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出國之前從來沒有吃過、也沒有見過黃油。對黃油的所有認識都來自於小說閱讀。就像牡蠣、牛排、醋浸小黃瓜。
港台小說寫“牛油”,以至於很長時間內我都以為黃油是肥牛肉熬出來的油,這個誤會甚至持續到我吃真正的黃油:雖然覺得味道不錯,但心裏總有障礙。
客觀地說:黃油和豬油烤的點心,熱的時候各有各的香。冷了以後都不好吃,但黃油稍占上風。豬油太膩,這就是我不喜歡吃家鄉酥皮月餅的原因。
剛出爐的羊角麵包為啥好吃?黃油和麵粉同量。一兩麵粉一兩黃油。嚇不嚇人。
冷了立刻沒那麽好吃了。但比起冷豬油點心還是好點。
黃油的標準是脂肪含量82%。也有含60%的輕量版,但我覺得那就是又當又立。都吃黃油了,還輕量版?咋不幹脆喝水呢?
疫情前半斤裝的黃油價格才一歐元出頭,現在翻了一倍不止。這跟麵粉肉奶蛋一樣,屬於基本生活需要。它的漲價是很嚴重的。據說漲價的原因之一是出口量增大。確實,現在中國小地方超市也能買到法國進口黃油了,隻是很貴。也有國產黃油,光明之類的牌子。但畢竟是小眾產品,想吃的不嫌貴,嫌貴的反正也不是必須要吃。西點烘焙黨們喜歡,因為黃油畢竟是西點之靈魂。
正宗黃油有一個植物油替代品,叫margarine。連羊角麵包都有黃油版和margarine版。但後者實在差很多,價廉物不美。
黃油在法國人生活中的重要,體現在一條俗語中:vouloir du beurre et l'argent du beurre。(又想要黃油,又想要賣黃油的錢)。類似中國人說的: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法語說某件事容易,也用黃油比喻:comme un couteau chaud dans du beurre。似熱刀入黃油,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