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核心是對權力和權利的爭奪和維護。人類政治活動中無法避免衝突。而衝突極至的體現是戰爭,一種群體性的暴力行為。人類曆史上充滿了戰爭。戰爭是否出於人固有的本性?
舊金山南邊一百公裏的海邊有一個新年州立公園,其實是一片獨特的濕地,用於野生動物保護。每年都會有幾千隻象海豹聚集在這裏棲息繁衍。成年的象海豹體型龐大,體重可達一千公斤,就像這隻剛爬上岸的雄象海豹。這時,從水草中爬出另一隻雄性象海豹,擋住了它的去路。兩隻象海豹就在淺灘上開始角鬥,用獠牙輪番撕砍對方,以至於雙方都血流不止,染紅了頸脖部位的灰黑色皮毛。最後,入侵的象海豹敗退,回到海水裏。另一隻象海豹成功地捍衛了它的領地,和與幾十隻甚至上百隻雌象海豹交配的權利。常有人調侃,男人之間交談的主題總是避不開性,政治,和戰爭。這其實是一條邏輯線索上的三件事物。
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普遍認為人類是好鬥的動物。即使在有道德和法製的現代社會,如果你在一個偏僻冷清的環境遇到一個陌生人,心裏不由地產生警覺,疑慮和緊張,尤其是當你身上帶有有價值的物品時。這是人的原始本性反應的殘存。一個人在觀察到自己占有優勢時,也可能冒出一種攻擊性的衝動。學校裏總有學生霸淩的情況。一般來說,動物是否好鬥可以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領地占有意識,群體內的統治意願,性暴力侵犯性,幼嬰斷奶行為,對獵物的捕獵行為,對捕獵者的反攻意願,以及社會規則的強製執行力。按此對照分析,不難看人類的好鬥性。動物的種內競爭可能會非常殘酷。象海豹之間的爭鬥雖然血腥,但也是既可而止。大猩猩和黑猩猩猩的爭鬥可要致對方於死地方才罷休。獅子和一些葉猴會殺害幼崽。鬣狗不僅會自相殘殺,還會同類相食。這一些現象全部都在人類社會中出現過。人類其實是極其好鬥而又殘忍的物種。
弗洛伊德認為人具有一種原始本能的驅動力。它造就了人的攻擊性。原始驅動力必須以某種形式釋放。古羅馬以血腥的角鬥作為娛樂。現代社會有了更文明的競技運動,其中對抗性運動為主。現在,美國人最喜愛的運動橄欖球因為其高強的衝撞程度使得運動員必須裝備盔甲保護身體。威爾遜不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論,但是他的反駁並沒有絕對的說服力。當然,我們找不到這種驅動力的特定物質形態。它隻是一個寓意。現代研究表明人的攻擊性反應聯係著人腦部的複雜的神經網絡係統。一般而言,人類特性和行為或出於人的基因,或出於人的意識(或者說文化),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人的屬性和行為也取決於人類個體和集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非洲的布須曼人現在還處於狩獵采集的社會狀態。他們看起來像是平和的人群。但是在不到一百年前,布須曼人口比現在密集,凶殺死亡率不亞於現在美國大城市的市中心。就人類最近一萬年曆史的考古研究發現許多人的骨骸上有明顯的棒擊,槍刺,箭傷的痕跡。估計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死於暴力凶殺,並且有地域差異。有的地方的凶殺死亡率比別處高很多。現在生活在亞馬遜雨林的亞諾瑪米人比布須曼人進步一些,但還隻是在園藝種植的原始社會階段。亞諾瑪米人經常為園圃而爭鬥。又因為人口過度,女人也成了資源。亞諾瑪米人因此頻繁襲擊別的村落。近半數的成年男性參與戰鬥。近三成的男性因戰而死。亞諾瑪米女性受到家庭暴力是稀疏平常的事。這是一個地獄般的社會。我相信人類具有好鬥的本性。這種攻擊性像幽靈一樣潛伏在人的意識裏,隻要有特定的環境壓力下就會被激發出來。
—寫於2024年1月4日(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