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為例表麵上看,今日中國擁有高速鐵路、互聯網平台、龐大工業體係和現代化軍隊,這些似乎是“現代社會”的標誌。然而,這種現代性並非中共政權內生發展的結果,而是中國在全球資本主義體係中被動嵌入、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產物。若剔除西方科學、技術、資本和製度經驗的輸入,中共治下的社會邏輯與清朝高度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麵更為退步。本文將分析中共“嫁接的現代性”及其與威權政治的內在矛盾,揭示其現代化假象的本質。一、現代性的表象與實質中國今日的現代化成就——高鐵、互聯網、工業體係等——看似彰顯國家實力,但這些並非中共自發孕育。相反,它們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技術、資本和製度輸入的結果。若無此外部支持,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可能仍停滯於蘇聯式計劃經濟的低效狀態。相比清朝,中共治下的社會在某些方麵甚至更顯退步:
- 社會治理的倒退:清朝保留一定的法治與禮治秩序,如地方鄉紳自治和宗族製治理,民間社會具有一定自主性。而中共通過黨國機器全麵掌控社會,摧毀了民間自治空間。
- 腐敗的係統化:清朝的腐敗多為個體行為,存在一定邊界;而中共的腐敗通過製度化壟斷滲透至社會各領域,形成係統性掠奪。
- 思想交流的封閉:清朝通過洋務運動和留學生潮積極吸收西方知識,而中共以意識形態為前提選擇性借鑒,嚴格控製輿論與思想,阻礙自主創新。
- 技術與資本的輸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高度依賴外資、外企和全球市場。上海的製造業、深圳的電子產業鏈,皆為全球化嵌入的產物。若無此外部助力,中國經濟可能仍受困於計劃經濟的低效。 - 製度經驗的借鑒
現代行政管理、財政體係乃至“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念,均源自西方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的成果。中共雖借鑒這些經驗,卻通過權力化改造,將其轉化為維穩和強化統治的工具。 - 教育與科學體係的引入
中國的大學製度、科研方法和學科體係直接承襲西方模式。若無此體係,中國的科學技術可能仍停留在零散的傳統匠人經驗,難以形成現代科學共同體。
- 理性與人治的衝突:現代性強調理性、規則和契約,而威權體製依賴人治、恣意和服從。
- 開放與封閉的矛盾:現代性需要開放交流以促進創新,而威權體製通過信息控製和思想審查維持統治。
- 權利與壓製的對立:現代性以個體權利和尊嚴為核心,而威權體製將個體工具化,壓製自由。
- 民間空間的喪失:清朝保留了宗族、會館、書院等多元化民間空間,社會具備一定自組織能力。而中共通過全麵監控和黨國滲透,消滅了民間社會的自主性。
- 國家暴力的擴張:清朝中央權力有限,“天高皇帝遠”為地方留下喘息空間。而中共通過現代技術實現了對社會的全麵掌控,壓縮了個體自由。
- 思想自由的倒退:清末知識分子可自由接觸西學、翻譯外文著作,思想界逐漸多元化。而今日中國知識分子麵臨更嚴苛的言論與出版審查,思想生態更為單一。
- 國際社會:應認清中共現代化的外部依賴性,避免高估其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警惕其通過技術外殼輸出的威權影響。
- 國內治理:真正的現代化需建立在理性、開放和尊重個體權利的基礎上,而非依賴壓迫與封閉的威權邏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