴朗時,天空就極其蔚藍,這樣世界顯得格外美好。有一點不真實。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那天我推開了對著後院的窗戶,看見窗台上有一隻折斷翅膀的小蜜蜂正在爬行。它的身體仍然顯得輕盈,但搖搖擺擺,不太穩定。顯然這架性能卓越的微小飛行器無法被送進工廠維修了,這個可愛的小生命也無法住進醫院康複。它孤立無援,正在遭受滅頂之災。可能是由於藍天、涼爽的清風和明媚的陽光使得那天我的心情格外的好。我於是雙手扶住窗台俯身仔細的注視、觀察這隻小蜜蜂,然後深深在肺裏吸足一口清涼的空氣再猛烈而悠長的吹出,像一首長長的抒情詩,溫暖的氣流將小蜜蜂托起一直送向森林。它輕緩的落到黑森林邊的草地上。

很多年以後,由於一個偶然的原因,我重新想到了這件事情。我這時才意識到我一點也不知道之後那隻小蜜蜂將怎麽辦。顯然它那天從家中像往日一樣的起飛了,但這一天在離家後的途中,它遇到了一些麻煩,意外事件使它再也不能飛回去了。由於另一陣它所無法理解的颶風將它送向一座陌生的命運的森林。它是否會感覺恐怖,但不會有一點點的怨恨。可那時我一點也沒有辦法。我甚至無法拯救一隻小蜜蜂。隻不過當時我的心情出奇的好,它一點沒有給我帶來痛苦。我應該感謝。而我將這一切歸因於墨爾本糟糕的天氣間隙偶然出現的藍天、清風和明媚的陽光。我那時隻不過是一隻袋鼠,每天兩次蹦蹦跳跳穿過一條車輛稀少的公路,穿著西服,打著領帶。那時,我在澳洲,在墨爾本。

鴉片小史(下)

如果沒有美洲或者沒有重新發現美洲,那麽革命年代中的毛澤東將失去很多快樂,因為他將沒有辣椒吃,也沒有煙吸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偉大領袖一生中的快樂會減少,更未必會影響他的雄心壯誌。同樣,如果沒有美洲,也就沒有今天的美國,但這也不意味著今天支持特朗普和反對特朗普的人們會彼此相愛。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根本沒有美洲,而我還能寫出今天的這些文字,那麽,我的這些文字將非常玄幻,它們完全屬於頂級的玄幻文學,人世間最不可思議的文字了,尤其後麵我還會講到許多美國的往事和那裏的一位總統特朗普。所以,你在閱讀我的這篇文字時有倒不妨嚐試著設想我們的世界裏根本沒有美洲、沒有美國、也沒有辣椒和特朗普。是的,沒有辣椒。根本沒有這種你以為自己曾享受過的這種植物,它隻不過是你在我的文章裏看到的虛構的神奇植物。那麽,這時我會接著往下講了,我將告訴你正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引發了中國的鴉片戰爭。一切源於美洲的重新發現。

15世紀晚期,當哥倫布的船隊到達今天的古巴和海地時,船上的船員驚奇地發現當地的土著泰諾人個個“都口中都噴吐著白色的煙霧”。根據曾參加哥倫布船隊的西班牙傳教士巴塞洛繆·德·拉斯·卡薩斯在《印第安人史》的回憶:“一路上我們都能看到當地人,無論男女,手裏拿著一根點燃的木炭和一些草狀的植物。他們一邊走路,一邊點燃草葉,享受其散發出來的芳香。”還有船員回憶說:泰諾人嗅吸大量的幹煙草焚燒產生的濃煙,然後就迅速地失去知覺。當哥倫布回到歐洲向歐洲人報告的這塊新奇的大陸上的“印度人”的情況時,有過許多不實之詞。部分原因是為了獲得皇室更多的資助,部分原因或許源於西方對於東方長久以來的烏托邦式的幻想,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人類在講述奇聞異事時,講述者往往自己會最先進入他講述的幻境之中,誇張是人性的重要組成,嚇唬對手,引起注意,或博得好感增加交配的概率,如果不經講故事就上床,那往往意味著一種商業行為或者已婚之後乏味的性生活。不過,很快歐洲人就驚奇的發現,從美洲回來的船員脖子上都掛著一種用棕櫚葉做的小煙鬥,個個都非常享受的噴雲吐霧。據說這樣的吸入的煙霧不僅可以抗餓解渴,還可以驅除疲累恢複體力,就像醉酒一般,讓他們大腦徹底解脫,精神也由此得到放鬆。男人們於是迅速的模仿起來,而女人們則對於這種陌生的強烈的氣味感到既恐懼又無法抗拒的迷戀。很快煙草傳遍整個世界。那個時代頻繁的戰爭加速了煙草的流行。荷蘭人正是從西班牙的軍隊那裏學會了吸煙。到17世紀,當荷蘭崛起成為了海上馬車夫後,他們將吸煙帶到了南陽,即今天的東南亞。蘇門答臘人最早將煙草與鴉片混合起來吸食。從此,這種已經流傳了5000多年的蘇美爾人發現的快樂植物終於露出了另一副恐怖的麵容。

這個恐怖的麵容在開始是極為快樂的。最初當南陽人吸食混合著鴉片的煙草時他們的確感覺非常快樂。於是,煙草的成分越來越少,最終人們開始吸食純粹的快樂了。而當時正是在南洋的華人從當地人那裏學會了這種享受快樂的方法,他們在那裏種植鴉片,並把快樂帶回了中國。罌粟的麻醉成分主要存在於蒴果的漿液中,吸入漿液凝聚的鴉片煙霧能有效地攝入高濃度和高純度的麻醉劑。當快樂的濃度越高純度越純時,人們就越接近危險了。然而,清朝有癮君子對於吸食鴉片做過詩意的描寫:“其氣芬芳,其味清甜,值悶雨沉沉,或愁懷渺渺,矮榻短檠對臥遞吹,始則精神煥發,頭目清利,繼之胸膈頓開,興致倍佳,久之骨節欲酥,雙眸倦豁,維時拂枕高,萬念俱無,但覺夢境迷離,神魂駘宕,真極樂世界也。”今天讀到這樣的描述有些令人毛骨悚然。

明朝鴉片從東南亞開始傳入中國。《大明會典》記載過當時東南亞諸國還向明朝進貢鴉片的情況。鴉片在明朝時稱為“烏香”。明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號稱在宮中煉丹,但實際上可能是個“癮皇帝”,在後宮吸食鴉片和淫樂。1958年定陵挖掘後,科研人員對萬曆皇帝的屍骨進行檢測,發現他的骨頭中有嗎啡成分。但當時中國吸食鴉片的人群數量很少。鴉片在中國的流行還與台灣有關。明末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加強了與南陽的商貿以增加收入,鴉片開始大量進入台灣。後來清朝收複台灣,鴉片就由台灣輸入福建進而擴散至江浙。於此同時,從陸路東南亞的鴉片由雲南傳入四川、貴州。這樣,鴉片開始在整個中國的南方流行。當時,邀請吸食鴉片是非常高級別的待客之道。

古代世界各地都有在祭祀儀式或家中點燃植物香料的熏香習慣,但除了美洲其他各地都沒有發展出吸食煙草的習俗。尤其中國有過數千年應用陳年的幹艾葉緩慢燃燒放出熱量的灸療法,但中國人並不吸艾葉。究其原因,可能主要在於香料和艾草的煙霧中都不含有具有成癮性的物質。煙草的煙霧中有超過4000種複雜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成癮性的尼古丁。尼古丁可以緩解中樞神經的緊張,既讓人感覺放鬆,鎮定,又可提神,消除疲勞。所以,當年印第安人在點燃煙草時,漸漸就對尼古丁產生了依賴,在不知覺的原因驅動下一步步接近煙草,最終發明了吸煙。但尼古丁本來是和尼古丁沒有關係的,它隻是尼古丁,但後來被叫做尼古丁,而它本來也不一定是尼古丁而可以被叫成任何其他的名字的。

藥的觀念對人類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如果今天你給某人介紹一種新的食物,人們往往會很自然地問吃了它有什麽好處沒有。人們總是幻想著吃了某種東西可以治愈病痛或養生頤年。1559年,法國駐葡萄牙大使讓·尼科特在葡萄牙接觸到了煙草。這位大使據說是一位業餘醫學愛好者,並且“他是一個好奇心極強的人,有著一顆向往學術的心。”在葡葡萄牙接觸到煙草後,他就研製了一種煙草藥膏,並抓來一個當地人治療他的某種瘤子。本來煙草在美洲時就已經被用來治療疾病。據大使宣稱,他的煙草藥膏效果良好。這極大增強了他對於煙草療效的信心。於是1561年當尼科特回到法國宮廷得知凱瑟琳王後正被劇烈的頭痛困擾時,回到家中就立刻連夜將煙草研成細末,第二天獻給了王後,並指導王後如何將粉末吸入鼻孔。

1533年11月凱瑟琳•德•美第奇來到法國,與當時的法國王子亨利成婚。在盛大的婚禮上,亨利與凱瑟琳跳舞,之後為她進行了馬上長矛比武。午夜時年輕的夫婦離開舞會回到臥房,履行婚姻的神聖職責。國王弗朗索瓦與年僅14歲的亨利一起進入新房。據說那天晚上弗朗索瓦一直到亨利與凱瑟琳圓房之後才離開了房間。在婚姻的頭10年裏,亨利對凱瑟琳十分冷淡,凱瑟琳一直沒有生育。1563年亨利的哥哥意外去世,亨利成為了王位繼承人。於是凱瑟琳有望成為王後了。然而,在他們結婚十年之際,宮中卻流傳出亨利將與凱瑟琳離婚的傳聞,結果凱瑟琳找到她的公公弗朗索瓦哭訴,要求去修道院永遠服侍上帝。弗朗索瓦則向凱瑟琳保證她將永遠是自己的兒媳婦。亨利也被凱瑟琳打動,盡管他一直擁有公開的情人,但對凱瑟琳也開始親近。之後的十年裏,凱瑟琳為亨利生下了十個孩子。後來亨利成為國王,凱瑟琳成為了王後,但這時的凱瑟琳仍然過著平靜的生活,對於法國的政壇毫無影響,那時沒有人認為凱瑟琳會成為對法國意義十分重要的女人。不過,在這一期間凱瑟琳對法國的時尚卻產生了重大影響。凱瑟琳提倡束腰,這一風氣隨後在法國流行了350年。那時婦女的腰圍都要被束到38至43厘米的範圍內。1559年在慶祝凱瑟琳13歲的女兒與西班牙國王腓力二訂婚的慶典上,這項婚姻十分重要,當時西班牙勢力如日中天,正在尼德蘭同新教徒戰爭,法國新興的新教徒則支持尼德蘭新教徒同西班牙作對,而這時西班牙國王領導的神聖羅馬帝國從三麵包圍了法國。在婚禮慶典上,亨利再度進行了馬上長矛比武。他首先擊敗吉斯公爵和內穆爾公爵,但隨後被年輕的蒙哥馬利伯爵差點打下馬鞍。亨利要求重新比賽,人們勸他不要這樣做,但國王堅持要重新比武。結果再次比賽時,蒙哥馬利的長矛刺在了國王的臉上,長矛被刺碎了。據說當凱瑟琳和亨利的情人迪亞娜當場都暈了過去。國王被送到舍農索城堡,在這裏的18天中,亨利時而病情好轉,時而加重,但慢慢的喪失了視力、語言和神誌。1559年7月30日亨利去世了。這樣,兩個法國王子的意外死亡,使凱瑟琳主宰法國的政壇。

凱瑟琳的頭疼可能是由於險惡的宮廷鬥爭。她一直活到70歲,攝政其間經曆了一漫長的意大利戰爭的後半期和法國重要的宗教戰爭的全過程。據說她擅長用毒在宮廷鬥爭中暗殺了許多人。今天布盧瓦城堡她住過的房間中,據說還擺放著當年她的毒藥櫃。不過,凱瑟琳的許多傳聞都是當年仇恨她的對手們編撰的。凱瑟琳的頭疼也可能是束腰太緊造成。據她的兒媳瑪麗·斯圖爾特說她的腰圍隻有37厘米。當然也可能這些都不是,總之無論什麽原因,當年凱瑟琳聞過了尼科特獻上的煙草粉末後,在法國的盧浮宮裏連打了一陣噴嚏,然後竟然感覺出奇的好,就這樣鼻煙誕生了,並很快在法國宮廷內流行。不久又開始風行歐洲各國的皇室,進而傳入民間。在這其中自然不可少不了尼科特的大力推廣。他也因此名利雙收。晚年的尼科特隱居鄉間,夢想編撰一部法國詞典。1773年瑞典的大植物學家卡爾·林奈將煙草的屬名命名為:Nicotiana,以紀念尼科特在推廣這味神奇的植物中的貢獻。然而,今天尼古丁又因為對健康的危害臭 名昭著,成為煙草的原罪和禁煙的重要理由。

英語中有一句諺語:Blowing smoke up your ass,把煙吹進屁 眼裏。這絕非妄語,它是有醫學根源的。我們不知道牛頓在17、18世紀是否吸過煙,他似乎抽過煙鬥,因為傳聞說牛頓在一次陷入沉思的時候,曾經把情人的一個手指誤認為煙鬥的通條,抓起來硬往他的煙鬥裏塞。不過,這個傳說比較離譜,因為自始至終牛頓終身未婚,而且對於女性似乎沒有什麽興趣。牛頓是三一神學院畢業,一生虔信上帝,當時崇尚“最偉大的一生就是整個生命完全奉獻給上帝”,所以很多精英都終生不婚,並且因此受到仰慕。據資料顯示,英國詹姆士一世當國王時期和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未婚率始終保持在25%上下,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沒有後代。當然,新近的研究時尚導致很多名人都被證明是同性戀。據說牛頓同誌也是個同性戀。牛頓晚年燒毀了他的所有信件,但僥幸留存下了一部分。其中一些信件說明,他和年輕的瑞士數學家杜利爾有著同性戀的關係。但因為宗教和世俗的壓力,他們隻能於1693年停止了親密關係。在其後的18個月裏,偉大的牛頓同誌,經受了一段徹底的精神崩潰,他意誌消沉,對任何人都懷有敵意,不斷的寫惡 毒的信件,通過罵人來表示對世俗的反抗。

總之,我們不知道牛頓當時是否吸煙,但在18世紀英國人發明了一種煙草灌腸的套裝,而且一度生產規模非常大,許多普通人家中都擁有一套。煙草灌腸套裝裝在一個像是裝管樂的小黑箱子,用時將不同零件像吹管樂器時一樣組裝起來。當年英國的泰晤士河不知什麽原因溺水非常頻發,以至於為此社會上專門組織了一個名為“幫助看似溺死者提供緊急救濟委員會”的社團。該社團成員日夜在泰晤士河岸巡邏,有人溺水打撈上來就迅速扒下溺死者的褲子,打開套裝組裝好煙草灌腸器然後插入昏迷的溺水者的屁 眼裏,在這同時還點燃煙草,一邊吸煙一邊吹進鼓風器,鼓風器將煙源源不斷吹送入溺水者的肚子。據說,煙霧可以“溫暖病人,刺激呼吸。”當然,在煙草灌腸無效之後,救助人員才會為溺水者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18世紀英國的道德風尚十分嚴厲,露出腳踝都會被認為有傷風化,但有意思的是在泰晤士河邊這樣在溺水者的私密部位親密的忙碌被社會認可,但口對口人工呼吸卻被認為是很下流的,因此不為醫學界所推崇。當然,今天這句俗語Blowing smoke up your ass已經變成用來形容虛與委蛇言不由衷的奉承,就像網絡上的許多留言那樣,其目的是為溫暖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仍然堅持寫作的可憐的寫作者,刺激呼吸。

鴉片戰爭我們就不多談了。這裏要說說的是,當年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員們反對嚴厲禁煙,相反主張鼓勵農民在農閑時節種植鴉片。因為,這樣不僅有利於農民增收,還能實現鴉片國產化,從而製止白銀外流。需要注意的是,麵臨危機時,一般嚴厲激進的主張總是能占據上風。一則人們都不能容忍他們反對的事物的存在,因此他們顯得更為正義;二則主張激進的人們更為極端,更有行動的能量。直到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才不得不改為以土煙進行反向傾銷的策略。曾主張禁煙的林則徐在晚年也支持土煙反傾銷,這證明林則徐並非是一個一味強硬沒有頭腦的僵化人士。而隨著各地大量種植,鴉片的價格被越壓越低。銷售利潤也從19世紀30年代的暴利,慢慢回歸市場理性。農民還要受到地方官吏的盤剝,讓種大煙的利潤所剩無幾。同時,農業受到影響。至1870年華北出現大饑荒。而放開種植鴉片後,進一步加劇國人的吸食鴉片,為社會家庭造成巨大災難。不過,這樣一來,清朝的鴉片問題解決也形成了社會共識的基礎,為最終解決問題帶來了轉機。

凱瑟琳在羅馬時,威尼斯特使將她描述為“身材矮小且瘦削,沒有精致的容貌,但有美第奇家族特有的突出的眼睛”。 凱瑟琳•德•美第奇是“豪華者”洛倫佐的曾孫女。她和她的丈夫同歲,當年14歲嫁給亨利。這門婚事是由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克萊芒七世出於政治考量的結果。1527年神聖羅馬帝國劫掠了羅馬,震驚整個基督教世界,教皇決定尋找神聖羅馬帝國的仇敵結盟。凱瑟琳來到法國,給巴黎帶來了意大利的時尚,佛羅倫薩的服裝、美食、香水、首飾,讓處在歐洲北部的巴黎貴族為之驚訝,她的一舉一動引領著巴黎的時尚潮流。1559年亨利去世後,因為傷心凱瑟琳決定要搬出盧浮宮,她選擇西邊不遠處建造了一處新的宮殿,取名杜伊勒裏宮。宮殿樣式仿照凱瑟琳的家鄉佛羅倫薩的花園樣式,尤其是參考了皮蒂宮,講究布局對稱。這裏成為波旁王朝前幾任君主樂於居住的地方,因為這裏比盧浮宮更為敞亮,而且,有廁所。1871年5月23日,巴黎公社時期,法國政府軍攻入巴黎,公社當局麵臨失敗下令焚毀巴黎的各主要建築,包括杜伊勒裏宮、盧浮宮、盧森堡宮、巴黎歌劇院、巴黎市政廳、內政部、司法部、王宮以及香榭麗舍大街兩旁的豪華飯店和高級公寓樓,“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在這一口號的慫恿下,12名公社社員於23日晚7時攜帶焦油、瀝青和鬆節油,至杜伊勒裏宮內縱火。大火燃燒了兩天,到5月25日方被政府軍和巴黎消防隊撲滅,但宮殿建築已被全部焚毀,隻剩下外殼。與杜伊勒裏宮相連的盧浮宮花廊和馬爾讚廊也被燒毀,但存放有大量藝術珍品的盧浮宮主體建築——卡利庭院奇跡般地幸存下來。當然,不幸的是巴黎公社的3萬社員被屠殺了。在盧浮宮幸存的藝術珍品中收藏著凱瑟琳為法國帶來的一件盧浮宮鎮館的國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當年,凱瑟琳把它帶到法國時是裝在一個長胡子老人的行囊中的。的確,凱瑟琳當年把達芬奇也帶到法國了。而之所以達芬奇會到法國,在這裏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則和一段與《蒙娜麗莎》有關,與中國的絲綢也有一定關係的,傷心的愛情往事有關。對此,我在2013年做過一些研究,並將研究結果撰寫了學術論文投給了意大利的一個曆史與文化學考古學的專業雜誌。所以,這裏我們不妨在跑題中再次跑題,雖然是越跑越遠而非否定之否定,但我們也可能感覺跑的很已經跑出十萬八千裏了,但實際上還是站在原點。一切取決於層次,視點和我們空間的維度。顯然,在這篇文字中我們是在另一種時空的維度中漫遊,所以跑的究竟已經有多遠了我們也不知道。我認為這裏重讀一下我當年的研究論文是有益的。

