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組合論 第三章 命運意識論 第五節

來源: happydad76 2023-12-15 11:02: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203 bytes)

我國古代聖賢孟子有段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凡有大作為,肩負時代重任的人,無不經曆過重重的艱難困苦。唯有經受常人所不能忍的苦楚,經受無比艱難的磨礪,才能造就一個堅強的品性,培植一個人謀大業、成大事的奮進精神。許多成功人士的曲折經曆表明:人的命運之旅,從一開始便是苦難之旅,因為命運的道途處處有荊棘和陷阱,即便你集中心智,小心謹慎,仍然難免讓你一路跌跌撞撞,甚至頭破血流。然而,人生命運也正因為曆經苦難而更顯輝煌,更加璀璨。

羅曼·羅蘭曾經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學中最偉大的神秘主義者之一”,“人類深深愛戴的作家”。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年)和《托爾斯泰傳》(1911年)。這三位傳主都是人類曆史上極富天才而建功至偉的人物,他們的人生豐富多彩,他們的作品精深宏博,他們的影響曆經世代而不衰。羅曼·羅蘭緊緊地把握住這三位有著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他們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曆盡苦難與顛躓而不改初衷的心路曆程,凸現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從而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他在《貝多芬傳》的初版序言中說:“在這英雄隊伍的前列,我將首席位置給了堅強而純粹的貝多芬。他在受苦時,曾祝願他的事例能給其他不幸者提供支撐,‘但願不幸的人,看到一個與他同樣的不幸者,不怕自然設下的障礙,竭盡所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無愧於人的稱號的人,能從中獲得慰藉’。經過多年超人的奮鬥與努力,克服了困難,完成了他所謂的‘向可憐的人類吹送勇氣’的大業後,這位勝利的普羅米修斯,回答一個乞靈於神明的朋友說:‘人啊,靠你自己吧!’”

貝多芬於1770年冬天生於德國波恩一間簡陋的小屋裏。父母不和,生活貧困,悲慘的童年造成貝多芬性格上的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不羈。從十二歲起,他開始作曲。到了十七歲,母親病逝,把家中最後的錢花光了,留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還有一個已經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又得了傷寒和天花。他遭受的不幸,簡直不是一個孩子能夠承受的。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硬撐了過來,既為了家庭的生活,也為自己的愛好,他一直在樂團工作著。在他正要邁入風華正茂的黃金時代之際,他竟發現自己的聽力開始衰退。誰不知道,音樂隻對音樂的耳朵才存在。這位早就把整個生命都獻給音樂的德國青年,怎麽能在二十六歲的年齡失去音樂的耳朵呢?殘酷的命運,使這位年輕的音樂家痛苦萬分。耳聾對常人而言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對音樂家而言則是整個世界的毀滅!貝多芬失聰不失誌,他擯棄了自殺的念頭,對朋友說:“是藝術,隻是藝術挽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貝多芬決定向悲慘的命運挑戰,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這句話成了貝多芬一生的座右銘,這句話也最能體現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整個世界毀滅了而貝多芬依然挺立,他譜音為鳳,譜曲為凰,於烈火餘燼中重建歡樂的世界。從此,他比以前更加發奮、努力。他向朋友們描述了自己耳聾後爭分奪秒、緊張創作的生活:“一切休息都沒有!——除了睡眠之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麽休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間讓藝術之神瞌睡,也隻為要它醒後更興奮。”他的奮鬥精神是非凡的。為了聽取鋼琴的演奏,他把一根細棒觸在鋼琴上,另一端用嘴咬住,琴弦發聲時的振動傳到棒上,再由齒骨傳到內耳。貝多芬與命運進行艱苦搏鬥的時期,正是他一生中創造力最旺盛、成就最輝煌的時期,他的大部分成功之作,都是在耳聾之後創作的。