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呐不是中國傳統樂器

https://mp.weixin.qq.com/s/hQZ2qnsf4Ba8PWTDszanNQ

嗩呐竟然不是中國傳統樂器!

 ourartlife 藝定美好
 
2022年10月09日 03:01

中國人的一生肯定是聽過嗩呐的,在網絡上人們常打趣地說道嗩呐貫穿了中國人的一生,正所謂“吹人生,吹人死”它能從你出生吹到送你走。這也是因為嗩呐常常在紅白喜事上出現的緣故。

很多人認為嗩呐這件樂器很“土氣”,很“民間”,讓孩子們學樂器也不會選擇嗩呐。實際上嗩呐是一件外來樂器,而且傳入中國的時間並不長。嗩呐最初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就連嗩呐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語Suma的音譯。嗩呐大約在公元3世紀時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呐的場景描繪。在七百多年前的金、元時代,才開始傳到我國的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時古籍中才有嗩呐的記載:明代正德年間嗩呐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將軍戚繼光曾把嗩呐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誌》中說:“操令凡二十條,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呐。”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鎖奈,其製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大眾最為熟知的應是編寫進語文教材中明朝王磐寫的曲子《朝天子·詠喇叭》:“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什麽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隻吹得水盡鵝飛罷。”明代後期,嗩呐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也差不多離不開嗩呐了。清代,嗩呐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

今天嗩呐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它的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不僅在農村廣為流行,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和民族樂隊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戲曲和說唱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嗩呐還是河北吹歌、山東鼓吹樂、遼南鼓吹、潮州大鑼鼓和山西八大套等地方音樂離不開的樂器,常作為領奏樂器或與鑼鼓結合演奏,適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闊的場麵,尤其適於演奏豪放、潑辣的曲調。現代搖滾樂隊二手玫瑰的表演中嗩呐就占有重要位置。

 

嗩呐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 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嗩呐獨奏《百鳥朝風》是一首民間樂曲,其流行區域很廣,在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1953年任同祥和山東省菏澤專區代表隊推出了嗩呐獨奏《百鳥朝鳳》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的演出,由農民嗩呐手任同祥演奏,受到熱烈歡迎。後製成唱片,流行全國。後來,此曲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還曾榮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2016年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呐老藝人焦三爺帶領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呐精神故事的同名電影《百鳥朝鳳》上映。

 

“嗩呐一響,黃金萬兩”,據說,嗩呐的聲音頻率是鋼琴的兩倍,音響是鋼琴的四倍。嗩呐自身的渾厚感無可替代,雖然嗩呐不是起源於中國的樂器,但是嗩呐已經在中國植根發芽,和我們的生活聯係在一起。

 

 
 
 
繼續滑動看下一個
 
 
藝定美好
 
 
向上滑動看下一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