達·芬奇的隱秘筆記

2007年在整修坐落於距佛羅倫薩城僅幾公裏外著名的美第奇家族別墅(Villa Medici)時,修複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座暗室。當時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整理豪華王洛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的那座巴洛克風格的奢華別墅的地下室。這間地下室是一個小型博物館,裏麵陳列著美第奇家族收藏的令人眩目的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巨匠們的作品,“豪華”一詞在形容這間博物館時已經顯得平淡無奇,太輕描淡寫,太不夠勁兒啦: 喬托(Giotto di Bondone 1266—1337), 馬提尼(Martini 1284—1344), 洛倫澤蒂(Ambrogio Lorenzetti 1300—1348),邦克(Nanni di Banco 1384—1421),多納泰羅(Donatello 1386—1466),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27—1516),曼塔尼亞(Andrea Mantegna 1431—1506),美洛佐·達·弗利(Melozzo da Forlì 1438—1494),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西尼奧裏尼(Luca Signorelli 1445—1523),佩魯吉(Pietro Perugino 1446—1523), 卡巴喬(Vittore Carpaccio 1450—1525),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1475—1564),拉菲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1483—1520)), 提香(Tiziano Vecellio 1490— 1576), ……。僅僅羅列出這些名字,就足以讓人心馳神往難以平靜了。當一名40多歲的工作人員在小心翼翼試圖懸掛起一幅佩魯吉的自畫像(圖1.)時,意外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把手中的一隻工具不慎掉落下來,這個謝了頂帶著黑框眼鏡的中年男人心頭一縮,下意識地更加握緊了那副畫作的畫框,隨即他聽到工具砸在地麵的一塊石板上發出的一聲悶響。(這裏地板上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珍貴的啊!)他的雙眼一閉,但立刻又睜開了。這位經驗豐富的文物專家已經意識到:地板下麵有一個洞。

當暗室被開啟後,人們看見裏麵堆滿了奇珍異寶,簡直讓人窒息。在整理這些寶物時,專家發現地室的一個角落裏有一隻生滿綠鏽的破舊銅箱。打開之後看見裏麵是幾大本厚厚的筆記。由於代久遠,筆記本的紙張已經發黃變脆,邊緣殘破。於是帕多瓦大學的一個專門修複古代書籍的小組,又花費了三年時間,用特殊的化學試劑固定了每一頁紙張。到了2010年的夏天,比薩高等師範學校的藝術史學專家阿爾貝托(Alberto Russo)被請來鑒定筆記作者。阿爾貝托在事後對采訪的英國BBC記者說,當小心翼翼地翻開了筆記後看到第一眼時,他就認出這是達·芬奇的筆記本。(注1:BBC製作的紀錄片在旁白中解釋說:由於太過激動,或是緊張,阿爾貝托翻開後以為看到的是那幅著名的《維特魯威人 》(The Vitruvian Man),但其實那不是一個男人,而是一名女性。它仍然是達·芬奇的手跡,但,是一個女性版的《維特魯威人 》。在原來的筆記裏,達·芬奇畫下了他心中完美的男性的身體;在這本暗室中的筆記裏,達·芬奇記錄的是他心中完美的女人。二者的差別其實是十分明顯的。)

隨後,一個由比薩大學、羅馬第一大學、米蘭大學、比薩高等師範學校的達·芬奇專家、藝術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機械工程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開始夜以繼日地破譯這批神秘的筆記。

在新發現的達·芬奇筆記中,仍然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文字中間同樣是大量的素描插圖。這位天才晚年隻記筆記,研究自然萬物和如何寫好一個句子。他一生其實很少繪畫,(注2:現已確定是達·芬奇的真跡畫作不足30幅,)晚年更是隻作大量的素描,畫下他的那顆大腦中一個又一個的奇思怪想。但與既往所有的筆跡不同的是,達·芬奇的這本筆記是用右手直接寫成的。達·芬奇可以用左、右兩手繪畫,但過去的筆記都是用左手以鏡像體反向寫成的,以至於人們以為達·芬奇隻能用左手寫字,但可以雙手作畫。(注3:鏡像書寫,mirror writing,是指以與通常書寫筆畫相反的方向進行書寫。所寫文字為正常書寫文字的鏡像。所以,在鏡子裏可以被正常閱讀。現代急救車上常有鏡像體的“AMBULANCE”字樣,以便於司機在反光鏡裏辨識。鏡像書寫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可能與大腦負責語言的神經元細胞的位置異常有關,也有報道發現腦組織損傷可能誘發鏡像書寫。在自然情況下,鏡像書寫的起源,目前還不清楚。)

筆記的內容讓所有研究者震驚。在BBC的專題片中,米蘭大學的安東尼(Antonio Conti)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對著鏡頭隻作出了兩個字的評論:可怕。

它們顛覆了既往對於這個天才的幾乎所有的認知。

這本筆記實際上是一本達·芬奇自己的“枕邊書”。它詳細記錄了達·芬奇奇怪的性 愛史。所以,也可以說是一部達·芬奇的性 愛日記,盡管裏麵的內容遠遠不止是性 愛。

關於達·芬奇的性取向,長久以來人們一致相信,他是一個同性 戀者。達·芬奇終身未婚,沒有子嗣,而且從他的畫作和當時的一些曆史文獻中,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證實。1476年,還委身於委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門下學習繪畫和雕塑時,達·芬奇即被匿名指控雞 奸行為。案件被保留在當時行政官和值夜官的法律文獻中。因為案發之後的一段日子裏,達·芬奇不得不要在值夜官的監視下度日。(注4:值夜官是文藝複興時期的一個執法機關,負責取證雞 奸等非法行為。)另外能顯示達·芬奇的同性 戀取向的事件則是和他的一個綽號叫沙萊(Salai)或依爾·沙萊諾(il Salaino)的助手兼仆人有關。1790年,十歲的小沙萊進入達·芬奇家。兩人關係緊張。達·芬奇在筆記中說沙萊是“小偷,騙子,頑固而且貪食肉食,是個小魔鬼。”(注5:達·芬奇是最早的素食主義者之一,並在當時即預言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一切殺生行為都將被禁絕。)然而,之後的30年裏,兩人仍然一直形影相隨生活在一起。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收藏品中,有一件達·芬奇於1518年完成的色情素描《印加魅地天使》(he Incarnate Angel)(圖2.),後麵就有沙萊的名字,在這幅素描裏,達·芬奇詳細繪出了沙萊翹起的生殖 器,而達·芬奇的那幅具有色情色彩的名畫《施洗者約翰》(John the Baptist.)中約翰的形象也是以沙萊為模特的。在另一幅色情畫《亞特蘭提斯抄本》(Atlantic Codex)中,沙萊再次出現。這一次在他的兩腿之間的遠方,達·芬奇畫下了一支由陰 莖組成的行軍的隊伍。達·芬奇在很多素描中畫了男性生殖 器,其中大部分畫中的人物是他的朋友,但他很少畫裸體的女人。(注6:在達·芬奇死前,他把自己一生心愛的名作《蒙娜麗莎》贈給了沙萊。)當然,類似的證據還有一些,然而從最新的筆記中人們終於明白了,達·芬奇並不僅僅是一個同性戀者,實際上,他對於女性有著強烈、亢進而且變態的情欲。荒淫無度。這是一個天才與魔鬼的混合體。

從這些筆記中專家才在知道,幾乎終其一生,達·芬奇在他的暗無天日的地宮裏與一個個女性進行著隱秘的,瘋狂變態的,無休無止的虐情和性愛。做愛之後,這個性格急躁、暴戾的天才就粗暴地趕走那些女人,然後變得平靜下來,安詳地躺在他的那張豪華的鋪著淡綠色絲綢床單的大床上,開始詳細記錄下剛剛發生過的一切。(注7:達·芬奇說過,不要相信記憶,要把所有想到的都記下來。因此,他終生每天記筆記,實際上幾乎是隨時隨地地記。)在此之前發現的達·芬奇筆記有多達四萬頁,新發現的筆記有三萬餘頁。這些新發現的筆記是躺在床上記的,令人不解的是,既往達·芬奇書寫需要給別人閱讀的文件時可以正常書寫,但筆記是用鏡像體書寫。可是,這些夜晚的筆記顯然是不能給別人看的,但達·芬奇卻出人意料地沒有用鏡像體,而是正常書寫的。筆記上遺留了許多墨漬,是由於達·芬奇獨特的睡眠方式造成的。達·芬奇常常會在清醒狀態中突然進入睡眠,隻經過短暫但深沉的睡眠後又突然醒來,完全恢複清醒。(注8:達·芬奇一生采取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的方式,隨時隨地頻繁地打盹以取代完整的睡眠,減少每天睡覺的總時間。)筆記內容記得十分淩亂,跳躍,反映出他在書寫時思維活動極度興奮,飄忽不定。內容往往涉及到天文,物理,軍事,醫學, 考古,建築,地質,光學,機械工程學,和繪畫,文學等諸多領域。(注9:參見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Leonardo_da_Vinci )還許多零零散散的箴言警句,和無邊無際意義含混的囈語。可以說,筆記裏幾乎包含了他的全部的無窮無盡的奇思怪想。從筆記的內容來看達·芬奇的性欲亢進,不正常,很奇怪,他往往整夜不眠,有時一夜中做愛數次,經常是與不同的女性。年齡從未成年的少女到老婦,有達官貴人,也有街頭的流浪女,妓院裏的妓女,市井中的姑娘,老太太,以及佛羅倫薩眾多的有夫之婦。其中,最著名的是絲綢巨商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麗莎·喬宮多(Lisa del Giocondo)夫人。

達·芬奇正是受到她的丈夫吉奧亢多邀請而為其愛妻喬宮多繪製肖像,從而完成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一幅人物肖像,《蒙娜麗莎》(Mona Lisa)。(注10:《蒙娜麗莎》是直接畫在白楊木上的,達·芬奇在畫布上作畫很少,大多在木板上作畫,《蒙娜麗莎》長77公分,寬53公分。)畫中的喬宮多表情平靜、微帶笑容。(注11: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1494 –1547)是個達·芬奇迷。1516年,他在達·芬奇去世後花了4000埃居的天價買下了《蒙娜麗莎》,並把它保存在楓丹白露宮,直至路易十四時期。現在《蒙娜麗莎》在法國盧浮宮中保存。)不過,據新發現的筆記稱,達·芬奇畫過兩幅《蒙娜麗莎》,一幅是在與喬宮多發生性關係之前,畫時達·芬奇讓喬宮多夫人裸露上體。裸體版的《蒙娜麗莎》完成迅速;另一幅是性交之後,後者的繪製曆時長久,每一次作畫前,兩人先做愛,喬宮多夫人經常會數次到達高潮,然後,達·芬奇在他的地宮裏支起畫板,開始給喬宮多畫像,一旦再次性起,無論是達·芬奇還是喬宮多,達·芬奇都會停止作畫,再次做愛,做愛結束後,才重新作畫,也有時一直做愛,直到精疲力竭就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所以,《蒙娜麗莎》完全是在所有的情欲都被宣泄掉或者說被完完全全滿足之後才完成的。在筆記中,達·芬奇寫到喬宮多是他“唯一可以在床上以溫柔方式對待的女人”。(對此,達·芬奇自己也一直不能理解。)畫作初步完成後,達·芬奇比較了兩個版本,把兩個版本都保留了下來。但在筆記中說:喬宮多在第二副畫中的表情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平靜,那是一種無法畫出的平靜,而他竟然把它畫了出來。(注12:許多研究達·芬奇的人都會為這個難以理解的天才而瘋狂。所有達·芬奇的作品都遭到過攻擊——被槍擊或者被石頭砸。1911年8月21日,《蒙娜麗莎》被盜。一個已經臨摹了4年《蒙娜麗莎》的法國畫家路易斯•貝魯(Louis Béroud)在22日,走進盧浮宮後,發現過去懸掛這幅心愛之作的地方空空蕩蕩了。原來,一個名叫愛德華多•德•瓦爾菲爾諾(Eduardo de Valfierno)的患有輕度精神病的民族主義者竟然偷走了《蒙娜麗莎》。其被盜原因卻是因為盧浮宮的主事者預感到某種不安全的氣息,決定為宮裏所有重量級的畫作加上防盜玻璃。在招募的數名手藝高超的工匠中就混進了這個瓦爾菲爾諾而且被特地安排為《蒙娜麗莎》製作防盜玻璃罩。1913年,《蒙娜麗莎》重新回到盧浮宮時,法國舉行國慶,並在這天將全國商品降價40%以示慶祝。在羅浮宮,曾有一個專職看守《蒙娜麗莎》的人,長期不停地跟《蒙娜麗莎》說話,和畫產生了感情,他甚至不能忍受有遊客來參觀《蒙娜麗莎》,最後,他瘋了。)

達·芬奇筆記中關於兩幅蒙娜麗莎的記載,還揭開了另一樁懸案。

2012年,法國拿破侖的後裔展出了一幅其家族收藏近200年的裸體版《蒙娜麗莎》畫像(注13:真正名稱叫《蒙娜萬娜》。圖3.), 掀起軒然大波。畫像中的蒙娜麗莎赤裸上身,坦露雙乳,看向觀眾。畫像最早屬於拿破侖的叔叔,紅衣主教約瑟夫·費什(Joseph Fesch)。費什是一名狂熱的藝術愛好者,生前收藏有數幅達·芬奇的畫作,包括《聖傑羅姆在野外》(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注14:《聖傑羅姆在野外》上曾經發現過一枚達·芬奇的指紋。現在作為達·芬奇的標準指紋。)根據一份1845年的筆記記載,這幅畫是費什從富有的羅馬貴族羅斯皮格利奧家族手中買來的。之後,被費什藏在其私人圖書館的一堵牆中近一個世紀。對於這幅畫的真偽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它不太可能是達·芬奇的作品。因為,達·芬奇幾乎從不在繪畫中畫女性裸體。人們也看不出達·芬奇要畫一幅裸體的蒙娜麗莎的的目的何在。很多學者注意到了這幅畫中充滿了情欲。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阿曼德·海默氏萊昂納多研究中心(The Armand Hammer Center for Leonardo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主任、著名達·芬奇研究專家卡羅·皮德裏蒂(Carlo Pedretti)認為,這恰巧支持了他的一個大膽猜測,他認為在創作《蒙娜麗莎》的過程中,蒙娜麗莎的原型愛上了達·芬奇。而且,這是一種致命的情欲。當然,他知道達·芬奇是絕對不會愛上這位多情的婦人的。因為,達·芬奇是一個同性戀者!所以,皮德裏蒂以為這幅畫透露出達·芬奇的某種幽默感。(注15:對於達·芬奇的幽默感,有過一些研究者做過專門的研究和論述,這是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而拿破侖對《蒙娜麗莎》的另一個著名影響是,當年為了把《蒙娜麗莎》裝進現成的畫框,而不用等待製作新的畫框,這個性情急躁的小個子元帥拿起鋸子親自把《蒙娜麗莎》左右裁去了3厘米,然後掛在了楓丹白露宮他臥室的床頭。)

根據達·芬奇新發現的筆記,的確在繪畫《蒙娜麗莎》的一開始,喬宮多就失足落入了對達·芬奇的愛河之中,至死不能自拔。那是1504年的暮春。從那之後,兩人頻頻幽會,瘋狂做愛。但奇怪的是在這一階段達·芬奇在筆記中反而很少談論喬宮多,更沒有明確說過他是否也愛上了喬宮多。(注16:在達·芬奇的這些筆記裏,總是大談特談那些他玩弄的女性,描寫做愛的細節,她們的體態、性器和做愛高潮時的種種儀態。)可是,當到了1506年《蒙娜麗莎》已大體完成之際,達·芬奇卻突然斷然拋棄了喬宮多。因為,隨著畫作既將完成,喬宮多已經再也不能自拔,她竟然提出要和達·芬奇一起私奔。這個瘋狂的念頭著實嚇著了達·芬奇。在筆記中,他怒氣衝衝地說,他無法想象這個愚蠢的女人,竟然會對他提出這樣的要求,並且對他糾纏不休。離開佛羅倫薩,離開王公貴族們的資助,(注17:歐洲大陸的這種資助的傳統,對於人類文明影響深遠。長期以來,歐洲幾乎所有重要的藝術家、思想家都以各種形式接受過朋友、王公貴族或商人的資助。)而和她逃到鄉下一起過清貧的苦日子,這絕不可能!因為,他一天也無法離開他的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啊!然而,喬宮多的天真、癡情與剛烈是達·芬奇完全沒有意料到的。在第二年,即1507年,喬宮多自殺了。(注18:對於《蒙娜麗莎》的原型一直存在很大爭議。藝術曆史學家帕蘭蒂(Robb J. Parlanti)曾發現一張寫有麗莎夫人的死亡證,證明顯示麗莎於1542年7月15日逝世,遺體下葬於佛羅倫薩一間女修道院。帕蘭蒂相信這個普通人家的女人麗莎才是真正的蒙娜麗莎。)

