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32《遊山玩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在江北岸港口上方,有一塊數百米方圓的圓形巨石,俗稱為“盤砣石”。其前端伸入江水中,一任激流衝刷拍打,巍然不動。其遠端向太白岩逶迤延伸,直沒入西山公園下方崖底。盤砣石約有丈餘高,有路通到石上。巨石上麵卻是甚為平坦,天氣晴朗時,常有市民們來此晾曬衣物,或攤曬稻米糧食山果菜蔬。也有許多人閑暇無事,悠閑踱來,來此打望觀看江景。
盤砣石在萬縣市很有名,是因為鐵杵磨針的故事。據說唐朝李白生在川北江油,長在川東南浦(萬縣),小時居住在江畔太白岩上,愚魯貪玩。一次他在盤砣石,看見一位太婆用勁打磨一根鐵杵,想將它製作成一根繡花針。李白被太婆不折不撓的堅毅精神警醒,從此奮發上進,終於成為史上最著名的詩人。
記得小時侯,周末天氣好時,巴郎常去到萬縣市長江北岸輪渡碼頭,攀上旁邊的盤砣石,在盤砣石留連閑遊。看那大江,日夜不息東流水,浩浩蕩蕩,激浪揚波。看那江岸,江風漁火唱晚晴,遊人如織,桅檣錯落。日升月落,四季交替,景色變幻,目不暇給,真個是萬川秋韻千峰秀,一江春水半城山。如此的美景,美不勝收。使少年的我,常在江邊一坐半天,沐著江風,看著波浪,久久地不願離去。
站在盤砣石上,江麵開闊,江水滔滔,浩蕩東流,心裏油然生出振奮。有時,運氣好,可看見長江放木筏景象。
60至70年代,長江上遊還有許多森林,伐木業很是興旺。伐木工人操縱機器,將兩人懷抱粗大的樹幹,截成20餘米長短的原木,去掉枝葉根皮,用畜車或汽車拖到江邊,再用鐵條鐵釘將幾根原木固定在一起,成為木筏,用繩索鐵絲紮束加固。漲水季節,有放筏人撐著木筏,順水下流,從支流進入幹流,再進入長江主流,將木料送到需要的地方。
隻見從幾十裏外的武陵和新田上遊,或十幾,或幾十,或上百的排筏,沿著江左,踏波逐浪,順流而下,追風馳電,奔騰而來。排筏頭上,插著紅旗,點著“氣死風”燈,放筏人撐著篙,大聲地呼喊著,對應著,吼唱著峽江號子,提醒下遊船隻避讓。排筏擊打江水,卷起陣陣水浪,在江麵形成翻騰的白霧,放筏人們的身影,在白色水霧中時隱時顯,恰象足走蛟龍,乘風破浪,豪邁氣概,一往無前。直到萬縣市下城,北岸南門口貨運碼頭下麵岸邊空地,方才將排筏停下,準備交割。也有在此過夜的,準備第二天繼續下行,飛越三峽的急浪險灘,闖過湖北宜昌荊洲沙市,直驅江漢。
當時常聽見放筏人吼唱峽江號子,曲調不同,鄉音各異,聽得多了,也耳熟能詳。那時的人文化有限,出語多比較粗俗,不上台麵。得虧後來60年代初期,閻肅先生寫作歌劇《江姐》,沿峽江采風,融合多種號子小調,潤以出釆文筆,化粗朽為神奇,得以流傳。今巴郎記詞於下:
《峽江號子》
歌劇《江姐》序曲 閻肅詞
**
嗒,呀嗬呀喲,呀呀呀嗬,呀嗬,
哏哏哏兒,哏哏哏兒,
長江流水長又長,波浪滾滾向遠方。
高山懸崖擋不住,衝出三峽到海洋。
哏哏哏兒,哏哏哏兒,
江上濃霧白茫茫,烏雲匆匆遮長江。
筏上揮動棗木漿,撥開雲霧迎太陽。
**
一一一一
“天子城,椅子城,請你過來打一城”。這首童謠唱的是一個童年遊戲,兩群人互相對立,結成戰陣,按次序邀請對方闖陣,能衝破對方戰陣者獲勝。童謠中唱到的天子城椅子城,卻不是虛幻,而是實有其處。
在萬縣市的東南方向,溯苧溪河向南幾裏處,矗立的山峰有數百米高,懸崖峭壁,白雲盤繞,則是萬縣名勝“天子城”,或叫“天生城”。
那是一片天生的突兀高聳山崖,沒有遮擋,遙遙與磨刀梁相對,在市裏大部地方都能看到。遠處看去,泘雲纏裹,山頂樹木成林,一片青黛。而村落堡寨,透出墨瓦白牆,隱隱約約地看不真切,恰如瓊樓玉宇。
“天子”之名來源有三:一說上古巴國君王曾建城於此,以禦強敵; 一說西蜀劉備曾屯兵於此,準備出川攻擊東吳,報關羽被害之仇;一說南宋末年,有將領擁戴幼帝,在此修築寨堡,抗擊蒙元鐵騎。
