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明朝地球儀的那一刻,我才知道我被教科書騙了

來源: 狄冠元 2024-04-03 17:43: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7909 bytes)

https://mp.weixin.qq.com/s/5-R68SCYJKMqyMRuPpD_pA

行政區 2022-01-22 07:47

一、明朝時期有名的地圖

1.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世界地圖。

 

Image

 

而中國古人最早的世界地圖,則是600年前,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西元1389年)繪製的《大明混一圖》。鄭和首次下西洋是在此圖之後的明成祖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是否觀摩過此圖也未可知。

 

在《大明混一圖》上,出現了歐洲和非洲地區,甚至還出現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而且此圖北部、西部都沒有劃出疆界,當是為了表達此境之外為未知之處。

 

據此可知,此圖大約是根據唐朝經營西域,爭奪中亞、西亞地區的基礎上綜合繪製而成,比唐朝的地圖突破到了歐洲,比蒙古人的西征突破到了歐洲之南的非洲。

 

2.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

 

 

Image

Image

外現代人劉鋼所收藏的《天下全輿總圖》,此圖繪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也是仿造《天下諸番識貢圖》繪製的。

 

3.大明嘉靖年間的世界地圖。

Image

大明嘉靖十一年(西元1532年)繪製成了一副《四海華夷總圖》,此圖用白色代表陸地,黑色代表海洋,相較《大明混一圖》,有了北部羅荒野(今西伯利亞地區)的概念,羅者,古義指羅網,以此來代指北方遊牧民族的狩獵習慣,延伸到後來的羅刹國、俄羅斯,除了有歐洲、非洲的概念,而且隱隱約約多了大西洋和美洲的概念。

 

 

將當時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和虛構的國家混合在一起,實際國家如不再一味泛稱天竺,知道印度當時有五個地理位置:東印、中印土、西印境、南印境,獅子國即今斯裏蘭卡,波剌斯(今小亞細亞)與大秦(古羅馬)隔西海(地中海)相望。

 

這幅地圖對中國清朝李汝珍創作的傳奇小說《鏡花緣》有深切影響,李汝珍從乾隆六十年到嘉慶二十年間(西元1795—1815)創作此書,而英國傳奇小說《格利佛遊記》則出版於1726年,共同匯成了東西方近代的兩大傳奇。

 

4.大明萬曆年間的世界地圖。

Image

 

而最接近現代世界地圖的,無疑是明神宗萬曆十二年(西元1601年)利瑪竇貢獻的《坤輿萬國全圖》,此時的歐洲已經開始大航海時代,知道地球是圓的,此圖除歐亞非三洲,還有美洲和南極洲。而且根據這副圖的注解,也能證明中國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時期裏就已經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內的許多地方。

Image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南美洲

 

  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其中南美洲的一段注文稱:“南亞墨利加今分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為名;二曰金加西蠟,以所產金銀之甚多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為名;四曰智裏,古名;五曰伯西兒,即中國所謂蘇木也;……。”另一段注文稱:“伯西爾此古蘇木,……。”這證明遠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時期,中國就曾經有人到達過南美,並給其中一個地方起名為“蘇木”。同時也證明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參考了注有“蘇木”的中國地圖,而且時間還很久遠,否則不會以“古蘇木”為注解,而僅以“蘇木”即可。        

Image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歐洲

 

而同時期明朝地理學家的一係列著作也說明,當時明朝的知識分子已經看到了《坤輿萬國全圖》,並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意大利、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具體位置。與利瑪竇同時期的明末著名理學家章潢(1527-1608)編輯的《圖書編》收錄有《輿地山海全圖》和《輿地圖》;明末學者馮應京(1555-1606)編著的《月令廣義》收入了一幅《山海輿地全圖》;明末學者潘光祖(生平不詳)編輯的《匯輯輿圖備考》錄入兩幅《纏度圖》等等。

Image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亞洲

 

《輿地山海全圖》、《輿地圖》、《山海輿地全圖》、《纏度圖》這些明代“世界地圖”裏包括五大洲在內的許多地理名稱有采用了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的痕跡,但卻在地理圖形和觀念上又和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有所區別。由此可見,當時中西地理學家有曾過相互參考、相互參照的交流。

Image

        

  綜上所述,無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早在明朝就知道全世界的地圖無疑,而且對西洋各國的地理位置是熟悉的。史學家在對《坤輿萬國全圖》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其許多地方比西方同時期地圖更為準確,其中阿拉斯加的地圖與現代地圖最為接近。可見,那時候利瑪竇在中國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是用了許多中國的獨立發現所以,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是“中西方”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而成的,從而證明就“地理發現”的成果——“世界地圖的繪製”而言,當時中國並不落後於西方,甚至還有許多獨到之處

       