從筆跡中可以看出,喬宮多的自殺對於達·芬奇的打擊是巨大的。達·芬奇在他的隱秘筆記中終於承認了,喬宮多是他此生的摯愛。在這一段時間裏,他寫下大量文字談論偉大的愛情。(注19:在既往人們看到的筆記中,達·芬奇對於愛情從來避而不談。以前人們隻是簡單地以為,這是因為達·芬奇是一名同性戀者,而在當時同性戀還不能為世人所接受;或者,這是因為達·芬奇一生隻對科學與藝術感興趣。)隨後,他又道出了他不得不拋棄他心愛的喬宮多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恐懼。對於愛的恐懼,令他無法正視、接受自己對於喬宮多的摯愛。從這一時間段的筆記中可以看到,恐懼讓達·芬奇在暗室中的行為更加扭曲,他在其他女性的身體上瘋狂發泄試圖擺脫減緩他的恐懼。這種恐懼反映在1504年開始繪製《蒙娜麗莎》的同時,達·芬奇畫下了一幅名為《安吉利亞之戰》(The Battle of Anghiari)的關於戰爭和死亡題材的油畫。(注20:這是達·芬奇唯一一幅戰爭題材的油畫。圖4.)畫麵裏令人驚恐的狂暴正反映出畫家內心的淩亂與掙紮。他說,他一生都為阿芙羅狄忒所困擾,並對她恐懼不已(注21:阿芙羅狄忒,希臘語:Αφροδ?τη;英語;Aphrodite,古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女神。)

1508年,就在喬宮多自殺殉情的第二年,達·芬奇開始埋頭創作對於他自己意義最為重要的一幅油畫作品《麗達與天鵝》(Leda and the Swan)(圖5.)。這部作品源於一個著名的希臘神話故事,許多大師都畫過同一題材同一名稱的油畫,雖然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30年後於1530年完成的臨摹米開朗琪羅的那幅躺在魯本斯式的猩紅顏色的幕布上的《麗達與天鵝》,但第一個開發這一主題的畫家是達·芬奇(圖6.)。與那些大師把這一題材處理為人獸交媾的色情藝術不同,達·芬奇用它來暗喻自己和喬宮多的這段苦澀的隱秘戀情。他畫的《麗達與天鵝》異常安詳靜謐,將內心的痛苦化作永恒的藝術。這段筆記解釋了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疑惑,即達·芬奇為什麽要選擇這樣的題材?在達·芬奇所有的繪畫作品中,取材的範圍基本上限製在兩個領域,一個是宗教內容,另一個是世俗的人物。神話題材之於達·芬奇是非常罕見的例外,(注22:《安吉利亞之戰》屬於曆史題材,是令人困惑的又一例外。)達·芬奇即使在他的大量的素描習作中,除了為繪畫《麗達與天鵝》做準備,就再也沒有畫過女性裸體 。假如達·芬奇選擇的是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那個時時刻刻都在幻想飛翔逃離克裏特島迷宮的那位迷宮建造者代達羅斯(Daedalus)也還有著某種邏輯上的合理性。所以,選擇這個涉及異性間的性愛題材,的確令沒有見到新發現的筆記的達·芬奇專家們極其費解。達·芬奇在畫《麗達與天鵝》時沉浸在對現實的痛苦感知和對往昔的甜蜜回憶之中,他絕對不會想到他現在所作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麗達與天鵝》完成後的500年間,跟進者不絕如縷。是達·芬奇激發了眾多的文學家與藝術家對這一題材的醒覺和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畫家,他們追隨達·芬奇紛紛以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和技巧,表達了對這一題材象征意味的理解,從而構建了一部形式探索與象征研究的《麗達與天鵝》的繪畫史。而第一個跟進的就是米開朗琪羅,接下來是拉斐爾,同時代的還有科雷喬(correggio)。

(注23: 1. 關於《麗達與天鵝》可以參見以下文章。《麗達與天鵝》中的情與誘:http://whosthatgirl-searchme.blogspot.com.au/2012/12/leda-and-swan.html;有關《麗達與天鵝》的郵票:http://lyx2488.blog.163.com/blog/static/171241162013765270237/;版畫:http://blog.163.com/xiao_yu_123456/blog/static/2311200182014231105839302

2. 最早的《麗達與天鵝》是一幅完成於約2000年前的鑲嵌畫,有1.5平方米。1962年,塞浦路斯帕福斯的一位農民在阿佛洛狄特神廟附近耕地時發現了這幅畫,畫是用小石頭鑲嵌到地麵上的。麗達幾乎全裸側身站立,她的身體豐腴,一隻肥碩的天鵝正用嘴貪婪地撥去她腿部的衣衫。現在這幅畫已經成為塞浦路斯的國寶。

3. 米開朗琪羅在見到了達·芬奇的《麗達與天鵝》後立刻創作了另一幅《麗達與天鵝》,從而統治了這一領域,為後世確定了這一題材的色情敘事模式。後來者便跟隨著他,浩浩蕩蕩在這條色情的大道上越走越遠,孜孜不倦樂此不疲興致勃勃而又大同小異地探索《麗達與天鵝》的色情視覺空間,18世紀法國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也畫過這一題材。在1740年他完成了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色情的繪畫,畫中麗達正對著那隻天鵝,(觀看畫的人們)敞開雙腿,她的陰部描繪得清晰逼真,一覽無餘。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的天鵝是一隻黃金的伸進麗達夢中的陰莖,而塔德烏什(Tade Styka)的夢更迷豔,但他的天鵝是一隻帶著危險意象的黑天鵝。然而《麗達與天鵝》的開發者,此時卻顯得孤零零的,形單影隻,離世絕塵了。

4. 有好幾部二戰回憶錄中都提到了希特勒年輕時也曾畫過一幅《麗達與天鵝》。據看過這幅畫的人回憶,和希特勒的絕大部分繪畫一樣,希特勒筆下的《麗達與天鵝》充滿了一種溫情。戰後這幅畫一直沒有在拍賣市場上出現過,但研究希特勒的專家一致認為,該畫並沒有損毀,它還在某位收藏者的手中隱匿著。

5.參見圖7、8.)

達·芬奇的《麗達與天鵝》是寧靜的,充滿安詳和諧之美。麗達與蒙娜麗莎神情的相像,這早為研究者注意到,但既往的解釋是因為兩部作品在完成時間上的接近。畫麵裏,麗達全裸站立,但毫無色情意味,臉上再次流露出蒙娜麗莎式的安詳,那就是畫家心中永恒的喬宮多夫人。天鵝翹首立在她的身旁,樣子天真,像是個孩子。它當然就是達·芬奇自己的化身了。(注24:達·芬奇的戀母情結可參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832/201307/6667.html。)在天鵝的羽毛中,達·芬奇甚至悄悄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注25:過去,人們已經發現達·芬奇喜歡在畫作中隱藏一些秘密,比如,在《蒙娜麗莎》中,達·芬奇隱藏了他姓名的縮寫,而這已被研究者發現。但在《麗達與天鵝》中的這一細節,隻有在看過了最新的筆記後,人們才注意到。)在傳說中,海仙麗達是斯巴達國王廷達瑞俄斯(Tyndareos)的妻子,但不幸被性情暴躁的宙斯看見,並使宙斯為之著迷。一天,麗達在湖中沐浴時,宙斯化作一隻天鵝誘奸了她。達·芬奇在筆記中曾說,他一生為愛神阿芙羅狄特所困擾,而這個故事的起因正是因為廷達瑞俄斯忘記向阿芙羅狄特獻祭。阿芙羅狄遂唆使宙斯變成天鵝,然後,自己變成老鷹,驅逐天鵝,把他趕到了麗達沐浴的湖邊。畫裏達·芬奇還意味深長地畫下了兩個小女孩,她們是由麗達被宙斯誘奸後生下的兩隻蛋孵化出來的。其中一隻孵化出的女孩子就是海倫(Helen),另一隻孵化出的是克呂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 海倫與帕裏斯(Paris)私奔,導致了曆時十年的特洛伊戰爭,戰後,海倫因為美貌而沒有被殺死,反而被重新作為戰利品帶回希臘,在對往昔痛苦的回憶裏耗盡了餘生。而克呂泰涅斯特拉是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主帥阿加門農(Agamemnon)的妻子。在特洛伊戰爭勝利後,阿伽門農凱旋歸來,卻被克呂泰涅斯特拉串通了與其在丈夫外出征戰時廝守的情人埃癸斯托斯(Aegisthus)謀害了。葉慈在其著名詩作《麗達與天鵝》中寫道:

腰股內一陣顫栗.竟從中生出
斷垣殘壁、城樓上的濃煙烈焰
和阿伽門農之死。
當她被占有之時
當地如此被天空的野蠻熱血製服
直到那冷漠的喙把她放開之前,
她是否獲取了他的威力,他的知識?

葉慈在詩中要說的是,神與人之結合,既催生出文明又是災難與毀滅的開始。(注26:在葉慈的另一首名作《1916年複活節》中,詩人反複吟誦:“一切都已改變/徹底改變/一種恐怖的美卻已誕生”。)這用來注解達·芬奇此畫的意旨卻再適合不過了。但也可以說,達·芬奇早就用繪畫的語言寫下了葉慈的名篇。

喬宮多自殺後,達·芬奇又度過了漫長的12年。在佛羅倫薩住了兩年後,不堪痛苦,達·芬奇終於離開了他的傷心之地,開始漫遊意大利,一麵沉浸在對喬宮多痛切的回憶中,一麵仍為其亢奮變態的性欲所困擾,日日夜夜和意大利各地的女性做愛。據專家估計,達·芬奇一生在意大利至少生下了1000個孩子,對於意大利男人的藝術氣質和風流成性,起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當年,《麗達與天鵝》僅用一年就完成了。它成為達·芬奇最珍愛的畫作,始終帶在身邊,直到臨終之際。(注27:然而,在達·芬奇死後,這部作品卻佚失了,現在留下的是臨摹本。這簡直像是一道隱諭。《麗達與天鵝》永遠隻是達·芬奇私密內心中的鏡像。)而《蒙娜麗莎》呢?在喬宮多自殺後,達·芬奇還一直在對《蒙娜麗莎》做著修修補補,但最終也沒有能將它完成。現在法國盧浮宮的畫作上《蒙娜麗莎》的眉毛還沒有被填上。(注28:在2013年,法國工程師帕斯卡爾·科特(Pascal Cot)利用自己設計的高清晰數碼相機為《蒙娜麗莎》拍攝了一幅超高清晰度照片。相機利用包括紫外線和紅外線在內的各種技術手段,拍出了一張2.4億像素的照片。照片上每英寸像素達到15萬,即照片中蒙娜麗莎的麵部大小是畫作上的24倍。科特驚喜地發現,在蒙娜麗莎的左眉位置上有一根達·芬奇化下的眉毛的油墨跡。科特於是驕傲地向世界宣布他終於找到蒙娜麗莎的眉毛了。)但《蒙娜麗莎》畢竟最終也未能完成。可能,達·芬奇永遠也不想讓《蒙娜麗莎》被完成吧。

1516年,達·芬奇回到家鄉時 64歲。十六世紀歐洲人的平均壽命隻有21歲, 此時的達·芬奇已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老人了。他預感到來日無多。但這次返鄉並不是落葉歸根,而是要最後再看一眼他心愛的喬宮多夫人。(注29: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達·芬奇應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 (François I)的邀請,移居法國昂布瓦斯。弗朗索瓦一世贈予達·芬奇克勞斯呂斯城堡(Clos Lucé)居住。期間,達·芬奇為著名的法國盧瓦爾-謝爾省的香波爾城堡( Château de Chambord)設計了一座在當時來看造型奇怪的雙螺旋梯,結構巧妙,素以浪漫著稱的法國人猜測它一定是象征愛情,是達·芬奇紀念他曾經的一位戀人。沃森在後來回憶錄中曾提到過,當年在他的博士生導師薩爾瓦多·愛德華·盧裏亞(Salvador Edward Luria)家的大本畫冊中見到過這座旋梯的照片。看到後,印象深刻。因為盧裏亞告訴沃森這座雙螺旋梯象征愛情。那時,沃森才20歲,渴望愛情但還是個處男,從來沒有交過女朋友,因為他15歲上大學時年齡太小而樣子更小,沒有人把他當成正經男人看待;印象深刻,還因為那個螺旋讓他想起了意大利螺旋粉(Fusilli),一種意大利麵條,和螺絲粉(Gemelli)酷似,那也是一種意大利麵條,沃森一直無法將二者區分,但它們都是意大利麵條,沃森都喜歡吃。那時沃森飯量奇大,永遠吃不飽,什麽都喜歡吃,但最喜歡吃學校免費的Buffet,並不是不喜歡外麵免費的Buffet,而是外麵沒有免費的Buffet,除了導師盧裏亞的家。盧裏亞是來自意大利都靈的生物學家,196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是一位極富人文精神的科學家,熱愛文學、藝術,還是一個達·芬奇迷。當年,在破譯DNA結構的傳奇競賽中,當沃森和克裏克製作的三股螺旋模型受到富蘭克林的尖刻嘲笑後,沃森在那個丟臉的夜晚,沒有太多的沮喪或者害臊,但是夜在劍橋的舞會上沒有女孩子和他跳舞讓他傷透了心,這樣夜晚就變得悲傷,而且孤獨。克拉克當時已是有家的男人了。在這個悲傷的孤獨之夜,沃森想到了那個象征愛情的達·芬奇的雙螺旋,和盧裏亞家中噴吐著芬芳的俏麗而暴露的披薩。當年,在盧裏亞的家裏那座樓梯的照片本身,並沒有給沃森太深的印象,給沃森印象深刻的是盧裏亞家裏免費而且似乎永遠吃不完的披薩,和照片旁達·芬奇畫的一幅草圖中的雙螺旋,他看得著了迷。達·芬奇的素描有一種魔力。沃森當時一邊大口咀嚼著盧裏亞家熱烘烘新鮮烤製的披薩,一邊和盧裏亞討論這幅草圖中的雙螺旋。師徒二人一致認為,這個雙螺旋是一種完美的結構。所以也就是說,它是神秘的。尤其當出現在達·芬奇的筆記裏時。盧裏亞認為,它一定不僅僅是一幅素描。它是一幅完美的素描,而這種結構的完美必定在自然界中有著它的意義。那它會是什麽呢?沃森的問題從他口中塞滿的被嚼得粘乎乎的披薩殘渣、肉腸碎塊和口水的微弱縫隙間傳出來,盧裏亞聽後的回答卻隻是沉默。在導師長久的沉默中,沃森兀自又埋頭吃下了整整三張披薩。1953年,沃森和克裏克的隻有1000字和一副插圖的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短文在英國《Nature》雜誌發表。宇宙間最神秘的謎,生命的本質,被揭開了。文章發表後,沃森第一次來到法國的香波爾城堡,親眼看到了達·芬奇雙螺旋,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沃森再一次想到了愛情。回到劍橋,在沃森後來那本著名的幾乎沒有一個當事者認為是真實的回憶錄《雙螺旋》中,他寫到:回到劍橋他十分傷感,因為他發現自己老了,對那些劍橋的女孩子再也沒有吸引力了,那年他都25歲了。 )1519年,達·芬奇病逝,葬於昂布瓦斯城堡(Château d'Amboise)的聖·於貝爾小教堂(the Chapel of Saint-Hubert)。)而1516年,達·芬奇來到了吉奧亢多家族的城堡。喬宮多在世時,達·芬奇不敢接受她的愛,但現在,他來看她了。於是,達·芬奇叫開了吉奧亢多家的門。

那麽,喬宮多自殺後,吉奧亢多怎麽樣呢?

喬宮多一共為吉奧亢多生下了五個孩子,除一個幼年夭折外,其他四人均長大成人。“但達·芬奇,一直不知道的一個秘密是,”羅馬第一大學的艾麗莎貝塔·法洛普奧(Elisabetta Falloppius)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繪製《蒙娜麗莎》時,喬宮多又懷孕了。後世一直有學者懷疑,那個坐在《蒙娜麗莎》麵前的女人,懷孕了。當年,在剛剛涉足達·芬奇的研究時,艾麗莎貝塔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直覺立刻相信了這一說法。並在後來的研究中做了艱難的探索。她查閱了所有吉奧亢多的資料,沒有找到任何關於喬宮多在自殺時懷孕的記錄。但意想不到的是,在研究過程中,她意外發現自己的祖輩,當時的法洛普奧是吉奧亢多最知心的朋友。然後,艾麗莎貝塔開始查閱自己家族的文獻記錄,果然,可以說是不出意料之外,但仍給她帶來意外的驚喜,艾麗莎貝塔在法洛普奧的一本日記裏找到了一段記載,吉奧亢多曾痛苦地告訴他,喬宮多走時肚子裏還帶著一個孩子。當法洛普奧詢問喬宮多自殺原因時,吉奧亢多沒有回答。法洛普奧寫到,當時的場麵尷尬極了。他後悔問這個讓好友深深痛苦的問題。雖然之後,他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但他對此仍然一直深深好奇。因為,喬宮多平日與吉奧亢多恩愛,生活和諧美滿,而且喬宮多夫人氣質端詳,舉止優雅,所以,她的自殺對於法洛普奧而言極其神秘。法洛普奧家族的文獻之所以得以保留下來,全虧了法洛普奧的兒子加布利爾·法洛普奧(Gabriel Falloppius 1523-1562)。加布利爾是意大利著名的解剖學家。(注30:輸卵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法洛普奧管,the Fallopian tubes。)於是,艾麗莎貝塔終於找到答案了,她以為自己終於找到答案了(艾麗莎貝塔向記者苦笑著說):正是因為喬宮多當時懷孕了,所以,才在她的臉上能浮現出,如此令人神往而又迷惑的平靜的微笑,不知不覺中驚鴻一瞥般的永恒的微笑。但現在看來,實際情況遠比這複雜。艾麗莎貝塔因為這一發現而在學界建立了聲望,但在采訪中她向記者表示因為達·芬奇新的筆記的發現,現在一切都要重新考慮了。

現在已經很難說清楚,這個孩子究竟是達·芬奇的,還是吉奧亢多的。可能連喬宮多夫人本人也無法弄清楚這個問題。這對於她而言,一定是一種難以承受的折磨。也許,它就是在被達·芬奇拋棄後壓垮喬宮多夫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也許,吉奧亢多在一開始就對達·芬奇和自己妻子之間發生的一切都清清楚楚。沒有任何記錄顯示,吉奧亢多在達·芬奇創作《蒙娜麗莎》期間,與喬宮多發生過嚴重爭執。喬宮多在意亂情迷時頻頻外出與達·芬奇幽會,吉奧亢多一定是有所察覺的。但喬宮多死後吉奧亢多把她下葬在了吉奧亢多家族的墓地。他一直深愛著這個比他小整整20歲的美麗的妻子。喬宮多死後,吉奧亢多終身沒有再娶。毫無疑問,在愛妻亡故後, 他是忌恨達·芬奇的。因為,根據達·芬奇的筆記,在喬宮多辭世後,吉奧亢多再也沒有出售或贈予給達·芬奇任何絲綢的被褥或布匹,這令達·芬奇痛苦萬分。因為,這個奇怪的天才的另一個怪僻嗜好,就是對於絲綢的極端迷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絲綢不僅昂貴而且稀少。佛羅倫薩及周邊廣闊的範圍內,絲綢貿易被吉奧亢多壟斷了。這令達·芬奇在他的筆記中對商品經濟、市場、貿易和壟斷做出了大量的討論,許多內容和很久以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那本被譽為經濟學“聖經”的《富國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幾乎完全相同,這的確令達·芬奇的崇拜者欣喜若狂,因為,在既往的筆記中,達·芬奇從未對經濟學表示出過任何興趣。

然而,誰也不知道,在這場戀情中,喬宮多的內心是怎麽樣的?

