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組合論 第三章 命運意識論

來源: happydad76 2023-12-06 07:53: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568 bytes)

第三章  命運意識論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人腦這種高度組織起來的特殊物質的機能。意識反映存在並且反作用於存在。命運意識,是指自我認識、改變和掌握命運的想法、念頭,具體的表現為心懷夢想、胸有目標、人生設計(規劃)等等。命運意識論,主要是論述人的主觀意識對命運的影響與主導作用。有人說,命運就像一塊橡皮泥,你想怎麽捏就怎麽捏,你想捏成什麽樣,就能捏成什麽樣。這雖是一句俏皮話,但十分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意識與命運的關係:人能夠掌握命運,就像手中捏著橡皮泥一樣;人能夠塑造命運,就像手中的橡皮泥能夠隨著手掌、手指的作用而不斷地改變形狀那樣。橡皮泥能否成型或定狀,或者是變作什麽模樣,首先是捏橡皮泥的人心中要有個樣子,有個想法,想捏成一個什麽式樣的物件;其次,手指、手掌要按照心中所想的那樣動作拿捏著橡皮泥。倒換過來,我們每日的所思所想,每日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拿捏、雕塑自己的命運。倘若你心中想的樣子好,手的拿捏又恰到好處,那就是一件精品。反之,則是歪瓜裂棗。當然,這種比喻,這個論點,是在遵從大前提的條件下,是在人所能掌控的範圍內,才能立足的。

辨證法指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隻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就是說,外界的所有因素,對自身的影響必須經由自身才能反應,自身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所在。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不管是生活上、情感上、社會上還是職業上,都是自身思想的一個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因此,人們一旦擁有掌控命運的意識,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給自己塑造一個好的命運形態,那麽,心中被激活的各種潛能,便逐漸匯聚而形成命運的河床,命運之舟將隨著人們的意識導向而破浪前行。命運意識流向哪裏,命運之舟便會駛向哪裏。

命運意識的首要問題,是人們對待命運的態度問題。“態度決定一切。”“心態決定命運”。這是最直接最充分的詮釋。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有多大的心,做多大的事,人生之路就有多寬廣。一個人生活在天堂還是地獄,在心裏就已經分出不同。你的心可以創造一個地獄,也可以創造一個天堂,天堂與地獄隻是一念之差。許多人的一生都是在平庸中度過,盡管他們並非像想象中那樣懶惰閑散、好逸惡勞,甚至好吃懶做,他們中間的很多人甚至是勤勤懇懇的,但他們隻能扮演無足重要的平凡角色。一生一世所做的隻是瑣瑣碎碎的事,簡簡單單的事,毫無創意的事,整個命運曆程顯得暗淡,且呆板而單調,缺少光彩和亮度。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在自己的命運問題上,缺少積極向上的態度,很少或者沒有去想怎樣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好一些,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一些。一塊手表可能有著最精致的工藝,可能鑲嵌了名貴的鑽石,然而,如果缺少發條的話,仍然毫無用處。人也是如此,不管一個人受過多少良好的教育,也不管他的身體有多麽強健,如果他缺少積極向上的心態,那麽他擁有的條件無論多麽優秀,也都是一種浪費。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渾渾噩噩的人會創造出一番業績,我們也同樣無法想象像林肯、威爾遜、巴菲特或李嘉誠一樣的人,會埋沒在茫茫人海中!

二十世紀心理學上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一個人可以通過自我肯定來塑造一個真實的自己。自我肯定,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對自己有信心。一個人對自己充滿信心的時候,常常就是他獲得成功的時候。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天性裏有一種傾向,如果將自己想象成什麽樣子,就可能真會成為什麽樣子。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充滿信心的人,你有信心克服困難,有信心處理麵臨的種種問題,有信心獲得事業成功,那麽,你身上的一切能力都會為你的信心、你的願望去努力,你也就有可能成為你希望成為的那樣,創造出美好人生,擁有好的命運。

自己決定命運模樣,做你想做的人,這就是自我主導命運的基礎。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就用什麽樣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不以事小而不為,也不以煩瑣而不為。當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塑造自己,不斷地激勵自己,不斷地為自己的心靈加油時,我們的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嶄新而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將支撐著我們,推動著我們努力向前向上走,直至達到人生的頂峰。

