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人上人的第三條路徑

本文隻總結和陳述社會現象,不做理論歸因,因為理論總能自圓其說,而現實隻有一個。

古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先說結論:正宗的中國夢,就是要成為“人上人”。

在這裏,有必要對這句話,做拆分解釋。

第一個“人”指的是“中國人”。

而“上”指的是在政治地位上、在決定資源配置方麵,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在中國古代的語境裏,就是在一端為皇帝而另一端為庶民的權力軸上,處在更近皇帝那一端的位置。

比別人在某種才能或技藝上更優,並不能算作是“人上人”。隻有政治上更靠近權力中心才是“人上人”。

不做理論探討,隻看是否符合實際,這解釋了如下現象:

現象 1. 即便你能造出芯片,隻要你沒有體製內的編製,你在酒席上的座次還不如一個政府部門的科員,在華北甚至上不了桌。

現象 2. 即使你是世界頂級畫家,隻要你沒有加入美協,你輕則在國內畫壇靠邊站,重則被封殺,成為牆內開花強外香型的畫家。此現象電影界亦然。

現象 3. 即便你是體育世界冠軍,隻要你不謀求政治上的進步,在體委任一官半職,你拍照都得靠邊站,中間站著體委領導。

所以我們給出更精準的定義:定義1.正宗的中國夢,是要成為在政治地位上優於其他中國人的“人上人”。

為什麽說第一個“人”指的是“中國人”,因為中國人隻想成為中國人的“人上人”。

這解釋了現象4.在海外,印度人都抱團,而中國人都內鬥。

這解釋了現象5.中國自古愛好和平,本質是中國皇帝對於奴役遊牧蠻夷、境外異族沒有任何興趣。他們隻熱衷於奴役“中國人”(可能古代有別的稱呼)。因此鄭和下西洋必然是“和平之旅”,因為其目的在於大明皇帝朱棣炫耀奴役“中國人”後的物質碩果,而非奴役途經所見的非“中國人”。

那麽究竟什麽是“中國人”?

黃皮膚、黑眼睛就是中國人?肯定不是,因為黃種人的眼睛本是褐色,而非黑色。

漢人就是中國人?肯定不是。那少數民族怎麽說?

那麽拿中國身份證的多民族促成的“中華民族”就是中國人?從理論上講,也許是,但實際中未必。在歐洲,一個中國人看到了褐發深眼的中國少數民族,可能未必認出或認為是中國同胞,更不會產生想成為其“人上人”的想法。

那麽在這裏,根據觀察,我們給出符合生活實際,界定中國人的兩條準則。一個人隻要滿足其一,就是中國人。

界定條件1:如果你想成為中國人的“人上人”,你就是中國人。

中國人的基因裏,沒有平等思維。即便你拿了外國的綠卡,拿了外國的護照,這個基因猶在,仍然是個中國人。

也許(在這裏不做理論歸因分析,隻提出一種可能),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結束封建製、開啟中華兩千年帝製伊始,中國人就開始崇拜皇權,崇拜成為“人上人”。如果有人反對皇權,那一定不是因為崇尚平等,而是因為反對自己不是皇帝,自己不能成為“人上人”。

在自那時起的曆史長河裏,中國社會隻有兩種角色,皇帝(及皇權的延伸)與其他。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統觀念之下,皇帝與庶民之分,遠勝過本族與外族之分。這就使得中國人的民族觀念,遠弱於民族內部的階級觀念。民族內部的鬥爭是奮鬥的主線,而非與外族之間的競爭、交涉與博弈。中國人擅長內鬥,而不善於外戰,原因就在這裏。

而外國人,想在政治上主宰中國人的例子很少。日本人曾想過,但失敗了,現在不想了。歐美人有平等觀念,在自由市場主導的社會裏又有除了皇帝(及其延伸)與庶民之外,其他諸多有趣的社會角色可以選擇,經商獲利實現個人價值的驅動力遠大於在政治上主宰他人意願。可能唯有不多,外族想成為中國人的“人上人”的例子,是蒙古人和女真人。他們曾經想過,也成功了,於是就真的成為中國人了。

那為什麽古代的中國人成為“人上人”,亦即皇帝(及其延伸)的意願如此強烈?

用例子來解釋。

經過了工業革命的英國想為其爆發的生產力找到市場。他們納悶;那麽多大清人,怎麽就不消費?他們以為閉關之內,必有蓄勢待發的購買力,是閉關抑製了消費。於是在1840年,覬覦大清廣大市場的英國向大清發起了貿易戰,並成功獲得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的五口通商權。

然而,擴大的開放並沒有換來擴大的消費量。英國人錯誤地以為低迷的消費源自通商口岸的限製,而不是廣大大清“人下人”消費力根本為零的現實。

按道理說,四億大清人創造了世界四分之一的GDP總量,人均不說富足,也能過得相對體麵。但絕大多數人口卻在溫飽線上努力掙紮著,這就意味著有絕少數大清人的生活是相當寬裕的。

中國當今有個詞叫“內卷”,很準確地形容了大清時期,普通人的生活現狀。

因為“人上人”群體的生存空間高闊,其地板低壓,“人下人”在低壓的天花板之下,在非常有限的生存空間裏,為有限的生存資源竭力競爭著,進而根本不具備消費力。

很多人認為所有中國人都內卷。這是錯誤的。有很多中國人內卷,就是因為有很少中國人過得非常地舒適。

這裏給出內卷的定義:“人下人”在低壓的天花板之下,用有限的技術手段,在有限的空間內,爭奪有限的資源,所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當高考是唯一出路,那就把有限的做題手段發揮到極致,把學習時間延長到生理極限,來獲取比其他人更高的分數。

