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10)

來源: 2020-10-30 12:08:0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7589 bytes)

藍詩玲的《鴉片戰爭》

關於當年的那場鴉片戰爭,後來我記憶裏看過一些中國學者的最新觀點,說鴉片戰爭的原因在於清朝政府不予以英國自由貿易的權利。那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崇拜自由貿易。後來網上還有許多新觀點,比如鴉片戰爭應該由林則徐負責。

據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4月29日報道,香港一位家長陳女士(化名)爆料,她28日與孩子一起觀看小學二年級常識的網課視頻,教師講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這一課時,公然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說成是“英國以禁煙為由派兵攻打中國”。報道稱,陳女士表示,28日與孩子一起觀看小二常識的網課視頻,發現授課教師講到鴉片戰爭的起因,描述“英國想以禁煙為理由派兵攻打中國。為什麽他們要這麽做呢?就是由於英國發現中國當時很多人吸煙,吸食煙草,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他們為了消滅這些叫做‘鴉 片’的物品,就發動了這場戰爭。”

報道稱,陳女士還表示,課程配套教材《朗文常識童看曆史2C》一書中,在介紹內地民生百態時,隻選用年代久遠的北京霧霾和雲南地溝油的負麵新聞,缺乏正麵案例,反映教材編寫者對內地缺乏了解。此外還讓學生搜集內地旅客與香港市民發生衝突的新聞報道,並向全班分析匯報,有刻意放大兩地矛盾之嫌。“相關教師在介紹在國旗和國徽時照本宣科,難以讓學生有深刻印象,而關於內地的負麵新聞,則讓學生進行深度分析。”陳女士稱,小二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分析能力,難以作答,質疑相關偏頗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是否想引導學生產生“仇中”思想。

2015年,大陸出版了由英國人撰寫的《鴉片戰爭》,副標題為:毒*品、夢想與中國的涅槃。藍詩玲(Julia Lovell),現為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教授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學;已出版數種與中國近代曆史相關的著作,且以英文翻譯了魯迅、張愛玲、朱文、韓少功、閻連科等中國作家的部分作品;現在正致力於研究毛澤東思想的全球史,並重譯《西遊記》(節譯本)。

《豆瓣讀書》的內容簡介:

《鴉片戰爭》內容簡介:鴉片戰爭是中英兩國所該共同麵對的話題,而英國新銳漢學家藍詩玲女士的這本新著正是站在一個更加廣闊的視域來對此加以考察,旨在讓我們跨出地域的限製,認真反思這場世界衝突的種種罪惡和矛盾。藍詩玲充分吸收了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比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又能在中英文原始史料中找尋更多動人的曆史細節。得力於她深厚的文學造詣 ,像林則徐、琦善、義律這樣的曆史人物經她描寫,仿佛便可浮現於眼前。除了戰爭過程中的細節敘述之外,藍詩玲還往後記述了中英兩國人民對此戰爭的複雜的曆史記憶,尤其在中國近代國族構建中扮演的角色。

《豆瓣讀書》的讀者評論摘抄:

danyboy 2015-10-06:  這厚度,這定價,實在有點水。作者就像一個從未聽說過鴉片戰爭的英國人,一下子闖入了無數史料的倉庫,不知道如何剪裁取舍,又懷著政治正確的態度,為更是從未聽說過鴉片戰爭的英國人寫下此書,因此內容比較淺,有頗多成熟的漢學家不會有的大驚小怪,抄了許多茅海建。所謂英國視角主要體現在大量引當時英人的記錄與回憶上,作者對此的分析反而較少。較有價值的部分是後兩章由鴉片戰爭引申的關於華人在英國的形象與中國20世紀對鴉片態度的梳理,但都較略。也沒提當代英國年輕人吸毒成風的事,讓中國人來寫會更有趣。

韌勉 2015-09-22:    包裝過於精美,內容比較平庸,作者試圖以英國人的視角切入探討些新看法,但除了寫法輕鬆易讀以外,並無新意,作者大量引注中國學者觀點,尤其是茅海健的那本書,讓人覺得頗像國內的博士論文。