羅傑是紐約州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在紐約州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在這裏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很少有人獲得較體麵的工作。然而,羅傑是個例外,他不僅考上了大學,而且成了州長。在就職的記者招待會上,羅傑對自己的奮鬥史隻字不提,他隻說了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皮爾·保羅。後來人們才知道,皮爾·保羅是他小學的一位校長。1961年,皮爾·保羅被聘為諾必塔小學的董事兼校長。當時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走進大沙頭諾必塔小學的時候,發現這裏的窮孩子比“迷惘的一代”還要無所事事。他們曠課、鬥毆,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當羅傑從窗台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皮爾·保羅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當時,羅傑大吃一驚,因為長這麽大,隻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5噸重的小船的船長。這一次,皮爾·保羅先生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著實出乎他的意料。從此以後,他記下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它。從那天起,紐約州的州長就像一麵旗幟。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他說話時也不再夾雜汙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長。在以後的40多年時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歲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長。在就職演說中,羅傑曾經這樣說:“在這個世界上,信念這種東西可以免費獲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從一個小小的信念開始的。正是小時候皮爾·保羅對我說的那句話,讓我擁有了堅強的信念,它一直激勵著我,使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他出生在意大利一個叫拉斯泰爾紮的小村莊,父母經營著一個葡萄園。富有音樂天賦的他,七歲開始學琴,隨後又練習吹長笛、薩克斯和彈吉他,累了的時候,他最喜歡約一幫小夥伴一起去騎馬、踢足球。如果不是在學校的足球賽場上被足球打中眼睛,他甚至忘記了自己從小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忘記了一雙眼睛經過20多次手術仍然沒有治好。而這一次意外,讓弱視的他變成了全盲,他陷入了徹底的黑暗中,美麗多彩的世界在一瞬間離他而去!這個十二歲的少年想不明白自己活著還有什麽意思。他整天悶悶不樂,到最後,他甚至用絕食來抗議命運對他的不公……母親開異他、勸慰他,得到的都是聲嘶力竭的咆哮:“這麽美的世界,我卻再也看不見……這一生,我除了在黑暗中無聲無息地死去,還能做什麽?我這樣活著又有什麽意義?”他淚流滿麵,母親也心酸眼紅。這時,寡言少語的父親拍了拍他的肩膀,附在他耳邊說了一句悄悄話。母親沒有聽清丈夫對兒子說了什麽,但他驚訝地發現兒子的淚水戛然而止。第二天,母親發現兒子第一次摸索著走出了家門,回到了孩子們中間。母親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出門前,他像失明前那樣端坐到了鏡子前,問自己的模樣是不是帶笑的,然後要母親把他打理得熨熨貼貼。從那以後,他開始來到了波洛尼亞盲人學校,靠“點字樂譜”重新學起音樂。現在,他是盧卡博凱裏尼音樂學院的院長,同時還擁有自己的製作公司,僅他的CD《浪漫曲——民歌及詠歎調》就在全球售出兩千多萬張。他就是安德烈·波切利。2007年秋天,在自己四十九歲生日宴會上,波切利湊近父親的耳朵,輕聲說:“我要謝謝我的父親!你的耳語改變了我的人生——37年前是你湊在我耳邊說:‘小家夥,別氣餒!這個世界屬於每一個人。雖然你看不見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讓這個世界看見你!’後來,我有過多少次的埋怨、氣餒和膽怯,這句話就在我的耳邊回響了多少次……”

一位記者朋友曾講述過兩個同牢犯人的故事。某監獄的一間牢房裏住著兩個犯人,他們都是無意犯罪,所以都很傷心絕望。過了一段日子,犯人A的心情慢慢地平靜下來,每日裏仔細地想著自己以往的生活,並認真考慮以後的出路。他入獄前是一個高中教師,當時心中有許多夢想,一直沒有時間去實現,而現在終於有時間了,他讓親人從外麵捎來很多書,開始了夢想的旅途。他還在牢房的牆上畫了一扇“窗子”,仿佛真的看見了外麵的藍天白雲,心情便會極平靜悠遠。犯人B入獄前是握有一定實權的基層領導,進了監獄則每天唉聲歎氣,抱怨命運的不公。小小的牢房,隻有一扇鐵門,他常常站在門後看外麵,越發覺得自己的不自由。有時他看見犯人A麵對牆上畫的窗戶微笑,心中很是不解,甚至懷疑犯人A大腦有問題。看見同伴床鋪上的那些書,他偶爾也過去翻翻,可是卻看不進去,隻覺得心煩意亂,有一種想大喊大叫的衝動。十年後,兩人都出獄了。十年的光陰對於犯人A來說很短暫,因為許多要學的東西還沒有去學。親友們來接他,驚訝他的神采奕奕,並沒有想象中的頹廢的樣子。不久後,他憑著過人的才學應聘到一所大學任教,如今已是國內有名的學者。犯人B的十年,卻如一個世紀般漫長,每一天都是煎熬,每一夜都是噩夢,走出監獄時,他已躬腰駝背,頭發花白,儼然一個落魄的老頭子。出來後,他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了,覺得自己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麵。於是,他開始憎恨命運,憎恨每一個過得比自己好的人。數年後,貧困潦倒的他在鬱悶怨恨中撒手人寰。十年的光陰對於不同的人卻是如此地迥異。命運永遠是公平的,沒有什麽好抱怨的,如果有,就該抱怨自己對待命運的態度。因為,命運本身無好無壞,是壞是好全在你自己,在你自己的心態。

