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5萬拾荒者全家駐垃圾場 幫派林立搶爭地盤

來源: 東坡學士 2016-02-05 09:12: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153 bytes)

北京15萬拾荒者全家駐垃圾場 幫派林立搶爭地盤

社會萬象中國青年報楊海2016-02-03 06:40

1月最後一天的晚上9點,北京室外溫度為零下9攝氏度。在某大型商場門口,一個佝僂的身影趴在垃圾桶上,努力地摸索著裏麵的雜物。不一會兒,幾個可樂瓶、幾張廢紙就被挑出來,分別裝進她身後的蛇皮袋中。周圍是十幾個裹著羽絨服的年輕男女,他們正說笑著等紅燈。

這個身影屬於62歲的張明霞,一個在北京拾荒20多年的老人。在這20多年間,白天的北京,基本不屬於她,環衛工人、保潔公司的工作人員,會定期清理垃圾桶,不讓張明霞等拾荒者染指。隻有等這些“正規軍”下班後,她才從隻有半人高的窩棚中走出來,開始一整夜的工作。

非但如此,即使在黑夜中,張明霞也要麵對另外的力量。她不得不每月給所在區域的“老炮兒”上交一部分費用,否則,她很難在此地立足。即使這樣,她收來的廢品也常常被人偷走,也時常在翻垃圾桶時,遭到其他拾荒者的襲擊。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程師王維平,多年來一直和拾荒者打交道。據他調研,在北京的拾荒“野戰軍”足足有15萬人,分成多個“幫派”,分布在京城80多個地方。他們大多以“同鄉”形式聚集在一起,分割各自的利益區域。

張明霞等拾荒者,就在“正規軍”和“野戰軍”的夾縫中艱難生存。

很多人拖家帶口,進駐到各個城市的垃圾場,複製著暴富的發財之路

張明霞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人從湖南老家跑到北京“撿破爛兒”的。剛來北京時,因為租不起房,她找到一處城中村,用碎磚頭和舊油氈,靠著別人房子的牆根搭了一個窩棚。這麽多年,她一直居住在那裏。

從一開始,張明霞就卷入這個拾荒者的“江湖”。

城中村裏的幾十戶家庭,大都是收購廢品的河南人。雖然已做鄰居20多年,但張明霞跟他們的交流並不多。

“他們也不叫我名字,就喊我‘蠻子’。”張明霞穿著一身撿來的舊棉衣,遠處車燈照過來,能看到她的手皸裂出一道道傷口,裏麵沾滿了黑色的汙垢。她擤把鼻涕,紅著眼睛回憶:“有時一個瓶子扔過來,我想去撿,他們就從背後使勁拍我,說要打死我。”

有時她一覺醒來,屋子裏整袋的塑料瓶就不見了蹤影。麵對這些無奈,張明霞大多會默不做聲,“我不跟人吵架,也不能惹麻煩”。

這個老人並不知道,那時的北京的拾荒者“幫派”,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激烈的爭鬥。她所經曆的,不過是最平淡的一種。

據王維平介紹,最先進入北京“撿破爛兒”的是四川人。1987年的一天,一個四川巴中(原達州地區巴中市)人拿著政府部門開的“條子”來到他的辦公室,說“想進垃圾場撿垃圾”。

當時王維平在市環衛局負責北京垃圾場的管理工作,“收集、運輸、處理整個流程下來,一噸垃圾需要157元,既費錢又費事”。碰到有人自願上門撿垃圾,他當即答應。“他們撿得越多越好,我們就省事兒了。”

獲得同意後,這個名叫杜茂洲的四川巴中人帶著家鄉弟兄湧進了北京一處垃圾場。幾乎在一夜之間,1000多畝的垃圾場圍牆邊上,全部搭起了一米半高的窩棚,500多人開始在那裏生活。

在北京一座座垃圾山上,這些巴中人每月人均能“撿出”1500元,成了當時的高收入階層。而當時王維平一個月的工資也隻有200多元。

杜茂洲理所當然地成了這500人的“把頭”,他們每人每月要向他上交500元的份子錢——這是來北京前,在老家當小學教師的杜茂洲不敢想象的。那時,他一年的工資隻有400多元。

暴富的消息一傳開,散發著惡臭的垃圾場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香餑餑,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拾荒隊伍中。當時隻有47萬戶籍人口的四川巴中市,其中25萬人散布在全國各個城市以撿垃圾為生。到上世紀90年代,河南、河北、安徽、內蒙古、江蘇等省份的人,也開始拖家帶口地駐進垃圾場,夢想複製巴中人的發財之路。

河南固始人老秦就是在老家做生意失敗後,被鄰居拉到北京“撿破爛兒”的。

“那時在家做生意欠了27萬元,到北京撿4年破爛就還清了。”老秦坐在椅子上晃著二郎腿說。他的身後,是上下兩層堆滿塑料瓶的廢品倉庫。經過20多年的打拚,如今他已經成為一個廢品收購站的老板。

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在散發著惡臭的垃圾場,淘到了金子。

每個幫派都設立了自己的“飛虎隊”

自從巴中人進入北京的垃圾市場後,與北京垃圾業相關的一切,看起來都蒸蒸日上。不過,始料不及的是,與拾荒隊伍一起膨脹起來的,還有行業內的惡性競爭。

“從前,打架、械鬥幾乎是家常便飯。”王維平攤開手比畫出一個圓形,“就這麽大的地盤,四川人、河南人、河北人都想多占點,互相擠壓。”

