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風農舍(上)
人們進行思維時,環境(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是重要的條件。因為人在進入深度思考時,大腦要消耗大量的氧氣,需要優質的空氣;還需要優良的環境:安寧、舒適,不冷不熱,才能全神貫注。中國南方相當大的地域,在暖和的季節大多很潮濕,令人終日不爽。夏天悶熱,冬天濕冷,北方人難於忍受。此外,在大城市工作,擠一二個小時的公交或者地鐵,再坐在辦公桌前,即使說沒有影響工作效率,也已經有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的消耗。
現在空調已接近普及,但廣泛使用的分體式空調隻是對外麵的環境進行了一次溫度的過濾,依然會有不舒服的味道透進來。就像取暖,北方人喜歡暖氣片一樣。分體式空調在“變頻”之後,有了些改善,但是還不夠,不能同時對溫度和濕度進行調節。理想的空調應該是能夠實現“全因素”的控製,就是除了提供適宜的溫度外,還包括對濕度、氣壓、潔淨度、滅菌,乃至氧含量和氣味的控製。
已經有“暖通空調”或稱為“全空氣空調”的空調係統,可以控製空氣的溫度與濕度,兼有過濾與換氣的功能,但需要配置風管,適合高端大型的場所,難於進入尋常百姓家。期待有一種結構簡單、安裝使用維護方便、價格親民的“全因素空調”。根據目前的生產能力、技術路線和方便安裝等特征來推測,很可能也是“分體式”的。除了空調係統外,房屋也要與之相適應。包括現在的房屋結構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室內外氣壓差異的反複變化?需要對不同結構的牆壁進行估算、測試與規範。南方建築的保暖和密封性能大多不足,例如窗至少需要雙層玻璃、門窗要有足夠的厚度、有密封條(幾乎針眼大的孔也不能有),牆壁要有足夠厚度的高性能保溫層等,否則會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費或者淨化效果不佳。
若普及型的“全因素空調”能夠造出來,對房屋改造的技術也趨於成熟,可是已造好的大樓難於改造或者改造成本很大。並且,即使工作環境得到了改善,通勤與生活環境依然如故。人們仍可能會處於緊張、有壓迫感,總感到不舒適的環境中。若致力於創新,必然有大量持之以恒的學習、研究與探索,需要許多精力充沛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如今在大城市給年輕人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和優裕的生活條件已越來越困難,乃至高不可攀,這就是麵臨的需要解決又難於解決的問題。
城市化使資源與人才向城市尤其向大城市集中,但事物的發展總會有巨大的慣性,以致在超越了某種合理的存在之後,依然會裹挾著巨大的動能繼續向前,造成過度集中並且加劇地域發展的不均衡。確實有許多工作,例如實體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在企業集中的大城市會獲得很高的效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最適合落地在繁忙、擁擠、高成本的大城市裏。例如一些長周期、慢節奏的基礎研究與理論研究,計算機軟件,數據的原始處理,以及其他隻要有一個筆記本電腦就可以進行的工作,如今在信息、物流、能源、交通都相當便利的條件下,其駐地的選擇似乎可以取決於是否宜居,即生活設施與環境的優良與低成本。
由於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許多“低熵值”的窪地。恰恰是那些尚未被房地產商“掘地三尺”的地方,尤其是離高鐵站不太遠的風景秀麗又顯得人煙稀少的鄉村,經過投入成本不大的改建,可能成為最具性價比的,能供腦力勞動者們更舒適地工作與生活的場所。
獨棟、二至三層的農村住宅,最適宜改造為具有“全因素空調”係統的工作與居住的場所。既節能又舒適的房舍設計應該是:門廳、走廊、廚房、餐廳、樓梯,構成外圍,並形成一個直達屋頂的大煙囪,造成室內四季不停的“自然風”,加上外圍及室外植物的過濾和牆壁優良的隔熱性能,使得夏天室內可以保持在二十七八度以下(若盛夏進入廢棄的磚窯,就會體驗到這種輕微的涼風不知從何處飛來的感覺),這種結構或可稱為“輕風農舍”。其內芯才是受空調係統控製的工作、休息室與臥室,這幾乎是唯一的優選方案。南側與西側是遮蔽幅度可以調節的透光玻璃,夏天透入少量的光,以維持煙囪效應;冬天透入全部陽光來加熱外圍。煙囪頂可以是在垂直升氣管上連接一個約250毫米通徑的等邊三叉管,任何方向的風吹過,都會產生負壓,使升氣管內的氣體上升(注意外口要向下傾斜,不致雨水倒灌)。不像渦輪罩,會有噪音或者可能發生故障。
對村民來說,最佳方案是在獲知有潛在客戶後,能獲得低息貸款改建房屋和購買設備,再如約入住。相對低廉的房租、幽靜的環境,加上村民們種植的新鮮蔬菜水果和其他優質農副產品,可以提供質優價廉,在喧鬧的城市無法獲得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也許還會有想象不到的意外驚喜:例如可以種植一些接近消失的不宜長途運輸的優質果蔬,像我們兒時曾吃到的沙甜可口的土種西紅柿等。重要的是可以營造一種寧靜的有利於潛心研究的氛圍,構建和諧、健康的生態。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