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
中華文化曆來強度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有時甚至誇大到“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從我們從小聽到的神話傳說就體現了這種中華文化,
諸如:誇父追日,後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也包括曆史裏麵廣泛頌揚的大禹治水。(農業社會,治國先治水)
現實世界裏依然在延續,
古代大工程,大運河
今天,又是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從文化上都是一脈相承。
今天就來學習一下南水北調工程
PART 1 綜述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國家級戰略性超大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投資已超過三峽工程,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直接投資超過2600億人民幣,總投資預計超過5000億)
南水北調工程通過長江取水解決中國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係,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遊丹江口水庫,受水區域為主要是京津冀,另外河南、山東江蘇部分地區也受益。
工程方案構想始於1952年。
後經過多年反複論證研究,規劃討論審查,2002年10月10日,中央政府正式批複《南水北調總體規劃》。
(東線於2002年12月27日開工,
中線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起點丹江口水庫)
之後經過十餘年建設,各項子工程相繼完工,
2013年中,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全部完工開始向北調水。
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部完工,2014年12月12日開始向北方地區供水。
西線工程尚處於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
南水北調工程自2014年全麵建成通水以來,南水已成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1億多人的主力水源。
2023年度,南水北調工程共調水85.37億立方米,超額完成年度調水任務。
截至2024年5月,南水北調工程已累計調水720億立方米,沿線7省市超1.7億人從中受益。
北京累計利用南水超93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水已成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主力水源_部門動態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beijing.gov.cn)
截至2023年底,北京已累計利用南水超93億立方米。南水進京,有效緩解了首都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形勢,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增加了水資源戰略儲備。
據了解,在93億立方米進京南水中,有63億立方米主要用於居民生活用水。不誇張地說,“北京已經喝上了長江水”。當前,南水北調水已成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
有了南水的支持,首都的戰略水資源儲備更有信心。9年來,北京累計向大寧調蓄水庫、懷柔水庫、密雲水庫、十三陵水庫、亦莊調節池存蓄水量約8億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位累計回升10.64米。得益於南水進京,北京水安全保障全麵提升的同時,地下水超采情況也得到了有效控製。
202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迎來水源進京8周年。8年間,84.08億立方米“南水”自丹江口水庫一路奔湧,跋涉1276公裏惠澤京城。
PART 2 曆史沿革/重要時間節點和階段性成果
2.1項目建議前期
1952年,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調點水來。”
1953年2月,毛澤東來到武漢視察長江,漢江。同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再次提到南水北調和三峽工程。
1958年8月,《中共中央關於水利工作的指示》頒布,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調。
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通過《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
2.2項目研究論證階段
1979年12月,水利部正式成立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統籌領導協調南水北調工作。
1991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南水北調”列入“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四大把“南水北調”列入中國跨世紀的骨幹工程之一。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麵論證。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有序展開,經過數十年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西、中、東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流域上、中、下遊調水。
東線在三江口取水。
中線在丹江口水庫取水
2.3項目審批期
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經國務院同意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複《南水北調總體規劃》。
2.4工程建設期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江蘇段三潼寶工程和山東段濟平幹渠工程成為南水北調東線首批開工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啟動。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標誌性工程,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控製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全麵實施階段。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壩54個壩段全部加高到頂,標誌著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
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全麵完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難點在於移民,東線工程的難點則是治汙。)
2.5試運行驗收期
2013年
8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工程具備通水條件。
11月15日,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運行。
12月25日,中線幹線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為全線通水奠定了基礎。
2014年
9月15日,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充水試驗成功。
12月12日,中線工程一期正式通水運行。
2024年5月消息,工程運行近十年,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720億立方米,沿線7省市超1.76億人從中受益。
PART 3 南水北調工程具體內容
3.1工程構想
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超過4億人。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建成後將解決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問題。
3.2總體規劃
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係,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目前西線工程仍在規劃論證中。
3.3東線工程
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東線工程開工最早,並且有現成輸水道。
東線工程的起點在長江下遊的揚州,終點在天津。
東線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具體為:蘇中、蘇北除裏下河腹部及其以東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遊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兩岸、淮北市以東的新汴河兩岸及天長縣部分地區;山東省的南四湖周邊、一韓莊運河和梁濟運河側、膠東地區部分城市及魯北非引黃灌區;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天津市及近郊區。東線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運河。
