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蘇羅: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自欺欺人,尚無資格陷入,更不必奢談跨越

來源: 希影 2017-06-27 08:24:1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579 bytes)

 

中國經濟還沒有達到跨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資格
2017-06-25 明鏡網 http://mingjingnews.com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等五大發展理念等政策手段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是不切實際難以奏效
 
 
仁蘇羅專稿

 
按世界銀行2015年公布的數據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低於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這樣的劃分非常表麵片麵,特別是中等收入包括的範圍太大,與各國的實際收入水平存在巨大誤差。

 

如果綜合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銀行、非洲銀行等多個機構關於名義收入、最低工資、稅收、福利各方麵的有關數據(在此不一一列舉),目前中國人均3600—4300美元的名義年均收入根本沒有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再加上各種稅費社保等支出,隻處於低等收入水平,世界平均最低工資是人均GDP的60%左右,而中國的最低工資隻是人均GDP的25%左右,所以中國經濟還沒有達到跨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資格,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自欺欺人。

 

其實台灣相比中國大陸更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代表性典型性,台灣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台灣的統計數據相對準確權威很多),2016年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平均總月薪為48790元新台幣(大約11100元人民幣,1600美元,換算成年薪大約是13.3萬人民幣,1.93萬美元),比上一年微增0.62%,但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後,實際下降0.77%,連續倒退16年。由此可見,台灣的整體工資水平不如美日等上等收入國家,但明顯高於中國大陸等低等收入國家,連續十幾年的倒退也更加符合中等收入陷阱的描述。

 

回過頭說日本,日本工作人員之所以能夠保持人均收入和人均GDP持續同步增長,不是因為政府的合理規劃,比如戰後日本政府著名的所得倍增計劃,這些計劃規劃隻是表麵引導,沒有實際強製效果,二戰後日本工作人員收入能夠持續增加是因為二戰後日本的會社(也就是企業)高層經營者與底層工作人員建立了一種良性共生關係,彼此將會社看做一個大家庭,無論最高層還是最底層都把彼此當做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一家人,無論是上層的高管,還是技術開發銷售等方麵的中層社員,以及底層的生產工人,會社的社員都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升經營銷售、開發生產等方麵的自身專業技能實力,達到或者超越歐美等國際同行的水平,使得自身有資格提升收入,同時以企業為重不計私利,盡自己的一切能力努力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而一旦企業穩步持續獲得巨大利益就會穩步持續地主動為社員增加收入,並極力避免裁員(某些幼稚的美歐學者所謂的終身雇傭製從來沒有存在過,隻不過因為二戰後日本企業萬不得已才少量裁員,所以才使得其誤解日本企業存在所謂的終身雇傭製),而不是像二戰前許多日本企業主利用血汗工廠來壓榨工人,因此二戰後日本的企業會社取代戰前的軍隊,成為日本這個國家民族社會的真正穩定基石、崛起引擎和主導載體,二戰後直到現在,日本最強的競爭力人才主要都在企業。

 

本質是轉型升級陷阱

 

根據對日本的分析,就可以明顯得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是轉型升級陷阱,如果一個國家整體經濟屬於三流,主要經濟支柱是低技術含量、低等利潤的輕紡產業,那其國民的平均收入也大致屬於低收入(就整體國民而言,不包括少數非法獲取巨大收入的權貴,下同),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隨著國家整體經濟從三流轉型成功升級到二流,主要經濟支柱是中技術含量、中等利潤的家電汽車等產業(當然日本的許多產業比如汽車產業也具有從低技術含量逐步發展到中技術、高技術含量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此隻是就當時的日本汽車產業而言,不包括後來以及現在的日本汽車產業的技術層次),那其國民的平均收入也大致成為中等收入,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隨著國家整體經濟再次從二流轉型成功升級到一流,主要經濟支柱是高技術含量、高等利潤的半導體、高科技機電汽車等產業那其國民的平均收入也大致將成為高等收入,80年代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然日本工作人員的高收入的背景正是由於日本的大多數產業包括其中的企業的實力競爭力都超越了美歐等同行,簡而言之,每個階段的日本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就是依靠以部分關鍵行業產業的部分關鍵企業起到領頭雁作用,通過少數企業帶動整個行業轉型升級,再通過這些不斷增加成功轉型升級的行業進而促進整體經濟的轉型升級,而並不是依靠所謂的政府頂層設計的各種規劃,更不是依靠日本或者歐美權威經濟學家的所謂先進完美製度模型。當然再擴展開來,美國包括西歐列強的經濟轉型升級同樣不是因為本國那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權威經濟學家的理論製度。

 

再次對比中國,即便假設中國確實已經跨入了中等收入,麵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但是轉型升級不成功,即便中共政府製定了所謂的十三五頂層設計規劃,中國經濟也很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於中共新華社等官媒所倡導的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等五大發展理念等政策手段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是不切實際難以奏效,要是這種口號理念能奏效,那台灣韓國等早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了。

 

比如前麵提到的典型代表台灣,中共政府的改革開放、創新等各種口號理念也大致都喊過(當然沒有中共那樣的大肆宣揚),但是由於整體人員思想素質屬於二流導致整體經濟實力屬於二流(不包括少數一流產業企業),並導致其收入長期徘徊於中等,而且由於大量產業企業從90年代以來出走到大陸和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投資,島內就業崗位和工資水平不斷遭受巨大衝擊,未來二三十年內也根本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甚至能夠在和韓國等二流經濟實力國家的慘烈競爭下保持中等收入就已經是萬幸了。

 

當然更慘的例子就是歐美包括中國經濟學家提到的拉美國家,不必說跨越到高等,就連中等都難以維持,現在大多數都淪落到連中國大陸都不如的四五流,甚至許多麵臨經濟崩盤。

 

筆者在三年來的許多文章都明確指出,隻有日本才是最典型的在短時間內真正實現從三流到一流的轉型升級(德國其實在二戰前就達到了一流,在許多科技經濟軍事領域甚至超越了美英,所以二戰後德國的經濟奇跡隻能算是恢複重振而不能算是跨越升級),隻有日本才是中國的真正值得和應該虛心學習的老師,但是無論是中共高層官員還是普通底層平民,由於自身思想素質局限(準確的說是弱者意識),根本無法用平和中庸的態度對待日本、日本人,更不必說向其學習了,更有甚者,許多幼稚無知盲目自大的權威學者還嘲笑日本經濟失去二十年而不屑一顧,日本經濟一塌糊塗可以忽視無視,中國正是這類人太多才導致無法真正認識自身以及這個國家民族,才導致一次又一次不斷陷入悲劇輪回而難以自拔,可悲可歎可恥可恨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