曆史上對於這個女人的記載少之又少。現在,我們隻能推測在遇到達·芬奇以前,喬宮多一直也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夫妻兩人和孩子們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但是否真的如此,誰也無法肯定。可能就連當年的法洛普奧也無法肯定。)隻是當她第一次遇到達·芬奇之後,一切就都改變了。她像一隻在直衝急下的激流中,完全失去控製的小舟,在瘋狂的情欲中燃燒迅速走向毀滅。在喬宮多吞毒自盡時,臉上是否還保持著蒙娜麗莎般的微笑,亦或是在深深的悔恨中和這個世界訣別?誰也不知道。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人知道了。

再次見麵,吉奧亢多原諒了達·芬奇。不僅為他開放了自己家族的墓地,而且,還在達·芬奇臨要離開佛羅倫薩的時候,贈送給他一套真絲被褥。那床被褥的絲綢麵料來自於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國度-中國, 泛著柔和的有如月暈般的光澤,透出清新的碧蟬一樣淡綠的顏色和神秘的異國的芬芳。達·芬奇在筆記中記載,那天他抱著這床被子徹夜難眠,最後老淚縱橫,感覺可以就這樣地死去了,可就在這時太陽卻再一次從亞平寧半島的東方升起,老人於是抱著他的絲綢被褥踏上了前往法國的旅程。最後,果然客死他鄉。下葬時,達·芬奇終於幸福地鋪蓋著這床來自中國的絲綢被褥長眠地下。他已經徹底從對喬宮多的思念和悔恨中解脫了。

吉奧亢多原諒達·芬奇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那時兩個人都老了。對於兩個已經走到生命盡頭的風燭殘年的老人而言,愛與恨還有多少意義呢?但也許是因為,吉奧亢多一直都是理解達·芬奇的。他曾經告訴過法洛普奧,達·芬奇一生都被某些可怕的東西困擾著。當法洛普奧問他是什麽東西時,吉奧亢多再一次陷入長時間的沉默。但最後說,如果沒有這些,那麽他就不再是達·芬奇了。吉奧亢多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一生中曾經資助過很多佛羅倫薩周圍的藝術家。當年,他聘請達·芬奇為愛妻作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幫助達·芬奇。大約在1482年至1498年,米蘭公爵(Duke of Milan)盧多維科·斯福爾紮(Ludovico Sforza )一直聘雇達·芬奇並資助他開設工作室。但1498年,當法國回歸路易十二世統治時,米蘭不戰而降,斯福爾紮家族因此被推翻了。達·芬奇仍在法軍占領的米蘭待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清晨,他發現他製做的那座像小山丘高的巨型駿馬雕塑葛蘭·卡麥羅(Gran Cavallo)的粘土模型被法國弓箭手在當靶子練習射箭。(注28:這是達·芬奇來米蘭前,向斯福爾紮保證的要為公爵父親的坐騎製作一個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青銅塑像。)達·芬奇於是與沙萊以及好友盧卡·帕西奧利(Luca Pacioli)匆忙離開了米蘭來到曼圖亞。隨後,法國人將巨型塑像的泥土模型摧毀了。而兩個月後,達·芬奇到達威尼斯。(注31:盧卡·帕西奧利,意大利數學家,在意大利各處教授數學和編寫教材,大大影響了後來的數學教學和研究。他在著作中對複式記賬法的記載和研究被認為是會計學的開端,故稱其為“會計學之父” 。1496年帕西奧利在斯福爾紮的宮廷講授數學,在這裏遇到達·芬奇,兩人成了好友並住在同一寢室內。當時的達·芬奇雖然對幾何和比例有著敏銳的直覺,但缺乏數學方麵的知識,帕西奧利就教給他係統的數學和幾何知識。達·芬奇則為帕西奧利的另一部作品《神奇的比例》配上了精確漂亮的插圖。圖9.)在威尼斯,達·芬奇被聘為軍事工程師。隨後,1500年4月終於回到了佛羅倫薩。但到1503年,達·芬奇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情況窘迫。所以,吉奧亢多的聘請簡直是久旱後的甘雨。

筆記裏達·芬奇屢屢表達出對自己無法抑製的好奇心的痛苦。他被這好奇心所捕獲、奴役,無法擺脫。他一天之中所做的所有的事情幾乎都這好奇驅動的,包括他的研究,思考,和性。他對自己變態的性欲的記錄詳盡,可以說是駭人聽聞,令那些達·芬奇專家痛苦不已,有時也讓人哭笑不得。出於對身體的好奇,達·芬奇曾多次在夜晚偷偷扒開剛被掩埋的,他曾在暗室中淫虐過的女人的屍體,當然,那都是一些被隨便埋葬在荒墳堆的生活窘困的妓女或佛羅倫薩街頭的流浪女。他將她們從地下扒出來,抗著這些帶著泥土的新鮮屍體,回到他的暗室,把她們的皮剝開,然後,一層一層的剝出肌肉、筋膜、血管、骨骼,器官,瞪大眼睛,仔細觀察,再準確描繪出來。這導致達·芬奇獲得了遠遠超越他同時代學者對人體解剖學的認識。他是最早發現並描述血液循環的人。而且,曾經有一個女人的肚子裏還懷著嬰兒。達·芬奇將她的子宮剖開,畫下了那幅著名的子宮胎兒的素描(圖10.)。讓專家們哭笑不得的是,在筆記中達·芬奇表示,他一直試圖把腦袋伸進女人的陰道裏探查一番。他曾轉變佛羅倫薩的大街小巷,找到屁部最大的女人、骨盆最寬闊的女人、最肥胖的女人、和個頭最大的女人,最後急眼了甚至連嘴巴最大的女人也找來了,用盡全力要把他的塗滿了抹香鯨的鯨油的腦袋伸進女人們的陰道口裏,但從沒有成功。他隻能扒開她們的陰道口向裏麵好奇地窺視。作為實驗研究胎兒分娩出產道的過程,他曾向女性的陰道裏塞過各種東西,最大的是一隻青蘋果,但塞進去後拿不出來了。第三天的早晨,那個女人的丈夫醒來掀開被子時驚奇地發現了一隻蘋果。他立刻相信這是上帝在向他顯示神跡和人類的原罪。在當天的禮拜中,他把蘋果交給了神父。神父將信將疑地接過蘋果後,聞了聞,立刻相信了他的話。然後,把蘋果傳給眾人。大家默默不語地傳閱蘋果,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接過來後,驚訝地觀看,然後,久久地放在鼻下聞,最後才意味深長地傳給正在注視中等待的下一個人。那天,去教堂的所有的人都感到了在伊甸園的清晨飄蕩的霧靄中隱隱顯現出的奇花異草的身影和令人恐懼的就要發生的原罪的氣息,那就是那個蘋果上的氣息啊!達·芬奇親口說,他曾經賄賂過行刑手,割下了一個健康的女性死刑犯的大腿,品嚐人肉,並且把腿骨磨成粉衝服。這個記述讓好幾位學者嘔吐了。(注32:但是服用人的骨頭粉,甚至木乃伊的粉末,在歐洲曆時悠久,直到18世紀,歐洲還有出售木乃伊粉的廣告。)達·芬奇所有科學上的研究成果,在其生前從來沒有公諸於世,死後又堙沒很長一段時間,所以他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產生過任何影響。後世學者分析認為,這是因為他在當時已經深刻意識到了科學技術過度發展對人類帶來的潛在威脅,但現在從這些筆記中,學者們才懂得,達·芬奇的身體裏有著難以抑製的好奇心,他的性愛也隻是一種研究探尋,和其科學實驗一樣,而他對於自己的這種好奇心又恐懼又痛苦,終其一生深受折磨。

達·芬奇的這種扭曲、變態的性心理,以及折磨他的內心的矛盾與掙紮,可能源於他的天才和童年經曆。達·芬奇無疑是一個曠世天才,可能是人類曆史上最聰明的智者。

比薩大學的安東尼奧(Antonio Gramsci)介紹說:

“達·芬奇出生於1452年的4月15日。‘夜幕降臨三個小時後’在芬奇的托斯卡納小山鎮(the Tuscan hill town of Vinci)阿爾諾河(Arno River)流過的山穀附近,當時這個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的領地。達·芬奇的父親叫瑟·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的法律公證員,十分富有。他的母親卡泰麗娜是農婦。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達·芬奇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的姓,他的全名‘Li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鎮梅瑟·皮耶羅之子——列奧納多’。他名字中的‘ser’隻表明他的父親是一個紳士。

達·芬奇五歲前和母親一起居住在芬奇附近的村鎮,1457年以後他和他的父親、祖父母居住在芬奇小鎮。(注31:芬奇小鎮與喬宮多童年時的家非常近。)他的父親和一個名叫艾伯塔(Albiera)的十六歲女孩結了婚。她喜愛達·芬奇,但死得很早。達·芬奇十二歲時,他的父親又和二十歲的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Lanfredini)結婚,但直到他第四次結婚時才有了合法子嗣。當達·芬奇20歲時,父親又娶了第五位妻子,十六歲的瑪利亞(Novelli Maria)。”

“對於達·芬奇的童年,我們知道的並不多。”安東尼奧說:“可能他即受過一些女性的關愛,也受過一些人的虐待,性騷擾,甚至誘奸。而達·芬奇的這批隱秘筆記中透露了,他曾和父親第五位妻子私通,並讓瑪利亞懷孕。因為那兩年瑟·皮耶羅·達·芬奇一直不在佛羅倫薩,但回來時竟然趕上了瑪利亞的生產。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達·芬奇在筆記中承認他的那幅現存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Annunciation)中的聖母瑪利亞就是以他的繼母瑪利亞為原型,而這個瑪利亞也被神奇地受孕了。達·芬奇沒有記錄,這件是最終是如何了結的。但據艾麗莎貝塔考證,有傳說講,當時瑪利亞堅持說這就是皮耶羅的兒子,是皮耶羅在兩年前臨走時播下的種子,現在結果子啦。皮耶羅聽了先大笑,然後痛苦地仰天呼喚上帝。但瑪利亞卻抱過來那個孩子硬是塞給皮耶羅,讓他自己瞧瞧這孩子有多像他。令皮耶羅困惑的是這孩子的確像他,而且後來還越長越像他,像極了。(注32:《受胎告知》,又名天使報喜,或聖母領報,故事出自《聖經·新約》路加福音,天使告知瑪利亞她將感受聖靈而生下耶穌。圖11.)關於“受胎告知”這一題材,流傳於世的繪畫作品數以百計。這是達·芬奇現存的最早的一幅畫作,以前已經有過很多研究。新發現的筆記不僅搞清楚了瑪麗亞的真實身份,還讓專家了解到達·芬奇就是在畫這幅作品時,對皺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達·芬奇畫過許多幅織物皺褶的專題素描。自此之後,它成為畫家在畫室內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課。但與所有畫家不同的是,達·芬奇並不是在單純地練習如何畫好皺褶,他在研究繪畫皺褶的過程中,已經完全被皺褶迷住了。他在筆記中記下了大量的他的關於皺褶的思考,即深入,有時又玄妙難解,像囈語。他說:“皺褶是獨立的,無中心的,皺褶就是皺褶,皺褶就是為了皺褶,它是自足的,以皺褶為目的,從一個皺褶可以離開一個世界,從一個皺褶也可以進入另一個世界。” 達·芬奇發現,皺褶充滿了矛盾,是不斷地處於一個個矛盾與調和的靜態的轉變之中的動態過程,皺褶具有種種神秘的特性,“它既是內在封閉的,又是外向開放的;既是緊張的,又是鬆弛的;既有壓縮又有爆發;既有痙攣又有舒緩;既興奮,又疲憊;既痛苦,又歡愉;既沉靜,又活潑;既隨意,又拘謹;既包藏,又展露。皺褶包含了高與低,明與暗,內與外,是對力的阻逆與屈從。它既是一種變化,又是一種重複,這一點非常重要,皺褶揭開了變化與重複的秘密。變化就是一種重複,變化產生於重複,在重複中深刻的巨變發生了。” 達·芬奇寫道:“女性的陰唇分布著大量的神秘的皺褶,像是古老的文字。是什麽把光滑幹燥的皮膚折疊成了濕潤複雜的皺褶?如此鮮明的反差。一道分界線,巨變突然降臨。女人是從最隱秘的皺褶裏展開的一塊光潔的肉體,或者,是從華麗的肌膚中蜷縮進身體裏的一堆皺褶?” 令達·芬奇更加驚訝地是在堅硬的頭骨裏的那顆大腦,那是一片白色的可怕的皺褶。“對的,所有的人都在漸漸變成一堆皺褶。大腦就是一堆皺褶。所以,皺褶是一種結構,也是一種內容,皺褶就是夢,是夢境的結構,也是清醒,既是光明,也是黑暗,它既是記憶,也是遺忘,是連接,也是分割。”進而達·芬奇發現:“與記憶相對的,不是遺忘,而是死亡。因此,皺褶就是一道生與死的隱喻,是生與死的界限,而這條界限是連續不斷衍化著的點組成的線,是生與死的轉化。生命始於皺褶,也終於皺褶。從皺褶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皺褶,還看到了某種無形的存在。”在筆記中,達·芬奇近乎迷亂地寫道:“問題不是如何完成一個皺褶,而是如何使之持續不斷,使之穿透極限,走向無限。這是因為皺褶不隻表現所有物質,伴隨層級、速度和不同向量,(山和水、紙、織物、活潑的組織、頭腦),使之成為表現性物質,而且皺褶決定和產生形式,它使之成為一種表現形式。它是點的元素,或無限變化的線,無與倫比的變化的曲線。” 然而,達·芬奇所畫出的皺褶的素描卻一點也沒有他的筆記中瘋狂和混亂的氣息。達·芬奇畫的那些皺褶在靜穆中總流露出一種感人的力量。(注33:而繪畫史上,衣服皺褶的下一次突破要等到200年後的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了。圖12.)在筆記中達·芬奇還意外地談到了中國畫。他說,中國人的畫裏人物的衣服沒有皺褶,像雲一樣的飄逸,但這些笑容奇怪外表謙恭的中國人竟然可怕地醉心於畫石頭的皺褶。他還說中國畫裏的女人的臉上有一種神秘的平靜,中國的女人又一次讓達·芬奇想到中國的絲綢。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達·芬奇在筆記中竟然提到了中國人的房中術,他對此神往之極,他說他想去中國。在筆記裏他提到了中國人真偉大,是一個天才的國度,那裏的男人功能強大,他們一會統治未來的整個宇宙。(注34:達·芬奇是最早談到中國房中術的歐洲人。可能當年馬可·波羅從中國秘密帶回了關於房中術的資料或者僅僅是口頭的傳聞,隻在秘密中小範圍流行。更令人驚訝的是艾麗莎貝爾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達·芬奇竟然具有中國血統。根據艾麗莎貝爾的研究,達·芬奇的祖母是蒙古大軍橫掃歐洲時留下的一名女奴,這名女奴不是蒙古人,而是來自蘇州。)完成了《受胎告知》後,達·芬奇即投師委羅基奧門下學習繪畫。(注35:安德烈·德爾·委羅基奧,是文藝複興早期意大利畫家及最著名的雕刻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紀下半葉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聲名僅次於多納太羅(Donatello,1386 –1466)。達·芬奇和波提切利等著名畫家都是他的學生,據記載在學畫時達·芬奇和波提切利長期同住一室。韋羅基奧對米開朗基羅也有過很大的影響。達·芬奇在作坊學藝時 ,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助委羅基奧繪製《基督受洗》(Battesimo di Cristo)時,雖然隻畫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據說,委羅基奧為此不再作畫,隻專門雕塑了。 )

而一個讓研究者興奮的發現是達·芬奇在筆記中透露了,他在畫吉內佛拉·班其(Ginevrade Benci)的肖像時因病不能前往,而那時吉內佛拉·班其就要結婚,因此他沒有依據本人,而是以他以前給瑪利亞畫的肖像為模版而應付完成的。(天知道吉內佛拉·班其看到自己的肖像會不會暈倒。)吉內佛拉·班其(其實是瑪利亞,或者瑪利亞與吉內佛拉·班其的混合)是出現在達·芬奇畫中的第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她表情令人難以捉摸或者形容,給人一種局促、陰鬱、不穩定的感覺。而這正準確地反應出瑪利亞內心對於和達·芬奇的亂倫關係的不安(圖13.)。

安東尼奧還介紹:在這些達·芬奇的筆記中他曾記錄了一次童年的經曆。有一次,小達·芬奇在山裏探索時發現了一個洞穴,他害怕裏麵會藏有怪獸,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最後還是進去究竟了一探。安東尼奧說:

“這個洞就可以看成是達·芬奇的內心世界,這次探險就是他的一生。”

