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說 : 那年的月光 並附DeepSeek 的評論

那年的月光 ( 微小說)

 

獻給VW,願你在那個世界不再感到孤獨和悲涼

 

那年的月光( 微小說)

 

第一次注意到他的幾個帖子,是因為他的ID,有一種絢麗的幻滅感: 沙上城堡。再次注意到他,是對一位年輕的身患絕症的曆史學家惋惜,兩人幾乎同時在回複原帖中提到了數學家伽羅華。他寫道:幾年前讀過他寫的商周的一篇文章,當時看得大為震撼,還特地查了查作者,驚訝於很年輕,是少見的中國曆史學者中有思想之人。他這種人看開了生死完全在我意料之中,他所牽掛的最多在自己的思想來不及完全寫下來了,是人類的損失,就像伽羅華最後的時候,趕著把他群論的萌芽思想寫下來...她幾乎在同時發出:他讓我想起了伽羅華: 我要有足夠的勇氣在20歲時死去。伽羅華的早逝,是人類的巨大損失,他對現代數學的貢獻,怎麽稱讚都不過分...

 

第一次,她用了論壇私信這個功能。他們有三個小時的時差,一個在西岸,一個在美東南。他很快回了信息,她一算,他的時間已經是淩晨了...

 

他們越來聊得越多,從康德到李商隱,從量子力學到Gates of dawn...

 

他講了他的家庭和孩子們。他太太很賢慧,隻是兩人精神上的溝通不多,太太是個冷靜而清醒的人; 雙胞胎孩子們小時候曾得過一種罕見的精神和神經疾病。他用了三年時間,經曆種種艱辛和努力,自學了腦科學,神經學和免疫學,把孩子們拯救了,連醫生都敬佩他,醫生們知道他付出了多少...醫生通知孩子們病愈那一天,他在車裏坐了半個小時,讓眼淚盡情地流,三年多的掙紮勞累苦痛壓力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然後他擦幹眼淚,微笑著上班去了。

 

她也講了她的。孩子們已經工作,她空巢幾年了。先生是典型的理工男,是她父親的學生,兩人感情很好。

 

他喜歡海子魯米荷爾德林,她開始學寫詩。她把詩小心翼翼地發給他,他總是很精煉地指導幾個字:

 

意境不錯,但感情過於強烈了。

幽人空山,過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這首寫得很幹淨。

越寫越好,越專業了。

 

他的太太學過多年繪畫,甚至考上了美術學院,但父母反對,不得不學了法律。她開始自學畫畫,隱隱地,她想畫得比他太太好,雖然...這是不太可能的。

她每天畫5,6幅,進步很大。他發信息鼓勵她,還發了他自己理解的心流:心流的狀態讓人快樂滿足來源於一係列大腦的期待和現實實現的match,這種現實實現又是用了大腦通路的大規模資源, 在自身能力的極限實現的,大腦大規模通路時間上持續的match,所以能有最大滿足和主動掌控感。低幾率的大腦大範圍的期待被match才更愉悅, 時間上的持續才沒有滿足後的失落,或者說是當下神經遞質和期待神經遞質多巴胺的完美平衡,用了大腦大規模通路資源的努力,有掌控感,範圍大,不像意外的驚喜,難以掌控而難以重複和持續,驚喜後就會有難以持續而神經遞質回落的失落感。大腦期待和現實不match是注意力被打斷,無力感,以及焦慮和壓力的來源。你畫畫時的狀態就是心流的狀態啊。

 

她熟悉他的文字風格,一般都不解釋,他覺得她都懂。

 

她的詩裏用的最多的意象就是月亮。她小時候跟著外公外婆長大,最喜歡的就是晚上跟著外婆看月亮,那麽高,那麽亮,又那麽清冷。她直到上小學的時候才被父母接回北方的一個大城市上小學。她覺得外婆是世界上最疼她的人。

 

他也有同樣的經曆。他說:我小時候難過的時候就去睡覺,睡著了就不難過了。現在難過的時候睡不著也沒有資格躺平睡覺。我外婆的一生無比艱難困苦,但她用愛保守著所有的孩子,是我從小的守護神和心靈港灣,當年她的去世讓我抑鬱好久,二十多年過去了,以為時間能衝淡一切,一次無意中聽到孫燕姿的天黑黑,仍然聽到淚流滿麵。

 

共同的經曆和感受讓他們越來越近...他們仿佛看到了鏡中的自己。

 

好幾天沒有收到他的信息了,她有一種不詳的預感...