南宋一說比較讓人信服。天子城與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齊名,並與之組成南宋抗蒙的堅強堡壘。其證據是天生城現存遺跡主要為宋、清兩個時期的城址,保存有大量宋至民國時期的寨門、寨牆、崖居、炮台、水塘、水井等防禦性建築遺存及摩崖題刻,是國務院評定為萬州屈指可數的“國保”之一。
印象中,攀爬天子城並非易事。從映水坪山腳下,踩著石板雲梯,互相攙扶著,小心翼翼,花上幾個小時,費了十分的勁兒,才爬到山頂。頂峰上,倒也是豁然開朗,遠處的萬縣市,盡收入眼中。山頂是平展的一片坪台,麵積不小,數百畝,住著公社一個生產隊,百餘人。除住房外,其餘都是耕地,種著莊稼。有水井和堰塘,可解決吃用和澆灌,但不足以墾水田種稻子。傳說中的屯兵寨堡早已不見蹤影,隻有些寺院祠堂遺跡尚存,供人憑吊。那幾塊摩崖石刻,也正被曆史的風雨逐漸侵蝕,逐漸風化。
90年代,三峽水庫建成,萬縣縣城上遷至天子城腳後麵的周家壩,環繞著天子城,形成一大商區樞紐。因此,天子城不再位於郊外,而是位於新萬州的中心地帶之一。高達2 - 300米的天城高架橋,從天子城下,淩空2000多米長,飛躍跨向磨刀梁,與高筍塘相連,便利出行。在周家壩,也修了寬闊的山路圍繞天子城,峰頂一帶更是設計了旅遊景點,招徠遊客,成了新城的後花園。巴郞賦詩2首記之:
一 拾遺
天外飛來這座山,平地突兀傲人寰。
摩頂方圓古碉寨,懸崖筆立英雄關。
上下垂直千尺梯,出入曲折一條棧。
從前靜默遠都市,而今蔥蘢城中間。
二 吊古
山高崖險林木森,巴國天子曾盤桓。
眾誌成城築堡寨,一夫當關抗敵頑。
古來遺跡說傳奇,今時追思長籲歎。
滄海桑田天道變,歡樂祥和人世間。
一一一一
而椅子城,則是指在萬縣市西北二十裏處孤立山巒中部,依山崖而建的椅城寨。
椅子城地勢陡削,三麵皆為絕壁,不可攀援。一麵用青石築砌為城,城壁高數十丈,有箭碟碉樓,氣勢雄峻。外城城門包裹鐵板,厚重結實,堅不可摧,是椅子城的屏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兵荒馬亂時代,竟從不曾被土匪侵擾過。
據說,椅子城建於清中期,有200年曆史了。椅子城外城位於半山腰,平坦敞亮,形如坐椅,周邊廣數千丈,可容數千家,和平時期是四裏八鄉重要的物質集散之地。當年的外城人煙稠密,揮汗如雨,商店成街,住家集巷,茶樓酒肆,肉攤緞鋪,商貿繁榮,市場興旺。文運當時的外城,大部分夷為可耕田地,農舍錯落,阡陌縱橫,竹林搖曵,池塘魚躍。田間地頭,農人勞作,陽光下草長鶯飛,豌豆發芽,菜花金黃,一派田園風光。
外城深處是內城,環繞一突兀孤峰而建,山形如椅,椅坐、椅背神似有型,是為“椅子城”得名之原委矣。從外城,沿一條丈許寬數十丈高的石梯,直通內城。內城亦由青石砌成,甚為險要,人莫能攀。這種設計,當為有兵匪來襲攻破寨門的危急時刻,寨主及家人最後避難之所。
內城拱門,門楣上原書鐫有“椅子城”石刻,文運中被紅色衛士當作“四舊”鏟除了。內城裏,還殘留有緊臨峭壁修建的青磚廂房數間,飛簷畫棟,古樸典雅。青石鋪就的巷道,狹窄而曲折。隨意穿梭於陋街破巷中,每一塊條石都是曆史,每一條石縫都滲出故事。雖時過境遷,仍然能感受品味著那巴蜀山水茵蘊的厚重氛圍,仿佛回到先人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感恩老天爺,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立於峰頂,山風徐來,心中不由得悵然若失。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 記於 20231226
萬州江景
萬州江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