但自清朝入關以後,就怪事連連,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張廷玉所編的《明史》中雖然錄有“意大裏亞”、 “佛郎機”、“和蘭”和“呂宋等四個與歐洲國家有關的名稱,但也隻知在“大西洋”中。後來經過禮部官員“查證”,“《會典》止有‘西洋瑣裏國’無‘大西洋’”的記載,因而這個“大西洋”的信息最後變成 “荒渺莫考”,或“其真偽不可考”了。

 

至於“佛郎機”一名,在清朝的史籍和各類著作中,竟然包含三個國家和一種武器四種含意由於清朝長期分辨不清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因而一律把它們通稱為“佛郎機”。後來又添了葡萄牙人所使用的“大炮”一意。在法國來華後,由於“法蘭西”與“佛郎機”讀音相近,法國一度也被稱為“佛郎機”。以至於來華幾百年的葡萄牙人也隻好按照地名被稱為“澳門夷”了。所有來華的歐洲人因而有時也被籠統地稱為“西洋澳夷”。       

 

明朝已經具備的知識,在清朝居然成為了“荒渺莫考”的傳說,而真正貨真價實“荒渺莫考的傳說”卻變成了清朝時人們信奉的知識——荷蘭、佛蘭西、英圭黎、幹絲臘諸國,尚有國可考,但大西洋、小西洋,又是何國何處?

 

Image

《大清一統誌》仿照《大明一統誌》編造。

 

《大清一統誌》於乾隆八年(1743年)成書,書中所論西洋,一塌糊塗,認定西洋國可在印度洋附近,也可在西南大海中,佛郎機、荷蘭與蘇門答臘、爪哇相鄰。四十五年後,即乾隆五十四年,和珅等奉旨編修的《欽定大清一統誌》完成,外國都被列為朝貢國,西方國家就有荷蘭、西洋、俄羅斯、西洋鎖裏、佛郎機等,地理方位、人文製度,一樣的混亂模糊。明朝時期,利瑪竇、艾儒略、徐光啟、楊廷筠的努力真可謂全白費了。

 

5、大明天啟年間的中國地球儀;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上圖為大明天啟年間(西元1623年),是已知最早的中國地球儀;由耶穌會傳教士曼努埃爾-迪亞斯和中國學者龍華民共同製造的。地球儀上對非洲和歐洲海岸的描述與現代地球儀對比幾乎一模一樣。此地球儀,明清時期一直存放於宮廷之中。清朝滅亡後,遂散落宮外。1938年在北京被一位英國人佩塞維爾爵士得到,他於1961年將此地球儀捐贈英國博物館,現仍收藏在英國博物館。 

 

二、清朝和明朝到底誰在閉關鎖國?

 

 

既然明朝就有如此先進的地圖,那為何到清朝時,清朝皇帝甚至不知英國在哪?1840年,清朝和英國爆發了鴉片戰爭。接連敗仗後清朝幸運地抓到幾名英軍的俘虜,道光聽報後立即派大臣前去提審,愚昧的道光居然問出了這樣的問題英吉利在哪?女王是否婚配?與俄國是否接壤?與新疆有無陸路可通等等。得知英國女王隻有23歲後,道光居然想納英國女巫為妃。這種無知簡直到了可笑的程度。

 

清朝的皇帝官員為何如此愚昧無知?這一切還要從滿清的傳統說起。滿清作為夷狄入關,得國不正,一直對漢人嚴防死守。生怕漢人接觸外界信息過多而思想覺醒推翻清朝。因此一直閉關鎖國。

 

其實在康熙時期,康熙就曾經接觸過 一些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些科學知識,也見過外國贈送的地球儀,上圖中明朝時期的地球儀就一直藏在皇宮中。但是康熙的態度是:“勿為漢、蒙所學”。意思是這些東西千萬不要被漢人學到。為了愚弄漢人因此清政府有閉關鎖國的強烈動機。這樣的政策在清朝時一貫的。隻是他們沒想到的是,民間沒有那他們自然也沒有學習的必要,康熙之後滿清皇帝官員比民間更加無知。

 

又由於閉關鎖國,清政府也沒有探索海外的欲望。對世界上的事情漠不關心。盡管藏了明朝的地球儀還地圖,但他們卻不研究也看不懂。在他們那裏隻是當成了一件擺設。

 

再看看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問北京時乾隆及他的官員的表現。

Image

 

1792年秋天,乾隆皇帝收到兩廣總督的一份奏折,說有一個叫英吉利的國家請求來天朝朝貢。乾隆命人搬來幾年前剛剛修訂完成的《大清一統誌》。這本書中記載了清政府人知道的所有的國家。但是,翻遍書本,也沒有找到英吉利三個字!