當能夠經營的領域,都是受人擺布的下遊市場,那就把有限的產品技術,做到量最大,價格最低,虧本傾銷也要先把其他企業給拖死再說。

這是世代滄桑的努力,永續輪回,而唯一的救贖,就是成為“人上人”,徹底脫離苦海,不再內卷。之後,普通人的掙紮,將是你地板之下的黑暗而與你無關。

這樣的動力,怎能不強?所以,心裏有想成為中國人的“人上人”之觀念者,就是中國人。

界定條件2:如果有中國人想成為你的“人上人”,那麽你就是中國人。

或許在某些曆史條件下,有那麽些中國人會基因突變,誤入平等觀念的範疇。他們想一改前非,希望在皇帝與庶民為兩端的權力軸之外,尋找人生價值的另外一種可能。換句話說,就是“變得不那麽像中國人”。

然後這樣單方麵的追求是不被允許的。

廣大的中國同胞會用均值回歸的方式將異端重新納入懷抱,使之成為權力軸上實現自己“人上人”之夢的墊腳石。

所以,你拿什麽護照不要緊,你向往什麽生活也不重要,隻要中國人還想著你,你就是中國人群體中的一員。

反之,如果中國人不想成為你的“人上人”,那你肯定就不是中國人。

比如:山東大學為之分配女學伴的非洲留學生,武漢警察為之優先找回被盜自行車的日本遊客,以及侵占中國領土的俄羅斯人。

這些都不是中國人,因為中國人不想成為他們的“人上人”,反而奉他們為“人上人”。

有了清晰的定義,我們進入本文正題:如何成為人上人?

答案:路徑有三。

一、靠出身。貴胄就是“人上人”。在大清你姓愛新覺羅你就是“人上人”。

二、靠長期不懈、艱苦卓絕的付出,直接取得政治地位,或者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之後,“被朝廷詔安”,如“學而優則仕”。

三、靠站在道德製高點。

前兩個方法,一個靠運氣,概率極低且自己無法掌控;一個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掌控,但實在太辛苦。

那麽第三個方法,就是普通人,普通到屌絲級別之人,可以在一瞬之間,完成從“人下人”到“人上人”的飛躍。

其操作方式,非常簡單,付出力度,極其之小。無論所處時代,也無論自身位置在庶民與皇權之間的地位軸上有多低,隻要抓住了當前形勢,將目標之人劃入被排斥或打擊的群體之列,自己就成為了“人上人”。效果就是這麽地立竿見影。大旗一舉,一呼百應,大義之下,是非全無。

還是拋開無聊的理論歸因,隻看現實,這樣的結論非常能夠解釋我們所見過現象。

比如抗戰時期把目標之人打為“漢奸”。打日本人太難,但消滅自己人容易,且瞬間能被視為英雄。所以日偽死得比日本人多得多。

比如土改時期把目標之人歸為“地主”或“富農”。好吃懶做的流氓無賴要靠省吃儉用,苦心經營,獲得田產,簡直天方夜譚,幾輩子都實現不了,但隻要把有田產的人打入敵對階級,自己瞬間就能成為革命英雄,將其踩在腳下,完成彎道超車。

在不用讀書的年代,學渣想要獲得老師、校長的學識,過程實在太長太辛苦。但隻要舉報老師、校長為思想不正確,就能瞬間成為老師、校長的“人上人”。

更近代的,比如中日關係緊張之時,喊著抗日口號的人,但他們要傷害日本人多難(而且前麵說了,中國人對傷害異族毫無興趣),所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同胞之汽車,拿著U型鎖,砸著自己買不起的汽車,瞬間以為自己成為了“人上人”。

比如在口罩時期,保安能站在抗疫大義上,任由擺布理論上是他們雇主的業主。保安自己要買下百萬、千萬級別的物業,簡直難上加難,但別急,隻要高舉抗疫大旗,他們一句話的功夫,你們豪宅業主就算有重病也要扛著,有孩子要生也要憋著,有火災也要守著。保安一句話,便成了“人上人”。

這就是成為“人上人”的第三條路徑。

值得一提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無法成為“人上人”的時候,中國人也會熱衷於呼籲權威,去管製與他們本人福祉毫無關係的事項。通過看到其他人被淪為“人下人”,而過一把當“人上人”的眼癮。

譬如看到有人躺在草坪上,就說:怎麽不來人管管,如果人人都躺草坪,豈幹天下大亂?其實草坪被躺,既不影響草坪,也不影響他/她。(在西安路邊凳子也不能躺,影響市容)

譬如看到有人在街頭賣唱,就說:怎麽不來人管管,如果人人都賣唱,豈不天下大亂?其實賣唱並不影響他/她。

譬如看到有人不打疫苗,就說:怎麽不來人管管?如果疫苗真管用,自己打了不就安全了,何必要求與自己不相幹的人也打?

譬如現在看到曾經呼籲打疫苗的專家,就說:我們被他騙了,怎麽不來人管管他?

而滑稽的是,提出最後兩個問題的人,竟然是一波人。

事實是非都無關緊要,隻求當“人上人”,這就是中國人。如果當不了,不讓其他中國人好,也能有種吃不到肉,喝點湯也爽的快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