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想找份好工作相當難。小陸畢業後,索性不在人才市場上浪費時間,應聘到一家洗衣公司,從最普通的洗衣工開始做起。這份工作可沒有想象的那麽容易,對體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每天一站就是八個小時,握了一天的熨鬥,胳膊酸得連筷子都拿不住。熨鬥的高溫讓胳膊和手傷痕累累,水泡一個接一個地起。和他同去的人,很多都受不了這份辛苦,幹不了幾天就另謀出路了。他卻一直堅持著,勤勤懇懇,從不抱怨,還經常向師傅們請教。這樣一來,小陸進步很快,不到一年,已經成為一個技術精湛的洗衣工了。他還特別愛管“閑事”,機器出了什麽故障,同事遇到什麽問題,他總是第一個衝上去解決。有顧客到洗衣間來,他也忙著接待,認真回答人家的提問,還把人家的建議用本子記下來,下班了檢查電源是否關閉,同事的工具有沒有放好……總之,部門主管該幹的事,他基本上全幹了。同事們都戲稱他為“陸部長”。慢慢地,這個稱呼居然傳遍了全公司,很多人不知道有小陸這個人,反而知道有“陸部長”這個傻大頭。小陸當然知道,這個綽號其實很損人,但他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結,該幹嘛幹嘛,依然認認真真地多管閑事。後來,這個稱呼傳到老板耳朵裏,老板很好奇,這個人到底有什麽特別之處,居然讓大家叫他“部長”,一問才知道,原來他早就在履行“部長”職責了。老板更加好奇,一個普通的洗衣工,為何這麽不知天高地厚。老板第一次將一位洗衣工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小陸落落大方的談吐,本科的學曆,讓老板越來越疑惑,問道:“為什麽做洗衣工?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啊。”小陸說:“任何好工作都要從底層做起,否則就會根基不穩。我現在正是從底層做起。”“為什麽要管職責之外的事呢?”老板又問。小陸說:“隻要把公司當家,想在這裏長久發展,就沒有份內份外之說。現在是份外事,但不可能永遠是份外事”。短短的幾句話,一位員工的忠誠、能力、誌向全都顯示了出來。老板覺得小陸是可造之材,便有意培養。半年後,小陸順利地通過考察期,被破格升為部長,管理全公司十幾個洗衣間。這下“陸部長”的稱呼名副其實了,再也沒有人拿這個稱呼來嘲笑他傻,大家都說,原來,他提前就在練習做部長啊!

有位記者朋友隨一些幹部去探望一個貧困村中最窮的人家。來到這家後,他們看到的是家徒四壁,十分淒涼。全家人隻有一床棉被,吃飯時隻有一個瓦盆,甚至連筷子都沒有,隻好用手抓著吃,曆史仿佛倒退了五千年。所有的人看到這份景象都不禁唏噓,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到口袋裏,無論多少錢都毫不吝惜地掏了出來,當然也包括這名隨行的記者。從老鄉家出來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落淚。但是,當走到院門外的時候,記者朋友突然止住了眼淚,與此同時她的心裏也不再難過,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感慨。因為她看到老鄉家的院門外有一大片的竹林,而是最適合做筷子的那種。她說,當一個人習慣了被人施舍,沒有改變貧窮的意識和願望,即使有機遇擺在麵前他也看不到。

黑人羅傑幾十年堅持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讓世界看見你”,犯人A和犯人B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小陸提前練習做部長,以及那位老鄉如此貧窮的故事,無不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證實:命運的態度問題,對於人生是何等的重要!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一個人期望的多,獲得的也多;期望的少,獲得的也少,你會成為哪一類人,並不是完全取決於你的能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選擇,取決於你對待命運的態度。成功產生在那些具有成功意識的人身上,失敗則源於那些不自覺地認為自己會失敗的人身上。同一件事情,由具有不同心態的人去做,其結果必會不同。那些堅信“我一定能行”的人,他想做的事情大多能做好;而那些想著“我恐怕不行”的人,一般會事事落在別人身後。積極向上的人會認為每一件事情對人生都有深刻的意義,即使他是一個泥瓦匠,他也能在磚塊和砂漿之中看出詩意;即使他是一個圖書管理員,也會在整理書籍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進步。許多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終其一生卻少有成就,其原因在於他們深為令人泄氣的自我暗示所害。無論他們開始想做什麽事,他們總是胡思亂想著可能招致的失敗,總是想象著失敗之後隨之而來的羞辱,一直到他們完全喪失創新精神或創造力為止。