他以驚人的毅力、辛勤的勞動和巨大的成就,掀開了世界音樂史上嶄新的一頁。他的作品影響最大的是交響樂。這個時期,他創作的幾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英雄交響曲》(即《第三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田園交響曲》(即《第六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等,一直在世界享有盛名。《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九部交響樂中最傑出的一部。這部樂曲所表現的是人類和命運搏鬥、最後戰勝命運的主題。它不僅表現出貝多芬自己與命運搏鬥的英雄氣概,同時,它還具有更深刻的社會內容。命運象征著殘酷的黑暗的社會現實,它向人們襲來,妄圖捆縛住人們的手腳,以便任它擺布宰割。然而,人類沒有屈服,奮起與命運展開搏鬥。雖然命運像個龐然大物,但是人類最終還是扼住了它的咽喉,戰勝了命運。

這裏講述的是一個近乎神話的故事,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遭遇了1885次拒絕,但他仍然心無旁騖地堅守著自己的夢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當時,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逐一數過,並且不止一遍。他根據自己認真劃定的路線,排列好公司的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劇本挨個公司的拜訪。但一遍下來,500家電影公司竟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麵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開始,他又開始了第二輪的拜訪與自我推薦。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經淡忘了他。在第二輪的拜訪中,拒絕他的公司仍是500家。第三輪的拜訪結果與第二輪相同。這位年輕人有了1500次全部遭到拒絕的教訓,他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重新撰寫了劇本,然後咬牙開始了他的第四輪拜訪。“你怎麽又來了?”“這次不一樣,我帶來了一個新劇本。”有人翻了翻,又立即還給了他。還有人不僅不看,還連人帶本都轟出來了。到第1600次的時候,終於有人願意出錢買他的劇本。這時,他身上隻剩下了40美元現金。可當他聽到電影公司不同意他做主演時,他又勇敢地拒絕了對方。直到1886次的時候,一家電影公司的老板留下了劇本。幾天後,年輕人獲得通知,被請去詳細商談。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這部電影名叫《洛奇》,而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叫史泰龍。讓眾人跌破眼鏡的是,這部由史泰龍自編自導自演的低成本電影《洛奇》,居然能成為好萊塢電影史上的一匹黑馬!1976年,這部影片票房突破2.25億美元,奪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獲得最佳男主角與最佳編劇的提名,史泰龍在好萊塢的浪尖人物地位也因此而確定。此後,又憑借《第一滴血》為先鋒,開始橫掃全球。《洛奇》與《第一滴血》為好萊塢帶來20億美元的票房收益,史泰龍無疑從奧斯卡獎的提名者,變成了一棵如日中天的搖錢樹。盡管大紅大紫,呼風喚雨,但史泰龍仍然很努力,成功之作源源不斷:《眼鏡蛇》、《越獄》、《毀滅者》、《水晶》、《飛越巔峰》、《世紀影院》、《德拉德法官》、《炸彈專家》,直到1997年的《警察蘭德》和《追殺者》。你有勇氣迎接1885次拒絕嗎?你經曆過1885次拒絕嗎?如果沒有,就不要說好運為何不在自己身上降臨。擁有一顆持之以恒不怕挫折的心,你的夢想才可能成為金子,不然,它便永遠是空中樓閣。現實遠不如想像的那麽好,生活真的很骨感。在遭到命運之神多次的拒絕後,隻有不斷地跑下去,瘋狂地跑下去,上帝才會親吻上你堅毅的臉。

每個人都不希望厄運降臨,總是希望自己能順順利利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無疑是天方夜譚。法國偉大的文學家巴爾紮克曾說過:“人生是由各種不同的變故、循環往複的痛苦和更迭不已的歡樂組成的,希望永遠不變的藍天存在心靈中間,未免是奢望。”(《名人語錄·外國卷》第13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人生命運的過程,其實是逆境、順境不斷地交相更替、反複環循的過程,無不交織著喜悅與悲傷,順利與坎坷,幸運與不幸,得到與失去。正是如此紛繁的內容,構成了生命的多姿多彩,我們才能品嚐到命運複雜的滋味。從古到今,你曾見過誰一生無挫折、無愁苦、無變故?有誰從始至終都是幸運兒?