當然,對於這些深深摯愛達·芬奇的達·芬奇學者而言,最大的打擊還不隻是上述這些發現。在達·芬奇的筆記中記錄了許多他發明的各種機械裝置。過去學者們對這些裝置做了長時間的詳盡研究,認為達·芬奇發明了直升飛機,滑翔翼,機關槍,子母彈,降落傘,機械計算機,機器人和潛水艇……。而現在,這些學者才知道,這些裝置有些的確是達·芬奇的科學研究成果,但也有一些不過是達·芬奇白天在他的筆記中故弄玄虛地胡說八道。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其實是達·芬奇設計的性器具。達·芬奇沉迷於思考、設計性器具,以增強性快感,達到極度的高潮。當然有些純粹是為了做愛時開心,比如,那挺所謂的世界上第一挺機關槍,其實是世界上第一台可以震動的女性自慰器。在他暗室的夜晚裏,達·芬奇一次又一次操縱著機槍扣下了扳機。有一些設計直到今天,仍難以實現,比如那個可以做愛的男性機器人。而直升飛機更是可笑。過去,專家們長期研究了這架直升機的設計圖,認為它是人類最早的概念飛機。但困惑於它實際上無法飛行,因為當螺旋槳旋轉時會帶動機身旋轉。為什麽在達·芬奇的設計裏會出現這種明顯的愚蠢的錯誤呢?的確,它無法飛行。因為,那根本不是一架直升機,而是一座性愛小屋。機身的旋轉正是達·芬奇的設計。他設計的是一座吊在半空,由螺旋槳帶動徐徐旋轉的小屋,他在裏麵和他的女人們在天旋地轉中做愛。有些不能經受這種旋轉的女人則會一邊和他做愛一邊不時地嘔吐。達·芬奇甚至曾計劃過把它吊在比薩斜塔上,但並沒有付諸行動。滑翔翼倒是真的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在天空滑翔的滑翔翼(圖14.)。達·芬奇曾長期觀察鳥類的飛行,幻想著能像鳥兒一樣在空中做愛。但是沒有女人敢嚐試他的滑翔翼。在筆記中達·芬奇記載,當他試圖強行把女人們綁在滑翔翼上時,有三個女人昏厥了,兩個小便失禁,所有的都癱在地上無法助跑。結果,老頭兒隻能丟下那些被綁著大翅膀癱在地上的女人,自己背起他的滑翔翼,在塞提涅亞諾的山崗上,幾步助跑,縱身一躍,然後孤獨地盤旋在亞平寧半島的天空中。

最令人驚駭的是潛水艇的設計(圖15.)。它是一個結構複雜的密封艙,付艙內有一個加熱係統,過去專家以為它是潛水艇的動力裝置,達·芬奇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發動機。但實際上,達·芬奇隻是想用它製造出一種土耳其桑拿室式的濕熱環境。潛水艇內空間狹小,兩個人在裏麵做愛時,會感到十分壓抑、難受。達·芬奇發現這更有助於放大高潮來臨的強度。當加熱艙開始工作後,潛水艇裏就變得悶熱、潮濕,很快兩個人就大汗淋漓,像兩個水人,他們赤裸的肉體被四壁壓迫到一起,彼此身上小溪般流淌的鹹腥的汗水,就不斷流進對方的嘴裏。密閉艙內氧氣缺乏,在做愛時會使人因逐漸缺氧而意識恍惚,有時會出現幻覺,高潮真的來到時,就產生了一種類似吸毒的極度快感。安東尼·埃斯波西托(Anthony Esposito) 教授說:達·芬奇創造了一個危險的極限空間。不過為了防止窒息,達·芬奇還是在艙內還設計了兩個通氣管,咬住後就可以吸進一口外麵清爽的空氣了。據達·芬奇記載,那些女人們從潛水艙裏出來時,都明顯的瘦了,而且,精神煥發,神色滿足。她們更迷人了。

“顯然,達·芬奇患有躁狂抑鬱精神病(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恩裏科·貝林格(Enrico Berlinguer)是米蘭大學專門研究藝術家的精神狀態的專家。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躁狂抑鬱精神病是一種以情感的異常高漲或低落為特征的精神障礙性疾病,兼有躁狂狀態和抑鬱狀態兩種主要表現,可在同一病人間歇交替反複發作,也可以一種狀態為主反複發作。在精神病領域內,正常與異常往往並不存在絕對的區別。而天才就是一種罕見的有別於常人的精神狀態。所以,幾乎所有的天才都是某種精神病患者。躁狂抑鬱型的天才,在創造力的巔峰時期都很少睡眠。”恩裏科以牛頓為例,向記者解釋:“牛頓的秘書記錄,到秋天的時候,牛頓的創造力會達到巔峰:‘他很少在兩三點鍾之前上床睡覺,有的時候,他五六點鍾才睡覺……不管是晚上還是白天,他都激情似火,幾乎不會熄滅,他做實驗的時候,極為精確、嚴格、精密……使我認為他的目標是某種超越人類藝術和生計的東西。’躁狂還使得牛頓不知饑餓,沒有耐心坐下來吃一頓飯。但一旦離開實驗室,牛頓就變得狂躁易怒。如果在這時遇到牛頓就算你倒黴,簡直就像遇到了魔鬼。牛頓心胸狹窄,並且心狠好鬥。不論在科學中還是在生活中總是試圖將對手置於死地。(注36: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 )生前遺留下了1896冊藏書,一些小冊子和筆記本。藏書中許多是希臘文和拉丁文,幾乎沒有一本與文學藝術相關。他曾對他的老師說:詩歌是一種巧妙的廢話。藏書中有許多關於異國旅行的書。生活中的牛頓,是一個脾氣古怪,小心眼,偏狹,心狠手辣的人。他重名好利,貪婪又極為吝嗇。牛頓一生生活簡樸,缺乏審美情趣。家裏唯一的裝飾隻有一座象牙雕塑。那是他本人的頭像,而且價值昂貴也是艾薩克喜歡它的一個重要原因。牛頓不喜歡繪畫。從來沒有人說過他喜歡音樂,包括他自己。貪財的牛頓熱衷股票投機。據說,牛頓死時床下有一隻盒子,裏麵裝滿了金子。牛頓一生最主要的職業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位巫師。一生研究如何把石頭煉成金子的煉金術術士。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鑽研煉金術上。在他死時的床頭有另一個箱子,裏麵不是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而全部是牛頓的煉金術筆記,和一本15世紀由一位叫帕拉塞爾蘇斯寫的奇書《天文學大全》。這些手稿和這本奇書他常年攜帶,生前從未示人。1970年代,在牛頓的頭發中檢測出超出正常50多倍的水銀含量。汞中毒可能是牛頓晚年行為更加怪異難以理解的原因,這最有可能是因為他常年忘我從事煉金術的結果。恩裏科向記者列出了一個長長的單子:牛頓為人凶狠好鬥,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凡·高發病時嚇跑了畫家高更,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沉浸於賭博,豪賭中輸光了全部家當,負債累累,但仍不能自拔;法國詩人魏爾倫經常毆打妻子,甚至咬下了她臉上的肉生吞了下去;十六世紀與達·芬奇同在佛羅倫薩的意大利詩人塔索,曾因精神失常,被囚於瘋人院長達七年之久;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從 36 歲開始發生精神錯亂;德國作曲家舒曼,長期患有精神疾病,曾自殺未遂, 46 歲死於精神病院; 法國作家莫泊桑, 43 歲時精神病發作,死於精神病院;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被精神疾病折磨,最後吞槍自殺;英國作家伍爾芙,患有精神疾病, 59 歲時投河自盡,跳河時兜裏裝滿了石子;而特拉克爾死在精神病院時年僅27歲,生前隻出版過兩本詩集,第二本他尚未能親眼見到;西爾維婭·普拉斯,精神分裂,宣稱每十年就自殺一次,但31歲時就成功了;艾米莉·狄金森,也是精神病,一生關在自己像封墳墓一樣的家裏,受著疾病和死亡的困擾,她的詩中提到過很多死亡的方法“釘死、淹死、絞死、憋死、凍死、因早產而死、槍擊、刀割、以及砍頭”;巴列霍在默默無聞中餓死在巴黎;帕斯卡在浴缸裏割腕,憂鬱症;同樣患憂鬱症在浴缸裏割腕的還有美國著名攝影師,黛安·阿勃絲;詩人哈特·克蘭32歲投海自盡,腦袋被螺旋槳打爛;約翰·貝裏曼,51歲時跳橋死了;安妮·塞克斯頓也自殺了;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一度患有抑鬱症;曆史上另一位最著名的瘋子、德國哲學家尼采,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在精神病院中度過;而尼采曾經非常欣賞,後來又與之反目的他的崇拜者德國作曲家瓦格納,曾一度陷入精神崩潰;西班牙畫家戈雅,參加過多次街頭鬥毆,患有抑鬱症;美國詩人羅伯特·洛威爾,有嚴重的躁狂傾向,在精神病院裏待過;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曾因焦慮症入院治療達 18 個月;法國詩人繆賽,時常想要自殺,慣於發狂並受幻覺困擾;曾經是繆賽情人的法國小說家喬治·桑,患有精神紊亂症狀,一度想要自殺;美國作家愛倫坡,曾因醉酒而入獄,曾因過量服用鴉片而試圖自殺, 40 歲時猝死街頭;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曾一度精神失常;法國詩人魏爾倫,有嚴重的躁狂傾向,曾因毆打母親而入獄,還槍擊過他的情人蘭波; 貝多芬,躁鬱症;米開朗琪羅,自閉症;狄更斯,抑鬱症;達爾文,場所恐懼症;丘吉爾,躁鬱症;庫爾特·哥德爾,被迫型妄想症;梵·高,間歇性精神分裂;列夫·托爾斯泰,抑鬱症;而牛頓,涉及到幾乎所有的精神病。

“我們一直以為,達·芬奇是一個例外,但這些筆記的出現終於使我們明白,達·芬奇也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而且更加可怕。現在好了。沒有例外了。”

恩裏科分析,達·芬奇的精神病可能與他超強的對於光線的敏感有關。或者這種能力是他的疾病的原因之一;或者,是其結果。恩裏科不無解嘲地說:上帝本來把人類設計得平庸而快樂。但出現了一些天才的突變。痛苦不是生活的結果,是思考的結果,是天才為其與眾不同所付出的代價。達·芬奇對於光線的敏感是無與倫比的。這使他能熟練運用許多技法,比如“明暗法”(Chiaroscuro),即畫麵中光線與陰影的對比,是達·芬奇全部作品中的主要特點。他的作品往往把明亮的主體置於巧妙安排的陰暗背景下,產生一種神秘的質感和深度。他特別重視麵部的陰影,借助了“暈塗法”(sfumato)讓色域漸次溶合,其手法的圓熟洗煉,使人幾乎難以察覺有任何線條摻雜其中。他對光線和氛圍的喜愛,尤其見之於他的女性肖像畫中。他畫出明亮的光線和清晰的輪廓,隨後使背景的陰影逐漸沒入肖像的頭部,從而把人物和背景聯係在一起。在一些肖像畫中,如《聖母、聖嬰和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蒙娜麗莎》(Mona Lisa)及《抱銀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等,都可以看到這一技法。(圖16。)而暈塗法在《蒙娜麗莎》中達到了極限。(注37:2012年,法國科學家運用X光分析,證明達·芬奇用暈塗法,在整幅畫中融合了共40層超薄油彩,而且達·芬奇可能先把油彩塗在手指,再一點一點抹在畫板上。40層超薄油彩每層厚度僅2微米(頭發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顏料組成,營造出蒙娜麗莎嘴角模糊和陰影的效果,令人隱約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細看時笑容就消失了。帶領研究小組的沃爾特(Walter Kohn)表示,纖薄油彩是畫作引人入勝的關鍵。能使用如此纖薄的油彩,證明達·芬奇功力極深厚。同時,由於每層顏料都要很久才能風幹,因此作畫需要漫長的時間。)但現在當這些曾經如此熟悉達·芬奇的每一部作品的每一個細節的專家們重新審視達·芬奇的畫作時卻產生了一種陌生的感覺,感到一種陰森的氣息,包括著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每一個達·芬奇所畫出的微笑。

恩裏科說:在達·芬奇的晚年,他的精神病症狀明顯加重,這從他筆記的最後的素描中即可看出來,無論是新發現的夜晚的筆記,還是以往白天的筆記。在這一時期,達·芬奇思考中國繪畫中的石頭布滿皺褶的意義,他自認為發現了這個神秘的東方民族的深刻智慧,但他在筆記中寫到,他已經無法去那裏看看中國的石頭了,而那裏還有絲綢的被子呢啊……寫到這裏達·芬奇已經寫不下去了。他由此開始發現:“宇宙中的皺褶是無處不在的。人類、動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不過是在某種神秘無形的力的作用下,從虛空中產生出的皺褶。而這些皺褶還在力的作用下,不斷地變化,不停地伸出、抹平。”這樣,他開始持續思考世界將如何終結的問題。在達·芬奇生命的最後階段,他畫下了大量的令人恐怖的素描,地震、山洪、火山爆發,或者世界毀滅在一股誰也不知道的濃濃的奇形怪狀的黑煙之中(圖17、18、19、20.)。“如果,你把這些素描與《蒙娜麗莎》放在一起,這將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對比。”但到了法國,在給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設計完雙螺旋梯子後,達·芬奇就停止了他寫了一生的筆記。“所以,我們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後這些日子裏,達·芬奇是處於一種什麽樣的精神狀態。但是,他最後的雙螺旋素描,同時出現在了他的白天和夜晚的兩種筆記中,卻顯示出一種異常的寧靜。這簡直讓人無法理解!每一個精神病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都是最痛苦最混亂的。但達·芬奇這時似乎突然進入了一個神秘的平靜的世界。這是為什麽?” 恩裏科向著麵前的空氣發問,然後,自答道:

“我們不知道。”

說完,恩裏科陷入了沉默。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達·芬奇因中風已經行動不便。臨終前,紅衣主教路易·德·阿拉貢和他的秘書安東尼奧·德·貝雅迪斯造訪了萊昂納多。達·芬奇艱難地捧著主教大人襯在紅袍子裏的那隻白皙的手,顫抖著親吻了,然後向主教大人做了最後的懺悔,並把他的解剖素描的一部分交給了阿拉貢。後來貝雅迪斯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萊昂納多已經構建了一個特殊的解剖學圖譜,展示四肢、肌肉、神經、血管、關節、內髒等,使人可以想像男人和女人的內部結構特征。但這項工作並沒有完成。他的筆記華麗怪誕,被撥了皮的人體和胎兒,做著性交姿勢的男人女人。圖案周圍記滿了筆記。注視這些素描,能讓你滲入達·芬奇的靈魂深處。不,是這時達·芬奇那可怕的靈魂就滲入進了你的身體裏,並控製了你。” 貝雅迪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睡眠不好,惡魔頻頻。這樣在達·芬奇去世後,他的解剖學素描一部分就保存在了梵蒂岡,從未公布於世。17世紀這部分解剖學素描被英王查爾斯二世購買,並一直由英國皇家收藏。貝雅迪斯記錄道:在臨終前,達·芬奇不無心酸地告訴主教大人:“我一生從未完成過一項工作。”但造物主給他的時間已經沒有了。1519年,達·芬奇客死他鄉。終年67歲。他的學生弗朗西斯·穆埃基說:造物主再也無力造出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然而,也就是這個弗朗西斯·穆埃基,他因為對達·芬奇解剖學素描的恐懼,把達·芬奇給他的剩餘部分的解剖學素描全部銷毀了。(達·芬奇的夜晚筆記由他自己在臨終前封存,送回了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直到20世紀,一個由醫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才在英國研究了達·芬奇的解剖學素描。所有的專家都被震驚。達·芬奇人體素描圖的精確度與現代任何教科書中繪製的圖像不相上下。達·芬奇繪製的脊柱素描據信是曆史上第一次對脊柱進行的準確描述。達·芬奇精準地描繪了脊骨的曲度和傾斜度以及脊椎骨之間的結構。僅憑這一幅素描已足以奠定他在解剖學曆史上的地位。達·芬奇的人體解剖素描領先他所處的時代300年,精確度甚至超過19世紀的《格雷解剖學》。可惜,他對於人類解剖學沒有一點實質性的促進。達·芬奇是人類中的一個異類,他身處繁華鬧市,卻遠離人群,甚至遠離我們的地球,他始終活在他自己的空間裏他的筆記中。但又一次令沒有見過他的隱秘筆記的專家們苦思不解的是達·芬奇的一張女性外陰的素描。在那張素描裏達·芬奇似乎內心慌張,心煩意亂,竟潦草完事。他把女陰粗糙地畫成了兩腿間的一個黑洞。想到他其他的解剖素描是何等的精確細致,優美而從容,這讓專家們無法理解。而且,他們還發現達·芬奇對於子宮的記錄也出現了錯誤。(圖21、22、23.)

