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上百個諸侯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隻剩下戰國七雄?

來源: 老人與史 2023-01-28 06:37:5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2536 bytes)

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以後,對血緣親屬及功臣謀士進行領地分封,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以燎原之勢出現在周朝國土之上,成為保護周王朝的堅實屏藩。

幽王時期,周幽王寵愛其妃褒姒,下令廢嫡立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成為誘發周王朝內亂的導火索。

幽王十二年,原太子宜臼的外公申候聯合外敵攻入周朝,滅幽王。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申侯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

經此一役,本就已經動蕩已久的周王朝實力再為縮減。

烽火戲諸侯

平王即位後,周朝經過戰火及社會動亂早已千瘡百孔,無法像以往在內控馭諸侯,在外阻擋夷狄,遂決定將周朝都城自鎬京遷至洛邑。

《左傳·隱公六年》中言“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遷都目的不言而喻,隻為依靠晉鄭兩國而自保。

為求偏安一隅,討好虎視眈眈的各諸侯國,周王朝開始不斷將自身領土紛紛割讓交付給各國。

自周朝將西岐割讓給秦國後,周朝的國土麵積日漸縮小,各諸侯國勢力不斷增強,至東周末年,周王朝的國土僅剩七個城邑。

周朝製度

一時之間,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為了稱雄中原開始出現“挾天子令諸侯”的局麵。

春秋爭霸,殘酷的淘汰製上演

東周王朝日漸衰微的過程,也是諸侯各國互相開戰,群雄紛起的過程。

此時中原戰火連天,實力弱小的諸侯國被更強大的諸侯國吞並現象屢見不鮮,各路群雄野心勃勃,渴望與周王朝一般統一各國,問鼎中原。

在這一時期,各個強國憑借前期的發展優勢,迅速崛起壯大。

其中有四個諸侯國的實力最為強大,在戰爭過程中均取得過階段性勝利,實現稱霸,這四個國家分別是:齊、晉、楚、秦。

 

四國中,又以齊國率先稱霸。齊國第一任國主為輔佐周武王的重要功臣薑子牙。

武王為了獎賞重臣之功,不僅給其分封疆域遼闊的國土,還準其可以討伐東夷各國,使齊國發展有較好的前提保證。

齊桓公時,在名臣管仲輔佐下,以“尊王攘夷”的正當之由聯合諸侯各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之後,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也因其各自國力強盛以及用人治國策略得當,相繼坐過霸主之位,而他們成為霸主的雄厚資本,都是通過不斷發起戰爭及吞並而逐漸積累下來的。

薑子牙

晉國封國之始國土麵積較小,從西周晚期開始向外擴張。

幽王死後,周朝出現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的局麵,平王借助晉文侯之手殺死攜王,建立東周,並在晉文侯的保護下完成遷都。

晉國也因協助平王互利,開始一步步走上強國之路,至晉文公時,達到“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局麵。

楚國由於地域過於偏南,周天子無法對其進行很好地管轄,楚國國土初始隻有五十裏地大小,隨著世代的積累,楚國憑其地理優勢慢慢地壯大起來。

 

楚武王時,楚國便已占據江漢平原和江南的大片土地;至楚莊王時,已具備了問鼎中原的資格,使自己躋身於強國之列。

秦國國土並不是周天子分封而來。秦前期通過與西戎的不斷對抗使自身的國土麵積不斷擴張。

秦襄公時期,秦國因護送周天子有功,得到了天子認可與默許後便開始了瘋狂擴張之路;

秦穆公時期,秦國渴望向東擴張,被晉所阻,於是轉而向西繼續攻打西戎,開擴原有國土的二十倍之多。

秦襄公雕塑

一個強國的崛起伴隨著的是無數弱國的滅亡,此時諸侯國數量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減大半,體現出春秋時期淘汰製的殘酷。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帷幕被拉開

春秋末期,晉國已無昔日霸主風采。晉國公室日漸衰微,已無實權,國家政權實際上被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所掌控,之後趙滅範、中行氏,剩下四大家族並立。

公元前453年,趙聯合韓、魏滅掉智氏,至此,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國土,在周烈王的認可下各立為國,勢力得到不斷發展。

 

