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畫卷

來源: 北美原野 2021-12-11 13:02:0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541 bytes)

小時候看連環畫,無論黑白的還是彩色的,幾乎不用看附加的文字,便會對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一目了然。興致勃勃地看完連環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麵會清晰地留在記憶裏好久、好久,它甚至左右了我的日常行為。看了《小兵張嘎》,就學著去爬樹,打彈弓,仿製簡易“槍”;看了《鐵道遊擊隊》,就去效仿“打鬼子”的遊戲:和小夥伴們裝扮分成兩派,互相“周旋”、“抓捕”和“襲擊”,有一次“實戰演習”時失手,投擲過去的石塊導致對方小夥伴的腦袋上鮮血直流而暈厥過去,現在想起來確實有點後怕。

因為看連環畫而喜歡上了畫兒,所以對於畫家自然有一種天然的羨慕和追隨感,可是由於當時條件限製而失去了學畫畫的機會,從而“畫家”的夢想也隨之“夭折”了。喜歡畫兒但又不會畫有點像聾啞的人想說話,失明的人想看見那樣的渴望。

好在文學和繪畫等藝術門類都是相通的,在看不到繪畫作品的時候,通過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也可以讀出“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心曠神怡;通過抑揚頓挫的歌曲旋律也可以唱出“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的熱火朝天;通過驚鴻一瞥的優美舞姿也可以跳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的海誓山盟;通過惟妙惟肖的戲曲也可以演出“六月飛雪,人間冤情天公怒”的因果報應;通過扣人心弦的電影可以也播出“戰爭與和平”的殘酷和寧靜... ...等等。那一幅幅難忘的“畫卷”都印刻在了心靈的深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繪畫界也不例外。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塞尚的《玩紙牌的人》,莫奈的《日出》,梵高的《向日葵》,齊白石的《墨蝦》,徐悲鴻的《奔馬圖》,畢加索的《和平鴿》,豐子愷的《漫畫集》... ...這些實至名歸的頂級名畫懸掛在富麗堂皇的博物館或爭奇鬥豔的畫廊中,也珍藏在了我心中的畫卷裏。一個人獨處時,這些畫麵常常會慢慢浮現在眼前,讓我再次領略到那些經典作品的魅力和繪畫“狀元”們與眾不同的非凡經曆和超群才華。

以達.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為例,他是15-16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公證員和一位農婦的私生子。盡管他家裏很富有,而且他也很聰明,但是他的執著和刻苦努力直接成就了他輝煌的繪畫事業。

達.芬奇14歲時,爸爸送他拜著名的繪畫大師學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當他有些不耐煩了時,老師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一千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隻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聽了老師的教誨,達·芬奇開始潛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反複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成功創作出許多不朽的世界名畫。

許多名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隨隨便便,一蹴而就的。成功者的坎坷和奮鬥無疑也是一幅幅勵誌的畫卷,像耀眼的星,照亮他人前行的路。

俗話說:詩言誌,歌詠言。人們常常把自己的祖國比作一幅畫卷,如果有人問起心中祖國的畫卷,我就以詩作答:

我心中祖國的畫卷
是五千年華夏文明
流淌的血脈
亙古綿延
從未間斷

我心中祖國的畫卷
是近代鴉片戰爭的硝煙彌漫
是甲午海戰的風雲突變
是戊戌變法的大義凜然
是八國聯軍的肆無忌憚
是辛亥革命的曙光乍現
是五四運動的彷徨呐喊

我心中祖國的畫卷
是軍閥割據後的妻離子散
是日本鐵蹄下的生靈塗炭
是國共合作前的西安事變
是山河破碎中的浴血奮戰

我心中祖國的畫卷
是鍾靈毓秀的一馬平川
是長江黃河的磅礴壯觀
是巍峨屹立的長城泰山
是風調雨順的稻香果甜
是歲月靜好的國泰民安

雖然此生無緣成為畫家,但在我的心目中,懸掛著無數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美畫卷,招之即來,呼之欲出。這些仿佛是自己親手畫製的畫卷,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伴我成長,與我同行。

(2021/12/10  Oakvill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