恩裏科介紹: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是哺乳動物機體內晝夜節律的起搏器或生物鍾,其調節著每天的睡眠覺醒周期、代謝過程、激素釋放、核心體溫、食欲及身體其他生理活動的節律。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視交叉上核產生略長於24 小時的晝夜節律。視交叉上核自身的節律性主要受光信息影響。視網膜節細胞軸突構成的視網膜下丘腦束(Retinohypothalamic tract)(注38:從眼球至視交叉上核。)是外界光信息進入視交叉上核的主要途徑。通過多突觸連接,視交叉上核有效抑製上交感神經節(給予鬆果體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刺激)的活性,此環路使光線抑製鬆果體分泌及釋放褪黑素(Melatonin)。正常人,褪黑素在睡眠開始前2小時,夜間核心體溫剛開始下降前開始分泌,血漿皮質醇(Cortisol)的濃度在傍晚達到最低點,在清晨醒來不久達到最高點。褪黑素也通過與褪黑素1型(MT1)和褪黑素2型(MT2)受體作用於視交叉上核神經元。這樣,環境的光暗循環持續不斷地影響視交叉上核,使之將機體的所有功能和行為與外界光暗交替同步。除MT1、 MT2受體外,源自中縫核的5一羥色胺(5-HT)神經投射通過作用於5-HT受體(5-HT2C受體和其他5-HT受體)調節視交叉上核。恩裏科說:具體的分子機製,現在還不清楚,但5-HT和 NE與躁狂抑鬱精神病的發病有著密切關係。而達·芬奇的精神病肯定和他對光的超常的敏感有關。可惜,我們再也沒有第二個達·芬奇了。他的疾病的真正機製可能永遠也無法弄清了。(注39:在委羅基奧的畫室,達·芬奇研究了雞蛋明暗變化的關係,創造了自己的明暗漸進畫法(Chiaroscuro)。這種方法始於意大利文藝複興(renaissance)初期的喬托,但達·芬奇讓它變成夢幻,光如絲綢般潤滑地沿物體表麵變化無法觀察出其分界,連續地從光明沒入黑暗。喬爾喬·瓦薩裏(Giorgio Vasari)說:明暗漸進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隻是達·芬奇的畫麵明暗漸進太過於平滑,雖然技藝高超,但有時看起來就一個個雞蛋懸浮在畫麵中。當達·芬奇成名後,波提切利看到他的明暗漸進法的繪畫大為震驚,這才知道這個小他7歲,曾經和他同床共枕的狡黠的小師弟,竟然背著他畫了那麽多的雞蛋,波提切利氣憤至極。以至於從此在繪畫中放棄了對光線的刻畫轉而致力於強調線條的飄逸和動感。在他的自畫像中他還故意把臉畫黑,放棄明暗的對比,這在當時是十分不同尋常的。而且,在其名作《春》和《維納斯的誕生》中,波提切利都對達·芬奇進行了諷刺。比如,波提切利將維納斯畫成誕生於一個毫不光滑的有皺折的蛋,隻是後來一直被誤認為那是一隻貝殼了。同樣,與達·芬奇強調人體解剖相左,波提切利放棄了解剖學。波提切利所繪的女性追求一種傷感的柔美。他將人體變形,在他的筆下,女性的裸體被拉長,縮窄的肩膀、臀部以及偏小的胸部。波提切利的女人沒有肌肉,柔美如水。而且,是色情的。他畫的是他想像中的女人。就這樣他被自己的小師弟逼迫,從達·芬奇追求的客觀真實轉向了主觀真實,成為了現代繪畫最遙遠的先驅。波提切利的畫還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在著名的《春》中,集中了美人,花朵,風,和皺褶。整個畫麵像是一個謎。波提切利的女人們是春天夜晚的一個個輕盈的夢。據說,當波提切利完成了《維納斯的誕生》之後,他的學生們隻把它當成春宮畫,一遍一遍地臨摹維納斯的裸體。而同一時期佛羅倫薩的另一位文藝複興的巨匠米開朗琪羅的女人們,顯然都分泌了過多的雄性激素,她們至少擁有4個睾丸並且天天泡健身房。隻有達·芬奇的麗達是真正寫實的女性的身體,她成為了之後很長時間裏,西方繪畫中女性裸體的標準,直到繪畫由古典進入了現代,波提切利和米開朗琪羅的變了形的女人才重新複活。並且,發育過程越來越令人難以琢磨,真不知道這些畫家是怎麽想的。但是,當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注意到了達·芬奇畫麵中的雞蛋時,卻頓悟了他自己苦苦思索許多年的繪畫之道。他告訴貝納爾(Paul Albert Besnard)“要視自然為雞蛋,球形的雞蛋、圓錐形的雞蛋、圓柱形的雞蛋,方形的雞蛋、三角形的雞蛋”。這個生性害羞的的老處男於是躲在外省埃克斯家中的畫室裏,沒有畫雞蛋而是嚴肅地沒完沒了地一遍又一遍地羞答答地畫起了充滿了性幻想的色情的蘋果。 據說,他的畫室長年擺放著蘋果,直到爛掉。老處男塞尚是達·芬奇之後又一個在處理女性裸體時遇到巨大困難的大師。畢加索曾說:他是我們的父親。那達·芬奇就是畢加索的爺爺了。這個來自西班牙安達魯西亞馬拉加市有著一個荒唐的全名,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裏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林尼達德·魯伊斯·畢加索(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的畢加索,小個子,大眼睛,在畫色情畫時,倒精力旺盛,他的色情畫熱情高漲,而且很多淫穢不堪。他說:藝術可以僅僅是色情的。

圖24、25、26、27、28.)

現在,通過這些筆記可以肯定了,有兩個達·芬奇,一個光明的達·芬奇,像太陽一個耀眼;一個黑暗的達·芬奇,是黑夜最深處的魔鬼。恩裏科說: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不僅需要光,還需要感受到光。即使是細菌也有特定的蛋白質來感受光。在大腸杆菌(E. coli)裏,有一個e-Fuc基因,它表達的蛋白質是一個轉錄因子,可以調節一係列把基因的表達。e-Fuc上有一個感光基團,光線照射後它就被激活開始工作。這個最古老的基因在生命進化過程中,一直保留下來了,並且衍生出一係列的基因a、b、c、d、e、f、j-Fuc,形成了一個大家族。它們的功能都是感受光明或黑暗,調節生物的日夜節律,而且還參與調節多器官的發育和功能活動,其中包括大腦和性腺。人類在夜間性激素分泌旺盛就是由c-Fuc決定的。如果長期生活在陽光之下,那人就會慢慢變得性欲淡薄。在前蘇聯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赤身裸體的青年男女長期關在強光照射下的環境裏,允許他們隨意交配。但隨著照射時間的延長,他們之間的性活動越來越少。他們在陽光下變得“高尚”了。恩裏科又舉到了蛇和鱷魚的例子。它們都屬於古老的脊椎動物,隻能用嗅覺和觸覺來感知外界世界。蛇會不斷吐出信子,它就是在用信子,探測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將信號傳到大腦的嗅葉,通過氣味了解環境,獲得食物,逃離危險,尋找交配對象。蛇和鱷魚也有眼睛,但它們的眼睛看不見任何東西,隻能感受到明暗。可為什麽生命需要感知明暗呢?那是生命在感受時間啊!白天、夜晚,天才、魔鬼,而這一切都與時間有關,這又回到了那個令人費勁的古老問題:什麽是時間?恩裏科兩眼迷茫:

“愛因斯坦說:

‘時間存在的惟一意義就是不使所有事件同時發生。’”

是的,在達·芬奇生命的最後他進入了一段奇異的平靜時光。在他最早期的筆記中,達·芬奇記錄了一件發生在他16歲那年的事情。一個老人給他看了一塊石頭,石頭裏竟然有一副魚的骨骼。老人告訴他:在太古時,世界是一片海。海中遊弋著象山一樣的水中巨獸,他們是世界的主宰。後來,許多水凝集成石頭,巨獸也都濃縮進了石頭裏。而現在,世界已從海洋的世紀,進入到了大地的世紀。人成為世界的主宰。人比巨獸要小很多,但更聰明,也更邪惡。可是人也不會永久。人就要像巨獸一樣,濃縮進灰塵。那時,世界就進入了天空的時代。在天空的時代裏,世界充滿灰塵,主宰者是蚊子。世界會越來越輕。蚊子又要比人小很多,聰明很多,但並不邪惡,隻是最後,連灰塵和蚊子也要消失,世界就變成了空的時代。那是完全的虛空,連空間和時間也沒有了。達·芬奇聽到這些後,對那些海洋的巨獸,感到無比震驚。他想像著它們龐大、威嚴、恢宏萬鈞的氣勢。回到家後,在許許多多的夢境中,他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水中巨獸。但他從沒有想把它們畫出來。他知道,這些水中巨獸是他的神奇畫筆所永遠也無法畫出的。他最了解繪畫,也最懂得繪畫的局限。關於巨獸的任何一筆,都會瞬間毀掉它們。在他21歲那年,達·芬奇拿起筆,寫下了第一個描述巨獸的句子:

“啊,有多少次你被看到在洶湧海洋中沉浮,你長滿毛刺的黑背像大山一樣突兀,你儀態沉穩而端莊!”

之後,在其一生的筆記中,達·芬奇一共將這個句子,修改了152次,試圖用語言精確描述出心中的這隻巨獸。 直到1519年,在他臨終的那一年,達·芬奇在筆記的最後一頁,終於找到了這個句子。他說,“世界永遠是海洋的時代,亙古久遠的世間萬物,一直漂浮在時光之海中,他們柔軟、透明得像水母,連石頭、人,也是透明的,在時光之波裏,像衣服一樣卷曲、舒展。什麽都沒有產生過,什麽都已經產生了;什麽也都沒有消亡過,什麽都已經消亡了。那些水中的巨獸,世界永遠的主宰。所有的事件在一瞬間都已經發生、已經存在、已經消失。”接著,他寫出了這個達·芬奇筆記中最後的一個句子:

“啊,有多少次你被看到在洶湧海洋中沉浮,你像大山一樣突兀,擊敗並且駕馭了巨浪,你長滿毛刺的黑背犁開了海水,儀態沉穩而端莊! ”

隨著研究的進展,這些平日裏侃侃而談的專家們的話語越來越少,最後幾乎停止了相互間的交流,內心深處都充滿了痛苦,不約而同地有一種毀滅的感覺。因為他們都視達·芬奇為信仰,以他為自己終身的事業。埃斯波西托教授告訴記者,研究結束後,那些筆記裏的內容,仍然日日夜夜縈繞在他的腦子裏,折磨著他。他坦承:那些邪惡的文字和草圖,對他有著一種難以抵禦的吸引力。他甚至親手造出了一隻潛水艇。當記者問他是否嚐試過時,埃斯波西托教授並沒有回答,而是拿過來手邊的一部他寫的達·芬奇專著,翻開,尋找到一頁,然後給記者讀了起來。那是這位名聲卓著的達·芬奇研究者所作出的自以為是的想像,他想像著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智者在思考人類的飛行:

“在人類對於飛行的想像力還僅限於將天使的後背粘上一對小翅膀時,達·芬奇已經站在塞提涅亞諾的山崗上沉思如何讓人類真正地飛起來。他想像著自己設計的飛行機器第一次試飛時的景象:巨鳥的首次飛行將會從塞提涅亞諾山的背麵開始,它的光輝將照亮天地萬物,盛名遠揚,榮耀永駐。這無疑是達·芬奇超越他所在時代的一個證明。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達·芬奇代表著人類的尊嚴,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征,懷著極遠大的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人世間的美,度量世界的廣大,解釋自然的奧秘,他以他那些在當時甚至現在看來都不切實際的設計向時間證明:人類並非鼠目寸光、隻懂得食色性也的庸常之物,他們有美妙絕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他們的思想有時是可以超越肉身與現實的桎梏而自由地飛翔的。”

埃斯波西托,Esposito,意大利語的意思是(因為被父母遺棄而)暴露(在街頭)的。當這個現在孤單地站立在十字街頭的棄兒讀完了這一段文字後,就合上了書本,向著記者痛苦而解嘲地一笑,然後,平靜地說:

“現在看來,我寫的這些文章,純屬意淫式的扯淡。”

“它們毫無意義。”

“但這就是我的一生。”

……

 

鴉片小史(末)

在吸食鴉片的方法傳入中國前,罌粟無論是藥用還是食用在中國都是節製和比較理性的。罌粟殼有一定的成癮性,但恐怕並不比煙草、酒和辣椒更嚴重,它也沒有引起嚴重的健康危害或引發社會的危機。客觀來說,中醫理論雖然充滿了荒謬的原始的思維,但在數千年的實踐中還是有相當療效的,它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實用主義的智慧。相比之下,西方的傳統醫學就簡直荒謬到瘋狂的地步。例如同樣是放血,中醫放血主要是在穴位上點刺擠血,或者是在皮膚點刺後加拔罐負壓吸引,因此出血量是極為有限的,這種療法至今在中醫臨床仍然被廣泛使用,它對於某些疾病可能是有一定的療效,至少患者會普遍感到身輕氣爽,病痛減輕。然而,西方傳統醫學的放血則相當極端,使用柳葉刀切開靜脈用盆接血,而且常常連續數天反複放血。曆史上有很多病人就是應用這種療法至死的,其中不乏名人。美國的第一位總統華盛頓在卸任後的第三年因冒雪騎馬感受風寒發燒,經過藥物治療後,醫生又給他連續放了兩天血,然後,華盛頓就死了。有人說當時他可能被放了5至9品脫的血,男性的平均血量隻有12品脫,但過去西方的醫學將人體的血容量錯誤的高估了一倍。可憐的華盛頓,他沒有那麽多血,他被錯誤的高估了。據說生前華盛頓是放血療法的熱心的支持者。

而罌粟的使用在西方醫學史上也可謂波瀾吊詭,遠比中國熱鬧的多。

今天在新冠疫情中開創特朗普藥物治療學類似,美國的國父是放血療法的擁庳,而美國的開國元勳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則曾向美國的母親們推薦哄寶寶入睡的良藥:“一點低度白葡萄酒乳清,稀釋的白蘭地潘趣酒,或是一兩茶勺罌粟糖漿,用來防止持續不停或是偶發的哭泣,直到嬰兒忘記母親的乳房。”直到20世紀初,西方一直普遍使用鴉片糖漿來讓孩子安靜入睡。大人在喂孩子時自己也常常喝上一口。

早在公元前4世紀,希波拉底就談論了罌粟的使用,到公元10世紀,西方醫學的集大成者阿維森納在他的《醫典》裏也有專門論述。阿維森納出生於公元980年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此人據說10歲時就能背誦《古蘭經》;16歲即成為當地名醫;17歲時因為治愈了薩曼波斯國王的疾病而成為波斯王國的禦醫,因此有機會進入皇家圖書館博覽圖書館中豐富的藏書。更令人有些吃驚的是,麵對極為複雜的醫學,阿維森納卻曾說過:“醫學不像數學及哲學那樣難懂,我的進步極迅速,不久之後就成為了一個卓越的醫生,可以免費治病,即以獲得治病的經驗。” 阿維森納的論述值得玩味。我們知道古代的醫者都會宣稱醫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玄妙的學問,終其一生也不敢說弄清楚。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由此可見,阿維森納有不同尋常之處。

英國約克大學的曆史學教授大為衛·伍登曾說:醫學曾經是一門充滿幻想的學問。他寫過一本名字聳人聽聞的書《壞醫學:從希波克拉底開始的醫生們都在害人》。為什麽醫學在人類曆史上成為最富想象力的一門學科呢?這恐怕與治療賦予醫生一種權力和崇高感不無關係。這種權力帶來的想象力的災難其實並不僅限於醫學,它普遍存在於人類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今天的特朗普的抗擊疫情同樣是一種權力帶來的想象力的災難。1800年,英國醫生約翰·海加斯寫下了一本非常重要的書,第一本關於安慰劑效應的著作。書中提到有一個叫珀金斯的美國商人在英國城市巴斯叫賣一種金屬製的醫療儀器,聲稱他的“牽引器”通過“電物理作用力”治愈了各種疾病。而海加特證明了在不知道其評估細節的患者身上,木製的仿製儀器也有同樣的效果。他寫道:“對治療的影響來自想象力。”他認為這也是名醫的治愈率通常更高的原因。科學的療效判斷方法的建立是現代醫學產生的基礎,也是中醫不能獲得真實的持續的進步的原因。沒有科學的療效判定,中醫就隻是在不斷的製造名醫的神話。當然,如果沒有科學的產生,那麽神話可以一直延續。

阿維森納在《醫典》中記錄了他做過的一個試驗:把兩隻體質相同,喂養方式也相同的小羊,放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裏圈養,一個生活環境安逸;另一個羊圈裏放了一隻裝著狼的籠子。結果:不久,與狼為鄰的小羊逐漸消瘦死去。試驗“證明”了不良環境,恐懼、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狀態,對健康的重要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優美的試驗,在那個年代,既簡潔又嚴謹,幾乎包含了現代科學試驗的主要元素,對於結論和推理的想象進行了嚴格的控製。相比之下,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都是《黃帝內經》式的取類比相,沉溺與想象的放縱之中。除了著名《醫典》之外,阿維森納還有另一本非常著名的《哲學、科學大全》,書中包含大量的幾何學、天文學、算術和音樂理論方麵的內容。然而,更讓人覺得難以置信的是,阿維森納一生撰寫了200或者450種著作,但是,他還一直擔任禦醫,並且兼任行政官員的職務,所以每天隻有在晚上才有時間和他的學生們一同著書立說,一邊寫作一邊進行討論,據說同時還有波斯的音樂和歌舞表演。阿維森納曾因宮廷鬥爭入獄,在獄中他仍然堅持寫作,不過我想那時就沒有波斯的音樂和歌舞表演了。

阿維森納的醫典自12世紀被譯成拉丁文後,就一直做為西方的醫學教科書直到18世紀。據統計,《毛主席語錄》和《聖經》是人類曆史上發行量最大的書籍;而《醫典》和《聖經》是人類曆史上印刷次數最多的著作。而且,阿維森納還有可能是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鴉片過量死亡的人。根據《荒誕醫學》的作者介紹:阿維森納晚年仆人為了偷他的東西,暗中加大他服用藥劑中鴉片的含量,可能因為阿維森納在《醫典》中記載用鴉片催眠,而他的仆人因此也掌握了這樣的醫學知識。但那時他還患有疝氣,並且縱欲過度。我們不知道那時阿維森納夜晚是否還像許多年以來的那樣和學生們通宵達旦的著書、暢談討論,也不知道他的死亡到底是因為疝氣——鴉片——縱欲或鴉片——縱欲——疝氣或縱欲——疝氣——鴉片,即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最終讓阿維森納去世了。據有的史書記載,阿維森納晚年在隨國王的征戰途中因為腹絞痛去世,所以也有可能服用了過量鴉片後,阿維森納沒有昏昏睡去,而是煩躁的過度縱欲,這時腸子從腹壁的疝孔中突出,最後在性愛的高潮被擠壓爆裂了。然後,便有了某些史書中的記載:阿維森納晚年在隨國王的征戰中,因腹絞痛而去世了。有可能在縱欲中,腸子從疝孔中出來了,疼痛中阿維森納在未知中服用了過來的鴉片而身亡。那麽,就是在意味深長的無知中死於過來的鴉片,快樂植物的凝聚物。

帕拉塞爾蘇斯比阿維森納小了整整500歲,大約於1493年出生在瑞士蘇黎世附近。在這500年中,西方的醫學實在不能說有什麽進步。然而,帕拉塞爾蘇斯發明的鴉片酊對於鴉片在西方的流行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他的原名為提奧弗拉斯圖斯·馮·霍恩海姆,30歲以後才被稱為帕拉塞爾蘇斯,塞爾蘇斯是1世紀的名醫,可能那時他開始建立起作為名醫的聲譽,因為拉丁文帕拉塞爾蘇斯是超越塞爾蘇斯的意思。早年的帕拉塞爾蘇斯並沒有學醫,而是在礦山和煉金術的術士那裏打工,後來他曾遊曆歐洲七年學習煉金術,就是在此期間他開始業餘學習醫學。帕拉塞爾蘇斯的父親當年是一名沒有行醫執照的醫生,我們或許可以認為他的父親是依靠自身實力而非官方指定的特權,如那位福柯所謂的行醫資格的本質,而行醫的。而他的兒子顯然也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當年曾拒絕申請行醫執照和例行的就職宣誓。帕拉塞爾蘇斯因為治愈了一位著名的出版商而從此名聲大振,後來被邀請到醫學院做教授。但更讓他出名的是,帕拉塞爾蘇斯公開詆毀西方的醫聖蓋倫和阿森納,甚至焚燒阿維森納的醫書。在授課中帕拉塞爾蘇斯也一反常規,不用高貴的拉丁文而是用日耳曼土語。他平時的穿著像農民,經常在小酒館裏與當地農民拚酒。不過,狂人必有大才,帕拉塞爾蘇斯發明過不少新詞,比如他將阿拉伯的Alcohol用來稱作酒精,還創造了鋅,Zinc這個詞,鴉片酊,laudanum這個詞也是他發明的。可能與研究煉金術有關,帕拉塞爾蘇斯喜歡用礦物藥,他是第一個用汞來治療當時剛從美州傳來的梅毒,同時,他反對希波克拉底的體液失衡導致疾病的學說,而是主張疾病由外來毒素導致。帕拉塞爾蘇斯生前的著作已經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裏,他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作品,至少對於艾薩克·牛頓爵士來說是最重要的,《天文學大全》。這個名字有些奇怪,帕拉塞爾蘇斯還是占星術大師,他將占星術引入醫學,書中混雜煉金術、古代化學、醫學、占星術和宇宙論。牛頓對它愛不釋手,隨身攜帶作為他研究煉金術的秘籍寶典。由此看見帕拉塞爾蘇斯的奇崛的想象力絕非常人。這從他的著名的鴉片酊的配方也可窺見一斑。配方含25%的鴉片,還有幹屍,從牛消化物中提出的結石牛黃,具有鎮定和致幻作用的植物天仙子,琥珀,珊瑚,麝香,油脂,從牡鹿心髒取出的骨頭,獨角獸的角(可能是犀角或獨角鯨的角),青蛙的腳掌,橙汁,肉桂,丁香,龍涎香,藏紅花。鴉片酊為紅褐色液體,味極苦,令人作嘔。它是一種“全鴉片”製劑,含有幾乎全部種類的鴉片生物堿,其中包括諾斯卡品,諾斯卡品是很臭強催吐劑。

