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長河裏看電影的老故事(上)

來源: 小溪姐姐 2020-04-30 19:36: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565 bytes)

後院裏的梔子花開了一撥又一撥,真是清香隨風啊。。。

說了,也許您也不會相信,在這過去的幾個星期裏,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從頭到尾,觀賞了第一部台灣電影電視作品 - 《光陰的故事》106集的台灣電視連續劇(是讀了城裏一位博主的精彩影評介紹後才決定看的,這裏特別致謝了)。

這應該也是我2020年以來,世界瘟疫橫行,居家隔離幾個月裏的意外收獲之一。所以您現在就知道了,我是一個名副其實Totally Out of Date ,落伍幾十年的人啦。其實我自己也很吃驚啊,沒想到我到這把年紀,竟然還有興趣,天天無節製追劇,一口氣看完不說,我這顆千年老樹皮層層包裹,曆經滄桑的老心髒還能為了一部電視連續劇深深感動呢。

今天就來說說歲月長河裏,我看電影的那些老故事。說實話,我小時候可是個當之無愧的‘看電影大王’(那是還沒有電視機的年代)。 上小學後,頭幾年裏,成天肚子裏爬滿了饑餓的蟲子,日夜都叫得咕嚕咕嚕的,在我媽省級機關食堂裏吃飯,按人頭定量買來的,糠麩黑麵飛機包菜大餡包子,一點油星都沒有,吃了不填肚子,立馬就餓了。學習用的課本也是黑黃乎乎,高低不平的再生紙作的。在那粗糙的再生紙作業本上寫家庭作業,還真遭罪呢,字總是寫得磕磕絆絆的,橫不平,豎不直,一不當心還斷鉛筆芯兒。

可是老光陰的寒暑假裏,學生場電影那可真叫看得個爽啊!學校放假前一天,發完成績單後,小學班主任再給每人發張假期學生場電影單兒。 我拿到後,先填上自己的名字班級,再在要看的電影旁邊打好了勾,帶著父母給的錢,就去總務科,排隊交單子,付錢,領電影票。

那時訂的寒暑假學生場電影票,3分錢一張票,各種各樣的電影,也不管啥是少兒不宜的。不過那會兒電影尺度再大,也不過就是個短短的男女接吻鏡頭。記得有一次,一部電影裏演的是一對年輕的男女勘探隊員,雙雙掉隊後,在深山裏兩人互助求生,產生朦朧感情,最後男主角冒著生命危險,把正要掉下懸崖的女主角,一把拉救了回來,劫後餘生,然後就有了一分鍾不到的,兩人相互擁吻的激情戲。他倆每接一個吻,全場小孩子(包括我和我姐)就齊聲跺腳,大叫‘矮油’(南京方言‘哎喲’),真有排山倒海,掀翻影院屋頂之勢,那時中國的孩子,營養瓜菜代,發育晚,十幾歲了,上了中學還分男女界線,相互不說話呢。我和我老初二的同學們應該是等到下鄉當知青後,才從地頭場院裏,老鄉們男女之間那些津津樂道,永遠開不完的葷笑話裏,接受了性教育啟蒙吧。

上小學五年級時,全校作文比賽,也不知咋整的,我得了個全校第一名(我本平庸之輩,所以小時候的這種事也會拿出來炫耀,請不要砸磚啊),我爸對我的獎賞是暑假電影票不限量,那個夏天,我和我姐在南京鼓樓曙光電影院裏看了至少有60多部電影呢。

五十年代末,60年代初,我父母也帶著我們姐倆看過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還看過些國外進口電影。大多數是蘇聯片子如《基輔姑娘》《複活》《白癡》《倆姐妹》《紅帆》啥的,因為我家無論吃月餅,看電影還是出門去玩,都是平均主義, 家裏四口人,每人有份,所以父母想看的電影,我們年紀太小,也帶著去。記得我看那個蘇聯的《複活》根本不懂什麽意思,隻是忙著吃父親從電影院隔壁的老回民館子馬祥興買來的四角多錢一個的高價牛肉包子。那會兒困難時期,父母的工資大部分都用來買高價食品給我姐倆增加點營養了。回憶起來,剛上小學一二年級時,看過一部中法合拍的兒童彩色影片《風箏》,是說中法兒童友誼的,當時覺得太好看了!現在還記得那個漂洋過海,被法國男孩撿到的中國彩色風箏是個拿金箍棒的孫悟空,電影裏法國男孩的妹妹,是個金發碧眼像小公主一樣,特別可愛的小姑娘。