 

於是乾隆招來傳教士詢問,傳教士說,英吉利就是紅毛國,與法蘭西近鄰,在天朝西北,以製造器械見長,是歐羅巴的一個大國。這時乾隆才知道英吉利在哪!

 

Image

實際上,乾隆朝的紫禁城中,不僅僅有在當時看來很詳細的世界地圖。在寧壽宮樂壽堂,甚至還擺著康熙朝西洋供奉來的一座十分精確的地球儀,到馬戛爾尼使團訪問北京的1793年,已經在那裏擺放了整整一百多年了!

 

馬戛爾尼給乾隆皇帝帶來了很多禮物。他們能想到的、能夠體現歐洲先進技術的所有好東西,都帶上了:天體運行儀、地球儀、望遠鏡、透鏡、氣壓計;還有蒸汽機、棉紡機、織布機;還有吊燈、座鍾、減震馬車。還有榴彈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以及一個裝備有110門火炮的巨艦模型!甚至,使團裏還有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皇帝陛下感興趣,他可以坐著英國的熱氣球到天上俯瞰紫禁城的壯觀。

 

Image

 

馬戛爾尼下定決心要讓清朝的皇帝刮目相看,打開這個龐大的“中央帝國”的貿易之門!

 

可惜,清帝關心的,僅僅是禮儀!清帝收下了禮物,也重重回賜了禮物,但是卻拒絕了英國人所有的貿易要求。

 

Image

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驚訝地發現,當年當做禮物送給乾隆的槍炮,一直在庫房裏睡覺,上麵落滿了灰塵

 

在這種態度影響下,清朝廷官員乃至皇帝,對境外事情,尤其是萬裏之外的歐羅巴漠不關心,不聞不問以至於一無所知,就不奇怪了!

 

實際上,從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已經是對華貿易的絕對主力了。1764年,歐洲運往中國的貨物總值為白銀191萬兩,其中英國為121萬兩,占63%。而當年歐洲從中國進口364萬兩,其中英國進口170萬兩,占47%。在乾隆末年,也即馬戛爾尼訪問前夕,英國早已是中國的第一大外貿出口國,也是第一大外貿進口國。

 

        可是大清皇帝和帝國政府對此一無所知!

     

何以如此閉目塞聽呢?

 

因為當時清朝隻有一個地方可以合法貿易:廣州十三行!清朝嚴防外國商人,同時對出洋求生的華僑,也當做叛徒。

 

       同時清政府對漢人出國嚴防死守,逃出過去的都當成是罪人看待。因為清政府不是站在漢族民族利益上來考慮問題的,他是站在自己的能不能統治漢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的。

 

1740年,荷蘭人在雅加達屠殺華僑一萬多人,乾隆皇帝對此事的態度是這樣的:“內地違旨不聽召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意思是被殺活該倒黴!在清政府看到,出國的華人不能再被自己奴役了這是一種損失,同時出國後也可能影響國內的漢人,對自己的統治不利。所以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上是敵視的。

 

       如果是站在漢人立場上呢?那當然是漢人在海外繁衍的越多越好。海外漢人遭受不公了國內漢人自然要替海外漢人出氣。但是清政府的做法剛剛相反,難怪當時巴西想要引國內漢人移民去南美洲時,清政府會拒絕。巴西無奈最後去找了日本,日本是人家大和民族自己的政府,自然欣然答應。這樣一件大好事就這麽成了人家日本的了。參考文章愚蠢的清政府致使中國失去兩次向海外大規模移民的機會

 

Image  

 

 

那教科書中所說的明朝“閉關鎖國”又是怎麽回事呢?原來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 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政策 。如果以“不禁止即為開放”的標準看,隻有洪武、永樂和嘉靖年間等個別時期有不斷重申的海禁令。嘉靖年間的海禁真正執行隻有十餘年,而且仍允許葡萄牙人經澳門貿易。到隆慶元年(1567年),不但偏僻港口根本無禁,設關港口私下出入者也很多,浙江甚至比公開放禁的月港更寬鬆。此後其他口岸也很快相繼開放,而且間接貿易根本無法可禁,對日直接貿易也相當活躍,實際上已經是全麵開海。

 

Image

教科書中說清朝閉關鎖國的原因是因為自認為天朝上國地大物博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清朝閉關鎖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自認為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而是為了防範漢人

 

可見,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有著根本的區別。明朝是為了防範日本倭寇,而清朝是為了防範漢人。且教科書中所謂的明朝的閉關鎖國根本不能稱之為閉關鎖國,而隻能稱之為“海禁”,清朝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因為明朝的海禁隻是禁止了與日本的貿易,並不禁止知識的傳播,明朝的科技發展並不落後於西方。而清朝的閉關鎖國則是不僅僅禁止與所有國家的貿易還禁止知識的傳播,從此中國的科技文化發展就遠遠落後於西方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