從心理學意義上講,自信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認識,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自信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的目標;他們相信自己對於社會和他人的價值,也相信自己一定會受到別人的重視;他們相信自己是獨特的人,不是可有可無的人;他們尊重別人,也相信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自信是“真理和智慧之光”,能使我們站得高看得遠,能使一個人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對人生理想的實現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讓一切皆有可能。沒有自信,即使近在咫尺的機會也會與你失之交臂。沒有自信,即使你已經接近成功,也可能功敗垂成。因此,你的人生是輝煌還是平庸,是偉大還是渺小,你的命運是光彩四射還是一團糟,都與你的自信心的強弱成正比。信心與天才是近親,自信與天才常攜手。自信是每一項成就的偉大領航者,它能幫我們指點迷津,開啟緊閉的大門,看到障礙背後的光明景象。曆史已經證明,任何一個人的成就的大小,永遠不會超出其自信心的大小。在塵世間,沒有人是生為好運而來的,同樣的,也沒有人是生為壞運而來的。自信則是人們構建自身好命好運的必備品質。自信心增加一分,命運狀態就好一分。

然而,我們不妨放眼看看周圍的人,看看走過生命終點的前輩們,再看看我們自己走過來的曆程,不難發現其中許多人沒有做成真實的自己,而是生活在一個被蒙騙的環境之中,長期與假象為伍。這個“蒙騙”與“假象”,就是自我的認識不足,對自身的優點、潛能認識十分有限,而對自己的缺點、短處不斷地放大,總是覺得己不如人,能力低下,幹不成什麽大事,或是幹不成重要的有價值的事。因此,他們的人生是灰暗的,命運是苦澀的。造成這種局麵,全都是自卑心理這個鬼怪作的祟。人性的弱點之一是善於自欺,尤其是對自己的價值觀、潛力、個性和真誠,認識得太膚淺、太客氣。擁有自卑心理的人,總是拿自己的弱點、短處與他人相比較,什麽“技不如人”,什麽“生不逢時”,什麽“爹媽沒有別人的好”,什麽“頭腦不如他人聰明”,什麽……這樣比來比去,比沒了信心,比沒了誌氣,處處覺得低人一等,好象自己就是天生的廢物一般!這種人對自己的前途與命運不敢去想,不願去想,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其命運狀況可想而知。自卑是命運的頭號克星與殺手。克服自卑,戰勝自卑,樹立信心,用積極的心態麵對一切,無疑是改換命運、掌握命運的首要之舉。仔細想想,其實,你用不著自怨頭腦不如別人聰明,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智力都相差無幾,天下雖有“天才”、“神童”,聰明早慧,領悟能力超群的人,但其所占比例極小,不過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罷了。其實你也用不著埋怨出生於普通家庭,甚至生長在農村山溝,沒有優越的家境,沒有富貴的爹娘,因為這樣的家庭和爹娘,相比較而言數量也是很少的。再者,落生在好的家庭,不過是隨機抓到了一副好牌,取勝的機率多些,但舉措不當,也容易在“陰溝裏翻船”。而手中抓到的牌並不見好的人,由於謀劃出色,也往往能“險中取勝”。這兩種情形,在牌桌上屢見不鮮。其實你更用不著鄙視自己,太過謙虛地把自身說得一塌糊塗,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我”,無論哪個普通正常的“我”,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本應都可以實現,關鍵是大多數的“我”忽視了自身的潛能,弄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在那道虛掩的“門”前止步、徘徊,不敢推“那扇門”,不敢想“門”那邊的事,因而凡事變成了“我不能”。俗話說,駿馬能曆險,耕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一樣,都有優點與缺點,沒有一個徹頭徹尾的爛仔,也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倘若你敢於推開“那扇門”,勇於邁過那道坎,你將有許多不同尋常的表現,本人震驚,他人佩服。

