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貴族--讀章詒和《最後的貴族》

來源: 田野maomao 2018-10-05 22:08:1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076 bytes)

         《最後的貴族》按照作者章詒和先生的說法,是“對往事的片段回憶,但它不是回憶錄”。讀罷全書,唏噓不已,感慨萬千!這本片段的回憶不僅僅是她和她的父母個人活動記錄,而且還是中國各民主黨派的大知識分子在建國之後到文革期間的遭遇和處境最真實和最珍貴的記錄。它把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曆史和曆史裏的人物活生生地展示給了後人,把“像沙子一樣”“從指縫裏流掉”的記憶一一地撿拾起來,伴著血淚,伴著無奈,伴著悲涼。
          作者章詒和先生是章伯鈞先生和李健生女士之女。章伯鈞先生是原交通部長,中國民主同盟和農工民主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光明日報》社長;李健生女士是北京衛生局副局長。章詒和先生家庭環境優越,家學淵源,自小聰慧,再加上章伯鈞交遊甚廣,為人慷慨大度,喜好收藏,早年留學德國,因而往來皆鴻儒。詒和從小耳濡目染,深得其益。這也該是她文字功力深厚和思想境界廣闊的原因之一吧。
          往事如煙,但在章先生的心裏“往事並不如煙”。《往事並不如煙》是這本書在中國國內出版時的書名,我沒有讀過,不知和《最後的貴族》有何不同,但一定是有些不同的吧。在我讀的這個版本中, 作者記錄了八位民主黨派人士在文化大革命當中的作為和遭遇,包括了史良,儲安平,張伯駒夫婦,康同璧羅鳳儀母女,聶紺弩,和羅隆基。雖說僅僅記錄了八位民主人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生活,但透過當時還是少女的作者的眼睛,我們看到的是整個中國大知識分子的生活境況:社會的動蕩和政治的不確定;人性的扭曲和複雜;獨醒者的迷惑和無奈。“以親曆的筆觸,講述昨天;以血淚之跡,雕刻遠逝的靈魂,既得史家之魂,又多詩人情致。”娓娓訴說之中,濃墨重彩之間,是刻入讀者心中的真,痛,和深深的反思,一如刻進石頭裏的雕塑,一群大知識分子在那個人性被扼殺的年代裏的群雕,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其中對女性的記錄尤其打動我的心扉。八人當中有三位女性:史良和康同璧羅鳳儀母女。章先生以細致,細膩,而又深刻的手法描寫了她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看似都是些細碎之事,或是不經意的對話,卻在不經意之中把這幾位超凡脫俗的女性活靈活現,出神入化的立在了讀者的眼前,如一幕幕生動的戲劇,最打動我的是康同璧和羅鳳儀母女。
         寫這對母女的這一篇,名字與 書名相同,就叫“最後的貴族”。作者記錄了康家母女在章伯鈞被打成全國最大的“右派”後,與他和他的妻女相識,相交,並相助的過程,從中向讀者展示了康家母女對生活,對愛情,對友人,對金錢,對時政的態度;對國家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和她們生活裏的細細碎碎。
        康同璧是戊戌變法的發起人康有為的二女兒。先後入哈佛大學及加林甫大學,1909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並成為該女子學院曆史上的第一位亞洲畢業生。自小飽讀詩書,她擅長詩詞書畫,精研史籍,精通英文。1902年春天康同璧女扮男裝,隻身北京經河西走廊再南下赴印度和在抗戰期間坐堂痛罵日寇的經曆都成為她生命中的華彩,被後人頌傳。梁啟超在他的飲冰室詩話》裏是這樣描繪她的:“以19歲之妙齡弱質,淩數千裏之莽淘瘴霧,亦可渭虎父無犬子也。”羅鳳儀是她和羅昌先生之女(“羅昌先生曾先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陸軍大學。羅先生學貫中西,民國時期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山東交涉使、廈門關監督,以及駐新加坡、倫敦、加拿大總領事。退出政界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府。”——摘自章立凡《 寂寞身前身後事——再談康同璧母女》)。羅鳳儀早年間曾在英國與新加坡居住,後於16歲時就讀於燕京大學家政係,精通五國語言,英文水平尤其精湛。她為人極為低調,終身未嫁,一生奉隨其母康同璧。
         最打動我的是她們的慈悲為懷,俠骨柔腸,無畏強權的大氣和果敢。她們在反右期間收留被打倒資本家的子女,右派的孩子,無依無靠的老人遺孤留在自己家裏居住;在物質極其匱乏的時候悄悄地把珍貴的糕點票,糖票,和布票送給更需要的人;她們冒著危險在家裏為兩位死裏逃生大右派章伯鈞和章乃器安排聚會,等等的一切,在現在看來很平常的事情,可在當時的環境裏是危及自身安全和命運的事情。然而她們都做了,她們冒著大禍臨頭的危險悄悄地做了。而 這一次的見麵竟是兩位先生的最後一次會晤!康老太太處世的原則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按照章伯鈞的話來說,就是“康同璧的樂於助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響。因為康有為就是這樣一個人”。