苦茶 2015-08-24:    這部由英國人撰寫的鴉片戰爭,確實與國產的近代史著作有些不同,但是總體上並沒有太多的新材料。關於英國在十九世紀前後對於中國評價的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了。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出口轉內銷的情況,比如藍詩玲對茅海建那部作品的引用。這部書的內容,其實不必這麽包裝,有點八月十五盒裝月餅的感覺。

傳叔 2015-11-22:    題目這麽大,結果沒說出個啥道道來,水分頗多,不知道的光看正文會以為是島田莊司(裝--逼)的新作,啊哈哈。。。又,字大行疏一般都是出版方心虛的表現。。。

rainbug 2015-10-29:    最後少了18章後麵部分和整個19章,找了英文版補全後感覺偏見太大了,真不如不要。

念生 2016-01-11:    這本書充滿了偏見和嘲諷,引進的出版社不知道在想什麽....另,看翻譯本就像是喝湯的時候掉進了蒼蠅

半夜植樹 2016-02-18:    更像一本普及性讀物。斐然成章,然不知所裁。

mymike 2016-05-21:    從小到大,翻開我們的課本或者出版物,一提到鴉片戰爭,滿本都寫著“屈辱”兩個字。我們就是受害者,就是苦大仇深,必須咬牙切齒,必須義憤填膺。 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看問題的感覺是很好的。有一位智者曾說:“如果你能證明你是個受害者,就可以不顧那些成人要守的規則。你可以責難他人,並且不必為任何事負責。”所以我們可以揮舞著道德大棒,指哪打哪,畢竟,“誰能比我慘啊”。 隻是,長時間當慣了受害者,就像井底之蛙,會讓我們習慣了不假思索地隻從一個角度看問題,而看到的永遠都是同樣的那一片天空。 不管怎樣,能看看另一片天空,總是極好的,不管這片天空是不是與我們想像中的模樣。

楊之晨 2016-01-25:    挺一般的,感覺作者對中國了解不深,寫起來錯誤百出,也缺乏思考性的東西。看了沒很大的收獲。

Praetoria 2015-09-05:    描摹和方向感是有力的,但史料研判和觀點組織方麵依舊不免帝國文學係寫作方式的通病。對事件的解釋力更多來自拚湊研究視角的中庸感,長篇幅戰事鋪陳的史料組織也頗顯吃力,直到末幾章以報紙、小說為基底展開鴉片與黃---禍形象的探討,作者的筆好像才開始重新遊刃有餘。精彩之處在於納入英方政治論辯、白銀流通等戰爭背景,義律等案例帝國主義姿態的兩麵性分析雖顯老套,但不乏新意。書後參考文獻更好,網羅各類研究的同時,提供了不少參考譯名,充分展現了由東北亂燉和神秘女服務員共同組成的翠花式的美麗。

立不住 2015-07-30:    前半對於鴉片戰爭進程中種種與課本曆史分了岔的論述並不意外,而且更似茅海建的英國方麵補充?曆史本無真相,更感興趣1842年後雙方對這一事件建構的變化,後三章不大夠看。譯注很棒。

pan. 2016-05-18:    以一個英國人的角度來看鴉片戰爭和中英曆史問題,是相對客觀的。在兩個世紀前,我們卻還是看到一樣的內鬥和麻木。整個國家製度係統的腐朽,沉迷於往日的輝煌不自知,所有這些還有內憂外患,內憂甚至強於外患,上下信息不一致,決策、情報都遠遠慢於事情的進展,甚至完全偏離。

