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民族心的重要性和副作用

隻有一戶居民的社區,不需要物業。

門前衛生,自己不會破壞,所以不需要保潔。

隻有自己一戶,不存在鄰裏糾紛,所以不需要保安。

把實驗擴大百倍,就會有公共區域的衛生與安保需求了,就需要大家集資,支付一個中立的第三方來維持鄰裏之間的秩序。

天生的委托代理人矛盾在於,業主要求品質的物業服務,而對於物業公司而言,品質服務隻在一定程度上重要,更重要的是維持被聘用的地位,以確保財源不斷。

在業主心中,既然是集資聘用的第三方,物業是哪家,在服務優質的前提下,其實無所謂。

但這對物業而言,是危險的言論。

物業的本能對策,是將物業與業主在身份上綁定,將甲乙雙方混淆一談,甚至推出先有物業,才後有社區的論斷,不容置疑。

要將這顯然不服邏輯的論斷灌輸人心,必先讓居民認可:除了提供可替代的服務(如清潔和維修)之外,物業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是業主生存的前提條件。若沒有物業,社區則會被其他社區吞並,業主將喪失物權,甚至生存權。

此結論,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其他社區的居民,於公於私,都無動力區吞並此社區。

於私,要想住過來,置業搬過來,不就行了?不想掏錢置業,要靠一己之蠻力,也很難輕易霸占他人不動產,得不償失。

於公,就算吞並了其他社區,先不說代價,隻看收益,對每個家庭有什麽好處?小區麵積和戶數翻倍後,是居民的臥室麵積變大了?還是餐桌上的雞腿增多了?

顯然都不是。

從邏輯上講,唯一有吞並其他社區動力的主體,隻有物業,因為吞並之後,服務對象數翻倍,物業費也翻倍了。

回到本社區,為了讓居民相信其他社區的威脅,且看不到其他社區的居民對於吞並本社區並無興趣,深入人心的自卑感成為了必要因素。

這就是民族自卑感的意義。

為了讓大家篤信政府的不可替代性,天生的被欺負感是寶貴而必要的,要讓每一個人深信,自己出生下來,就是被外國人無條件欺負的命,唯有執政者的存在,才讓國民幸存,得以苟活於世。

古往今來,總有民族間的爭端,但是否每次都是本民族被外族欺負,並不一定,可能極大多數時候,是內外執政者在爭奪對本國人民的欺壓權而已。

那怎麽知道大眾的曆史觀是否有被蓄意植入了不恰如其分的自卑感,或被外族欺壓的危機感?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但如果有很多不是欺壓的情形,被當做被欺壓的證據來教育民眾,讓大眾反芻悲哀的話,那麽就是執政者的洗腦行為了。

如圓明園的碎石被作為英法欺壓的回憶,讓民眾仇恨英法,乃至擴大意義上的列強,就是自卑洗腦。

首先,圓明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而八國聯軍是1900年的事情。眾多人在圓明園的仇恨中唾罵八國聯軍,可見對自卑的人而言,仇恨誰不重要,關鍵是要有仇恨的對象。

另外,愚民還囫圇吞棗地認為,大火能夠把石砌建築燒成碎塊,把後續多年來本國人民和軍閥切割采集圓明園遺址的石料的結果,推到外國人頭上。

如英國向大清國賣鴉片被作為欺壓中華的證據,反複回鍋重溫,卻隻字不提鴉片進口是通過清政府授權的廣州十三行完成的,是清政府至少默許甚至從中盈利的交易。

後來,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官員打擊英國走私鴉片,打擊的不是鴉片,而是走私。猶如打擊汽車走私,打擊的不過是不交關稅的行為,而沒有人和汽車過意不去。

在英國東印度公司解散後,各路英國商人開始繞過有清政府授權的廣州十三行交易,造成鴉片走私泛濫。清政府懊惱的,不過是收不到這筆關稅罷了。從英國商人蓄意走私就可以看到,原本清政府能從鴉片貿易中,獲得的關稅利潤有多高。

最有力的例子,是在別人沒有看不起你的地方,硬要精神自虐地沉醉在被瞧不起的憤慨中。如“東亞病夫”之稱,都以為是列強對中國人身體素質的藐視。

洋人是否看不起中國人的身體素質,可另行討論,但決不能以這句話來作為被欺壓的依據,因為這句話說的根本就不是人體。

有“北京小桂林”,就必然有個真桂林,隻是北京這裏略有桂林的某些特質。

同理類推,有“東亞病夫”,就必然有個外國的原版“病夫”。“歐洲病夫”是奧斯曼土耳其。曾經強大的帝國在腐敗之下積貧積弱,猶如病夫,而東亞病夫大清同有土耳其的病灶。

即便這樣,國人也自卑了身體素質很多年,至今還在自卑。多少影視作品裏,國人用武術踢碎“東亞病夫”的牌匾,隻能說是觀眾會錯了意,欣賞了錯誤的人踢錯誤的地方。不應是武俠踢匾,而應是紀委反腐倡廉。

雖然自卑的民族心借助曲解的曆史,能夠浸潤在恥辱中,而後對執政者產生強大的凝聚力,但它也有副作用。

自卑中成長的孩子有明顯的討好傾向,民族亦然。討好型的民族更容易讓別人瞧不起,而這恰恰又印證了執政者的教導:“我們天生被外國人瞧不起、被外國人欺負”,形成自洽的閉環。

對於這個論斷,或許乍一聽,很多人會激情地否認,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越是否認態度強烈、越是猛烈反對向外國人下跪的群體,越是討好傾向嚴重的群體。強勢的外表之下,通常隱藏著被深度洗腦後的強烈自卑感。

隻看實際,不扯閑淡,我們看真實案例,來看看簡中區的民族自卑感有多強。

抖音上外國人誇中國的視頻,以及海外中國人用美食征服外國人的視頻火爆,就是靠國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自卑感支撐的。對中餐真正的自豪感,是覺得我們的美食這麽豐富,外國人喜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非覺得收到了意外的肯定,大快人心。

愛國最深的基本盤,非山東莫屬,而給每個非洲留學生安排四個女學伴的,恰恰是山東大學,而非國人眼中最媚外的上海。(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1%B1%E4%B8%9C%E5%A4%A7%E5%AD%A6%E5%AD%A6%E4%BC%B4%E4%BA%8B%E4%BB%B6/23617157)

都說要對日本強硬,可在武漢,日本人丟的自行車,能優先被找回,而國人的不能。(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3851987646905333365&sourceFrom=search_a)

我假推一個最堅定的“U型鎖”戰士,縱然口號喊得響,要是他的兒子娶了一個美國白妞,好歹也會全村上下遛個幾圈,讓大夥都羨慕一番。若是他閨女嫁了英國白漢,別說對國人男一分都不少的彩禮不用收了,倒貼錢都覺得光宗耀祖。

其實這個討好外國人的現象,從邏輯上是說得過去的。在洗腦後,我們被告知瞧不起我們、甚至會對我們有敵意的人在現實中被發現沒有敵意,或普通級別地友好時,我們就會極為感動。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的公民普遍比中國人素質高的情況下(在排隊還是未攻克的高科技時,請大家不要反駁),難免不對彬彬有禮、有紳士風度的人投去好感。

這便是民族自卑感的副作用,而這種隱藏於自豪感之下的自卑感恰恰是對內跪拜威權的必要情感基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