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星島日報*小黃文而想到的

來源: 西安遊子 2024-01-13 11:48:0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316 bytes)

星島日報*是一家老牌華語報紙,在紐約華語社群發行。我因為曾工作的印刷廠為其服務過,故對其報紙偶爾予以關注。雖然我大多時讀一些*世界日報*。偶讀過此報紙,對其小黃文即*情色文章*印象深刻,覺得香港人廣東人看的報紙,專門版麵發表這類品相粗陋的意淫文章,實在是大過我的理解力。於是從此拋下不看,至今已有三四年了。

近日,在圖書館偶爾又看這報紙,忽覺自己以前太武斷。細讀之下它還是張不錯的報紙呢。

我讀了它一周內兩天的報紙,覺得它團結了很多文化人_其中大多數是有香港高等教育背景的,還包括很多文科出身,精耕文化事業或藝術行業的人士。其寫文都頗有見地,而且,最是精熟粵港澳人情世情發展狀況。跟著他們的陳述,你仿佛跟著香港老翁或阿婆在絮絮訴說前塵往事,今生現世,是於我這樣國內若幹年,紐約若幹年的華裔不同的視角與認知。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這是大家寫文章的基本。看他們的文章,跟我在文城交流的大陸學子出身的文城文友,立場觀點不大一樣,又有相同。那就是拳拳中華之心是相似的。大家都有心有意保護中華傳統,意願大中華強盛繁榮。這種同種同根的深情是相似的。。。

而且,這報紙報道起香港文化事業動態來不餘遺力。當我感覺紐約華人世界文化發展寥寥之時,看到香港的諸多文化動態,隻覺得親切,隻覺得羨慕。。。看到自己喜愛的華語演員的照片,真是喜歡!我們擁有的是同一華文世界啊!

另外,看其招聘啟事,看香港人擁有何種企業。看它訃告啟事,先妣等冷僻字眼頻頻出現,讓我憶起舊時古文。現今讓我給人起草這樣的訃告,我都不會了。中華傳統啊。報館還留著這樣的模板呐!也是傳統保護的一種!要不你說,我偶爾讀*紐約時報*的訃告欄,絕不會讀到這種文筆,這種版式。這是華人世界華人報紙才會有的。就跟我去我父親墓地,中國人墓園與猶太人墓園不一樣,因文化不一樣,雖然在一個公墓裏。。。

附錄一段明歸有光先生的散文*寒花塟誌*

婢,魏孺人媵也①。嘉靖丁酉②五月四日死。葬虛丘③。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籲!可悲也已!

 

 

 

 

於是,這報紙依然有版麵發表小黃文,我也不介意了。甚至,作為一個寫字人,我也判斷一下這情色文文筆如何,臆想如何。按我的判斷,寫這小黃文的人,挺需要這筆潤筆費的。要我寫都愧得慌,不敢署名,但其實他們還是署個筆名。我隱約見到*某筆者*,躲在自己地下室偷偷寫作,一麵意淫,一麵同樣要注意文章有重點有結構,文法要通順等等,寫文章的綱領牢記在心,至於文人的臉麵。哎!文人也要吃飯,也要創作啊!各式各樣的創作都算創作。寫得好不成蘭陵笑笑生寫出*金瓶梅*了。清代寫那一類文章的大手筆很有幾人,民國時期也不乏作者。在自由的紐約,沒有關係的。且此報紙創刊1938年香港,說不定當年的香港才子黃霑等人都投過稿。我看過黃霑主持的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等,講話也是葷素無忌。故商業性質的報紙有小黃文一版估計也是由來已久。食色性,避開不談估計也不是民主的國人的本色。我在90S看過一些香港報紙,也是有些兒童不宜的內容。那時出門到廣州,看的是聽不懂的*翡翠台*或*台灣綜藝節目*什麽的,對港台電視報紙極具娛樂性也有點兒認識。時至二十一世界二十年代,傳統與現實並存啊。另外,以我的認知,閱讀小黃文也是單身人士排遣寂寞的一種方式。*星島日報*發行幾何,估計日報能發1.5萬每天,以一份報紙十人閱讀為最多,那每日有15萬人得到精神撫慰,各方麵的。它比黃賭毒好得多,是疏解。。。

總歸,有這小黃文雜雜拉拉想了挺多,贅述如上。

是以此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