我上了中學後,也就是文革前兩年,就開始左了。那時的電影就更強調革命,階級鬥爭了,《烈火中永生》《青鬆嶺》《英雄兒女》《千萬不要忘記》《年輕一代》就是那會兒看的。。。

後來嘛,十年浩劫開始了,幾乎所有文革前拍的電影都是大毒草了,我從小愛看電影的生涯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我的家庭出生是不允許參加紅衛兵的,14歲時卻和一女同學偷偷跟著她鄰居家,哈爾濱建工學院的女兒和她的幾個大學同學混出去大串聯了。在上海海燕製片廠看大字報時,正趕上給牛鬼蛇神發工資,就被人群卷著,擁擠到了一個露天舞台的最前麵,清清楚楚見到了三四米外站在台上的孫道臨,趙丹,張瑞芳等。被叫到名字,正被鬥的名演員們,先自報工資是多少,然後認罪,等造反派允許說下去後,就下台來。記得趙丹,張瑞芳先從另一邊的台口下去了,而我和那幾位建工學院大學生正堵在孫道臨要下台的這一邊台口,見他走來,我們就一起拚命往後擠擠,給他讓出點地方從台上下來。孫道臨看我們為他擠出了地方,臨下台時還向我們微笑著輕輕地點了點頭,好像在向我們道謝。親見孫道臨在大難中還是保持著他那份不卑不亢,沉穩鎮靜的紳士君子風度,真是令人打心底裏佩服,難以忘懷。

中國經典懷舊電影 1963 《早春二月》, 主演:孫道臨、上官雲珠、謝芳等影片根據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改編

還記得在鄉下當知青,一個夏天的傍晚,和村裏人,走了十幾裏路,趕到縣城中學的操場上看免費的朝鮮電影《賣花姑娘》,那可是全場男女老少哭聲震天啊,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人們也就是借著電影放聲痛哭,渲泄一下自己內心壓抑久遠的各種痛苦。還記電影散場後,走在回村的田間小路上,皎潔月光下看到同行的大姑娘小媳婦們一個個哭得又紅又腫的雙眼,也許她們從賣花姑娘的身世想到了自己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辛苦勞作在田間,秋收後,還是掙不回一家老小口糧,長年喝粥吃不飽,過年也不能給孩子們作件新衣裳的窮日子,還有婆媳不和,夫妻打架,總之貧賤夫妻百事哀!在一片蛙唱蟲鳴聲中,一路上斷斷續續就聽見她們輕輕啜泣聲了。

那個看《賣花姑娘》的夜晚,我沒有流淚,因為文革時期,長期的忍受和壓抑,不知不覺中,我的淚腺幹涸,漸漸地,失掉了哭泣的功能。即使文革結束,萬物複蘇後,在我老爸的葬禮上,(他幸運地熬到了平反,本該多活幾年可以自由聽貝多芬的好日子,卻在60多歲時就走了),我萬箭穿心,卻是欲哭無淚,那時我以為我這輩子就再也不會哭了。沒想到的是,三十年餘前,我來到了美國。當我第一次踏進一家基督徒教會的門,當唱詩班的讚美詩轟然響起的瞬間,我突然渾身震顫,胸口衝上一股熱流,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噴湧而下。我拚命壓低了我的哽咽,哭得止也止不住。。。

以下是我文革前,上小學初中時看過的電影,很多都想不起來了,如果您在文革前也看過以下的電影,那我們就擊掌握手同代人了。

《一江春水向東流》(記得是在玄武湖看的露天電影)《天仙配》《永不消逝的電波》《摩雅傣》?《林則徐》《女籃5號》《五朵金花》《上甘嶺》《山間鈴響馬幫來》《柳堡的故事》《神秘的旅伴》《我們村裏的年輕人》《英雄虎膽》《國慶十點鍾》《英雄小八路》《祝福》《林家鋪子》《寶蓮燈》《西遊記》《五彩路》《馬蘭花》《小鈴鐺》《大李老李和小李》《哥倆好》《女理發師》《喬老爺上轎》《甲午風雲》《阿詩瑪》《劉三姐》《早晨二月》《舞台姐妹》《小刀會》《苦菜花》《冰山上的來客》《野火春風鬥古城》《青春之歌》《李雙雙》《枯木逢春》《秘密圖紙》《小兵張嘎》。。。

 

前院開了滿樹的木玉蘭,也是芬芳送遠啊。

未完待續

原創拙文,請勿轉載,謝謝!

 

請欣賞50,60年代的名演員們是不是個個天生麗質,清純自然啊?

《五朵金花》- -楊麗坤

《摩雅傣》- -秦怡

《女理發師》- -王丹鳳

《柳堡的故事》- -陶玉玲

劇照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