         貴族的生活規矩多講究多,精致考究,維持這樣的生活沒有錢是難以想象的。然而那個時候康家的收入已經很少很少了,隻有老太太的每月150塊人民幣,鳳儀是沒有收入的,還有家裏的兩個傭人的工資。為了安排兩位章先生的會晤,老太太早餐裏唯一的奢侈品槽糕不得不被拿掉了,為的是把錢省下來招待客人。那時章伯鈞家裏的早餐還有牛奶,麵包,黃油,和雞蛋,而老太太的早餐卻隻有烤饅頭片,稀飯,炸小魚,豆腐乳,和槽糕。這分明就是市民小百姓的生活哪裏還有一絲絲的貴族氣息啊?然未也!即便是這麽貧民的早餐,也要擺出精致的小碗,小碟,在菲利賓木製的圓形餐桌上認真的享用。羅鳳儀就有把最普通的豆腐乳也吃出貴族味道的心境!時間久了住在康老太太和鳳儀家避難的作者竟然“覺得康老家的早餐也很不錯。尤其是豆腐乳,第一天的味道,似乎與第二天的不同,第二天的又與第三日相異。”終於有一天她發現了鳳儀的秘密,“不大功夫,雙手舉著很漂亮的六個外國巧克力鐵盒,走了出來。見我吃驚的樣子,羅儀鳳笑了。放下鐵盒,她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張便簽遞給我。我接過來看,又是一驚。原來那上麵排列著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豆腐乳名稱。什麽王致和豆腐乳,廣東腐乳,紹興腐乳,玫瑰腐乳,蝦子腐乳……羅儀鳳像交代要事那樣告訴我:每種豆腐乳買二十塊,一種豆腐乳放進一個鐵盒,千萬別搞混了。買的時候一定向售貨員多要些腐乳汁。”不僅僅如此,她還這樣告訴作者:她說:“小愚,我要告訴你,豆腐乳買好後回家的一趟路,才是最累的。因為六個鐵盒子一定要平端著走,否則,所有湯汁都要流出來。為了減輕累的感覺,你一路上可以想點快樂的事情。端鐵盒走路一定要挺胸,如果躬腰駝背地走路,你會越走越累。”說罷,她捧起裝著鐵盒的布袋,昂首挺胸地沿著餐桌走了一圈。那神態、那姿勢,那表情,活像是手托銀盤穿梭於巴黎酒店菜館的女侍,神采飛揚。”於是這樣的她,才會在“文化大革命階段,在康氏母女節儉度日的年月,把鋪曬在窗台的橘皮,統統做成醬,還要把這一瓶瓶橘皮果醬塞進我的書包,讓我帶給父母。”;才會“親手教我做一種取名為“艾森豪威爾湯”的美式湯菜。並介紹說:“這是艾森豪威爾將軍在二戰軍營裏的發明。”;才會在“春節前夕,康氏母女總要送來一小盆長滿花蕾的水仙。羅儀鳳還要在每根花莖的部位套上五分寬的紅紙圈。如果有四個花鍵,那就並列著有四個紅色紙圈。水仙自有春意,而這寸寸紅,則帶出了喜慶氣氛”;才會在生日的時候用省了許久的銀子用兩百個碟盤準備一次正宗的西餐,“每上一道菜,必換一次盤,包括襯盤、襯碟在內。在刀叉的配合、唇齒的體味與輕鬆的交談中,我漸漸找到了西餐的感覺和舊日的情調。在橙黃色的燭光裏,真有種類似夢境的意味”。套一句俗話,她們把苦難的日子過出了詩情畫意。
       還有她們的隱忍和寬容。她們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詩歌,書畫,音樂,盛開的榆葉梅,香水,美麗的服飾,精巧的高跟鞋,等等。可是在那個人性喪失的日子裏,鳳儀失去了自己所有喜歡的東西:高跟鞋鋸跟不成全部扔掉了;香水送人;最愛的花也送人了;她所愛的一切都被剝奪了!“小愚,我是一個軟弱的人,也是個無能的人。我無夫無子,這輩子隻剩下一點兒愛好。我喜歡鞋,現在鞋都扔掉了。我愛花兒,可那些美麗的玫瑰是我在(19)66年夏天被抄家的夜裏,流著眼淚親手用開水澆死的。現在,花兒沒有了。我愛香水,香水沒有了。我愛音樂,音樂沒有了。我愛英文詩,詩也沒有了”, ““這場文化大革命對我家來說,是釜底抽薪;對我個人而言,是經脈盡斷哪!”羅儀鳳仰望夜空,力圖抑製住心底的悲與痛。但我還是見到了她的淚水。燈下,她的淚水像玻璃一樣剔透。” 作者感慨道:“昔日貴族活在今天,日子太難,心也太苦。康同璧常說自己的處世原則是“以不變應萬變”,然而,現實卻在逼迫她們做出“順適”。出於教養,也出於經驗,她們的“順適”往往表現為一種不自覺其努力的努力。”“就是努力於自省,自律和克己。努力的核心內容便是:忍。” “年輕的我無法判斷,但羅儀鳳的哭訴,卻讓我深深懂得:這種“忍”,原來是最可痛心的,其內裏,有著怎樣的悲涼與沉重。因為任何分寸的“順適”,都要毀損或抑製天性。”她們對自己是泣血飲淚的內省和忍,對愧對她們的人卻是寬容和禮。在和羅隆基的那一場 “消耗了許多的時間,許多的心力,許多的感情”的愛戀中,她得到是致命的一擊。“這場錐心刺骨的戀愛從明亮的粉紅色開始,到黯淡的灰黑色結束。而從開始到結束,羅儀鳳一直瞞著她的母親。在情感生活中能持久地保持這樣一種虔心、凝韌、隱忍的態度,一般女性是辦不到的。”可是鳳儀做到了,她不僅僅是做到了,她還在今後的日子裏對羅隆基還是以禮相待,“畢竟羅儀鳳是康有為的後代,對羅隆基仍以禮相待。”每逢端午、中秋或重陽,羅隆基都會收到羅儀鳳自製的糕點。儲安平曾說:“賢良、寬恕及自愛之中盡心與克製,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的品行。”羅儀鳳的身上就有這種品行。
        她們熱愛生活,尊重他人。文章中多次描寫她們的衣著和容貌,特別是在幾次“大右派”的聚會和迎賓送客中,她們用女人最樸素的審美顯示出對他人的尊重。
“她身著青色暗花軟緞通袖旗袍,那袍邊、領口、袖口都壓鑲著三分寬的滾花錦邊。旗袍之上,另套青紬背心。腳上,是雙黑色軟底繡花鞋。一種清虛疏朗的神韻,使老人呈現出慈祥之美。係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絲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別針,在陽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幾許生動之氣。染得黑玉般的頭發盤在後頸,繞成一個鬆鬆的圓髻。而這稀疏的頭發和舊式發型,則描述出往日滄桑。”
“跟在康同璧身後的,是女兒羅儀鳳,從外表判斷,約有四十歲上下。她全身藍色:藍旗袍,藍手袋,藍紗巾,以及一副大大的灰藍色太陽鏡。港式剪裁的旗袍緊裹著少女般的身材,並使所有的線條均無可指摘。雖然一襲素色,但一切都是上等氣派的典雅氣質。” 。
“會晤中,作為陪客的康同璧,穿得最講究。黑緞暗團花的旗袍,領口和袖口鑲有極為漂亮的兩道絛子。絛子上,繡的是花鳥蜂蝶圖案。那精細繡工所描繪的蝶舞花叢,把生命的旺盛與春天的活潑都從袖口、領邊流瀉出來。腳上的一雙繡花鞋,也是五色煥爛。我上下打量老人這身近乎是藝術品的服裝,自己忽然奇怪起來:中國人為什麽以美麗的繡紋所表現的動人題材,偏偏都要裝飾在容易破損和撕裂的地方?這簡直就和中國文人的命一模一樣。康同璧還讓女兒給自己的臉上化了淡裝,抹了香水。”
        “我不是大美人,但我要打扮。因為今天是貴客臨門啦!”