帕拉塞爾蘇斯的這款天方夜譚風格的鴉片酊,雖然內容令人神往,但以其成分之稀奇而成很難廣泛流傳之憾。比如這款龍涎香。龍涎香是抹香鯨吃了深海的巨型烏賊後無法消化烏賊體內的骨骼,巨型烏賊是抹香鯨的重要食物,每頓可能要吃上幾千隻吧,深海裏有成千上萬隻烏賊成群遊弋,抹香鯨隻要對準烏賊隊伍遊來的方向,懸浮在水中張開嘴不動,烏賊就魚貫的遊進抹香鯨的肚子裏,轉眼華為肉醬了。但它們的骨骼卻化為碎片但無法被消化,於是被消化道分泌物包裹起來,而鯨魚和鳥一樣,大便都是液態的,所以包裹物無法排出,停留在腸道內,水分被吸收慢慢就變成了糞石,糞石又阻滯新鮮的水樣糞便,而進一步被糞便包裹,在腸道內細菌和酶的複雜作用下,最終形成了傳說中的香料——龍涎香。抹香鯨通常會像我們人類中的成功者們一樣,長時間的持續的做出排便的努力,在某個時刻便將糞石排出體外,於是,這時飽受便秘困擾的抹香鯨也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突然間一種身輕如燕豁然開朗的愉快的感覺,於是,這時大鯨魚就一個猛子潛入深深的海底足足吸上一口海水,或許有幾萬噸吧,然後就像一座小山浮出水麵將海水從腦袋頂上像裝反了的淋浴花灑一樣的洞中噴出,據說曾有人開著悍馬吉普在抹香鯨的背上疾馳,結果一不小心掉進了那個洞中,然後刺激了鯨魚,鯨魚一噴水,就悍馬吉普噴上高高的天空。最長的時候抹香鯨可以一口氣在海上噴幾個月的海水。雖然據說的東西往往不可靠,但有時糞石太大無法排出,就會導致抹香鯨的腸壁破裂,使抹香鯨死去。我想這個過程一定非常痛苦。不過那些鯨魚它們生活在茫茫的大海,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快樂和痛苦。它們和我們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裏生活,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但鯨魚會發出低頻的聲音,通常可以傳到非常遙遠的海域,被那裏的鯨魚聽到,那些聲音包含著鯨魚的簡單、模糊的情感,喜悅,悲傷,快樂或痛苦,或許還有更多的內容,我們人類既有耳朵聽不到,也聽不懂,但遠在數百公裏外的大海中的鯨魚可以聽到並且理解,人類一直在捕殺這種巨大無比的生活的大海的哺乳動物。1914年曾經有人捕到一條抹香鯨,在它的腸道中發現了一塊重達455公斤的糞石——龍涎香。這一定是一塊巨大的糞石,因為據說龍涎香很輕,從抹香鯨的體內一被排出,就一路升起,漂浮到海麵,隨著洋流漂走了。

帕拉塞爾蘇斯之後,鴉片酊的配方一直保持奇思怪想的浪漫主義色彩,有些鴉片酊居然沒有鴉片。所以,laudanum翻譯成鴉片酊並不準確。這裏又是翻譯引起的理解偏差laudanum似乎可以譯為:老丹漿。

直到100年後一名英國醫生西德納姆才終於推出了一款現實主義版的鴉片酊的配方。可能是由於受到英國飲食枯燥乏味的理性主義影響,這款鴉片酊的配方毫無文學之美和想象空間:使用鴉片2盎司(57克)、藏紅花1盎司(28克)、搗碎的肉桂和丁香每種60格令(3.9克)、雪利酒1美製品脫(0.47升;0.83英製品脫),混合並浸漬15天。20滴鴉片酊的藥力等同於一顆鴉片。西德納姆是英國著名的醫學家,現代臨床循證醫學的奠基人。1648年考入劍橋大學不久內戰爆發,西德納姆便參加了國會軍反抗國王,4年後戰爭告一段落,他又回到劍橋複學。西德納姆的鴉片酊對於鴉片在歐洲廣泛流行起到重要作用。從此,許多鴉片製劑不斷推出,比如18世紀萊頓大學的一位教授發明過一種頗為流行的含有鴉片提取物的樟腦酊。18世紀甚至連那個遠離現代社會的孤獨的生活中南太平洋的荒島上的魯濱遜也參與到推廣鴉片酊的這場熱潮中。

事情源於一名叫托馬斯·多佛的英國醫生。在42歲那年多佛醫生忽然決定要放棄行醫,過去多佛醫生一直致力於英國底層社會的醫療,而今他要投身到當時西方的大航海的殖民冒險中去。當時歐洲各國都有民間集資組成船隊到海外探險的行動,去發現新奇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掠奪那裏的殖民地發大財。多佛不僅自己出錢,而且親自做了多佛船長率領船隊出海。他的醫學專業在海外的衝突中倒是救治了很多船員的生命。這樣1709年,在智利附近的一座荒島上多佛的船隊意外發現了一個白人,亞力山大·塞爾柯克。此人在殖民冒險中的一次海難後唯一幸存,一個人在荒島上生活了好幾年。3年多的探險結束後,多佛回到英國。這段傳奇後來被笛福寫成了著名的《魯濱遜漂流記》。而多佛船長的小殖民冒險最終賺了6689英鎊,這就相當於今天超過100萬英鎊的收入。可是幾年後多佛又在那場著名的南海公司的股市泡沫中一下賠了6000英鎊。不過,航海回來借助亞力山大·塞爾柯克的新聞和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多佛船長成為了名人。他重操舊業又開始行醫,並且開始撰寫通俗醫學著作,這可能是今天通俗醫學著作的流行先驅,他的書被批評專業性很差,但當時非常暢銷,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推出了自己的鴉片製劑——多佛粉,Dover’s Powder,治療感冒發燒,或者其他任何疾病。當時有些醫生使用多佛粉的劑量大的讓多佛都害怕了,他說:“有些藥劑師會希望他們的病人在冒險嚐試這麽大的劑量之前能寫好遺囑。”不過,這讓他大賺了一筆可以安度晚年了。總之,那時鴉片製劑已經在歐洲成為包治百病的靈藥。人們有發燒感冒頭疼腦熱都會喝上幾口鴉片酊,平時心煩的時候也會喝上幾口,而開心的時候呢?那更要擰開瓶蓋喝上幾口了。

說到那場最早的金融危機,當年南海公司的股票開始火起來時,時任國家鑄幣廠廠長的牛頓坐不住了。那時,牛頓早已不研究物理學了,在20多歲時牛頓已經把他的所有的物理學發明都完成了,之後他再也沒有研究過物理,而是專心研究煉金術了。而1720年牛頓廠長則正熱衷於抓當時流行的假幣製造者,然後把他們送上絞架。當年鑄幣廠廠長可不是個小官,牛頓幹的勁頭十足。因為,英國的法製嚴苛,抓住的人可是真的會被送上絞架絞死的。這讓牛頓有一種特別痛快的感覺,牛頓的性格有些病態,惡劣,而且睚眥必報這是眾所周知的。在1720年4月時,他考慮再三後投入了5000英鎊購買南海公司的股票,結果2個月後股票上漲了一倍多。向來貪財小氣的牛頓這是又坐不住了,他擔心股市會下跌,於是又趕快將所有的股票都賣了出去。結果,就這一轉手賺了7000多英鎊。然而,很快牛頓又坐不住了,他後悔了,因為到了7月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已經上漲了8倍。當時英國上至女王下至仆人都在狂熱的購買南海公司的股票。結果,就在這個夏天,牛頓在南海公司的泡沫就要破裂英國股市馬上就要大崩盤的前夕,渾身顫抖的把所有積蓄都投入了進去。轉眼那些錢就沒有了。在這場危機中牛頓虧了2萬英鎊,相當於他當鑄幣廠廠長整整10年的薪水。注意,英國的貴族往往並不熱衷存錢,他們通常過著入不敷出的奢華生活。但牛頓存錢。據說,當牛頓得知股市崩盤的消息時,他沒有絲毫的痛苦的表情,然後突然用拳頭開始重重的敲打腦袋。不過,據現代研究認為,這場危機被當時社會的混亂、公眾的憤怒和各種謠傳嚴重誇大了。當時假消息橫飛,據說許多人都誇大了自己的損失。一方麵,就如我們前麵談到過的,人類具有誇大的天性。當大家都遭遇災難時,往往損失會被越說越大。就像當年六四中那個對著一隻危險的央視鏡頭伸出2個指頭說“2萬”的那位北京市民;而另一個原因,據說當時流傳一個謠言,說政府會賠償損失。所以許多人因此虛高了自己的損失。所以,也有可能牛頓當時也虛報了他的損失,為了能從政府那裏得到更多的賠償。當然,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哪個政府賠償過股市的損失。不過,我們不用為牛頓的晚年擔心。對於牛頓這樣的人,富有還是一貧如洗、好脾氣還是人品惡劣都不重要。當然,牛頓後來的惡劣人格據研究認為和他長期鑽研煉金術導致汞中毒有關。後來,學者在他的屍體中檢查出過量的重金屬。

關於鴉片,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不過,嗎啡的提取和發現尚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澤爾蒂納在1805至1816年之間發現的。澤爾蒂納沒有受過醫藥和化學的專業訓練,隻是一位藥劑師的學徒。不過,他一直致力於罌粟的藥物作用的研究。後來,他分離出嗎啡晶體。 開始,澤爾蒂納用狗實驗,後來狗在實驗中都死了。他就又在自己和三個男孩身上做實驗。最終,他發現這種新的化合物能夠緩解疼痛、引起興奮。但是過多的劑量將會導致焦慮、呼吸抑製、惡心、嘔吐、咳嗽反射抑製。這個真夠那三個男孩受的了,我們還不知道澤爾蒂納對他們還做了些別的什麽沒有。後來,澤爾蒂納使用希臘夢神墨菲斯Morpheus的名字將其命名為嗎啡,morphine。當年科學沒有認識的藥物的成癮性時,這些純化的麻醉劑曾合法的廣泛流行。據說,一戰時曾向戰士分發過海洛因。這並非政府邪惡,海洛因發明後成為德國拜耳公司的拳頭產品,在它的宣傳中說:是治療嗎啡成癮性的藥物。當時,海洛因被製成片劑、粉劑和注射劑,行銷全球。

從鴉片酊的配方的變化上可以也發現,鴉片到了19世紀開始走上一條告別傳統的重生之路。這是一條科學研究的重生之路。盡管在19世紀純化的嗎啡、海洛因短時間盲目流行造成了災難,但一旦它們走上了這條現代科學研究的道路,就可以發現問題,克服問題,真正安全、有效的使用這些藥物,成為造福人類的工具。今天嗎啡是最重要的強力鎮痛藥。它為各種嚴重痛症,尤其是腫瘤晚期為患者帶來最後的人生的安慰和解脫。麻醉劑更是人類外科手術必不可少的。盡管,今天毒品問題仍然嚴重,不過未來人類仍然可能找到沒有成癮性、低毒副作用的強力鎮痛藥,甚至找到安全的的快樂的藥物。為什麽不可能呢?

人群中有一種罕見疾病——無痛症。該病是由於一些特定的疼痛相關離子通道的缺失造成。這種病症的患者完全感覺不到疼痛,如果你把他們的手放進滾開的水中,他們會非常安靜的把手放在水中,你可以一把鋒利的小刀切下他們的腳趾或手指,他們都會安靜的看著你,甚至你可以挖掉他們的眼睛,他們也不會感覺疼痛。這樣的患者很少能活到成年。疼痛對於人類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保護。而快樂對於人類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威脅。罌粟的故事告訴我們疼痛和快樂的矛盾性,而這種矛盾讓我們知道了一個甜蜜又痛苦的詞匯,解脫。

龍涎香

龍涎香。我想它應該是一種淡黃色的塊狀凝聚物,這是當然的啦,不溶於水,溶於乙醚、酒精等有機溶劑。在配置香水時,常用作定香劑,以增強留香,提升香氣的質感。關於它的氣味,有人說“帶有動物糞便的味道”,這可能是聞到了鮮品或者假貨了。據說真正的龍涎香從鯨魚體內排出後會在海上漂浮數年甚至數十年,經過海上的風吹雨曬和海水的浸泡衝刷,才變成一塊品質上乘的奇異香料。這時它的氣味已經變得非常淡,若隱若現不易察覺。追蹤龍涎香的香氣是一個渺茫的過程,仿佛是那空中的香氣帶著我們穿回時空,重新經曆了它在海上漂泊的時光,那裏有起伏起伏不寧的海平麵,不斷湧來的波浪,高空的陽光帶著夢幻感,還有遠方的不真實的天際線,大海真的能到達那麽遙遠的地方嗎?海上的島嶼、岩礁?潮濕漂浮的海藻、苔蘚?海水的溫度,魚群遊過的身影,還有帶著浪漫的,令人心情微微激動的,海風中的鹹腥,她靈動不已無法駐留但又有著極其微弱的纏綿。也有人描述說龍涎香“富有海洋的氣息,帶著幹草氣,隱約的煙草的甘甜,微弱的糞便感,但溫暖,油潤。”嗯,淘寶上就有人出售,價格不便宜,但也還可以承受。我本來曾想買一塊,看照片那像是真貨。有一段時間我對中國古代的空熏很感興趣,想製備一套並不複雜的香熏器具,然後買些買些香粉,調製自己的香劑。但就在這時我買了一串檀香木的手串,結果熏的我頭暈惡心,皮膚瘙癢。我想我是買到假貨中毒了。

這裏引用一段宋人《嶺外代答》中關於龍涎香的文字。我們有過那麽多優美的文字啊!我一直對香味非常感興趣。有時在外麵身邊走過去一位女士,然後空中就留下一陣難以描述的香氣。通常都是一種複雜的,有的是我所不喜歡的,但也經常會讓有讓我感覺迷戀的氣味,那時我會刻意的小心放慢腳步,匆匆貪婪的品味著空氣裏遺留的氣息,那些氣息都極其複雜,我要再次強調,而且不停的在、飄著變幻著,我那時是那樣的迷戀,那些氣味開始停留在空中,但一下子就迅速散去,變得淡薄模糊,我便一邊更匆忙的聞者,一邊不停的提醒自己放慢腳步,千萬不要在迷迷糊糊中尋著那氣味向前走,前方危險,前方很危險,……

“大食西海多龍,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積而能堅。鮫人探之以為至寶。新者色白,稍久則紫,甚久則黑。因至番禺嚐見之,不薰不蕕,似浮石而輕也。人雲龍涎有異香,或雲龍涎氣腥能發眾香,皆非也。龍涎於香本無損益,但能聚煙耳。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一銖,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座客可用一翦分煙縷。此其所以然者,蜃氣樓台之餘烈也。”

 