自卑是人生命運的絆腳石。自卑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不少的心理學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而僅僅是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確信。所以,要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相貌、身高、殘疾等等,完全可以用別處的優勢來替補,大可不必自慚形穢。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某一方麵的能力缺陷,進而就懷疑自己的全部,不僅要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還要看到自己比別人好的地方。我們不應該老是關注自己的弱點與缺陷,應將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最感興趣或是最擅長的事情上來,由此獲得的樂趣與成就感將強化內心的自信,驅散心中自卑的陰影,從而緩解心理上的壓力與緊張。其次,要正確地與人相比,自卑感重的人往往很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他老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越比越泄氣,從而貶低、否定自己,以偏概全。要知道,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強於別人,反過來別人也一樣不可能處處比你強。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誰的基因會和你完全相同?有誰的個性會和你一毫不差?你之所以成為你,必須是有一些相當特殊的地方,有與別人不同的素質,而這些素質又是別人無法具備的。既然這些素質別人無法具備,所以應該讓你來完成的事情,別人就代替不了,你能做的事情,別人不一定做得來。因此,戰勝自卑,克服自卑,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隻要你換個方位、換個角度看問題,想問題,或者稍微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變換一下麵對未知的姿勢,變後退為前進,變仰視為俯視,變被動為主動就可以了。一個人隻要有了這種積極的心態,注意對自己取長補短,將自己的某種缺陷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也許你的缺陷不但不會成為你的障礙,反而會成為你的福音呢!因為它會促使你更加專心地關注自己所選擇的發展方向,往往能夠促成你獲得超出常人的發展,最終成為超越缺陷的卓越人士。從自卑中超越而走向成功的例子,在世界知名人士中比比皆是。盧梭,曾為自己出身孤兒,從小流落街頭而自卑,而他後來成為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和大文學家;薩特,兩歲喪父,左眼斜視,右眼失明,失去親情與身體的殘疾,使他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而他卻成為存在主義大師和作家。拿破侖年輕時曾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的貧困而自卑,他也戰勝了自卑成為法國的皇帝。美國曆史上最大膽的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原來是個自卑、膽怯、神經質、體弱的人。從小怕大灰狼、劣馬和士兵,就連老師叫他讀課文,也顫顫巍巍,含混不清。後來他讀到一本書,其中有一段寫到一位英國軍艦艦長告訴主人公怎樣克服恐懼:人們可以裝著不害怕的樣子,時間一長,假的就不知不覺變成真的了。他相信這種說法,因而讓自己裝著不害怕的樣子,慢慢地果然不怕了。羅斯福由自卑、膽怯變成堅毅、大膽,不僅克服了天生的缺陷,練就了強壯的體魄和本領,而且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總統之一。鄧亞萍是我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史上的一座高峰,一家媒體記者曾對鄧亞萍進行過專訪,鄧亞萍對記者說:“我不如別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當年從鄭州到國家隊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肯定我,他們全說一米五的我打球不會打到如何,為了證明給他們看,我快發了瘋,每天都比別人刻苦。我知道我的個子不如別人,別人允許有失敗的機會,我沒有,我隻能贏,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來的。後來我成功了,別人又說我沒有大腦,隻會打球,於是我發瘋地學習,英語從不認識字母到熟練地和外國人對話。我不比別人聰明,我還自卑,但一旦設定了目標,絕不輕易放棄!什麽都不用解釋,用勝利說明一切!”

2003年,一部催人淚下的美國電影在全球上演,贏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風雨哈佛路》。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仿佛天生就是來受苦的,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吸毒,八歲開始乞討,十五歲時,父親進了收容所,母親死於愛滋病。母親死去那一天,隻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莉斯渴望父母親情,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傷心無比。她跳上棺木,靜靜地躺在上邊,和母親做最後的告別。所有的人都認定,莉斯從此完蛋了。她也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沉淪下去,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莉斯想到這裏,決心告別過去的生活,要挑戰人生,抱著成功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的曙光……憑借著真誠,莉斯爭取到進入中學的機會,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十七歲到十九歲的兩年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最終,這個貧苦的女孩用積極的心態和頑強的毅力改寫了自己的人生,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大門!莉斯的經曆告訴我們:人生可以改變。人比所有的奇跡更神奇。當一個人的心態是積極的,是充滿自信的,他就萌生了巨大的勇氣,會用積極的行為去改變自己的處境。倘若小莉斯不敢麵對未來的生活,認定自己就是失敗的,被遺棄的,那麽紐約就會多了一個自甘墮落的女混混,而少一個感動世界的哈佛高材生。

成功總是有方法,優秀總是有原因。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為增加。很多事情的成功與失敗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積極的思維就是這一念之間的關鍵之所在。所謂自助人助,自助天助。沒有什麽比積極的心態更能使一個普通平凡的人走上成功的道路。從這個角度講,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理論中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自我掌控命運的一個重要原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