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煎餅

臨朐煎餅

 

每次回國探親,我都會帶我們臨朐老家的煎餅回來。我覺得它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承載著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愁。我們臨朐人的愛恨情愁,都攤在這一張薄薄的煎餅裏。

 

記憶中,娘在早晨的陽光下,熟練地攤煎餅,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薄薄的煎餅在鏊子上發出輕微的滋滋聲,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現在想起那一刻,時光仿佛凝固,整個世界隻剩下那份永存的溫馨與幸福。

 

臨朐煎餅據說起源於明代,到如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它在臨朐及其周邊地區的每一個家庭中紮根;養育、造就了了世世代代的臨朐人。

 

製作煎餅是一門工藝,一門藝術。你可以選用幾乎任何五穀雜糧,玉米、小麥、高粱、穀子、豆子、地瓜等粗糧,經過浸泡,然後上磨磨成細糊狀後,發酵或不發酵都可,攤在先擦過油的,熱烙鐵一樣的鏊子上;烙熟後從鏊子上揭下來,就可以吃了。聽起來簡單,但攤煎餅從選材、磨糊、到火候的掌握、技巧的運用,都是對攤煎餅者的考驗。從前的時候我們那裏的成年姑娘,把會不會攤煎餅作為會不會持家之道的標準。

 

臨朐煎餅根據原材料的不同,發酵與否和發酵時間不同,種類繁多;甜、酸、酥、油、糖酥等各具特色,滿足了不同口味的需求。正如生活的多樣性,每一種煎餅都是一個家庭故事的延續,講述著自己家庭的曆史,人生百態,喜怒哀樂;記錄著臨朐人心靈深處對不同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常言道:吃什麽補什麽。煎餅的大小,當然受到煎餅鏊子大小的限製。有人就說,吃煎餅長大的臨朐人,思維與眼界也受到限製,似乎狹小了。然而,我認為,煎餅恰恰代表著包容,它匯聚了五穀雜糧的精華與百味人生的體驗。每吃一口煎餅,都詮釋了我們臨朐人對生命的敬畏與蔑視,對人生百態的理解。臨朐人如同這張煎餅,雖然外表簡單,鋒芒不露,卻蘊藏著無盡的深度、圓滑與包容。

 

離鄉的臨朐人對煎餅的懷念,不單單是對一種兒時食品的饞嘴。臨朐人走過千山萬水,穿越繁華與喧囂,心中那份對家鄉的思念,對娘的思念,會在一張熱騰騰的煎餅上找回,咬一口煎餅他們能品出故鄉泥土芬芳,能吃出娘的愛來。

 

我想,對於一個思鄉、想娘的臨朐人來說,世界上最優美的姿勢莫過於,這樣的春天裏,清晨明媚陽光下,‘股墩’(squatting)在東牆根下,拿一張娘剛從鏊子上揭下來的煎餅,卷上一棵新拔的大蔥,哢嚓咬一口的瞬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