沙礫於飛 2015-09-02:    就一通俗讀物

阿泰 2019-01-20:    近200年前,清國的政府的腐敗和國民的割裂和麻木,舉國對外部世界幾乎毫無了解的妄自尊大和愚昧,終於引發了和英帝國在文化、外交以及貿易上的衝突,最終在各方利益交錯和偶然的巧合之下爆發這場推動中國進一步崩潰的戰爭。書中的一些細節很有意思,顯示了中國社會的分裂和內部矛盾,不論哪個朝代,國民對政府互不信任和衝突,充滿了無知和偏狹,天國種種內在的缺陷和外部列強攫取利益的貪婪勾結在一起,一步步把天國推向崩潰的深淵。本書的下半部推進得非常匆忙,驟然而止,應該是被刪改了不少有關近代史的內容和評述,希望有一天能看看原著,了解作者的真實思想。

卡桑德拉大喬 2016-12-11:    這不是第一本我讀過的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看待所謂的屈辱史,很多觀點依舊新穎,更重要的是,讀起來非常有趣,可讀性極強。不敢妄加評論這就是最全麵的曆史,但相比教科書的感情色彩,此書要中性的多。書的主要篇幅敘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前因後果,順帶講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一些敘述與觀點是令人驚異與震撼的,第一,對西方國家社會帝國主義認知的敘述,與《極權主義的起源》的描述是相仿的,尤其是英國對殖民道義的反思是客觀的,盡管踐行起來並不夠好;第二,大清自我封閉造成政權社會民眾整體的愚昧無知,極為震撼,甚至以為不是讀曆史,是在看荒誕劇;第三,對民族主義在中國的起源和影響勾勒出了一個大概的軌跡,這個範疇的討論,不僅是對中國曆史的剖析,更是對中國未來的思考,意識形態上歪曲,不知道會在何時報複我們,深深的憂慮

朱老板 2018-03-22:    我們都是為你好

《鴉片戰爭》的內容摘抄: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擴張得如此之大,形成了一個大帝國,這使得它很是自豪,認為基督教世界比被其征服的民族具有優越性。 英國在亞洲從事鴉片貿易及為之發動戰爭的曆史,是明顯的機會主義和偽善行為,因為它的政客、商人和軍人都隱瞞了他們是在文明和進步的幌子下為保護非法的毒品貿易而戰的事實。 中國在據稱與英國作戰的同時,也在與自己作戰。在廣州被圍困期間,城裏的中國軍隊卻在忙於搶劫、殺人乃至(在極端情況下)相互獵食,以至於不能同仇敵愾。 我們一般認為戰爭會帶來一些異於尋常的結果,如慘無人道的殺戮、勇敢頑強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情懷。不過人們在單調乏味的和平時期常犯的錯誤在戰爭中也普遍存在。鴉片戰爭期間,迫在眉睫的人員傷亡和物資耗費並沒能阻止悲劇性的粗心大意的官僚行為發生。在人民被殺戮、城鎮被攻陷的時候,中國負責指揮這場戰爭的有關官員卻藏匿或丟失了英國關於戰爭要求的文件副本;他們厚顏無恥地向皇帝撒謊,把事實上的一敗塗地說成是大獲全勝;一個將領在本該指揮一場戰鬥的時候卻因鴉片煙癮發作而頭昏腦漲以致不能指揮作戰。這場戰爭打了兩年半時間,花費了數千萬兩銀子,犧牲了幾千人的生命,皇帝卻在給他一個前線大臣的華麗麗的諭旨中詢問,他想知道,英國到底在什麽地方。”

藍詩玲在他的書中對比了關於這場戰爭最終結果的中英兩國的曆史記載。英方的戰報聲稱清軍損失五六百人,而英軍沒有陣亡的報道;而奕經上書給皇帝的奏折則聲稱英軍被殺四五百人,包括其頭目巴麥尊。隻是因為英軍數量眾多,達1.7萬人,(實際上最多隻有3000人),漢奸燒毀了清軍的兵營,所以才未得大捷。而藍詩玲指出的,奕經“編得最出色的神話是鋪墊根本不存在的舟山之戰”,這讓他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雙眼花翎的獎賞。