自薑太公以來,齊國薑氏世代統治齊國,齊桓公在位之時,陳國公子為避國內戰亂逃奔齊國,並在之後將“陳”姓改為“田”姓。

公元前352年,田氏聯合另外三大家族消滅齊國薑姓呂氏,並奪其權。

三家分晉與田氏伐齊,表麵上來看隻是異姓大夫奪取原公室政權,臣屬顛覆主君的千百年來普遍現象,是權力的正常交替。

但在周朝還具有威懾力之時,這種行為無疑是對周王朝的挑釁以及對禮儀製度的蔑視,是絕不被允許的存在。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稱霸之時需要以“尊王攘夷”為由或者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周王朝作為號令天下的由頭,禮樂製度並未完全崩潰瓦解。

而此時的周朝已經名存實亡,禮樂製度已經徹底崩壞,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各路勢力奉以實力為尊。

在這種背景下,戰國時代拉開帷幕,更加頻繁不斷地戰爭號角開始一一吹響。

 

變法時期——在變革中謀求發展

為了增強國力,使自身能在戰亂中保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時代淘汰,各強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

最先開始變法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三家分晉中得到的土地是相對落後的地區,與趙、韓兩國相比實力具有不小的差距。

此時的魏國內外皆有隱患,為了不被其它強國兼並,魏國隻能被迫進行變法以求增強實力。

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首先廢世襲製,以才能選用官員;在土地改革上廢除井田製,允許百姓開荒和土地私有買賣;在法製建設上建立較為完善的《法經》,軍事方麵則對軍隊實現“武卒”製。

李悝

經過一係列的變法改革,魏國瞬間崛起成為強國之一,而李悝的變法由於成效顯著,也被其它諸侯各國爭相借鑒引用。

楚國變法前國力一直衰弱,萎靡不振,為了打破困境,楚國借鑒魏國變法的經驗進行了本國的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包括整頓官員、減少爵祿、完善法製及訓練軍隊等等,此後,楚國快速發展富強起來,尤其軍事上卓有成效,迅速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黃河附近。

此外,齊國的鄒忌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都使得國家政局更為穩定,國力更加強盛。

男子:鄒忌

趙國的胡服騎射則是通過向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騎術學習,使國民民風更加彪悍,軍事作戰能力顯著增強。

這些國家順應時代潮流,認清本國問題所在並且采取措施進行改正,使得各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實力大增,在動蕩戰局中有了立足之本。

而秦國經過兩次商鞅變法,使得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麵有了極大的發展與提升,並且為日後不斷崛起提供了理論保障。

商鞅變法不僅使秦國國力日益壯大,漸漸發展成為七雄之首,而且為日後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變法後,“七雄”局麵隱隱成形,其它諸侯國已再無力與七雄各國對抗,被慢慢吞並,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已成定局。

合縱連橫——“七雄”並立的最後一步

經過變法以後,實力較差或較為弱小的諸侯各國,已再無通過戰爭吞並發展為強國的可能,在中原格局看似即將穩定之時,縱橫家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縱橫是以秦、齊強國為靠山進攻吞並小國,合縱則為南北大國聯合較小的諸侯國阻止強國的兼並。

在這一時期,無數諸侯國被強國吞並,其中包括許多曾在春秋時期稱雄爭霸的大國。

 

如在楚越之戰中,昔日春秋霸主越國戰敗,最後被齊、楚二國瓜分。

另外春秋時期的地方大國:巴國、蜀國、義渠國相繼被秦國吞並,納入領土範圍中。

而鄭國、宋國等曾經的中原大國在合縱連橫的背景下,實力不斷被削弱,最終難逃亡國的命運。

經過合縱連橫後,中原基本上隻剩下了戰國七雄及一些數量很少的附庸小國。

至此,周朝時大大小小的數百個諸侯國,經過戰爭的淘汰和時代的選擇,最終隻剩下七個大國互為牽製。

 

在這一階段中,秦國一直默默發展,積攢力量,等各諸侯國反應過來時已經成為一個無人可敵的超級強國。

始皇即位之後,開始了他轟轟烈烈、勢如破竹的橫掃六國之路,建立了秦朝。

坐觀春秋戰國這個戰火紛爭的時代,古人們用實際行動為後人很好地詮釋了何謂“弱肉強食”。

數百個諸侯國戰至最後隻剩下七個國家,而最終又歸於統一,是“適者生存”的最好作證。

一個國家隻有緊隨時代潮流,不斷適應世代發展,不斷前進,才能捧得最後的勝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