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化的延續性和朝代的周期性,是中國曆史的兩大特點,這與西歐諸國非常不同。中國的情況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嗎?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是否真的“領先世界”?帝國興亡更替能否自發走出循環?這一期視頻我們將介紹古埃及與古代中國的十大相似之處,希望能幫助觀眾朋友們解答這些疑惑。
時間軸:
0:00 回顧與簡介
1:08 地理環境相對封閉
5:20 很早武力統一,建立中央集權
6:26 法老擁有絕對權威
7:53 一夫多妻製
9:45 官僚政治
11:26 使用“象形文字”
12:31 農業主導,編戶齊民
14:04 大型工程
15:47 結束語+下期預告
有這樣一個文明古國,曆史上很早就實現了國家統一。帝國的統治者擁有絕對權威,依靠自上而下的官僚係統治理天下,修建了眾多宏偉的工程建築。數千年裏經曆了多次改朝換代,也曾被外族征服卻最終將他們同化。
你沒搞錯,我們說的就是古埃及。
大家好,歡迎回到小僧的頻道。在之前兩期關於漢字的視頻之後,有觀眾朋友認為Up主的觀點是一種“中國特殊論”。這裏先澄清一點,就是小僧並不覺得中國與西方曆史進程的不同,完全是由漢字造成的。而且Up主也並不覺得中國的曆史有那麽“特殊”。
這期視頻我們就接著上一期象形文字的話題,來聊一聊古埃及和古代中國的十大相似之處。看完了這期視頻,我們可能就要再想想,中國的曆史真的那麽獨一無二麽?
(零)地理環境相對封閉
在講漢字的第一期視頻中,我們就提到了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封閉。正因為我們擁有南麵的海洋和北方的大漠這樣天然的地理屏障,文明在成長初期才沒有遭受大規模外敵入侵,有機會發展、延續。
古埃及的情況,也是對這一觀點很好的例證。
從地圖上看,埃及北麵是浩瀚的地中海,東西兩邊都有成片的沙漠,將埃及與其它地區隔開。南端尼羅河上遊是努比亞的高原和山地,六大瀑布將其與下遊地區分隔;河流兩岸多是荒原和沙漠,不具備大規模農耕的條件。尼羅河穀地是古埃及的核心地區,定期泛濫的河水帶來肥沃的淤泥,農作物(最多)可以一年三熟。尼羅河中下遊水流平緩,適合航運,是貫穿整個埃及的交通動脈。和平時期可以方便進行貿易運輸,戰時則可以用來運送兵員和給養,這就讓埃及具備了形成統一國家的天然條件。尼羅河與古埃及的關係類似於黃河之於古代中國,古埃及因而得名“尼羅河的贈禮”。
從與外界關係來看,古埃及與中國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封閉性,而內部又同樣有大江大河帶來的地理一致性。這就讓兩大文明古國可以在很早的時候就完成內部整合,並擁有充足的時間獨立發展。
這裏有觀眾朋友可能會反駁說,古埃及與外部世界並沒有真正隔絕,而是各個方向都有強敵環繞。不然也不會先後遭受西克索斯人、海上民族、努比亞、亞述、波斯、馬其頓的入侵,最後更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這種質疑非常合理。單論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和與其它主要文明的距離,埃及的情況並沒有那麽極端。古埃及和周邊文明其實有著非常頻繁的交流,也更容易遭受來自外部的入侵,所以曆史上早早亡國成為附庸。
但我們想強調的是,地理環境的封閉與否,都具有相對性。當技術條件改變,曾經難以逾越的地理屏障可能就會失去作用,曾經不可跨越的距離也會變得微不足道。比如西克索斯人之所以能夠跨越西奈半島的沙漠入侵埃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馬拉戰車的全新作戰技術。這對於還沒有廣泛使用馬匹的古埃及來說,無疑是一種“降維打擊”,所以西克索斯人跨越沙漠後就能迅速占領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但這件事發生的時候,已經到了公元前十七世紀,古埃及已經經曆了整整十四個王朝,上百位法老了。
而另一邊地處歐亞大陸邊緣的中國,很長時間都與世界其它主要文明隔絕,於是就發展出自成一體的東亞文明圈。但近代工業革命之後,曾經廣闊的大洋也無法再阻擋列強的兵鋒,巨艦大炮的到來才讓東方睡獅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而這距離秦統一六國也不過兩千多年,算起來還要短於古埃及大一統政權的延續時間。