至2024年5月,東線一期工程累計抽長江水量400多億立方米,累計向山東調水70.61億立方米,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向河北、天津累計供水7.86億立方米。
東線工程通過江蘇省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從長江下遊幹流提水,沿京杭大運河逐級翻水北送,向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和京津冀地區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供水區內分布有淮河、海河、黃河流域的25座地市級及其以上城市,區內人口約1.2億,耕地880萬公頃。
東線工程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幹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後,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後自流到天津,從長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庫輸水主幹線長約1156千米;另一路向東經新辟的膠東地區輸水幹線接引黃濟青渠道,向膠東地區供水。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創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泵站群——東線泵站群工程。
工程實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計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
南水北調東線第一、二、三期主體工程共計投資420億元。
3.4中線工程
水源70%從漢江流域匯聚至丹江口水庫, 由丹江口大壩加高後擴容的丹江口水庫調水,從河南南陽的淅川陶岔渠首閘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遠景從長江幹流調水。
1987年,長江委與各省市協作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
1991年11月,長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1990年9月修訂)》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
1998年3月,國務院綜合論證審查結論: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線都是必要的,中線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總幹渠設計引水的薩芬流量63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800立方米/秒、調水145億立方米為最佳比選方案。
2010年3月26日,中國現代最大人工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漢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2013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主體工程完工。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時32分,曆時11年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選擇14時32分開,寓意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長度1432公裏。)
長江水正式進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以上。
全麵通水後,每年可向北方輸送95億立方米的水量,相當於1/6條黃河,基本緩解北方嚴重缺水局麵。
中線工程綜合特色: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遊的丹江口水庫東岸岸邊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南陽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滎陽市王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頤和園團城湖的輸水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造價:截至2014年7月底,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2525億元,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491億元。
中線工程主要建築物:
中線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總幹渠長1432公裏,設計引水流量800立方米/秒、調水145億立方米。
輸水工程以明渠為主,局部渠段采用泵站加壓管道輸水的組合。明渠渠首位於丹江口水庫已建成的陶岔引水閘,北京段位於總幹渠末端,流量最小,全段采用管道輸水,終點為北京市的團城湖;天津幹渠線路推薦“新開澱北線”方案,起點為西黑山,終點延伸至外環河,采用明渠與管道結合的輸水方式,輸水總幹渠?包括天津幹渠?線路總長1420千米,各類建築物共1750座。
中線工程的核心內容就是,對丹江口水庫的主壩——丹江口大壩進行加高,由原來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從157米提高到170米。為此,丹江口水庫上遊地區需要淹沒麵積144平方公裏,移民34.5萬人。
3.5西線規劃
在長江上遊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遊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遊。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陝、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遊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幹流上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及時向黃河下遊補水。目前西線工程仍在規劃論證中。
規劃調水規模規劃的東線、中線和西線到2050年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整個工程將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實施。
PART4.南水北調戰略工程的意義
4.1社會意義
1、解決北方缺水;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汙型社會;
有利於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製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
既提供水量,也改善水質。
2、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一定程度也緩解了長江防汛壓力)
3、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4.2經濟意義
1、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2、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3、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來促進潛在生產力,形成經濟增長;
4.3生態意義
1、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利於回補北方地下水,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日益惡化的環境;
2、改善北方當地飲水質量,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
(在中國作為飲用的水最低要達到III類水要求,而根據通報丹江口水庫陶岔取水口水質達到高於III類水的II類要求;主要入庫河流水質達標率97.4%。而丹江口庫區大部分水是來自漢江,占總入庫水量90%的漢江入庫水水質穩定為優,對丹江口庫體水質分析,水庫庫體的水質也穩定為優。)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北方累計調水突破72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山東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4億,工程已成為沿線城市供水生命線。
東線幹線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中線幹線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及以上,沿線群眾飲用水質量也顯著改善。
與此同時,全線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累計向沿線50多條河流湖泊生態補水超過94億立方米。沿線河湖生態環境有效複蘇,推動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馬河、大清河、白洋澱等一大批河湖重現生機,永定河實現865公裏河道首次全線通水。
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工程、嶽城水庫、潘莊引黃、引灤工程、官廳水庫、再生水及雨洪水六個水源的水全部進入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裏河段有水有流,京杭大運河連續三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