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風農舍(下)
“輕風農舍”租賃的特性基於農民對農舍的擁有,與“土地聯產承包責任製”聯係在一起,其他資本無法合法地購得,以此形成這種經營方式堅實的錨地。入住者大多是非實體產品的生產者,所以農民獲得優質貸款應該沒有阻力(銀行隻需要對入住者的資質、能力、發展前景及租賃期進行考察)。這種便利的低成本的擴展方式,也有利於所有以碼碼、碼字、碼數、碼圖為主要工作方式的產業,如軟件、原始數據處理、遊戲、文化等產業的發展。
有人反對農民返鄉,認為代價太大。若要回去,也應該將農村建設得跟城市一樣,大馬路、高樓群等等,投入不菲。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說法。經過多年的建設,大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善,包括通道路、通水電、能容納一定徑流的汙水排放,以及有網絡、通物流等。農村有農村的生存方式,就是比較稀疏、清淨,不像城市一般的高密度與繁忙,基礎設施的負擔比較輕。一定數量的城裏人去農村,自然應當適應當地的基礎設施,以不超過可容納村民的上限為宜,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可能需要有一些帶有創新性的改變。例如,在鄉間小道實現交通自由的方式,應該不是擴展道路,而是舍棄四輪乘用車,改用同樣安全舒適,但要小得多的三輪可擺動乘用車。(就我所知,國內已有一些相關技術,包括結構相當簡單的設計,估計售價可以在一萬元以下)。以及小型汙水處理、村級太陽能利用、鄉村小氣候營造等。總之,不是將城市的模式搬過去,而是創造適應農村的方式,並且是一種更精致更宜居的方式。
若幹年前,曾和女兒去張家界旅遊,沿著金鞭溪漫步時,導遊對我們說,這裏的空氣每吸一口,就值1美元。當時以為是無稽之談,現在看來若真能賣,富豪也許會接受。時尚的經濟學理論認為,需要形成顛覆性的創新群,才可能改變經濟格局。我以為所謂的“顛覆”,關鍵是要能夠吸引足夠多的人參與其中,並且對他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具有變革性的意義。可以預期這種配置了“全因素空調”的“輕風農舍”可能產生的影響:首先是,將隻有富豪才可能日常呼吸到的高品質空氣做成了“白菜價”,讓普通人也能享受到;還有可能改變中國南方大部分人處於“四季高濕”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在當前的條件下,是對人們生存環境的一次顛覆。其次,能使低收入的年輕人也可以得到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包括高品質的食物,優美的場景,寧靜開闊的空間,和諧的人際關係等,這些在大城市近乎已是巔峰一般的存在,普通人難於企及,這是第二重顛覆。優越的生活條件與環境會吸引眾多年輕人去新型農村居住與工作,從而產生可以減輕大城市由於過度集中而承擔過高負擔的合理的“逆城市化”,最終使十分宜人的居住點如星星點點般地分布,全國成為一座大花園,這是第三重顛覆。“農村白領”和“城市藍領”,構成多元選擇,會有效地改變長時間存在的“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固有概念,影響“成功觀”與教育觀,引發人們對生活的冷靜思考與理解,這可能是最有意義的第四重顛覆。
“衣、食、住、行”,是生存的必須。依靠化纖與施化肥的棉花種植,現在“衣”應該已能滿足,其餘三項恐怕還難說都已達到了滿意的程度(食的充足似無問題,但安全、均衡、綠色與新鮮等尚有可提升的空間)。所以,如今對生活的必要條件與品質衡量,是否可以修正為“氣、食、住、行”?對生活的基本需求也相應擴展為“氣、食、住、行、醫、教、娛(包括人際交往與精神生活)、養(育嬰與養老)”。但若有缺口,“逆城市化”就難以為繼。尤其是醫療與教育,都將隨著新生活的開始,隨之而來。
某一位教授以為:醫療與教育,問題的根本在於信息的不對稱乃至壟斷,我對這個說法十分讚同。以為“知識的壁壘與不對稱的消除,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努力消除這些壁壘,正是醫療與教育的有待改進之處。例如:能否公開針對各種疾病的不同治療方法、過程、耗費與不同治療結果的統計;各種藥物的治療效果的統計等。所有的醫療過程,無論進行或者中止,都能得到跟蹤與反饋,並公開結果。如此不斷累積與改進,有利於向正確與精細的方向發展,避免沒有必要的耗費與傷害。網上“求醫問藥”的可靠與發達(前提是中性、剔除與本專業有關的廣告),會給離開醫院比較遠的人們帶來方便,若配備一定數量的兼職護士(能勝任若幹必要技術即可),加上檢驗物空中快遞和網上供藥,應該大致可以滿足常見病和慢性病的醫護需求。已出現稱為“護理艙”的無醫生診所,應該是大量正確的醫療數據的累積與AI和機器人技術的結合的產物。總之,隻要能夠將“以人為本”理解為合理發展的充分理由與充沛的源泉,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人們的精神生活,存在於對美好生活的不斷探索之中。在有群體互動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中,使參與者在物質與精神上都有所收獲;而並非永遠是相互爭奪的零和遊戲,最終依然會陷於令人沮喪的境地;這就是生存的邏輯。健康的精神生活如何才能生成與成長?也許是一個人們一直在探索的社會問題。古人講的好:“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在物質建設方麵人們對“耐心資本”有好感;在精神建設方麵,也要鍾情於富有耐心的精神導向與投入。倡導開放而非壓迫,寧靜而非喧囂,樸實而非炫耀,刨根問底而非不求甚解,潛心研究而非急功近利的學習情緒與思維導向。通過閱讀、思索、討論、爭辯,產生正確的看法,形成逐步上升的循環和逐漸擴展的群體。其必要條件是需要安靜的空間,不被噪音所覆蓋。由“輕風農舍”構成的新型農村應該可以提供這樣一個環境,不隻是地理與自然的存在,還可以是網絡空間的存在。按IP地址的地理位置,而允許進入一個不受幹擾的網絡空間,形成“專用局域網絡平台”,在技術上應該已沒有障礙。
如上所述,算不上畫了一張餅,隻好算拋磚引玉。就像在一張白紙上有了一點若有若無、似夢似幻的痕跡。甚至隻是幻想,但許多現實就是從幻想開始的。還需要有誌士仁人將它認真地描繪出來,成為絢麗的彩圖。即使有了切實可行的辦法,也需要人們以一種開闊、包容的姿態來思考與行動。因為隻有在平等的狀態下,在同一類人中,方能實現真正的自由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