而《南京條約》的簽訂一度中國人都知道這是一次喪權辱國的戰敗條約的簽訂,後來中國的曆史產生出一種信念:落後就要挨打;而藍詩玲在書中介紹,當年在欽差大臣耆英的妙筆生花之下,這場和約的簽訂成為了又一場勝利,他對自己的仆人張喜說:“活江浙億萬生靈,保全甚大,積德不小”,而張喜也在條約簽訂後以欣喜的筆調記錄道:“鈐以關防完迄,眾情欣喜。”但如果我們從當年我們的先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中國人的一種性格,它未必僅僅值得輕鬆的嘲笑,這樣的行為也反映出我們那時天真的思維,希望能通過給西方列強土地和金錢,讓他們滿足,以換得大家平靜的生活,讓大家都高興。但這可能是當時和今天的西方人都難以理解的。

 

鴉片小史(上)

鴉片,是罌粟蒴果汁液凝結後經加工而成。生品有刺鼻的氨味,難以下咽;煮熟發酵後成為熟鴉片,顏色變為棕色或金黃色,點燃後有一股香甜的味道。鴉片曾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同時還有民族刻骨銘心的恥辱。而今天毒品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每年世界的毒品交易數額巨大僅次於軍火。

作為鴉片的來源,罌粟的種植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早在公元前3400年,今天伊拉克境內的兩河流域就開始大麵積種植罌粟了。當時的蘇美爾人已經發現罌粟蒴果的白色汁液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並且能給人帶來一種快樂的感覺。在史前的時代,當人類還過著采摘的生活時,那時的人們一定品嚐過所有的植物和植物所有的部位。人類這樣做的原因或許並不僅僅是因為饑餓。北美的印第安人會用金雞納皮煎水服用以治療熱病,後來被意大利傳教士帶回歐洲,歐洲人從中分離出了第一個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所以,尋找治療疾病的神草的迷信是人們品嚐植物的一個強大的驅動力量。的確,在古老的年代裏,人們對於植物、礦物和動物都有著一種天真的迷信。當然,如果吃下劇毒的蘑菇,哪怕隻是一小口,也會立刻身亡,如果吃下大戢的根回到營地就會劇烈的水瀉,而吃下生烏頭不死也會兩眼圓睜,整個口腔和喉頭麻澀欲死,這時人會攥著脖子嗷嗷叫;而另外的一個強大的驅動就是,尋找快樂。整個曆史全世界的人都在令人傷感又啼笑皆非的瘋狂的尋找著快樂。而古老的蘇美爾人似乎是尋找快樂的天才。大概在同一時間,他們最早發明了種植大麥、小麥,用來製作啤酒和麵包;他們也是最早飲用牛奶和罌粟汁的人,他們還發明了豎琴和牛頭裏拉,以及最早的棋類遊戲並進行最早的賭博。之後繼承了蘇美爾人文化的亞述人用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記錄的醫學文獻中,罌粟被稱為:Hul Gil,“快樂植物”。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快樂。人們喜歡金錢、權利、性愛、征服都是因為它們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甚至人們喜歡傷感也不過是因為傷感會給我們一種獨特的快樂。到大約公元前1500年,“快樂植物”的秘密傳到了埃及。不久,埃及的底比斯鴉片成為了著名的品牌。當時,鴉片已經在整個地中海地區流行。《荷馬史詩》中描述的一種“忘憂藥”就被認為很可能是鴉片,海倫把它給忒勒馬科斯讓他忘掉自己。然而,這裏說的鴉片其實是罌粟。罌粟英文名為:the opium poppy,拉丁名:Papaver somniferum。英文名源於希臘文,鴉片即源於Opium,但它指的是罌粟;拉丁文名字則有“催眠”的意思。所以,英文中的鴉片有時指的是罌粟。再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之後因為關於唯一真神的不同想法所引發的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曆經千年的征戰,蘇美爾人的“快樂植物”進一步傳遍整個歐亞大陸。不過,到了這個時候當年非常懂得快樂的那個蘇美爾人已經消失了。我們現在也不知道最早這些“黑頭人”是從哪裏來到了兩河平原並定居了下來,連蘇美爾這個名字也是阿卡德人對他們的稱呼,意為“黑頭人”;後來極有殺戮天賦堪稱古代暴力美學大師的血腥殘暴的亞述人也消失了。但是,人類的快樂並沒有消失。隻要有人類快樂就永遠不會消失。當然,快樂是有代價的。並且快樂的代價總是趨於昂貴。鴉片就是最好的一個例證之一。昂貴的代價本身就是一種誘惑,它會帶來額外的快樂。由明入清,鴉片的價格不斷上漲,曾經出現過一兩黃金換一兩鴉片的時候。