因此,行進在人生命運之途,無論我們多麽小心,我們也總會遇到或多或少各種各樣的傷痛與變故:事業上的挫敗,生活上的困頓,親人的生老病死,感情的一波三折,心愛之物的遺失……生命中總有許多不如意,當這些降臨到我們的頭上時,我們會難過、無措,甚至痛不欲生。但是,既然逆境如同月圓月缺一樣不可避免,那麽當我們身處逆境之時,就應當正確對待,泰然處之,從容淡定,在痛苦中尋找生活的快樂,於灰暗之中向往光明的美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人生際遇,遭逢大變,磨難多多,但他麵對困境的樂觀心態,則足可堪稱國人的楷模。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統稱為“三蘇”,並列於“唐宋八大家”。蘇軾曾少年得誌,與弟蘇轍同榜中進士,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稱讚。但走上仕途之後,由於卷入新舊黨爭的激烈旋渦之中,他的一生就再也沒有平靜過。他先是被朝中小人構陷,由知州突然被逮捕下獄,成了階下囚。出獄後貶官黃州,官職卑微,薪水很少。以後輾轉數處,都不得意。6年後,舊黨上台,他突然奉詔進京,在短短的20多天裏,居然連升數級,差一點就要拜相了。然而等到哲宗親政,又將他貶到廣東的惠州、海南島的儋州。蘇東坡六十餘歲時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日啖薯芋”的貧窮生活,幼子夭亡,最理解體貼他的侍妾也病死。在儋州,他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直到六十六歲遇赦北歸,卻死在路途。綜觀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曆盡艱辛、大起大落的一生。然而他的一生又始終是樂觀的一生,積極進取的一生,是麵對現實的一生,也是超脫現實的一生。在惠州,他自寬自解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還說自己本來就是當地的一個秀才,如果屢試不中,那不也就要在這窮鄉僻壤過一生嗎?貶謫到海南島上,這是當時人們心目中最遠的“天涯海角”,親友們擔心他年邁難得生還,他卻唱道:“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視人生如棋局,榮辱,得失,又何必計較?“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哉遊哉,卿複爾耳”。千百年來,蘇軾正是以這種曠達灑脫影響著後人,吸引了無數中國文人,使他們在失意的時候能夠不厭世、不憤世,麵對人生挫折仍不失樂觀、平靜的心態。

在人生道路上,有順境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敗,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再也站不起來;失敗後站不起來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失敗後站起來,又繼續犯和上次一樣的錯誤。善待失敗,就是要避免再次失敗。理智地對待失敗,就是要求我們勇敢麵對失敗,不忌諱,不逃避,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導致失敗的關鍵因素,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失敗。從廣泛的意義上說,失敗也好,逆境也罷,雖不一定有自我招引的因素,但大多數情況下,總與自我的弱點、缺點、失誤、舛錯相連。在逆境中的壓力下檢查自己的弱點、失誤、缺點、舛錯總是痛苦的,往往也是難堪的——然而必須邁出這一步。邁出了這一步,方可領悟出外因是如何通過內因釀成這一境況的,或者換句話說,內因為外因提供了怎樣的縫隙與機會,才導致了這糟糕的局麵出現。不邁出這一步,總想著自己如何無辜,如何不幸,如何罪不應得,如何命運不濟,便會在逆境的黑浪中很快地沉沒下去。逆境的出現,包括失敗,當然也與外因外力有關。在檢查自我的同時,冷靜分析估量造成逆境的外因外力,自然也非常重要。外因外力不一定都是惡,也許引出那外因外力的倒是我們自身的惡,外因外力不過是對我們自身的惡的一種抗拒,從而造成我們的難堪與逆境。外因外力又很可能含有惡。惡總是要乘虛而入,我們的弱點是它最樂於楔入的空隙,我們的缺點是它最喜愛的溫床,我們的失誤舛錯等於是開門楫盜,惡會歡蹦亂跳地登堂入室,從而作弄、蹂躪我們心靈中的良知與和善。因此,在失敗後,在逆境中,理智地思辨分析內因與外因外力,弄清楚它們在逆境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所產生的作用,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築堤建壩,阻斷惡的滲入,必定能縮短逆境存續的時間,降低逆境惡劣的程度,減少逆境出現的次數。