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與南水北調1
PART1
大運河是一個總稱,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 。
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裏程最長的人工河。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挖的邗溝,後經隋、元兩次大規模擴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鑿連接而成。
全程分為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裏運河(古稱“邗溝”)以及“江南運河”七段。
為曆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
清中葉後,因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其作用逐漸減弱。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目前通航的河段主要在江蘇浙江。
2014年,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到涿州,南到餘杭(今杭州),途徑現在的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諸省。最早是由隋煬帝主導並組織修建的, 將前人開鑿的運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運河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餘杭的大型水路網。
2.京杭大運河的基礎為隋代修建的隋唐大運河。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將經濟中心江南與政治中心元大都相連接,決定在隋唐大運河基礎上對其進行改建。改建保留了古邗溝、江南運河等河段,中間裁彎取直,不經洛陽而在山東開鑿了新的運河,使得兩點距離縮短。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通州五河交匯處,南至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二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1794公裏。
3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是浙江省內從杭州到寧波的一條運河,西起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跨曹娥江,經過紹興市,東至寧波市鎮海區甬江入海口,全長239公裏。
浙東運河可以理解為京杭大運河向東南方向的延長運河。但是運河最初開鑿的時期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後人持續發展,與京杭大運河各種精彩。特別是。南宋建都臨安,國家政治經濟中心南移,浙東運河成為當時重要的航運河道。
PART2
大運河的價值
大運河對中國經濟的繁榮和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有時甚至達到3/4。大運河的曆史重要性可見一斑!
時至今日 流淌了千年的運河,依舊在為兩岸人民造福。仍對區域的交通運輸,文化旅遊,人員交流起到促進作用。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裏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裏程為877千米,運河北段淤塞不能通航,江蘇浙江境內的運河段仍然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運河年運輸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
在杭州市臨平區東湖村,“新運河”與“老運河”在此交匯,一艘艘貨船正轉入“新運河”(2023年開通的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據杭州市交通運輸局統計,近一年來有2.6萬多艘次船舶通過運河二通道,其中重載船舶貨運量達到1700萬噸,既緩解了大運河杭州市區河段的交通壓力,也有利於保護杭州市區河段的諸多遺產點。
水運是大運河的基礎功能。僅大運河江蘇段的年貨運量就超過5億噸,相當於8條京滬高速公路的年貨運量,水運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汙染輕的特點在運河上更為凸顯。
科技賦能為運河航運帶來新活力。在大運河蘇北段兩岸,每隔2到3公裏就有一根裝有多套傳感設備的“白杆杆”。運用智慧監測係統和智能調度係統,蘇北運河各處船閘的平均利用率從70%提高到80%以上。
浙東運河一路向東到寧波,奔流入東海。河海聯運,寧波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鏈接內河與世界。
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美好生態帶來產業結構升級優化,一條條生態景觀帶、文旅資源帶在運河沿線不斷集聚。
京杭大運河沿岸已經有眾多龍舟賽事。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觀眾絡繹不絕。
今年2月,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通過5A級景區驗收。它以運河為軸串聯起多個景點,麵積是頤和園的2倍多。
2020年,京杭大運河杭州餘杭塘棲段。圍繞廣濟橋兩岸,已經成為杭州北部一處知名旅遊景點。
PART3 2014年大運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6年,京杭大運河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浙東運河和隋唐大運河與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合並,名稱改為“大運河”,共有96處。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i)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iv)關於呈現人類曆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PART4 曆史沿革
4.1緣起
京杭大運河的基礎為隋代統一南北以後修建的隋唐大運河。隋朝將以前開鑿的運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運河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餘杭的水路網。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將經濟中心江南與政治中心元大都相連接,決定在隋唐大運河基礎上對其進行改建。改建保留了古邗溝、江南運河等河段,中間裁彎取直,不經洛陽而在山東開鑿了新的運河,使得兩點距離縮短。
古代陸上運輸隻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緩慢,運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所以大宗貨物都盡量采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曆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後,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麵。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係,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開辟並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對於曆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明清兩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區)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有時甚至達到3/4。
曆朝曆代對大運河的延伸、擴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南一帶在全國農業發展地位不斷加強、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導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也對京杭大運河進行過多次疏浚。
4.2隋朝的大運河
隋煬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騷操作”真的很騷!
隋煬帝楊廣開創了科舉製度,之後的一千多年,這一直是國家選拔人才的準則。隋煬帝開挖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工水道工程,中國人也由此開始了跨越千年的宏大工程。這是一個帝王的魄力與眼界!
