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AI需要的能源,老馬盯上了太空。。。
預測:馬斯克大膽預測,未來 5 年內,在太空中部署太陽能 AI 衛星將成為成本最低的算力獲取方式。
這段視頻記錄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英偉達 CEO 黃仁勳(Jensen Huang)在華盛頓舉行的“美沙投資論壇”(US-Saudi Investment Forum)上的對談,由沙特通信與信息技術大臣阿卜杜拉·阿勒斯瓦哈主持。
以下是視頻的詳細要點總結:
1. 核心重磅宣布:500兆瓦 AI 數據中心
-
合作項目:馬斯克宣布旗下的 xAI 將與沙特國家支持的 AI 風投公司 Humain 合作,在沙特建立一個 500兆瓦(500MW) 的巨型 AI 數據中心。
-
合作夥伴:該項目將由 英偉達(Nvidia) 提供芯片支持。黃仁勳盛讚這一合作,稱 xAI 雖然是“收入為0”的初創公司,卻能直接建設如此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這在行業內是“破紀錄”的(off the charts)。
-
規模意義:這是一個極具野心的項目,旨在通過利用沙特的能源和資金優勢,加速 AI 計算能力的部署。
2. 關於人形機器人的未來 (Humanoid Robots)
-
不僅是顛覆,更是創造:馬斯克認為他的工作(如 SpaceX 和 Tesla)更多是“創造”而非單純的“顛覆”。此前並沒有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或實用的電動車,現在他要對人形機器人做同樣的事。
-
最大的工業產品:馬斯克預測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產品,市場規模將超越汽車和手機。
-
普及度:未來每個人都會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機器人(類似星球大戰中的 C3PO 或 R2D2),工業界也會大量應用。
-
消除貧困:馬斯克認為,AI 和人形機器人的結合將極大提高生產力,最終徹底消除貧困。
3. AI 工廠與計算的範式轉移 (AI Factories)
-
AI 是基礎設施:黃仁勳提出“AI 工廠”的概念。沙特正在從“煉油”轉向“煉 AI”(building AI refineries)。
-
從檢索到生成:
-
過去:計算是基於檢索的(Retrieval-based),即從預先存儲的數據中調取信息。
-
現在/未來:計算是生成的(Generative)。軟件將根據上下文、用戶身份和需求實時生成內容。
-
-
計算需求劇增:由於每次生成的內容都是獨特的,這需要全球各地建立大量的“AI 工廠”來實時生產智能服務。
4. 工作的未來:兩種視角
-
馬斯克(樂觀/烏托邦視角):
-
長期來看,工作將變成“可選項”(Optional)。就像現在有人為了樂趣在後院種菜一樣,未來人們工作純粹是出於興趣,而非生存需求。
-
隨著 AI 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金錢在未來可能變得不再重要(Post-scarcity economy)。
-
-
黃仁勳(務實/效率視角):
-
AI 會讓人變得更忙碌,因為生產力提高後,人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求那些積壓已久的創意和想法。
-
案例:放射科醫生(Radiologist)。雖然曾有人預測 AI 會取代他們,但實際上 AI 提高了診斷效率,導致醫院雇傭了更多放射科醫生來處理更多病患,從而提升了整體醫療水平。
-
5. 必然趨勢:太空中的 AI (AI in Space)
-
文明的升級:馬斯克指出,如果人類要成為“二級文明”(Kardashev Type 2,能利用恒星的所有能量),就必須進入太空。
-
能源與散熱限製:
-
在地球上建設太瓦級(Terawatt)的數據中心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受到電力供應和冷卻水的物理限製。
-
預測:馬斯克大膽預測,未來 5 年內,在太空中部署太陽能 AI 衛星將成為成本最低的算力獲取方式。
-
優勢:太空中太陽能是持續的(沒有黑夜),且不需要水冷(通過輻射散熱),非常適合大規模 AI 計算。
-
6. 是否存在 AI 泡沫?(AI Bubble)
-
黃仁勳的回答:沒有泡沫。 他給出了三個理由:
-
摩爾定律的終結:通用計算(CPU)已達到瓶頸,世界正被迫轉向加速計算(GPU)。
-
舊計算設施的更新換代:全球數萬億美元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需要從傳統架構升級到加速計算架構,這本身就是巨大的剛需。
-
全新的應用層:生成式 AI 和代理式 AI(Agentic AI)正在創造以前不存在的全新價值(如自動駕駛、數字生物學等)。
-
7. 結語
論壇最後強調了美國與沙特在“智能時代”的戰略聯盟,沙特通過提供資本、能源和土地,結合美國的技術(Tesla, Nvidia),意圖共同引領 AI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