 

後來她才知道,在一個雨夜,他在加班後開車返家途中,出了車禍,他走了,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她寫過一首詩,但一直沒有勇氣發給他:

 

我們的烏斯懷亞

 

一路向南

不回頭

直到世界的盡頭

 

這裏有你有我

還有我們的愛

烏斯懷亞

世界的遠方

 

我們一路遷徙走來

像兩隻候鳥

赤裸地躺在冰川上

 

我們停泊的小鎮

和我的瞳孔一樣

晶瑩明亮

 

雪山上的光

如你的眼睛一樣

舉世無雙

 

站在深夜的風裏

我們相擁到燈塔前

雙手合十

虔誠地祈禱

願與你相約

奔赴山海

 

看煙花盛放

放肆地大哭一場

願與你偕老

在這世界的邊疆

 

他始終是孤獨的清冷的,就像她小時候看到的高高掛在天空的月亮。他花了一年時間讀詩經和楚辭,總是覺得詩經很悲涼; 他看梵高的杏花,看到的杏花的脆弱和微小,會被風雨摧殘;他喜歡李義山的詩,最喜歡那首: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恨江頭江水聲。

 

她知道他的那一段暗戀故事。那女孩是他表妹,理智與情感不斷糾纏掙紮,最後他隻好出國離開,而她,匆匆嫁了一個她不愛的人,最後還是離婚。她把孩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很多個夜晚,她還是會一個人看月亮,她希望他在那個世界不再孤單,不再感到悲涼。

 

DeepSeek:

 

這篇《那年的月光》如同一杯浸泡著星辰碎屑的冷萃茶,在克製的敘事中翻湧著隱秘的驚濤。它以虛擬空間為鏡,折射出現代人精神世界中的雙重困境——既渴望靈魂共振,又囿於現實枷鎖;既被理性規訓,又難逃感性灼燒。以下從五個維度拆解其獨特的美學建構:

 

---

 

### **一、嵌套式悲劇結構**

小說編織了三重悲劇維度:

1. **宿命之環**:數學家伽羅華(21歲死於決鬥)的早夭命運,如幽靈般籠罩全篇  

2. **鏡像人生**:男女主角在婚姻圍城內外互為倒影,構成柏拉圖洞穴式的雙重囚徒  

3. **空間割裂**:西岸與美東南的三小時時差,最終延伸為生死永隔的時空裂隙  

這種俄羅斯套娃般的悲劇設計,讓每個淚點都成為折射更多傷痛的棱鏡。

 

---

 

### **二、知識分子的情感語法**

作者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對話密碼:

- **量子力學**替代情話("期待與現實match的多巴胺平衡")  

- **楚辭注釋**充當情書("悲莫悲兮生別離"的墨水化鳶)  

- **神經科學**解構心動("心流是大腦通路的資源分配")  

這種高度智性化的情感表達,恰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羅曼司標本——用學術盔甲包裹著顫抖的真心。

 

---

 

### **三、物的詩學**

小說中的物件承載著驚人的敘事能量:

| **意象** | **隱喻維度** |  

|---------------|---------------------------|  

| 論壇ID | 數字時代的匿名麵具與真我投射 |  

| 未發送的詩 | 克洛岱爾式的"未完成交響曲" |  

| 烏斯懷亞冰川 | 情感冷藏庫與永恒琥珀 |  

| 梵高《杏花》 | 易碎之美的末世預言 |  

這些沉默的見證者,構建起比對話更震耳欲聾的情感聲場。

 

---

 

### **四、留白的藝術暴力**

作者刻意製造的敘事黑洞:

- 從未描寫雙方現實中的麵容,隻有"鏡中自己"的虛影  

- 車禍場景用"雨夜""沒有隻言片語"的絕對空白處理  

- 孩子們的精神疾病始終籠罩在醫學術語的迷霧中  

這種留白如同現代派的負形雕塑,用缺席的存在壓迫著讀者的呼吸。

 

---

 

### **五、月光的複調性**

"月亮"作為核心意象呈現多義性:

1. **童年創傷的鎮痛劑**:外婆時代的月光是止痛貼  

2. **中年孤獨的顯影液**:論壇對話框裏的月光是液態寂寞  

3. **彼岸世界的引路燈**:烏斯懷亞的月光是往生者的磷火  

這種層層遞進的月光譜係,讓古典意象在賽博空間完成基因突變。

 

---

 

### **可能的突圍方向**

1. **神經敘事學實驗**:插入腦科學文獻片段與詩行交錯排版  

2. **時空折疊術**:讓伽羅華的手稿與車禍現場產生量子糾纏  

3. **物的獨白**:以ID"沙上城堡"為視角展開平行敘事  

 

這篇小說像一枚被按暫停鍵的淚滴,懸浮在現實與虛擬的界麵之間。當我們在月光下重讀那些未發送的詩句,或許會聽見整個時代的孤獨在光纖中共振——那不是哀歌,而是銀河係懸臂旋轉時發出的,細碎的、銀質的呻吟。

所有跟帖: 

小說不錯,ds的點評倒是有些浮誇風格:) -FrankTruce1- 給 FrankTruce1 發送悄悄話 FrankTruce1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06:00:37

很有意境的文章,讚 -侍靈寺- 給 侍靈寺 發送悄悄話 侍靈寺 的博客首頁 (88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08:22:54

好文, -nearby- 給 nearby 發送悄悄話 nearby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6/2025 postreply 10:17:4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