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看法: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傳下來的都是有利於統治,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那些部分。幾千年曆史大浪淘沙下來,能

在這樣的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孔孟之道,就很符合我說的這倆標準。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風骨在社會上就一直是主流,而隻能代表統治階級和上層社會的期待。且不要說沒有能力去追求精神世界的販夫走卒了,酒足飯飽的上層統治者本身,又有多少去主動追求這些東西呢?

最高尚的人,和最卑劣的人,哪朝哪代都不缺,那些高尚的人之所以最值得被銘記(並且也確實被記住),因為他們為了大多數利益而奉獻,隻是這不代表他們在曆史中曾經占過大多數,相反,正是因為比例不高才更容易被人記住。

一般來說,個人隻有生死關頭才容易反思,一個社會也一樣,隻有經曆巨大危機才會反思,各種姿勢的反思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中華民族比較幸運的是,呼喚高尚和追求積極方向的孔孟之道能被時時提起,相對於避世的道家或者教人解脫的佛家,或者其他的更傾向於宗教的社會意識形態來說,有其更合理一麵。

當然,現代社會,光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壓製個人自由的形式來獲得社會穩定的時代已經不再了,這個是個人的解放和自由,隻是也帶來和社會總體方向的張力,算是新時代的老問題了。解決老問題的智慧,需要我們平衡個人自由和社會責任,可不容易啊。

所有跟帖: 

講得對!走著瞧。 -成旭- 給 成旭 發送悄悄話 成旭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31/2025 postreply 08:30:2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