儲安平在《英國采風錄》裏, 這樣寫道:“英國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君子紳士(gentleman)。一個英國父親,當他的兒子還沒有成為一個man時,即已希望他成為一個gentleman。英人以為一個真正的君子是一個真正高貴的人。正直,不偏私(disinteregted),不畏難(capable of exposing himself),甚至能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他(她)不僅是一個有榮譽的人,並且是一個有良知的人。”
最後作者是這樣結束她的全文的:“在已無神聖與純粹可言的今天,受人敬重的康同璧是一種絕響;我能去敬重並感受她,是一種福祉。”

      其實對我來說,能夠讀到此書,何嚐有不是一種更大的福祉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章怡和的很多作品都是我所欣賞的,除了《最後的貴族》。對於康同璧破落之後把女兒當傭人使的做法實在不能接受。 -廢話多多- 給 廢話多多 發送悄悄話 廢話多多 的博客首頁 (321 bytes) () 10/07/2018 postreply 02:37:42

回複多多:我的理解與您不太相同。她家是有傭人的,她隻是協助老太太整理家學和輔助老人的日常生活。這絕不是一個用人能做到的。 -田野maomao- 給 田野maomao 發送悄悄話 田野maomao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7/2018 postreply 06:43:31

同意你的看法,協助老太太整理家學需要女兒來做。不過我說的是把女兒當傭人使。那段買醬豆腐的描寫,寫得是女兒如何小心翼翼地去買, -廢話多多- 給 廢話多多 發送悄悄話 廢話多多 的博客首頁 (407 bytes) () 10/07/2018 postreply 11:09:25

多多,終於明白了。原來是我沒寫清楚。那一段是儀鳳請作者幫忙買腐乳的一段,而不是老太太叫女兒去的。 -田野maomao- 給 田野maomao 發送悄悄話 田野maomao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7/2018 postreply 15:47:49

不是你沒寫清楚,是我沒說清楚。這段是女兒把客人當傭人使。因為女兒的體會那麽深,我推論出買醬豆腐是她經常做的了。 -廢話多多- 給 廢話多多 發送悄悄話 廢話多多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8/2018 postreply 04:31:5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