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媒體和民眾嫉妒中國金牌拿太多

來源: tttw 2012-08-03 06:37:5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451 bytes)
法國媒體和民眾嫉妒中國金牌拿太多
來源:鳳凰     時間:2012-08-01 10:48   185

遇事好辯,曆來是號稱“全民哲學家”的法蘭西民族之癖好。久居法國,深有體驗。而且好辯的法國人中,有一類“特殊人士”,他們任何事都會故意擰著你說,反 著你說,並以此為樂;他們在法語中被稱為“provocateurs”,即“故意挑釁者”之意。比如在北京奧運時,法國遊泳名將瑪努圖一敗塗地,落到最後 一名。現場采訪的記者問她為什麽不力爭好一點的成績,她回答說,拿不到前三名對我來說就沒有意義了。在場的法國體育記者一片嘩然。這顯然不是奧運精神的體 現。但在巴黎主持節目的政治專欄記者居伊·卡爾利埃卻出來“挑釁”:瑪努圖說得很對,金牌有什麽了不起?瑪努圖表現的是人性,非常好!結果在北京的法國著 名體育記者傑拉爾·赫茲當麵駁斥:我絕不同意你的說法。兩人在電視直播中當場嗆了起來……事後一位深知內情的法國朋友告訴我,卡爾利埃的角色就是使北京奧 運的實況轉播不致於溢出“政治正確”的框架,因為體育記者“缺乏政治頭腦”……其中的深意,就要靠我們心領神會了。

事實上,卡爾利埃做出“蔑視金牌”的模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中國的金牌太多了。說出來很多國人都不相信:在北京奧運期間,法國電視台幾乎不提中國的金 牌數。隻說美國獎牌第一、德國第三。完了。第二是誰?不提!金牌誰最多?不知道!隻是到了倫敦奧運會,中國從首枚金牌開始,第一天就拿了四金二銅,這才不 得不在新聞裏提及金牌榜和中國。是否法國人真的不在乎金牌?絕對相反,法國人對金牌甚至獎牌都在乎得很呢!至少我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看,法國媒體和民眾對 獎牌的關注度與中國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區別。

法國首日零獎牌,法國媒體上上下下都憋著一口氣。到周日、周一兩天法國連奪三金一銀三銅並躍居獎牌榜第三,法蘭西舉國歡騰!獲獎的鏡頭反反複複地在電視上 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幾乎打開電視就是。新當選總統奧朗德親赴倫敦為運動員鼓氣的周一是法國獲獎牌最多的一天,於是總統也沾了光,被記者們稱為“福將”!

從以下幾個細節可以一窺法國人對獎牌之看重:總統奧朗德在法國射擊運動員賽利納·戈貝薇爾奪得本屆奧運第一枚獎牌(銀牌,冠軍“可惜”被中國的郭文珺拿走 了)後立即致電祝賀:“這枚首枚獎牌為法國運動員帶來了希望,並打開了其他項目成功的道路。我代表法國人民向你和國家隊表示祝賀。”總統還將在愛麗舍宮款 待所有的獲獎者。

跟中國一樣,法國電視台也早早地來到戈貝薇爾的家鄉,報道其家人現場觀看比賽情況,並采訪其家人在戈貝薇爾奪得銀牌後的感想。無非是如何如何激動,如何如 何感謝這位、感謝那位。法國奧委會也組織人馬在其總部集體觀看奧運比賽,電視台則專守在那裏。一旦一名運動員奪得獎牌,各種采訪就立即開足馬力。

跟中國一樣,奪得獎牌的運動員,國家都要發給獎金:金牌5萬歐元、銀牌2萬、銅牌1.3萬(一說是銀牌3萬、銅牌2萬),僅周日一天就獎出38.3萬。惟 一與中國不同的是,法國第四名也有獎金1萬,第五至第八名則是5千歐元。法國奧委會共準備了4百萬歐元的獎金獎勵費,來鼓勵運動員勇奪獎牌和名次。對於一 個公共債務已經高達19000億左右的國家來說,每一筆支出都是要冒政治和經濟風險的。由此可理解法國對獎牌的重視程度。