如此一來,我們總是處在一個全新的審視角度,各種事情所不為我們所知的一麵,就會逐一呈現在我們麵前,化險為夷,化逆為順,就會變得容易多了,人生命運的軌跡則可大多行進在順境的天空,從而采擷眾多成功之果。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精髓要義,全在於此。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逆境也是一柄雙刃劍,有利亦有弊,讓人歡喜讓人憂。逆境會給人造成精神上或肉體上的痛苦,使我們遭受失敗和打擊,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曲折與艱難。然而,逆境也能磨礪人的意誌,激發人的潛能,使人變得勇敢和堅強,成為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向上動力。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則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作《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自己也是因宮刑而後著《史記》。古代名人賢者能在逆境中振臂奮起,創立不朽功業。當今世界,眾多普通人也能因逆境的激勵奮袂而起,喚醒身上沉睡的潛能,使自己的命運改換一新。正如法國文學家大仲馬所說:“命運的轉機總是在最絕望的逆境中突然到來的”(《名人語錄·外國卷》第371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我的一位小學到初中的同學,同年同月所生,呼之為“老庚”。老庚出生於一個普通縣城小市民家庭,其父無正式工作單位,靠賣苦力做臨時合同工養家,母親乃家庭婦女,兄弟姊妹共6人,家庭生活相當困苦。身為長子的老庚,為幫父母減輕生活壓力,從十二歲開始,利用寒暑假和課餘時間,拾煤渣,捉青蛙,賺取學費和補貼家用。1966年秋冬時節,已經停課在家的老庚,就參加了街道管區組織的挑沙隊,與成人一樣幹起了笨重的體力活。1968年末,剛滿十六歲的老庚,又與幾位同學到農村插隊落戶。當時生產隊為照顧知青的生活,允許他們早上可以不出工,在宿舍做飯洗衣。但老庚為了多掙工分,在年底分紅結算時多分點錢糧,好幫父母解決點生活困難,便堅持天天早上出工。時間長了,生產隊的幹部和社員都喜歡上這個做事賣力的毛頭小夥子。第二年秋季,第一批招工開始,老庚所在的生產隊有幸分得一個指標,生產隊的貧下中農一致認為老庚勞動態度好,凡事積極肯幹,一致推薦老庚去當工人。就這樣,老庚很順利地通過了種種關卡,成為某國營冶煉廠的一名冶煉工,進入了地級城市。冶煉工是重體力活,糧食定量指標高,工資收入比一般的工人要多,福利待遇也好。老庚心裏很滿足,工作雖然苦累髒,咬咬牙也能堅持。他每月按時將工資收入的一半交給父母,父母的生活重擔因此輕了許多。父母心裏也很滿足,總是去信告誡兒子“好好工作,當個好工人”。老庚是個誠實厚道之人,因為滿足,所以熱愛這份工作,心中沒想別的,就一個念頭當個好工人。他的班長是個抗美援朝退伍的老兵,愛憎分明,性格偏激,對工作努力認真的老庚那是關愛有加。可是好景不長,大約一年之後,班長與老庚的關係竟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原因很簡單,在今天看來還很可笑。當時正處於文革動亂的中期,派性的鬥爭還比較突出,老庚的班長與學習組長屬於兩個不同的派別,互不買賬,時不時還鬧點小糾紛。在老庚的眼中,這兩個人都是領導,都是師傅,所以都一樣尊敬。有一天,班長對老庚說,組長在背後搞小動作,鬧派性,要老庚下午在班務會上發言批評組長。老庚搖搖頭,實話實說“我不知道組長背後搞了什麽事,不好發言。”“沒關係,我說什麽你跟著說就是了”。班長又補了一句。下午的班務會上,班長批評了組長,組長回辯了幾句,其他的工人師傅也沒有說什麽,隻有個別人打了幾句哈哈。班長兩次瞪眼看著老庚,老庚隻管低著頭,一言不發。過了幾天,班長看到老庚跟組長在一起,樣子還很親密,頓時火冒三丈。在下班的路上,班長把老庚拉到一邊,嚴肅地吩咐老庚不要與組長交往,要分清界線,保持立場,老庚怔了怔,不解地望著班長,不知說什麽好。老庚這個剛剛成年的小夥子,出身貧苦,心地善良,沒有閱曆,他不願意也不敢對組長說三道四,何況組長還是個黨員,他有什麽理由去拒絕一個黨員組長的關心和友愛呢?!他還是一如既往,該做什麽做什麽,憑著良心,聽從直覺。這樣一來,班長惱怒了,認為老庚是白眼狼,是可惡的叛徒。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老庚陡然間成了班長的眼中釘,肉中刺。班長開始隔三差五地批評訓斥老庚,始初老庚還忍著,一聲不吭,後來班長訓狠了,罵痛了,老庚也辯上幾句。班長更是怒不可遏,竟惡狠狠地說:“我看你厲害,我這一輩子要把你整死在這裏!”霎時,老庚的腦袋像是被鐵錘重重地砸了一下,嗡嗡響個不停,繼而心緒大亂,五味雜陳,既有恐懼與後怕,但更多的則是委屈與憤懣不平。在這座城市裏,他舉目無親,無人能幫他。他與班長的這種事情,又無法向班上其他人傾訴,更不能找上一級領導匯報,他知道班長在整個車間的影響力有多大,弄得不好,麻煩會更多更大。