《舊唐書》載:“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遣使獻底也伽”。經學者考證“拂霖”就是大秦,即東羅馬帝國,其中心位置在今敘利亞附近,當時是阿拉伯帝國的一個省。“底也伽” 是一種含有罌粟成分的複方藥。據阿拉伯史家稱,上等的底也伽產自伊拉克的巴格達。它由600種物質混製而成,作用可解除一切中毒。更早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本草》中就已經收錄了“底也伽”:底也伽,味辜苦平無毒,主治百病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出西戎。由此可見當時社會上已經流傳底也伽。不過,據日本學者考查,流通的到日本的“底也伽”的成分並不含鴉片。而罌粟在唐朝時是否已經進入中國了呢?從唐朝無所不包的詩歌中倒可以確定這一點。廣為引作證據就是雍陶的絕句《西歸斜穀》:“行過險棧出褒斜,曆盡平川似到家,萬裏愁客今日散,馬前初見米囊花。”“米囊”是罌粟的常用的別稱。雍陶是晚唐詩人,所以至少到晚唐時,罌粟已經在中國比較廣泛的種植了。

據鄧之誠考證:《冷齋夜話》引陶弘景《仙方注》曰:斷腸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因此,罌粟早在六朝時,即已傳入中國並有種植。罌粟雖也叫阿芙蓉,但這個名詞更可能是從阿拉伯語Afyum而來的。所以,芙蓉花是否是阿芙蓉還是有很大問題的。

1915年,德軍攻打比利時時,在弗蘭德斯進行了一場異常慘烈的戰鬥。一位名叫約翰·麥克瑞的加拿大軍醫目睹了這場可怕的戰鬥。當時士兵戰死的弗蘭德斯的陣地上鮮豔的紅罌粟花正在遍野怒放。觸景生情麥克瑞寫下了詩歌《弗蘭德斯戰場》: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在弗蘭德斯的戰場,罌粟花飄蕩。”詩歌流傳,後來紅色罌粟花就成為英國紀念兩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的象征,每當戰爭紀念日他們都會佩戴紅罌粟花標誌。一戰爆發100周年,倫敦塔曾展出了888246隻陶瓷罌粟花,象征一戰中戰死的英軍士兵。

然而,當2010年11月9日至10日英國卡梅倫首次訪華時,因為恰逢11月11日的一戰紀念日,首相佩戴的布製的紅罌粟花卻引來一場風波。中國的一些媒體的資深評論人認為:由於曆史原因,英國人對於“霸權主義”和“殖民”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情。“當人們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他們的‘現象級’流行文化,發現這些濃烈的紅色罌粟花海除了象征死亡將士的性命之外,對曆史與戰爭本身的反思則止步於單薄的‘國家主義’。”而之前的國殤日,有過穆斯林人士在公眾場合焚燒罌粟花表示抗議被拘捕的事件。據說,“焚燒就像是扇了英國人一個耳光。”進而,評論認為“罌粟花海是美的,但它象征的含義卻是血腥、暴力、死亡、霸權、屠殺”,是“一個美化戰爭的紀念碑”。