可見地理環境作為文明的初始條件,對曆史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我們之後的視頻還會不斷強調。
(一)很早武力統一,建立中央集權
早在公元前4000年,在尼羅河穀地定居的人就開始建立城邦國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競爭與整合,上埃及的統治者納爾邁征服了下埃及,建立了統一的王朝,當時是公元前3100年。
納爾邁石板
納爾邁被認為是古埃及實際意義上的第一位法老,建立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有點類似中國秦始皇的地位。統一後,法老開始在埃及建立中央集權體製,國家被劃分為若幹個“諾姆”(Nomos),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省份。而每個諾姆的麵積和中國一個縣相當,由中央任命的“諾姆長”管理,負責稅收、土地分配和治安。
這非常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廢封建、立郡縣。
(二)法老擁有絕對權威
在上下埃及統一之初,中央集權製度還處於雛形階段,地方首領和貴族仍然保有了一定的權力。後世王朝的法老們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到了第四王朝,法老的權威達到巔峰。
法老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既是政治領袖,又被視為神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名義上法老是整個國家的主人,一切土地,資源,稅收都歸法老所有,有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感覺。臣民麵見法老就像參拜神明,需要行跪拜大禮,以表達對法老的絕對服從與敬畏。
要知道後來歐洲的國王,都隻是被視為“首席貴族”,其地位是遠不如埃及法老的。即使羅馬帝國的皇帝,一開始也不需要臣民跪拜行禮,而是謙虛的自稱為“第一公民”,以安撫元老院和貴族。後世的羅馬皇帝雖然地位逐漸提高,但仍然不能與埃及法老同日而語。
所以在古代世界,能與法老的權威相媲美的,大概隻有像中國皇帝這樣的東方帝王。
(三)一夫多妻製
另一個與中國帝王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法老也擁有“後宮”,實行一夫多妻。比如曾統治古埃及六十七年的拉美西斯二世,就有過至少8位皇後,以及無數妃嬪,一共生育了100多位子女。
Abu Simble Temple
這裏可以補充一點,就是古埃及法老為了保持所謂血統的“神聖性”,經常選擇在王室成員之間近親結婚。比如拉美西斯二世就立了他自己的兩位女兒分別做大王後和次王後,這種行為在現代人聽起來非常狗血和炸裂。
我們特地提到一夫多妻製,並不是熱衷於亂倫這樣的狗血劇情,或者類似“甄嬛傳”的後宮大戲。實際上,在古代社會,一夫多妻製是產生穩定子嗣的不二法門,而穩定的子嗣則是王朝延續的基本條件。法老這樣的最高統治者隻有在擁有明確繼承人的條件下,才能防止其他王族成員覬覦皇位、發動叛亂。也隻有經過一代代法老的持續努力,中央集權的體製才能真正被確立和強化,直到不可動搖的程度。一旦新君年幼或者王位空缺,就可能引發宮廷內亂,地方勢力也會趁機做大,進而動搖中央政府的統治權威。
所以是一夫一妻製還是一夫多妻製,可不是能不能開後宮這麽簡單的問題。婚姻和繼承製度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製度,對曆史進程的影響十分顯著,作用可能和語言文字不相上下。
(四)官僚政治
中國人對於官僚政治習以為常,但並不是所有古代帝國都存在像中國那樣從中央到地方、遍及全國、等級分明的官僚體係。大多數帝國的統治者也會向地方派出“總督”,但地方基層的管理並不完全依靠中央任命的官員,而是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要論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科層官僚體係,可能隻有古埃及可以與中華帝國相媲美。
