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動魄的救援:鄰居冒著危險把人從充滿濃煙的房子裏救出來

來源: borisg 2024-04-17 21:36:4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09 bytes)

https://www.foxnews.com/us/brave-pennsylvania-hero-pulls-neighbors-burning-building-minersville-video

驚心動魄的救援:鄰居冒著危險把人從充滿濃煙的房子裏救出來
 
 
這個錄像比較驚心動魄,提醒一下。
 
這是一個誌願消防隊,那個沒有防毒麵具隊員勇敢地冒著濃煙爬上那個狹條的斜屋頂非常令人佩服。濃煙到那個地步,吸一口就可以把你嗆昏過去。那屋簷大概隻有兩尺來寬。
Oscar Rivera rescues a resident from a burning home

所有跟帖: 

美國鄉間,消防隊員都是誌願者。參與救援救火。真是善良的人。 -田園式生活- 給 田園式生活 發送悄悄話 田園式生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1:49:40

這個錄像,白煙說明水已經打進去了,明火變成蒸汽。人在白煙裏麵是會被嚴重燙傷的。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1:52:52

誌願者消防隊隊員也是年年培訓的。訓練有素。基本上都是退役軍人。啥的。 -田園式生活- 給 田園式生活 發送悄悄話 田園式生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1:55:20

這個沒有戴壓縮氣和麵罩,比較令我吃驚。像我們這樣遇到明火的出車,人坐到車裏立刻就掛上氣瓶,紮緊背帶。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2:01:33

美國小鎮的人,真英雄氣概的人不少。24小時在線 on call ,全是義工。 -田園式生活- 給 田園式生活 發送悄悄話 田園式生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2:06:01

是這樣。半夜鈴一響從床上爬起來就走。老婆大人擔心,非等我回來,然後就再也睡不著了。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2:08:32

城裏也有誌願者消防隊。俺家旁邊的就是,不知經費怎麽解決的, 估計有些是政府給的, 有些靠捐獻,, -ttt1010- 給 ttt1010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1:57:19

很多常常發信讓捐錢。 -LexusOnly- 給 LexusOnly 發送悄悄話 LexusOnly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1:59:18

美國鄉下小鎮,每個小鎮都有這項用資項目。捐款也是一部分。 -田園式生活- 給 田園式生活 發送悄悄話 田園式生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2:01:05

這是真英雄啊! -江寧客- 給 江寧客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2:02:18

不容易啊,視頻看到消防員拿一梯子訓練,,, -李大牙- 給 李大牙 發送悄悄話 李大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2:06:36

讚,,,, -heka- 給 heka 發送悄悄話 hek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24 postreply 22:34:07

大讚。最早的美工作在五千人的小鎮,同事裏就有誌願消防隊員,他胳膊上有條很深的疤痕,就是救火時留下的。特別可敬。 -Lydia0108- 給 Lydia0108 發送悄悄話 Lydia010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00:23:0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