而據有些英國媒體感歎稱:從鴉片戰爭算起,這一兩百年的曆史反轉十分明了。時隔百餘年,此次英國首相卡梅倫來華訪問,帶出了鴉片戰爭以來英國出訪中國最大的貿易代表團。為了能簽下訂單英國政府做了精心準備,但唐寧街十號誰也沒料到,英國首相胸前帶的一朵布製罌粟花會掀起一場小風波。在華訪問時,英國首相胸前醒目的紅色罌粟花引發誤解——居然讓中國民間聯想到了“鴉片”。

以脾氣不好情緒容易激動而著名的《環球時報》稱,英國不再是大國,僅是個歐洲老國,適合旅遊和留學——如此不加掩飾的直白,震驚了一部分英國人。日不落帝國輝煌不再早就不是新聞,但如此這般被中國媒體數落還是首次。不過,到這次疫情時,就不僅不是首次,而且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環球時報》的胡主編語言風格了。

但和今天英國理直氣壯指責香港問題相比,當年英國除了對“罌粟花”事件的態度是相當溫和外,對於中國《環球時報》發表的一些不客氣的評論也顯出了不尋常理的“寬容”。而當時的一些英媒評論說,此次卡梅倫為了讓中國訪問成行,妥協到有些卑躬屈膝,起碼是過分謙和。但是,別傻了,看一下中英貿易數字,一切便不難解釋——在過去18個月中,中國對英的投資超過過去30年。這次卡梅倫身肩敲定60億英鎊合同,推動英國經濟複蘇的重擔,自然要盡力求同存異,避免衝突。

唉,天下熙熙,天下攘攘。不過,從今天來看,利益有時可以緩解衝突,有時不能,有時最終甚至會引發災難。

不過,事情過去很久中國的一些人才意識到,英國人帶的紅罌粟花的英文名字叫:poppy,翻譯成中文叫:罌粟。但是,經過有植物學知識的知識分子一看,英國人帶的花的學名是:Papaver rhoeas,中文名字應該是:虞美人。看來專業知識在今天越來越重要了。像特朗普宣稱防治瘧疾的氯喹可以防止新冠,結果專家評論說,能不能防治新冠很難說,不過,近期更可能的是,特朗普先生不會感染瘧疾了。結果怎麽樣大家今天都看到了。而被中國媒體動感情的討論的邪惡的象征的東西的學名是:Papaver somniferum,製造鴉片的罌粟。

英文中罌粟屬植物通稱poppy,正如他們將薔薇屬通稱rose一樣。就像弗羅斯特的小詩The Rose Family:

The rose is a rose,
And was always a rose.
But the theory now goes
That the apple's a rose,
And the pear is, and so's
The plum, I suppose.
The dear only knows
What will next prove a rose.
You, of course, are a rose -
But were always a rose.

 

薔薇科* 

玫瑰之為玫瑰*,
曆來如此。
而今流行這種理論:
蘋果是玫瑰,
梨是玫瑰,李子
也是,我猜測。
親愛的人僅僅懂得
怎樣去證明一朵玫瑰。
你,當然,是玫瑰——
但你向來就是玫瑰。 

徐淳剛翻譯成中文時就不得不加上解釋:*薔薇科,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此科中許多如蘋果、沙果、海棠、梨、桃、李、杏、梅、櫻桃、枇杷、山楂、草莓和樹莓等,是著名的水果; *玫瑰,又名徘徊花、刺玫花,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灌木。

But the rose is a rose, and was always a rose. But the theory now goes.

所以,英國人佩戴的其實是紅色的虞美人,和鴉片沒有關係。如果中國和英國、中國和美國的所有的誤解都是因為中文和英文的歧義引起的就好了。當然,這樣的誤會並不僅僅的無所謂的語言文字翻譯的問題。它依然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深層的原因。

不過,關於罌粟何時進入中國的還是一個謎。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1)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82447.html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2)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82534.html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3)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82711.html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4)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82919.html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5)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83140.html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6)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83266.html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7)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83500.html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 (8)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83884.html

列儂的1969和2020的新冠肺炎 (9)

https://bbs.wenxuecity.com/bbs/teatime/584226.html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