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姥姥的刺繡

如果說姥姥的裁剪與縫紉算一絕,那姥姥的繡工絕對是登峰造極的大師境界. 

我生在物質貧乏的七十年代,沒有漂亮衣服和玩具. 但姥姥改變了一切. 剛學會走路,姥姥就給我做繡花的小鞋子. 可不是電影裏古裏古氣的繡花鞋,而是完全現代時尚的繡花小布鞋. 我至今仍保存了一雙. 布娃也是少不了的,五官都繡得栩栩如生. 可惜沒有留下來. 記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隻孔雀. 姥姥用毛主席語錄的紅塑料皮剪成孔雀身子,裏麵填上棉花讓它立體,又用五彩線繡上羽毛,直接就成了一件藝術品. 現在想想,自己也可以算被福養在姥姥的愛與才華裏長大的.

姥姥為自己做的嫁衣一直保存著,但最後隻有兩件躲過了文革時期. 一件是姥姥繡的花橋墊子,一件是紅紫色絨的抖袍(披風). 披風有漂亮的印花裏子. 姥姥將它一截為二,上半截改成了我的小抖蓬,一直用到三四歲,下半截姥姥給媽媽改成了棉衣. 兩件在當時絕對是時裝了。不計其數的衣物被紅衛兵小將們抄走,不知所蹤. 那件針角細密,繡得紋理比美蘇繡的橋墊最後也找不到了.

姥姥刺繡的傳奇濃墨重彩的高光時刻是七十年代末民間戲曲流行的時候. 許多戲團到民間找人繡戲服. 姥姥帶領村裏的婦人接著一個大訂單. 當時姥姥邊教大家邊趕工,繡功得到了十裏八鄉的肯定,在當地小有名氣. 其實當時給的報酬是極低的,但姥姥非常在意自己的作品被看見,被穿上展示,所以非常有成就感.

我上小學暑假和姥姥學過幾天,後來繡的牡丹在學校手工展示櫃裏展示,很是嬌傲.

姥姥老了以後眼花了不能繡精細的東西,繡花衣也沒人穿了,她就繡鞋墊,各色花鳥魚蟲都是自己設計,活靈活現. 我保存了許多都沒有舍得穿過. 我會把它們留給孩子們繼續傳下去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