隋代統一南北以後,陸續開挖了以洛陽為航運中心,首尾相接的幾段運河。
廣通渠:從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長達300餘裏。
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為了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製。大業元年(605年),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
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在修建通濟渠的同時,征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
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衛河和蘆溝(永定河)等自然河道開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全長一千多裏。
疏浚江南河: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後兩者合稱禦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但是由於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係,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餘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於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隋唐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沿廣通渠達大興城長安,北由永濟渠達涿州、南經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達江都、餘杭。
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於船隻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
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麵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裏,主體工程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所以,當時開鑿運河也是為了解決糧食北運的問題。
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
但是,開鑿運河的艱巨工程對勞動人民卻是一場災難。隋煬帝強征幾百萬民工修築運河,嚴重地破壞了生產,使成千上萬的民工慘死在運河工地上。隋煬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謀主管修河,強製天下15歲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發了200多萬人。同時又從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擔負供應民工的夥食炊事。隋煬帝還派出了五萬名彪形大漢,各執刑杖,作為督促民工勞動的監工。
4.3元朝的大運河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
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後,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裏。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運河不少河段,如果從北京到杭州走運河水道,前者比後者縮短了900多公裏的航程。
4.4明清的大運河
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京杭大運河分為以下幾段:
4.4.1通惠河
通惠河是大運河最北的一段,自北京東南至通州,因水源不足,通航很不正常。
4.4.2北運河
北運河為通州至天津段,長186公裏,流經河北省香河縣、天津市武清區、北辰區、河北區、紅橋區,在天津市三岔河口入海河。全長120公裏,流域麵積5300平方公裏。利用永定河河道,漕運咽喉河西務,曾盛極一時,在天津匯入海河。
4.4.3南運河
南運河從天津到至山東臨清。全長524公裏。
4.4.4魯運河
魯運河即會通河,北起臨清,南至台兒莊,貫穿山東省西部,長約380公裏。
4.4.5魯北運河
魯北運河,也稱位臨運河。北起臨清,經過聊城,南至黃河。目前全線淤廢。
4.4.6魯南運河
魯南運河,北起黃河,南至韓莊。1949年後,濟寧以南的大運河一直是濟寧、兗州煤炭南下華東的重要水運通道。濟寧以北的魯南大運河因沒有補給水源而航運停頓。
明、清兩代,大運河的運輸量遠超過元代。直到近代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3/4。明、清兩代,大運河沿線也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商業中心城市,在長江以北的半個中國,所有的繁華幾乎都集中在運河沿線:揚州、淮安-清江浦、濟寧和臨清。後來居上的天津,曾以“小揚州”自豪。
PART 5 近代的衰落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決勝的一戰,就是奪取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後,太平天國占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戰爭極其慘烈,期間沿線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創,部分甚至全部焚毀。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
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
1904年,漕運總督也被撤廢。
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PART 5 新中國成立後的重要建設:
河運:
蘇北運河
1981年3月,萬裏副總理視察了蘇北運河並指示,“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徐揚段按二級航道標準建設,新增煤炭運輸能力1,000萬噸,全段單向通航能力2,000萬噸。”1981年5月,交通部會同江蘇省在南京召開京杭大運河規劃會議。會後,由省交通廳、水利廳分工合作,完成了蘇北運河規劃方案。續建工程完成後,蘇北運河通航條件顯著改善,尤其是解決了“過閘難”的問題。蘇北運河原為10個梯級,均為單閘運行,隨著貨運量的迅猛增長,堵航時常發生,擴容勢在必行。改革開放以來,蘇北運河新建了皂河、宿遷、劉老澗、泗陽、淮陰、淮安、邵伯、施橋等8座複線船閘。
蘇南運河整治
1992年大規模整治前,蘇南運河堵塞、斷航不時發生,給船主、貨主乃至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蘇南運河整治工程按4級航道標準自1992年8月至1997年10月,曆時5年零兩個月。1999年至2003年利用世界銀行貨款,投資7.89億元建成蘇南諫壁複線船閘及蘇北解台複線船閘、淮安三線船閘、淮陰三線船閘和宿遷三線船閘等5座船閘工程。至此,在蘇北運河最為繁忙的皂河至長江段,8道船閘已可同時運行。
進入21世紀後,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的需要,大運河的修繕和環境治理成為了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江蘇大運河的運輸需求也持續增長,3級航道標準的蘇北運河與4級航道標準的蘇南運河漸呈瓶頸之勢。
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2023年7月完成。
調水
2002年12月27日,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大陸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環節和通道,通過它長江下遊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東和河北等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