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聽取下不同的意見呢?【一帶一路:中國計劃經濟的國際化外延】

來源: 希影 2017-06-03 10:40: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935 bytes)
回答: 試論一帶一路yaowangshanhaiguan2017-06-03 10:03:24

 

胡少江評論

 

在前麵的兩篇評論中,我們提到“一帶一路”無法實現“消化過剩產能”和“輸出過剩資本”的功能。這篇評論的重點是,這個規劃無法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的提出和實施的方式:中國媒體稱“一帶一路”為“國家頂級戰略”,它的提出和實施與其說是一種市場化的對外貿易和投資,不如說是中國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的對外輸出,或者說是中國政府主導的一個計劃經濟的國際化外延。

 

迄今為止,這個“國家頂級戰略”的計劃經濟特征大體表現在三個方麵。首先,它的提出並沒有經過任何經濟可行性研究,先是最高領導人夢幻般的政治“暢想”,繼而是官員學者們“政治正確”的論證,這些做法與前蘇聯式經濟計劃的製定過程毫無二致;其次,它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支撐國有銀行和國有金融機構;第三,這個計劃的主要執行者是中國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

 

“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分別提出的。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研究機構、包括社會科學院在內的官方研究機構就這個課題進行係統的論證。在這個構想出台之初,中國官方的宣傳也並沒有對這個計劃的內容進行過任何清晰的闡述。最早一篇官方的規劃草案遲至2015年才倉促出台。由此可見,它不是一個經過嚴密論證之後提出的具有經濟可行性的計劃。

 

在計劃提出之後,中國的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企業開始頌揚和響應這個計劃。但是不難看出,他們的行為具有非常典型的集權政治和計劃經濟的特質,一方麵,他們是借此向習近平表達政治上的忠誠,期待得到政治上的好處;另一方麵,他們將這個計劃作為地方政府和央企向中央政府索要資金和項目、中央部委爭取更大的資源管理權限的一個新載體。

 

為了配合“一帶一路”,中國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於2016年正式成立,中國占有該行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中國的出資實質上來源於政府,參與籌建“亞投行”的中方人員基本上為具有財政背景和國有銀行背景的高級官員。從本質上講,這個機構更像是一個政府間機構,而不是一個市場導向的企業,它作出的投資決策無法不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

 

其實,不僅是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的行為將帶有很深的政策和政治烙印,絕大多數參與“一帶一路”計劃的中國國有金融機構,包括國家投資公司和國有商業銀行,他們的投資決定也難免不將政治考量置於市場考量之前,因為這些機構的管理人員基本上是政府官員,他們的升遷完全是由壟斷中國政治權力的一個政治組織,即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部們來決定的。

 

“一帶一路”提出的時間不長,現在納入“一帶一路”規劃的項目也還十分有限。仔細研究這些項目之後不難看出,這些項目有些是在規劃提出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隻不過在後來被納入這個規劃;有些則是2015年開始進行的項目。無論是哪一類項目,從事這些項目的投資建設者也都是由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參與承擔的,真正自主參與項目的私營企業則是鳳毛麟角。

 

過去近四十年,中國經濟的所有成功都於市場經濟導向的改革有關;中國經濟存在的所有問題都與改革不徹底的計劃經濟殘餘有關。被浪費的大量稀缺資源和由此造成的經濟結構的嚴重扭曲的背後,大都有不按照市場規則行事的國有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的身影。如今,中國想通過計劃經濟的決策方式和國有企業主導的載體來推動“一帶一路”規劃,這個結局可想而知。

 

【胡少江評論】“一帶一路”:關於“過剩資本”的認識誤區

 

談到“一帶一路”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正麵效應,除了上篇評論分析的“有利於消化中國過剩產能”的誤區之外,另一個流傳廣泛的觀點是,“一帶一路”有利於為中國過剩資本的尋找出路。真正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點:首先是中國資本是否過剩;其次,對於國際資本而言,“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投資環境是否具有吸引力,換言之,在那裏的投資是否能夠得到安全合理的回報。



眾所周知,雖然中國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標準,但是由於收入的地區差別和人群差別很大,從總體上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按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2016年的數據,以“購買力平價”標準計算,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一萬五千四百美元,在世界上二百三十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一百零四位。



值得一提的是,“購買力平價”主要用於經濟規模和生活水平的國際比較,但是在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實踐中,商品和投資的計價和交易都是按市場匯率進行的。按照人民幣市場匯率計算,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隻有八千三百美元左右,大約是美國的七分之一,德國的六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一個資本輸入國,不應存在總體上的資本過剩問題。


對於實體經濟而言,中國的資本不僅沒有過剩,而是嚴重不足;資金緊張更是達到妨礙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存的地步。由於中央銀行超速增發貨幣,不少溢出的資金爭相流向虛擬經濟,但這些資金並不是真正的過剩資本,虛擬經濟的增長以實體經濟的衰弱為代價,掌握貨幣發行權的政府掠奪了民眾的資產。人民幣不是國際流通貨幣,中國政府也無法通過發票子的方式來增加資本財富總量。

正因為如此,所謂“需要解決中國資本過剩”的問題,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拿這個偽命題來論證“一帶一路”的合理性完全站不住腳。當然,作為一個開發中的國家,中國需要大量的資本投資,這並不等於說中國不應該進行海外投資。資本的本性就是追尋高收益的回報,或由於產業整合升級的考量,或由於市場份額的考量,中國在吸收資本的同時進行一些海外投資也是一種常態。