他思前想後,自我鬥爭,自我討論,一股不服輸不認命的念頭在心間升騰而起。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掙脫班長的掌控,一定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活出一個人的尊嚴!這條路怎麽走?走一條什麽樣的路?他比較來比較去,認為自學寫作是一條既方便又適宜自己的路,既不需要什麽條件,又可以獨自悄悄地進行。於是,他買了紙筆和幾本書,開始了認真刻苦的看書抄書。每天,除了上班、吃飯、睡覺,所有的業餘時間他幾乎都沉浸在筆上、紙上和書中。老庚乃1967年初中畢業生,實際上初中隻讀了兩年,文字寫作功底很差,常常想一句話要費很大的勁。每當疲勞或稍有鬆懈的時候,他就在心裏默念班長說的那句狠話。說來奇怪,默念一兩遍之後,疲勞、懶惰等不良情緒竟然消失殆盡,渾身上下又充滿了精神。幾個月之後,老庚試著給廠廣播站、黑板報投稿,開始幾篇稿子沒有采用。後來,采用率越來越高,廠裏的宣傳牆報幾乎每期都有他寫的文章。一年之後,他開始給本市報社、廣播電台投稿。開始采用率很低,十篇難中一篇。他不氣餒,自我總結摸索,不停地寫,不停地投,漸漸地,老庚見報的稿子越來越多了。老庚和他的稿件,引起了市日報社和工廠領導的注意。1975年夏季,市日報社舉辦通訊員培訓班,時間三個月,報社特意給了冶煉廠一個指標,點名要老庚參加,廠領導也同意培養老庚。這一下,班長想攔也攔不住了。老庚就這樣跳出了班長的掌控。通過報社的培訓,老庚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省報也隔三差五有他的文章見報。學習回來後,廠部將老庚正式調入機關,先在廠工會搞宣傳報道,後在廠辦公室當秘書,八三年文憑熱興起之時,已過而立之年的老庚考入電大黨政幹部經濟管理專修科,一麵工作,一麵讀書,三年後獲得大專文憑,不久又提拔擔任廠辦公室主任。在機關工作,不順心,不如意,甚至受委屈的事也時有發生,每當苦惱迷茫的時候,他總是記起班長曾經說的那句狠話,慢慢地心情也就開朗了。老庚後來當上了副廠長、廠長。在擔任廠領導期間,他一方麵抓發展抓管理,企業規模擴大,經濟效益增長,職工收入逐年增多;另一方麵結合企業管理工作實踐,不斷總結研究,發表了一批企業現代化管理成果和經濟論文,在省市多次獲獎。因此老庚在本市和本行業係統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最近,已經退休的老庚與我討論人生是非成敗與得失,十分感慨地說:“我這個小市民的兒子,一個初中沒有讀完的插隊落戶知青,原本沒有什麽理想,最大的願望是當個好工人,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和生活,平平安安地過日子。沒想到,命運竟和我開了個大大的玩笑,硬逼著我去搞寫作、當幹部做領導。我今天的一切,歸根到底要感謝當年的班長,如果不是班長對我產生偏見誤解,多次訓斥責罵,我這一輩子也許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幾十年來,班長對我說的那句狠話,我一直銘刻在心,成了我的護身法寶,給我提供了不斷奮鬥向上的巨大能量和勇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克裏斯蒂娜·拉加德,也有類似相當的人生感悟。1956年,她出生在法國巴黎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她是家裏的老大,有3個弟弟。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也是教師。可她偏偏不愛這個職業,從小就喜歡遊泳,特別是花樣遊泳,她不隻一次對周圍的夥伴說要成為一名花樣遊泳運動員。父親後來同意了她的要求。她在培訓班練習很刻苦,可盡管這樣,她因為先天條件差,始終沒有得到肯定,反而遭到許多嘲笑。同伴們有的嘲笑她身體僵硬,有的嘲笑她水中表現力太差……甚至有的教練看他訓練後都嘲笑她說,她的體能隻能應付一般的遊泳活動。這些嘲笑大多流傳到她的耳朵裏,可幼小的她沒有哭泣,也沒有放棄,她作出一個讓所有的人都不解的舉動,將聽到的嘲笑一一記下來,每天都把聽到的嘲笑寫給母親看,對母親說:“這些都是我的缺點,我要改正。”就是靠著這種勁頭,後來她入選巴黎花樣遊泳隊,並獲得法國遊泳錦標賽的銅牌。長大後,她進入了一家曆史悠久的律師事務所,這家律師事務所的規模在同行中數一數二。她在一次閑聊中,向同事述說了她希望有一天能當上事務所的總裁。她的話一出口,同事們立刻哄堂大笑,對她說:“別忘了,我們這裏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女總裁!你隻懂法律,卻不會管理!你一天隻知道幹活,一點都不懂外交……。”她再一次把這些嘲笑記下來,然後針對這些嘲笑開始努力。1999年她成為該所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總裁。5年後,事務所在她的領導下業績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一家電視台曾給她做過采訪,主持人問她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覺得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麽?”“記住別人的嘲笑”。主持人很詫異,她急忙笑著解釋說:“記住別人的嘲笑,不是去報複,其實每個嘲笑都是你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每個嘲笑都是你成功的動力。不要憎恨嘲笑,因為成功是踩著嘲笑而登頂的。”

