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元日」有感

本帖於 2025-01-11 12:18:1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春回人間 編輯

重讀「元日」有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在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牌子,上麵繪有避邪圖畫或咒語,後來演化成對聯)。

王安石作此詩時,正是他仕途得意之時。他革除舊政,施行新政,在全國正取得成效之時。由於「青苗法」的實施,百姓生活有了改善,在新春到來之際不再有以往農民由於青黃不接無以為炊的現象。這首詩,描寫了春節到來時,民間一片祥和歡樂的景象。詩人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詩人用太陽隱喻新時期、新生活的開始,新法如太陽一樣給百姓帶來一片光明和希望。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這一規律。

今天重讀這首詩,一點不感受到時代的遙遠,好像詩人為我們寫的。除了第一句聽不到爆竹聲外,每一句都說的是當前。當然我們改革開放帶來的改變和百姓的幸福感遠遠超過那個時代。如今不再喝屠蘇酒,要喝茅台、喝洋酒,不再新桃換舊符,而是新車換舊車,有更多的養老模式,婚姻模式取代舊的模式,新的一年會有更多新的新桃進入我們的生活。

時隔千年之遙,但人心是相近相通的。王安石能把中國人共同的情感表達出來,穿越時空與我共情,可見王安石是一位多麼有才華的政治家和文學藝術家。

王安石是位了不起的詩人,他有名的兩句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被視為煉字的典範。在寫這首詩時,「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閃現之前,他嘗試過十幾個不同的字,苦思苦想,從「到」、「過」、「入」、「滿」等,最後才定為「綠」字。

在「元日」一詩中,祂也有創造。他把“桃符”拆成兩個字,用單一代替整體“新桃換舊符”,“符”除了與第一第二句壓韻外,還使全詩讀起來更加輕快活潑。魯迅也曾用過拆字法。他說蒙古人爭服歐洲在先,爭服中國在後,所以「那時的「成吉思」還不是我們的「漢」。

這話聽起來不缺俏皮幽默。有人說,我來美國多年,美國的漢堡永遠成不了我的「包」。這話聽起來又順耳又幽默。這種表達法雖然人人都可以用,但發明創造者隻有一個人,我查過一些資料,因才疏學淺找不到答案,所以不防認?為王安石就是使用拆字法的第一人。 「元日」這首詩值得反覆品讀,每年元日之時,我都重讀一遍,毫不誇張地說每每都會有新的喜悅和心靈的收穫。 

在2024年元旦來臨之際,祝分亨這篇小文的朋友們新年快樂,來年身體健康,幸福滿滿,萬事如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