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對人物生死態度不同的刻畫: 文化的不同還是文明的高低差異?

<兵臨城下>和<空軍一號>是兩部二十多年前的老電影,當時看過也就忘了,沒引發太多感觸,近幾天在電視上把兩部電影前後碰巧地連著複習了一遍,有些思緒萬千,不吐不快。

<兵臨城下>是好萊塢拍的歌頌二戰時俄國英雄狙擊手的電影,我想說的不是這位主角的英雄狙擊手,而是電影中的那位小男孩莎莎。莎莎可能是我看過電影中年齡最小的雙麵間諜,在德國與俄國倆位神槍手的交鋒中,他一方麵向德國人通報一些俄國槍手的情況來換取德國槍手給他一些戰時的稀缺好食品,另一方麵又無償地向俄國槍手報告德國人的地形位置以希望俄國槍手能最終勝出,從莎莎本就是俄國人和他的有償和無償向雙方提供情報可以看出他的明確傾向性。但這樣"雙麵間諜'的身份暴露是遲早的事,果然德國人在識破了莎莎每次都事先把他的隱藏位置告訴了俄國槍手以後,就馬上凶殘地把莎莎吊死在高高的塔架上麵,或也圖謀以此來刺激俄國槍手的情緒以圖在倆人的較量中占得先機。為免沒看過這電影的網友們不知道我說的這些過程,特意把有關小男孩莎莎的這些情節剪輯後貼在下麵:

我想說的重點來了: 莎莎被吊死後,俄軍政工軍官和女主角的俄國美女戰士(請網友們原諒我看電影都隻記故事情節,而常忘記了角色名字)該如何把這事告訴莎莎的母親呢?首次看電影到這裏的觀眾肯定也會為這位母親即將遭受的巨大身心創傷而屏息哀待,美女戰士也高度緊張地擔心著母親聽到這一噩耗後的巨大悲痛。出乎預料的是,政工軍官告訴母親的是(上麵視頻中的七分二十秒處), 莎莎已叛變了俄國,跑到德國人那邊去了,這時美女戰士也握住了軍官的手,很明顯讚同軍官的這一謊言,以減少告訴莎莎母親她兒子已被德國人吊死所遭受的巨大悲痛,而母親聽到莎莎跑到德國人那邊去了以後,雖然很錯愕失望,但肯定比聽到兒子死去後的悲傷要輕得多。電影的後麵,母親在逃難的過程中,很惦記著還"活著但已叛變"的莎莎,在告示牌上給永遠再見不到的兒子貼下了關愛的留言。天朝的電影對同樣這樣一段故事情節,網友們可以腦補一下怎麽拍: 會騙一位母親其愛子叛變了也要隱瞞死去的噩耗嗎?對即使叛逃到了敵人一方的至愛親人,親情和愛會發生質變嗎?

<空軍一號>主要是講述英雄的美國總統與劫機的恐怖分子在飛機上戰鬥的故事。其中極富戲劇化的一個情節是總統屈服在恐怖分子的威逼之下,同意聯絡俄國總統釋放被抓捕到那裏的恐怖分子高級將領。美國總統的這一屈服也算人性本能反應,因其是在前一秒寧自己死也不屈的情況下,恐怖分子通過威脅要馬上先殺死旁邊被劫持的總統女兒時,他為救才十幾歲的女兒而被迫允諾了恐怖分子的條件。

總統的這一屈服還引發了地麵上美國政府的短暫爭議,議長建議副總統行使權力讓總統對恐怖分子的妥協無效,以避免釋放扣押在俄國的恐怖分子將軍導致無窮後患,但副總統猶豫再三還是遵從了總統的指令,好在結局不壞: 在飛機上的美國總統對恐怖分子的搏鬥勝出以後,在地麵上的恐怖分子將軍即將逃出生天的最後一刻仍被斃殺。同樣地,對這樣一段故事情節,網友們可以腦補一下天朝的電影會怎麽拍: 在恐怖分子槍口下為營救至愛親人的手握大權者(不一定是總統級的國家領導者),不得不屈服於恐怖分子而對權力公器私用,滿足了恐怖分子的條件而隻為救下親人,即使最後恐怖分子的圖謀沒有得逞,有為了個人親情而對恐怖分子屈服的"汙點", 能以英雄形象現於熒屏嗎?

總結一下看完這兩部電影的感慨: 要死去了的英雄子女,還是要活著的叛變子女? 麵對邪惡恐怖分子,危急時刻既要犧牲自己,也要犧牲至愛親人時也絕不屈服呢?還是為了營救至愛親人而在關鍵時刻"公器私用"般地向恐怖分子妥協?這些問題可能是文化差異的問題(如果天朝的影視將來對英雄人物的刻畫,遇到類似情節永遠也不會象美國這麽拍!),也可能是一個文明高低的問題(如果天朝的影視將來對類似情節也轉為象美國這麽拍)!

謝謝網友們關注閱讀,祝大家聖誕節快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