這裏還有一個用苦難書寫人生的故事。1975年,魏宏遠出生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一個偏僻荒涼的小村莊。那裏自然環境惡劣,最冷時氣溫接近零下40度。當地很多人患有大骨節病,骨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行走困難,疼痛難忍。五歲那年,母親病逝,由於子女太多,父親照顧不過來,魏宏遠被寄養到河南舞陽的一個遠房親戚家。親戚家已有三個孩子,家境不好,每天最多吃兩頓飯。宏遠常常挨餓,天不亮就要到集市上撿菜葉,還要撿柴、割草、放羊、喂兔子。魏宏遠蓬頭垢麵,身上生滿虱子,冬天手腳凍得流膿,身上滿是大片的疤痕。由於嚴重營養不良,魏宏遠身材矮小,成年後身高不足一米五,而且膝關節外翻,兩腿畸形,走路不協調。喪親、貧困、病痛、殘疾和饑餓,人生的種種不幸,他都遇到了。1990年,魏宏遠參加中考,考分遠遠高出省重點高中錄取線。他欣喜異常,可是體檢後,卻沒有一所學校願意接受他。在好心人的指點下,他叩開了縣教育局長辦公室的門。他要訴說滿腹的委屈,因為緊張,甚至有點兒語無倫次。好不容易,局長總算聽懂了他的意思,於是給某普通高中的校長寫了一封推薦信。校長同意接收,但隻能是“高價插班生”。帶著重新走進校園的喜悅和興奮,他開始埋頭苦讀。高考轉眼就來了,三年前痛徹心扉的一幕再次上演:魏宏遠的考分遠遠超過了報考院校的錄取線,卻由於身體殘疾再次失去了讀書機會。為了生存,也為了改變家庭的貧困,十八歲的魏宏遠在舞陽縣城街頭擺起了地攤,賣蔬菜,有時也賣燒餅、饅頭。勤勞和機靈為他招攬了不少生意,每個月淨賺近400元,不僅能支付家裏的所有生活開銷,還略有節餘。然而,生性好強的魏宏遠,不甘心一輩子做街頭小販。他說:“街頭擺攤的艱辛對我來說並不可怕,可那份歧視的屈辱以及尊嚴的缺失卻使我難以忍受。”他一直沒有忘記一件事情,那就是讀書。盡管此時夢想已很遙遠,但他還是滿懷熱情地憧憬著。後來,在一位熱心腸的老師幫助下,又重回學校複讀。一年的勤奮換來高考驕人的成績,魏宏遠被蘭州大學錄取了。選擇蘭州大學,是因為這所西部名校學費低。然而,為了第一年的學費,家裏還是賣掉了所有最值錢的東西:一頭大豬、六頭小豬和一頭小牛犢,還少不了四處舉債。交完第一年全部費用,魏宏遠的口袋裏隻剩下幾十塊錢,但是與上大學的喜悅相比,這點兒困難根本算不上什麽。他有擺地攤的閱曆和經驗,堅信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謀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學費貸款,生活費自賺;五天上課,周末兩天兼職。魏宏遠四年就是這樣度過的。大學畢業,他回到了母校臨潁縣第一高中,做了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室裏,他依然是身材最矮小的人,卻是學識最淵博的人,而他特殊的經曆更像是一本教材,學生們從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種力量。夜晚,他的房間燈熄得最晚。他常常手不釋卷,幾乎忘記了所有的節假日。在完成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後,魏宏遠又將目光投向了在海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的百年名校——複旦大學,他要報考複旦大學的博士生。麵試那天,魏宏遠侃侃而談、對答如流……魏宏遠被錄取了。在複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繁重的學術研究中。不久,一篇篇視覺獨特的論文公開發表。導師對這位經曆坎坷、勤勉努力的弟子青睞有加,稱讚他“獻身學術的誌向堅定,而且無浮躁之氣,知識結構的自我完善能力與研究能力皆相當突出,必將成為一名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學者”。因為貧苦,因為殘疾,魏宏遠幾次都失去進入學校學習的機會。但因為自強自信,樂觀堅定,他一路經曆種種不公與困境,終於從小村莊走進了複旦。貧困是如此可怕,殘疾令人如此絕望,不公的待遇令人如此憤懣。可是,這一切,都被一顆堅強的心吸收成了財富。如果不是曾經失去學習機會,便不能感受到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如果不是曾經被拒之門外,便不會知道能奮鬥能努力是多麽讓人幸福!這是一曲用苦難、委屈和失意作曲,卻用自尊自強與堅韌寫出的命運之歌!