跟中國一樣,運動員在奪得獎牌的一瞬間便一舉成名。電視采訪、媒體報道……每一個細節都不會放過。如果形象好的話,那麽廣告合同就會接踵而至。當然,法國地方政府是不會獎勵當地奪牌運動員一套房子之類的重獎的。沒錢。

跟中國一樣,很多體育項目是由法國國家出錢培養的,包括金牌項目……

惟一一個與中國不同之處,是喜歡“挑釁”的法國人卻不會對總統親赴倫敦為運動員鼓氣或法國運動員奪得獎牌說三道四。比如“你幹嘛要親自到倫敦去?你沒事幹 啊?你是總統,不應該多關注一點8000名剛剛失業的法國標誌—雪鐵龍汽車公司的工人嗎?你這不是作秀嗎?作秀能解決法國麵臨的日益嚴重的歐元危機和經濟 衰退問題嗎……”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兩嘛事!

金牌對每一個運動員個人而言,對每一個參賽國而已,都是很重要的。它不僅僅體現一個國家體育的訓練水平,而且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科研實力;特別體現 了這個國家的體育精神。這一點,在國際上幾乎是一個共識。再說,比賽就是為了勝負,如果參與就行,那還搞什麽奧運?搞夏令營聚在一起不就行了嗎……

附:奧運、金牌、體製與國運

鄭若麟

奧運接近尾聲……不知他人如何,於我而言,十幾天的奧運從北京傳來的是興奮、喜悅、激動、懸念、驚歎、顫栗……因此奧運即將落幕,我頗感惆悵!盡管法國部 分媒體竭盡抹黑奧運之能事,但奧運電視收視率還是達到了令法國電視台老板們滿意地搓手的地步:每天平均有130萬法國人觀看奧運;轉播頻道的插播廣告也明 顯增多。有法國隊比賽的場次最高曾有超過400萬觀眾觀看的記錄。曾號召“拒看”的法國國家足球隊教練多梅內克不知此時做何感想?

早在奧運開幕前,我就曾與法國記者聊起過金牌問題。我們都同意,如果中國在競技場上遇到挫折的話——比如金牌總數遠遠落後於美國,甚至不如歐洲其他國家, 那麽就一定會有人興高采烈地來挖苦、諷刺。問題是當中國奪得如此之多的金牌——大大超出我和很多法國同行的預料——時,肯定也會有另類說法。其中“金牌多 是否就證明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體育大國”是最為多見、也是最為典型的。

在法國欣賞2008北京奧運,每一個華人或生活在法國的中國人,一不小心就會精神分裂!因為我們隻能看法國的電視台,而在法國電視台,盡管大多數體育記者 都非常正直、誠實,但卻總有一些懷有“使命”的一小批政治記者,從暗處不停地射陰箭、毒箭、冷箭……其中的一支,就是金牌總數問題。故意將金牌與體育運動 的普及對立起來,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例子來展示中國金牌數量並不能反映中國體育普及程度,是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很多國人也從西方類似質疑中,對中國體育 的舉國體製產生懷疑。然而實際上這一體製雖然有其問題,但卻很有可能是最適應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程度的一種體製。法國著名學者雅克·阿塔利在本周《快報》上 剛剛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比較了中國與印度的體育狀態與兩國發展前景,其結論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阿塔利首先讓我們猜個謎:“哪個國家自1896年以來就參加奧運,但僅在雅典得了一枚銅牌;而這次向北京派去了42位教練、56名運動員,才在北京奧運上 拿到的曆史首枚金牌,從而如歡迎一位民族英雄一般歡呼這位奪得了十米氣步槍的運動員?是摩納哥?是薩爾瓦多?是黑山共和國?都不是。是印度!”

事實上,印度沒有在任何一項重要體育項目中具領先地位。從一切標準來看,印度以其十億人口為後盾,而且又曾經是創造了現代體育幾乎大多數項目的英國的殖民 地,按理早應成為體育強國。但事實卻截然相反。其他英國前殖民地——從牙買加到澳大利亞——大多都在北京奧運上大放光彩,但卻沒印度什麽事兒。阿塔利這位 曾擔任過密特朗執政時總統府秘書長的學者認為,一個國家的體育能否發展取決於兩大條件:一是中產階級子弟能夠通過體育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二是國家建立相 應的行政機構,來挑選和培訓體育人才。阿塔利認為,美國的成功是緣於前一條件,法國則是第二個條件更為成熟。而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北京奧運上大獲成功,則是 因為中國兩者皆俱。而印度則兩者都不俱備。這也是印度失敗的主要原因。