但是這種投資應該是市場導向的投資,應該是以商業回報為主要考量的投資,正因為如此,投資目的國的投資安全和資金回報應該是投資的標準。從理論上講,發達國家的資本比發展中國家充裕,他們的逐利能力也比發展中國家強,在他們望而卻步的地方,想必投資環境也好不到哪裏去。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特別熱心爭取中國投資的國家,恰恰就是這樣一些國家。



這些國家首先存在的問題是投資安全問題。從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中亞中東北非,極端原教旨主義和恐怖活動嚴重。除了資金安全之外,還有投資的經濟和市場環境問題,例如,在一些中亞國家,由於人口分布稀疏,基礎設施投資的收益極其低下。同時,還有一些通過政治友好的姿態來吸引中國投資的國家,那就更不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理性投資了。



事實上,近些年來,甚至在“一帶一路”提出之前,中國在上述國家的投資遭遇滑鐵盧的例子已經不在少數,很多大型工程因為政治因素的變化成為爛尾工程,已經進行的投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益,給相關國家的大筆貸款也成為無法歸還的壞賬。不僅國有企業的對外投資如此,一些政府引導、民間參與的投資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根本沒有供“一帶一路”宏偉規劃所揮霍的所謂“過剩資本”;與此同時,中國向“一帶一路”地區的投資從商業意義上看也不可能是一種有效率的投資,它根本不是、也完全不可能成為中國稀缺資本的合理“出路”。

 

【胡少江評論】“一帶一路”:關於消化過剩產能的誤區

 

北京的“一帶一路”峰會結束了,世界上那些最重要的經濟體不約而同地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保持距離,這難免令中國領導人感到尷尬,但是中國的官方媒體仍然在會後開足馬力宣傳“萬邦來朝”的盛事。當然他們的文章主要是給中國普通民眾看的。不少外國媒體說了些批評的話,但是又能如何?中國的媒體和互聯網管製保證能夠將它們隔離在普通民眾的視聽之外。

 

客觀講,中國的“一帶一路”的確不是一個明智的經濟計劃。無可否認,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計劃帶有十分鮮明的國際政治考量,希望因應地緣政治的變化,通過這個計劃的實施來彰顯其國際領導力。但是它畢竟是一個以投資、貿易為基礎的計劃,因此它在政治上的成功有賴於其在經濟上的成功。問題是,這個計劃不符合經濟學常識,前路充滿了荊棘,成功的幾率不大。

 

在諸多經濟目標中,通過“一帶一路”來消化中國的過剩產能是一個重要考量。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是政府控製市場,這種模式無可避免地導致了經濟結構的扭曲,其中包括大量的產能過剩。通過推動向沿途國家出口過剩的產能正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一個重要動機,計劃的製定者以為,沿途國家有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這樣便能消化掉中國的過剩產能。

 

這是一種對過剩產能和市場供求關係的錯誤認識。所謂的產能過剩固然指的是市場上的供給大於需求,但是這個需求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需要,而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例如,中國鋼鐵產能大量過剩,但這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這些鋼鐵,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需要大量的鋼鐵,隻是需要鋼鐵的地方沒有購買鋼鐵的能力,沒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不等同市場的有效需求。

 

不僅鋼鐵,還有水泥、造船、機械加工等,中國不是不需要這些產品,而是需要這些產品的地方、企業或者個人沒有支付能力去購買他們,這樣便造成了市場上供給和需求的脫節。假如供應商不計成本地將這些剩餘產品無償送給需要者,他們就無法收回為了生產這些產品所支付的那些生產要素的成本,包括勞動者的工資、購買廠房和其他生產資料的資金以及投資者期待的合理回報。

 

假如供應商或者生產廠家無法收回生產成本,生產便難以為繼。長期以來,中國廠家之所以在產品無法銷售的情況仍然繼續生產,從而造成日益過剩的產能,這主要是因為各級政府的幹預,尤其是政府對大量國有企業給予的特殊的資金供給。而這種寬鬆的資金環境,不僅縱容甚至鼓勵了沒有效益的生產,同時也形成了貨幣超量發行、銀行壞賬累計等係統性金融風險。

 

那麽,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方案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隻要看看是哪些國家和地區對北京峰會、對一帶一路充滿熱情便不難理解。他們大都是一些困難纏身的貧窮國家,需要基礎設施建設,如同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需要基礎設施建設一樣,但是他們沒有支付能力,因此無法為中國過剩的產能買單,他們所希望的是無償得到其所需要的中國產品。

 

產能過剩是中國企業所麵臨的諸多困境中的一個,產能過剩隻是表象,市場缺乏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實質。這個問題顯然無法通過吸納那些購買力低下的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得到真正的解決。正因為如此,通過“一帶一路”來消化中國過剩產能隻是一種似是而非的一廂情願而已,它是不符合經濟學常識,也是無法實現的。

 

(自由亞洲電台普通話)

 

所有跟帖: 

資產轉移海外的大好時機, 名正言順。新型的貪腐既將興起。 -atrium- 給 atrium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3/2017 postreply 10:46:03

轉移資產都是小問題,最怕的就是唐朝安史之亂前那樣,順便廣泛吸納各種國家人士進入中國,然後到中國結婚生子 -austraveller- 給 austraveller 發送悄悄話 austravell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3/2017 postreply 11:30:54

你對中國曆史還是一知半解,唐代的問題是堵住藩鎮進中央的路,同時委國防重任於外族和府兵製的崩解。 -部落戰爭- 給 部落戰爭 發送悄悄話 部落戰爭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3/2017 postreply 15:53:44

可以啊,2002年10月26日,胡少江:銀行壞帳可能拖垮整個中國 -yaowangshanhaiguan- 給 yaowangshanhaiguan 發送悄悄話 yaowangshanhaiguan 的博客首頁 (147 bytes) () 06/03/2017 postreply 11:03:1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