順境與逆境,成功與失敗,這是構成人生命運的兩個基本層麵,也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沒有人能在一開始便收獲成功的果實,沒有人能一帆風順地走到成功的頂端。在我們收獲勝利的果實與成功的喜悅之前,必然經曆風霜雨雪,經曆坎坷,遭遇磨難。美麗的彩虹永遠隻會出現在風雨後,成功也永遠出現在曆經磨難之後。當苦難絆住你前行的腳步時,請不要退縮,也不要放棄,更不要裹足不前,一定要堅持下去。許多曆經滄桑的智者都有這樣的認識:失敗其實僅僅是成功麵具上一層張牙舞爪的偽裝,如果你屈服於失敗那張恐怖的麵容,你就永遠也見不到失敗的麵孔下成功的那張笑臉。隻有你不被成功的外表——失敗所欺騙,那麽,最終你必將收獲成功。苦難與挫敗,好似鑿子和錘子,能把生命雕琢得更加美麗動人。化蛹為蝶,是一個痛苦、煎熬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或許它沉浸在苦難中不曾發覺,然而坎坷過後則是徹底的脫胎換骨,是一個嶄新的靚麗的形象。清新脫俗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連而不妖。但倘若沒有淤泥,又如何生得出蓮花呢?每個人都無法左右別人的思想,但命運並不會因為別人對你的歪曲和誤解而定格你的人生,很多人可以對你指手劃腳,但他們沒有決定你命運的權力。

苦難與挫敗是一塊調色板,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五彩繽紛,絢麗燦爛。如果沒有苦難與挫敗,就沒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少了那份執著,少了那份激情,生活便過於平淡,顯得蒼白無力,失去了應有的風采、光華和生機。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生沒有任何過程是白費的,包括所有的辛苦、淚水、辛酸。每一筆都會增加你未來的光彩。命運也正因如此,才更多了幾分韻味,才更顯得豐富。

苦難與挫敗,都是人生危機的表現形式。危機等於危險加機會。危險人人懼怕,機會人人樂得。“危機”是在危險中促人尋覓把握機會,既驚心動魄,又前景無窮。人們的成功,往往都起因於我們所遭受的苦難與不幸。苦難是人生的導師。誰經曆的苦難多,誰懂得的東西也就多。不少科學家說:“因為我總是由實驗的失敗中才有了重大發現的靈感。”每當他們在研究過程中似乎遭遇到不可戰勝的困難時,也就是他們的重大發現之契機。最偉大的事物——偉大的思想、發明和發現,通常是在艱苦中孕育出,在悲傷中思考出,曆經苦難才得以確立的。這是一條規律。

拿破侖有句名言:“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仆屢起”(《名人語錄·外國卷》第12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理性智慧地看待人生的挫折與磨難,讓它成為你的財富,成為你成功的鋪路石,成為你日臻成熟完美的重生浴火,使命運由醜小鴨蛻變為白天鵝。因此,我們毫無理由總是把目光落在過去的痛苦上,更不應該總是問自己:“為什麽不幸偏偏落在我的頭上?”代替這句話的應該是麵向未來的問題——“既然這一切已經發生,我們應該做些什麽,應該怎樣做?”196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