老秦還記得,當時為了搶首鋼附近的一片垃圾場,“來了幾卡車人,武器都用上了”。

在這種局麵下,每個幫派都設立了“飛虎隊”。他們是最能打的一批年輕人。王維平說,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個龐大的群體已經成為北京治安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也有拾荒者一直回避這個“江湖”,他們大多呈“原子型”分布,與外界保持著最低限度的聯係。張明霞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她沒有找湖南幫派,也沒有經曆過那些血雨腥風,她也因此無法進入垃圾場撿“寶貝”,隻能年複一年地,依靠翻垃圾桶維持生計。

1997年,北京的拾荒隊伍已經擴大到了8.2萬人。這時,有關部門向王維平透露了一個信息:北京市刑事案件,其中七成以上是拾荒者犯下的。“有的人撿不著就偷,偷不著就搶,汙水井蓋兒、綠地護欄、變壓器、甚至地鐵的電纜都給你鉸了。”王維平說。

為了緩解這種越來越混亂的局麵,王維平憑借自己的“三把刀”,最終促成北京10多個拾荒幫派坐到一起,商議解決方案。

“第一把刀是恩情,當時他們發家都靠我;第二把是我的官方身份,我主管垃圾場;第三把是,我這兒有執法隊、城管。”王維平站起身,手臂在空中飛舞,描述著當時的場麵。

“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分工:“四川幫”有5.7萬人,負責撿垃圾;“河南幫”1.7萬人負責收廢品;“河北幫”1萬人,負責在四環外接應——城裏收來的廢品運到這裏進行分類回收,再賣給產業下遊的廢品加工商;“江蘇幫”人數最少,隻有1700人,他們負責回收地溝油。

這場“會議”奠定了北京拾荒者的格局。即便今天,一些“幫派”仍沿著當初劃分的老路繼續前行。

就在這場“會議”後,河南人老秦買了一輛小貨車,開始在天壇附近的胡同裏定點收購廢品。這時,每個月除了給胡同裏的“老炮兒”上交3000元外,他還能淨賺上萬元。

如今,老秦已經搬到了北京最大的廢品收購中心。那裏聚集了200多家廢品收購商,其中140多家的老板是他的同鄉,河南固始縣人。

當時曾經出現在中央電視台等媒體上的“京城破爛王”,如今幾乎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那次會議以後,昔日的“把頭”杜茂洲也在2001年創辦了廢品回收公司,統領著北京崇文、通州、平穀、昌平、密雲5個區垃圾填埋場的廢品資源。4年後,被譽為“京城破爛王”的杜茂洲對著電視鏡頭意氣風發地說:“北京遍地是寶,隻要你肯彎腰。”

隻是,這個當時曾經出現在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多家媒體上的“京城破爛王”,如今幾乎消失在了公眾視野中。10年前全市有1000多個未被治理的垃圾填埋場,到今年也僅剩76個。昔日依靠垃圾場生存的杜茂洲,現在卻因為垃圾場不再允許拾荒者進入而無處可去。他2006年在大興區投資的塑料加工廠,後來被作為“低端業態”被取締。

和杜茂洲一起消失的,還有當年5.7萬人的“四川幫”拾荒大軍。他們逐漸被河南人取代,隻不過這些新的拾荒者也隻能沿著大街翻垃圾桶,或者在建築工地撿廢棄建材了。

“2009年時全北京有15萬拾荒者,2014年已經減少到了10萬人。”王維平擔憂拾荒隊伍的萎縮將導致北京垃圾處理不堪重負,“北京每年生產700萬噸垃圾,此外,這些拾荒者能夠回收700萬噸,現在廢品集散場一刀切地關閉,當然是不合理的。”

麵對這種局麵,有人提出建更多垃圾處理廠,提高垃圾處理能力。王維平卻認為這樣的對策不切實際。“北京沒地了。建一個垃圾廠最少得花3年的時間,而且建誰家門口都不願意。”

在王維平看來,北京麵臨著另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現在的垃圾處理廠隻能對垃圾進行粗揀,遠沒有人工分揀精細。

和杜茂洲一樣,隨著北京和河北塑料加工廠的停業關閉,老秦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之前一星期就能處理一倉庫貨,現在要兩個星期才行。”站在自家堆滿洗衣液壺、電線輪轂和各種飯盒的倉庫前,老秦抱怨道,“河北文安那邊的廠子越來越少了,貨出不去。”

不僅如此,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塑料價格也跟著大降。他把一個飯盒拿在手裏搖了搖,皺起眉頭說:“去年這種塑料一公斤能賣到5.8元,今年才賣到1.8元。”

老秦收購點所在的這個大型廢品回收中心裏,大多數商家都感受到了市場的“寒意”。

園區裏的幾家廢鐵收購商已經停業,廢鐵的價格從去年的4.2元每公斤一路降到了今年的0.4元每公斤,舊鋼筋、生鏽的鐵板堆滿他們倉庫的每一個角落。

“現在國家的鐵都用不完了,哪還要這破爛,他們賠了上百萬元啊。”老秦指著不遠處的一家廢鐵收購點,拉低聲音說。

不過,每天晚上7點開始,仍然會有三四百輛拉滿各種廢品的卡車會陸續進入園區。這種景象讓老秦感到放心,他相信國家不可能讓這個行業消失,“隻要我們停業一個星期,你信不信全北京滿大街都會堆滿瓶子?”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