古埃及在實現中央集權之後,基本消除了貴族對地方政治的影響,法老依靠自上而下的龐大官僚集團對國家實施直接統治。王朝中央一般設有一到兩名宰相,被稱為”維齊爾“(Vizier),負責統領政府工作,監督其他官員。財政,稅收,司法,工程建設,都有專門的官員負責,他們中很多都是從受過係統教育的“文士”中選拔出來的。地方上,各個“諾姆”(Nomos)的總督由法老直接任命,總督之下設有負責稅收和司法的官員協助政府管理。
雖然法老也向地方派遣監查官,調查官員的不法行為,但可想而知,麵對巨大的誘惑,體製內所有官員都保持清廉是不可能的。就像古代中國的官僚一樣,古埃及官員也常有貪汙受賄、徇私枉法、魚肉百姓的現象,王朝的衰落期腐敗現象尤其嚴重。
(五)使用“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已失傳,但在此之前這套複雜的書寫係統和漢字一樣,已經使用了數千年之久。統一規範的文字讓中央政府的命令能夠清晰的傳達到全國各地,讓集權的官僚政府成為可能。正是因為有一套成熟的文字係統,古埃及文化得以傳承數千年,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
不論是象形文字還是漢字,掌握這套複雜文字的讀寫能力都需要長時間的專業訓練,這也導致普通平民因為沒機會接受係統教育而成為文盲。而文字的讀寫能力就這樣成為了精英階層的特權,間接造成了他們對政治權力的壟斷。
所以說,古埃及和古代中國政權之間相似性,可能也與兩國文字的相似性有很大關係。
(六)農業主導,編戶齊民
古埃及和古代中國一樣,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業稅是古埃及政府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基層政府對於每戶家庭的人數、土地麵積都有詳細的記錄,以便合理分配稅收。糧食的征收、記錄、轉運、分配都需要大量政府官員配合完成,而這個龐大的官僚集團也就自然要靠來自農民的稅收供養。
古埃及農民的處境也和中國的自耕農類似,在統治者眼中,種田納糧是他們天經地義的職責,或許也是他們唯一的價值。農民在身份上並不是奴隸,但在政治和經濟上卻幾乎沒有任何權利。他們終身被限製在土地上,卻大多沒有土地所有權,也沒有遷徙的自由,實際上與農奴沒有什麽區別。除了從事農業生產,農民還要承擔沉重的徭役,經常被征發去修建運河、神廟、陵墓之類的大型工程。
在這種“編戶齊民”的嚴密控製下,古埃及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具有“吃苦耐勞”品質的農民,成為了地中海周邊最重要的穀物產區。羅馬帝國正是靠著對埃及的征服,才得以獲得穩定充足的糧食供給,足以給羅馬市民免費發放小麥。
(七)大型工程
中央集權體製下,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征召勞動力、分配資源、監督工程進度, 並確保項目完成。在他們的指揮協助下,帝國就可以調動龐大的人力物力。
到了古埃及第三王朝時期,我們就看到了金字塔這樣令人歎為觀止的偉大工程。作為古埃及巔峰時期的代表,金字塔在建築規模、工程技術和象征意義方麵都達到了一個古代社會難以企及的高度。縱觀世界曆史,恐怕也隻有中國的萬裏長城可以與之相媲美。
據說在金字塔的建造期間,常年有超過十萬名工匠在工地勞作,這種規模的動員能力顯示出法老政權對社會的高度掌控。羅馬、波斯這些後世帝國,在疆土麵積上自然遠勝於古埃及,但若論對社會的控製和動員能力,大概也隻能瞠乎其後。而宏大的金字塔也不過是法老工程建設狂熱的冰山一角,此外還有數不清的水利設施、宮殿、陵墓、神廟等等。
考慮到古埃及巔峰時期的人口大概也不足五百萬,以這種體量完成如此規模宏大的工程,令人不由的讚歎古埃及政府組織的高效,和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術,也會不由的感慨在這些偉大建築背後普通百姓付出的辛苦勞動和血汗代價。
古埃及與中國還有很多其它有趣的相似之處,但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聊這麽多。下期視頻我們會講完十大相似性剩下的部分,並展開討論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歡迎您繼續關注曆史小僧的頻道,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