盧梭鴉片酊

鴉片酊在西方曾如此流行,以至於我在寫這篇《鴉片小史》時發現,在美國19世紀的市場上竟然有過一款叫盧梭鴉片酊的產品。這激起了我的好奇。為寫好這篇爛文章,是的,寫好一篇爛文章是我的一種人生態度,有時你的確隻有一手人生的爛牌,那怎麽辦呢?我認為也要把它打得有滋有味,不可能每個人都成功,我們不需要自己欺騙自己,那是一種我不喜歡的個性的軟弱,比如我們說,像老驢,他管理著上億美元的資金,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管理上億元的資金,世界上沒有那麽多的資金讓我們來管理,所以從管理資金上來說,老驢是非常成功的,但失敗並不要緊,失敗要失敗的精彩,做一個成功的失敗者,這就不是自我欺騙了,而且,說實話我一點也不覺得像老驢那樣管理上億美元資金的生活有什麽意思,有一段時間我需要每天數10000元人民幣,就是因為我攢了15000元人民幣,但拿不定主意是將5000元存上,花掉10000呢?還是花掉5000,存上10000,這涉及兩種不同的哲學體係,所以,有一個月的時間我每天要數10000塊錢,把它們從15000元錢中分離出來,然後再去數那剩下的5000,看看是不是5000塊錢,有時會出錯,這會讓我忽然心頭一喜,當然我知道不會發生什麽的,有時則心頭一沉,那時卻的確有些擔心,人類對於財富的態度是個大問題,總之,後來我都煩了,回到原來的話題,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我幾乎每天都要翻牆查閱資料,後來我練的可以很輕鬆地翻過那堵牆,隻幾步助跑,然後腳尖點地就像小燕子一樣輕鬆的翻過了那堵牆,我真不知道要這堵牆還有什麽意義?可有時候我跳起來後卻一頭撞到牆上跌到地上,這時我才意識到牆,the wall,它仍然是存在的,是什麽樣的感覺?你是在問我翻不過牆的時候的感覺嗎?你有過手機不能使用或者無法上網的時候嗎?就是那種感覺,你感覺你要瘋了,你坐立不安,隻想著趕快和你的手機連上和那張網,互聯網連上,電視上不是天天說,這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嗎?我想我已經患上了成癮後的戒斷綜合症了,和鴉片類似,這也是我為什麽要花費如此多的篇幅談論鴉片,成癮對於人類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奇妙,但其實我想說的都沒有寫出來,因為在這篇文章中,我要恪守不做任何評論,不寫下任何的個人觀點和結論,到現在我覺得我做的還是非常好的,其實我要搜索的內容並沒有什麽敏感,沒有反動的或者色情什麽的東西,但無論如何,牆仍然存在,所以,我有時甚至開始擔心在我寫作的時候,會有警察突然衝進屋子把我抓走,要知道在文革的年代我會因為翻牆而被判刑甚至槍斃的,不過事實上警察從來沒有闖入我的屋子打擾我的寫作,而且,如今絕大部分時間我可以自由的翻牆去接觸到各種信息,甚至有時是反動和色情的內容,盡管很多文章在今天的偉大祖國發不出去,但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這個社會在進步,而且進步是不可阻擋的,當然,這樣的牆還讓我意識到,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各種各樣的牆,而很多人根本沒有翻牆的意識,所以,有時我輕盈的小燕子般翻過牆時,發現牆外有人在他們的牆裏還笑話我呢,不過,光有自由不行,有時自由屁用也沒有,比如我想查一下盧梭是否服用過鴉片,這個盧梭鴉片酊是否是盧梭發明的,這將是很好的八卦,可以放到我的文章中,我的文章除了八卦的內容其他什麽我也不願意放進去了,翻過牆後,我現在可以自由的查閱各種網上的信息,的確,不知道為什麽我沉迷了一小會色情的圖片,然後感到眼睛有些疼,但我卻查不到有關盧梭是否吸食過鴉片的任何內容,相反查到的全是關於盧梭的思想,比如:“盧梭是一個很特殊的哲學家,他並不是一個形而上學家。甚至,他對形而上學極為鄙夷,他認為哲學家那種漠不關心的態度,那是死亡的寧靜,他比戰爭的破壞性還大”,通常,維基百科是一個很好的資源,這必須需要翻牆了,那裏的內容絕大部分時候可以滿足我抄襲的要求,而且,我發現英文的維基百科比中文要豐富的多,所以有時我不得不翻過牆找來維基百科的英文材料,然後再翻譯過來,我不喜歡翻譯,抄襲總會給我更大的快樂和自信,因為在我翻譯的過程中,我總擔心自己有些過於決斷,不夠謙虛,謙虛無疑是一種美德,盧梭指出,擁有知識之後,人就不再問其他人是不是正直,但會問其他人有沒有才能,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因而隻取決於擁有知識,而忽視其他美德,我認為重視美德是好的,而且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乏美德的捍衛者,隻是但願他們的手裏拿的不僅僅石頭也能有一些美德,盧梭說:“如果其等(指人類後代)讀到你,則你將不會令其等不確定,今日我等所討論之問題。除非其等比我等更加愚蠢,否則其等將會舉手向天,痛苦說出:‘全能之神,手掌握人類之心靈,請將我等從我等祖先之知識與致死之藝術中,拯救出來,請賜回我等無知、無罪與貧窮。唯有此等特征,方可以為我等帶來幸福……’”所以,雖然最終我也不能肯定盧梭鴉片酊是否是這位大名鼎鼎的富於思想的盧梭所調製的,以及這位大名鼎鼎的盧梭,讓-雅克·盧梭是否服用過鴉片酊,但我傾向認為他是服用,甚至較為經常的服用鴉片酊的,考慮到盧梭生活的年代,西方社會中鴉片酊就是治療頭痛腦熱各種不適的萬靈藥,而盧梭又一直身體多病,有過迫害幻想症,感情用事,性格偏激,情緒極不穩定,“那一刻我覺得眼前有1000盞燈在閃爍,無數新鮮的觀點湧入我的腦海,巨大的力量和迷茫使我產生巨大的興奮,我眼花繚亂就好像喝多了一樣”,所以,盧梭服用過鴉片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他又是那樣的才多才多藝,曾經發明了我們今天依然使用的音樂簡譜,並創作過7部歌劇和其他一些音樂作品,甚至《鄉村的占卜師》中的一首樂曲後來被貝多芬改編成了一部獨立的音樂曲目,所以,盧梭曾經發明過鴉片酊的獨家配方也是有可能的,如果說《懺悔錄》中他並沒有提及自己服用鴉片酊,那也不過是因為在當年這並不是一件需要懺悔的事情,我手頭就有一套盧梭的《懺悔錄》,但我還沒有看過,我喜歡梵高的書信,也喜歡《傅雷家書》,但對於懺悔錄並沒有太大興趣,我現在對於別人的真實的私生活越來越不感興趣,每當我去仔細思考我所了解的別人的真實的私生活,我就越感覺那並不真實可靠,而想到我自己的私生活就感覺別人是無論如何無法真實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細碎的事情,每一件都有著複雜的前因後果長期的各種事情的積累,而它們帶給我們的感受、對於我們的價值和意義,又是每個人所有人生經曆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經曆的總和,這些有誰能知道呢?無論如何,評判者的智力總是低於評判的要求,我知道很多人對於別人的懺悔特別感興趣,我卻更喜歡看別人的自我吹噓、自我表現,我不知道為什麽那麽多人對於別人的自我吹噓和自我表現那樣的反感,在我看來,一個人自我吹噓、自我表現時往往更加真實,而許多人的謙和和風度,都不過是在表現出謙和和風度而已,當然,如果一個人是在刻意表演自我吹噓,那麽,這個人可能是一個冷漠的觀眾,當然,每個人都是演員,每個人也都是觀眾,所以,當一個人刻意強調自己是觀眾時,往往是對於自己的表演太在意了,人們很多時候那麽的喜歡表現出自己的態度,有時又那麽喜歡隱藏住自己的態度,其實,人都是平麵的,flat,是一係列小姿勢構成的含義,人生真是一出奇異又迷人的戲,不過,這出戲看多看少其實是一樣的,所以,或許我真應該讀讀盧梭的《懺悔錄》,他寫了那麽多,讀讀又有何妨呢?反思和懺悔都是值得提倡的,但就像許多珍貴的東西一經流行就變得廉價,甚至毫無價值了,盧梭在他的《懺悔錄》一開始就提到:“我要做一件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以後也不會有其他人來做,我將在公眾麵前完全呈現一個人的天性,這個人就是我自己,也許我不比別人更好,但是我至少是獨特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會說這樣的口頭禪,口頭禪也類似鴉片,這就是思想對於人類的影響,我們都在說這別人的思想,思想著別人的思想,但我們又都在複述中改變著別人的思想,隨之又灌輸給我們的受眾,每個人被別人改變時變成了自己又改變了別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世界上又沒有獨特的人,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部分,但又永遠無法達到另一個人,握手,親吻,性愛,都不行,盧梭的很多思想都相都具有強烈的情感,今天需要我們重新思考,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信他說錯了,即他的《懺悔錄》不僅不是沒有人模仿,而是被成千上萬的人模,今天網絡上無數的人沉迷於利用新媒體來呈現一個似是而非的自己,和一個和自己似是而非的私生活,暴露也會給人一種快樂,給自己,給觀者,讓人成癮,自己成癮,觀者成癮。

萬物破碎,萬物互聯

 

盧梭鴉片酊,Rousseau's Laudanum:

將12盎司(340克)蜂蜜溶於3英磅(1.4千克)溫水中,保存在溫暖的地方。當發酵開始時,加入4盎司(110克)上等鴉片,使混合物在86 °F(30 °C)的溫度下靜置一個月。然後過濾,將所得溶液蒸餾至10盎司(280克),再次滲濾,加入4.5盎司(130克)酒精。

關於自由

1778年2月,已經84歲高齡的伏爾泰為出席他的悲劇《伊雷娜》的首演,又回到了闊別28年的巴黎。消息傳來,舉城歡慶。這時,伏爾泰已經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領袖,“法蘭西的思想之父”。由於過於激動和疲勞,演出過後老人就病倒了,並且自此一病不起,到這一年的5月底,就去世了。5月12日那天,伏爾泰咳血不止,體溫急劇上升,渾身劇烈疼痛,他服過醫生的藥水無效後,又喝下了大量的鴉片酊,據伏爾泰的秘書瓦聶爾回憶:“我們讓他吞了一大口這種鴉片,瓶子就碎了。我始終搞不清楚為什麽會這樣,我隻知道他們全都到臥房去確定病人有沒有全部喝下去:維烈特侯爵看到伏爾泰先生一個人在房間把整瓶都喝光了。聖朱利安夫人說維烈特先生沒衝上去阻止他全喝光,真是大錯特錯。”1778年5月30日晚,伏爾泰去世了。等到法國大革命後,他的骨灰於1791年7月遷到了聖賢詞。在正式安葬前,老人的骨灰還被放在法國巴士底監獄的廢墟上度過了一天。伏爾泰生前曾兩度被關在這裏。

伏爾泰生前說過:“我至死敬仰上帝,愛我的朋友,不恨我的敵人,厭惡迷信。”但其實老人也可能並不那麽和善的呢。護理他的護士在他臨終前抱怨:“就算把全世界的金子都給我,我也再不想照顧沒有信仰的臨終病人了。”或許伏爾泰並不信仰上帝,或許內心仍然信仰上帝,或許非常矛盾,這些都有可能,在他的那個年代。但他的脾氣可不那麽好。當可憐又瘋狂的盧梭在1776年謠傳被狗咬死時,法國舉國歡騰,伏爾泰更是興高采烈的公開評論道:“讓·雅克死了活該!”這讓還活著的盧梭看到時傷心不已,陷入了“眾人惡意”的“晦暗幽冥”中了。

盧梭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出生於一個平民家庭的鍾表匠表的兒子,經過長期的曲折的奮鬥,通過自學成為人類思想史上的巨人,他既享受過無上榮耀,也幹過包括在飯館端盤子和差役的底層工作,後來更是被萬夫所指,眾人咒罵,晚景淒涼,離群索居。他的思想在他活著的時候不能被世人接受,更與啟蒙運動的盟主伏爾泰成為了死敵。 1755年,伏爾泰接到了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後回信說:“收到了您的反人類的新作,我為此謝謝您。在企圖使我們大家都變得愚蠢上運用這般聰明,還是從未有過的事,捧讀尊著,人們不由得渴望用四肢爬行。”後來,他的百科全書派的朋友們也成為了他的敵人。在出版《愛彌爾》後,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掀起了一片反盧梭的浪潮,他被說成是“瘋子”、“野蠻人”,不得不踏上逃亡之旅。盧梭先逃亡到了瑞士,但瑞士也在焚燒他的書;不久,他就逃到了普魯士;但教會這時宣布他是上帝的敵人;於是,他再次出逃,來到聖彼島。這時,市麵上卻出版了一本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小冊子,對盧梭的個人生活和人品進行攻擊。這本書顯然是出自於他的朋友之手。這個小冊子讓神經質的盧梭倍感痛苦,就這樣盧梭一邊不停地逃亡,一邊開始撰寫《懺悔錄》。後來,他還逃到英國與休謨住過一段時間。不久,性格平易、生活富裕衣食優渥的休謨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盧梭顯然瘋了。不過,最終盧梭死在了伏爾泰之後。1778年7月2日,一天早晨在巴黎東北部的埃爾芒翁維爾的別墅散步時,他因中風突發猝死。兩個月前曾經為他的死訊而過早高興的伏爾泰剛剛去世,不過,這可能已經不會再給盧梭帶來任何快意了。

而當年伏爾泰的精力曾經那樣的旺盛,旺盛的令人難以相信,他一生寫過14000多封信件,近2000部著作和小冊子,包括史詩、悲劇、小說,涉及曆史、哲學還有科學。他大力傳播牛頓的物理學,那個關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蘋果的故事,就是出自他的《論詩學》。不過,他自己的那句廣為人們重複的名言:“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卻並不是他說的。這真滑稽。那是英國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在傳記《伏爾泰的朋友們》的評論,她說了一句名言,但卻錯誤的把自己的話打上了引號,唉。不過,我跟喜歡伏爾泰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評論: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我覺得這說的真是太好了,很多事物都是那個神聖羅馬帝國。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但卻是神聖羅馬帝國。

然而,如果說伏爾泰的意義在於當時的啟蒙運動,盧梭的影響則延伸到了今天的現代和後現代人類社會。康德深受盧梭的影響,恩格斯評論《論人類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辯證法的傑作;而馬克思寫《資本論》也受到過盧梭政治哲學的哺育。”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可以說是盧梭思想精華的凝聚,而對於歐洲現代社會意義重大的還有他的《社會契約論》。更重要的是,盧梭當年思考討論過的許多問題,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持續的思考。

有趣的是,在伏爾泰的骨灰遷入先賢寺的三年後,盧梭的骨灰也被遷了進來。而且,恰巧,很可能不是恰巧,坐落在他的老對頭伏爾泰的對麵。當年伏爾泰的靈柩上刻著:“他拓展了人類精神,並使之懂得它應當是自由的。”而在盧梭的骨灰遷入先前,1791年的12月21日,國會會議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征盧梭設立雕像,雕像基座用金字題寫:“自由的奠基人”。

自由,噢,自由。他們活著的時候曾經那樣熱情、智慧的談論過自由,從他們之後,自由的含義發生了一些變化,它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含義的詞匯。自由變成了人類的一個最美麗、最激動人心的夢想,甚至生命與愛都不能與之相比。但是,自由仍然充滿了疑問和無奈,是誰說人是生而自由的呢?似乎我們都知道人是生而不自由,但又無法感覺擺脫自由帶給我們的美好的感覺對於我們的吸引。就像人是生而平等的嗎?至少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追求著不平等,追求著脫穎而出,卓爾不群,高高在上,那個呼喊過“人是生而平等”的人如今不是高高的被放置在了先賢寺中嗎?不過,這兩個生前的著名的死對頭,如今被擺在在小小的空間長久的對視著彼此,他們無法擺脫他們的命運,這真有意思。如今他們已經沒有自由去拒絕後人對於他們的安排。那些愛、生命和自由,我們曾經擁有過許多美好的東西,可什麽是擁有呢?不知怎麽搞的在這次疫情中,我有好幾次突然非常想能和我已經死去的父親重新坐在一起談論這場疫情,在我孩童和青春的時代,他養育了我,和一起生活了許多年,後來,我長大成人開始自己的獨立的生活,我離開了他,當有一天我又回到原來的那個家時,他已永遠的不在了,我不知道永遠是什麽在此之前,這場疫情中發生了這麽多事情,讓我又一次想和他談話,想過去那樣的談話,這樣的心願有時是如此迫切讓我瞬間感覺自己非常無力,我無法理解為什麽我的父親不存在了?我有時候甚至又聽到了他的聲音,仿佛又看見了他興高采烈的樣子,是的,如果他聽到了我告訴他的事情,我真的希望他能知道所有發生的這些事情。但我們沒有任何辦法改變一些簡單的事情,我也無法真正的理解這個世界如今對於他的意味著什麽?和這個世界對於他有什麽意義呢如今?我不知道為什麽我無法抑製這樣的幻想,那麽這個世界這一切對於我對於明天的我又意味著什麽,它們那時有什麽意義嗎?那麽它們現在呢?我們為什麽會如此留戀對於這個世界的感覺呢?這些問題,在我的父親死去前,都是一些,對我而言,傻問題,但現在,是一個,真實的問題,毫無疑問,我的父親,給予我生命,隻是使我,欠他一盒骨灰,我對此並無感激,不過,我,隻是想,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能再有一個,哪怕隻有一個,夜晚,我,能和他再次坐在一起,聊一聊,這次我將懂得珍惜,我的夜晚,仍然是安靜的,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網絡,也沒有星空,隻有,一盞燈,和許多空白充滿了思念和混亂的幻想的本子,普魯斯特說:“活到某個歲數,親朋好友的死是唯一能讓我們感到活著真好的方式。” 1882年到1900年間,普魯斯特的氣喘病發作過好幾次。9歲時發作的一場氣喘差點要了他的命。從此,他被哮喘困擾,幾乎所有戶外活動都停止了,後來,他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床上。他是如此敏感,灰塵、香水、煙、花、花粉、潮濕、寒冷,甚至連情緒波動都可能引發氣喘,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最細小的記憶都化作他筆下的追憶似水年華的文字。由於夜晚普魯斯特哮喘較輕,所以他養成晨昏顛倒的生活習慣,每天睡到下午四點。然後,仆人為他端上牛奶咖啡和可頌麵包到他的床頭,同時送上熱水袋,開始煙熏療法。他對於寒冷也極為敏感,甚至夏天睡覺時也穿戴毛衣、圍巾、長襪、手套和睡帽。到1912年,普魯斯特幾乎整天都待在床上,靠著注射腎上腺素、嗎啡和服用鴉片製劑維持。在去世前他的一直難以出版、不受重視的《追憶似水年華》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當女管家塞萊斯特激動的告訴他:“先生,我有一個重大的消息想要告訴您——您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普魯斯特隻是在床上回答說:“好的。”甚至連出版他的作品的法國著名出版社的社長加斯東·伽利瑪要來見他向他道賀的請求在開始都被他拒絕。加斯東·伽利瑪後來在回憶錄中還氣惱的說:“因為我,人們都會知道這個無比榮耀的名字,而這個人卻不願意見我。”最終見到伽利瑪時,對於伽利瑪舉辦慶功宴的提議,普魯斯特答說:“親愛的加斯東先生,這太可笑了。”“ 就這樣,他慢慢感到越來越冷,就象一個小星宿預示著地球這個大星宿的景象:一溫一暖逐漸離開地球,生命隨即消逝。因此人類靠作品複一活是不可能了。因為在將來,人類的作品要想光照後世,首先必須有人類存在。如果某些種類的動物能更長久地抵禦嚴寒的侵襲,那麽當人類不複存在的時候,即使貝戈特的榮耀還 能持續到那個時候,這種榮耀頃刻之間也會永遠消失。能夠閱讀他作品的並不是最後僅存的那些動物,因為它們不大可能象過五旬節的使徒那樣無師自通地學會人類的各種語言。”1776年10月的24日,盧梭在梅尼爾莫當的柵欄門前被一隻大狗撲倒在地,他的傷勢嚴重失去知覺。過了很久,盧梭漸漸恢複了神智:“我看到天空、幾顆星星,還有一點綠意。清醒後的第一個感覺,這真是個甜美的時刻。我在這個時刻重生了,而且我覺得自己好像被所有這些我看到的事物,填滿了我的這微不足道的存在。”

 

 

 

 

 

 

 

所有跟帖: 

這隻是一小部分。立準備抄40到80萬字呢。 -- 給 立 發送悄悄話 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5/2021 postreply 22:11: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