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與思索

來源: 北美原野 2020-11-04 08:12:3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81 bytes)

曆史長河中,疑問和思索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形影不離,它們“一唱一和”漸進式不折不扣地驅動著人類文明的巨輪。

觀古今中外洋洋灑灑千百年,從哥白尼的日心說到伽利略天文學望遠鏡;從牛頓的微積分、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諾貝爾的炸藥到居裏夫人的化學元素鐳(Ra)、釙(Po),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到康德的唯心論哲學,再到馬克思的資本論,凡此總總,總總凡此,無不見證著疑問與思索在曆史進程中的光輝足跡和豐功偉績。

祖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的寶庫中,疑問與思索的經典傑作更是信手拈來,除了我們耳熟能詳且引以為豪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外,還有諸子百家(注*)林林總總的各種論著以及《離騷》、《天問》、《史記》、《本草綱目》、《黃帝內經》、《資治通鑒》等等。

踐證明,疑問與思索帶來的累累碩果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實,生活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裏,疑問無處不在。小時候,老師教育我們要向雷鋒叔叔學習,學習他助人為樂,公而忘私的精神,從娃娃抓起,培養我們樂善好施服務社會的高尚情操,同時要批判“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資產階級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增加,心頭的疑問像升騰的謎團漸行漸近:為什麽有的人就樂善好施?為什麽有的人就自私自利?對這個問題的思索像馬拉鬆一樣地不斷進行著。終於,在閱讀毛姆所著的《人性的枷鎖》一書中看到了一段話引起了我的共鳴:“無論踐行哪一種美德,背後的動機都是享受快樂。人類的行為都是出於利己的目的,如果這些行為正好也利他,我們就認為這些行為是高尚;如果施舍財物能給一個人帶來快樂,我們就說這個人樂善好施;如果幫助別人能給一個人帶來快樂,我們就說這個人心地善良;如果奉獻社會能給一個人帶來快樂,我們就說這個人心係社會。”於是有茅塞頓開之感,問題的答案像漸漸揭開麵紗的新娘清晰可見。由此而進一步聯想到愛的不求回報的給予不也是一個人享受快樂的最高境界嗎?

,總是要思索的。有好奇就有疑問,有疑問就有思索,包括宗教的、科學的、哲學的、道德的、法律的、曆史的、現實的等冰山一角的一係列問題。思索的過程或短暫,或漫長;或愉悅,或痛苦,其結果就形成具有個性化的觀點來支配一個人的行為規範。

索可以讓人明辨事理,分清是非,也使人變得睿智豁達,灑脫自如。在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的經典名著《當人類的群星閃爍時》裏的每一個故事無不放射著主人公思索中和思索後的思想光芒,它照亮曆史,照亮後人。

了好奇、疑問和思索的良好習慣,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理性而浪漫,更加樂觀而充實,在“十萬個為什麽的”不斷思索中更加成熟、
穩健,更加如魚得水。

問和思索對一個人是這樣重要,那麽它對一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何嚐不是如此呢?

注*
諸子百家是後世對華夏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之總稱。諸子是指中國先秦時期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申子、韓非子等學術思想代表人物。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等不同學術流派,而至戰國中期,百家爭鳴,眾多學說紛呈,豐富多彩,為中華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礎。

(於2020/10/30  Oakvill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