阿塔利認為,這對印度的未來前景而言,是具有非常深刻的曆史性含意的。因為一個國家其他領域的成功,與體育的成功條件是一樣的。上述兩大條件也是一個國家 其他領域得以發展的必須條件。個人努力能夠帶來成功的希望,加上國家體製對個人的努力給予支持和資助,使一個國家的發展得到巨大的動力。很多國家不是缺少 前一個因素,就是缺乏後一個因素。中國持續三十年來兩大因素齊全,中國的經濟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這兩種動力結合的成果。通過北京奧運來觀察中國與印 度,使得阿塔利這位著作等身的著名學者得出印度未來發展前景將因缺少上述這兩大條件而不容樂觀的結論。他寫道:“就在所有的人都認為印度經濟增長率空前、 高科技企業開始能夠與世界上最佳企業進行競爭、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即將離開政壇從而使本地區緊張局勢得以緩和……而將前景燦爛之際,上述這兩大弱點將使 印度難以對那麽多人對其寄予的厚望作出令人滿意的回應。”印度的種姓製度阻礙了社會人才的發掘和提升,而印度的“民主官僚”體係則使印度的行政機構運作遲 緩。這都將成為阻礙印度高速發展的障礙。

反過來,對中國舉國體製提出批評的人,可能同樣沒有看到,北京奧運的金牌數大增不僅僅是阿塔利所言的兩大條件綜合的成果,同時也是年輕一代,特別是80、 90後對體育的熱衷和實踐是密切相關的。很多生活在歐洲的華人都充分體會到,中國國家對體育的投入,與中國體育從總體上而言的普及,是兩位一體的。最近英 國BBC中文網就“金牌多寡與體育大國的關係”展開討論。很多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生活的華人通過對中、歐現實的比較後都證實,中國體育的普及程度在經濟 同等發達地區實際上超過歐洲。而中國欠發達地區則不僅僅是體育方麵落後於歐洲發達國家,其他領域也同樣。可見,關鍵並不在體製,而在於富裕程度。在歐洲, 富裕帶來了民主,也帶來了體育的普及。就我所在的法國而言,任何體育活動都是收費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體育是一筆相當大的開支。而要進入競技體育領域,則 需要或者是國家的支持,或者是俱樂部的支持。法國除了一些高水平的項目,如足球、網球等人才較多以外,其他領域也大多是靠國家培養的。競技運動在所有地方 都需要國家的財政和技術支持。法國體育部為奧運培訓投資也高達五億歐元……法國在北京奧運所獲的六至八枚金牌,並非體育在普及的前提下才出現的“自然”結 果,而同樣是國家投資的成果。據我了解,中國國內目前很多體育學校似乎大多也是私立的。可見,說歐洲國家不重視金牌而重視發展群眾體育,是隻有從未踏足異 國他鄉的人才會有的印象。法國電視四台每天晚上奧運專題節目總要請一位英國記者來評論法英兩國奧運賽況。英國人最驕傲的,就是每天晚上向法國人展示“金牌 榜”:昨天是17比4。不少發達國家還不惜到發展中國家用金錢將他國的體育人才買來為本國奪牌。這更是與“普及體育”風馬牛不相及!

阿塔利的專欄文章題目是“缺席者”,指的是印度在競技體育領域的缺席。事實上他更深一層含意,則是印度是否能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強國,恐怕並不容樂觀。反 之,中國的奧運金牌數大增,顯然是一個應該正麵肯定的事,即使舉國體製有其弱點,也應不斷改革、改善,而非抹殺。阿塔利並非一個“親華派”學者,更非中國 問題專家。他所看到的,隻是奧運所顯示出來的中國與印度未來的“國運”走向而已。在這一點上,我屬於樂觀派。奧運預示著中國國運的昌盛。

所有跟帖: 

好文。謝謝轉貼。 -xwu622- 給 xwu622 發送悄悄話 xwu62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3/2012 postreply 06:52:20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polarzone- 給 polarzone 發送悄悄話 polarzon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3/2012 postreply 07:32: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