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華為掛羊頭賣狗肉打造“AI+中醫”

來源: 狄冠元 2024-03-30 12:02: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8690 bytes)

https://mp.weixin.qq.com/s/UqCNvvEpGCL3AeBpoD977w

華為打造“AI+中醫”,本質上是掛羊頭賣狗肉

 吳興川 老爸講科學 2024-03-25 15:34 
最近一段時間,華為搖身一變,成為了中醫界的“弄潮兒”。
先是和天士力合作開發“中醫藥大模型”。
Image
後與雲南白藥聯手打造“AI+中醫”概念。
Image
Image
最近又在其主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與合作者高調展示能模擬“中醫問診、舌診、麵診、脈診,實現‘望聞問切’,進行綜合辨證分析,生成個性化的中醫調理方案,享受到智能‘老中醫’的健康服務。”
Image
作為曾經的堅定支持者,筆者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一直用實際行動支持華為,從最早的智能機型U8220到後來的Mate 40,幾乎每一款旗艦機都有購買,在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眼裏,華為不但是國內為數不多舍得在研發方麵下大成本的技術型企業,還承載著國人打破歐美技術封鎖的深切期望。
然而,對近期華為的這一係列操作,筆者感到相當失望,就目前來看,無論是所謂的“中醫藥大模型”,還是“AI+中醫”,本質上都是掛著高科技的羊頭,賣傳統中醫藥的狗肉。
以華為與天津中醫藥大學合作的中醫藥大模型“海河-岐伯”為例。
在宣傳這款應用的新聞通稿裏,“海河-岐伯”被吹噓為“厲害的中醫GPT”。
Image
實際如何呢?
下麵是“海河-岐伯”內測版的截圖:
問:什麽是中醫養生?
答:中醫養生,也稱為中醫保健,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略……
Image
問:外感傷寒怎麽辦?
答:麻黃湯、桂枝湯、荊防敗毒散、九味羌活湯……略……
Image
問:發燒怎麽辦?
答:桂枝湯、五苓散……略……
Image
各位,無論吹得多麽天花亂墜,這個所謂的中醫藥大模型,“厲害的中醫GPT”,不就是個隨中西醫結合大流,借人工智能東風搞出來的線上中藥詞典嗎?
這哪裏是什麽高科技?這是對科技二字的侮辱!
如果這樣的項目是用公共研發資金開發出來的話,作為納稅人,我們不應該深感被愚弄嗎?
如此AI結合中醫,與被筆者批評過多次的“中藥添加西藥有效成分”相同,是一種投機取巧的結合模式。
我們知道,GPT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簡稱(生成式預訓練Transformer模型),是一種基於互聯網、可用數據來訓練、文本生成的深度學習模型。
也就是說,GPT的“聰明”程度,取決於訓練其所用數據的廣度、深度和專業度。
風靡全球的ChatGPT之所以備受用戶青睞,是因為訓練ChatGPT所用的數據,論廣度,有來自全球互聯網的超大數據量;論深度,有穀歌學術這樣的學術搜索引擎;論專業度,有《Science》、《Nature》、《柳葉刀》、世界衛生組織這樣專業期刊或網站。
而所謂中醫藥GPT呢?
以另一個由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及實驗室聯合開發的中醫藥大模型“數智岐黃”為例:
論廣度,涵蓋超過8萬種方劑,超過2000種證候,超過9000種中藥材,超過4萬種中藥成份,超過1.8萬種靶點,超過2000種疾病。
Image
“數智岐黃”小程序界麵
 
然而,論深度,這幾萬種方劑、藥材、中藥成分,從藥物療效方麵,幾乎沒有經過現代科學驗證有效的,從藥物毒副作用方麵,除了臭名昭著的含馬兜鈴酸係列和含硫化汞係列,絕大多數是尚不明確。
所以,“數智岐黃”並沒有告訴我,仁丹的成分中含有朱砂,也就是硫化汞。
Image
這絕非危言聳聽,筆者在《除了連花清瘟,還有哪些中成藥申請過FDA?》一文中曾有過詳細分析:
根據2017版《中國醫藥產業國際化藍皮書》,自1996至2017年,國內十餘種中成藥出海衝擊歐美市場,但迄今為止,沒有一例中成藥,能夠成功通過FDA三期臨床試驗。
Image
數據來源:《中國醫藥產業國際化藍皮書》2017版
論專業度,傳統中醫的基礎理論屬於玄學範疇的“陰陽五行”,不但與現代科學格格不入,甚至對於同樣的病症,不同的傳統中醫學派尚且難以統一看法。
以我們所經曆的新冠疫情為例。
在疫情初期,現代醫學就已經非常明確:新冠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
而在不同的中醫學派看來,新冠的病因有屬寒濕疫的,有屬溫熱疫的,還有屬濕熱疫的——把這些自相矛盾的數據喂給AI,AI不得精神分裂才怪!
Image
這種對疾病的認識不清並不難理解,由於中醫誕生的曆史悠久,在陰陽五行被作為其基礎理論之時,不但現代科學尚未萌芽,就連最基本的人體解剖也難以完成。
筆者在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他的名字一文中寫到過:
我國素有“死者為大”的傳統,自古以來,無論在民間還是官方,解剖屍體被視為大逆不道、有悖人倫,是被嚴厲禁止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國傳統醫學對於人體生理構造所知不詳,隻能依靠想象來了解人體,也由此誕生了虛無縹緲的所謂經絡係統。
而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由於解剖學的發展,西醫對於人體的認知已經非常詳細。
Image
左: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中的人體解剖圖(1601年)
右:維薩裏《人體的構造》中的人體解剖圖(1543年)
直到1910年12月,中國現代防疫係統的創建者伍連德,為了解決當時造成六萬人死亡的東三省鼠疫大流行,不得不奮力頂住來自清廷和民間的巨大壓力,才得以實施了現代醫學史上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
其實,在現代科學誕生之前,西方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樣是並不高明的“四體液說”,然而在科學革命之後,西方醫學果斷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納入其中,現代醫學得以誕生。
遺憾的是,在現代醫學被引入中國之初,大清的遺老和作為既得利益者的中醫大師們,以井底之蛙的姿態,拒絕將現代科學理論納入中醫,錯過了將中醫現代化的最好時機。
在筆者看來,中西醫結合最好的方法就是中醫現代化,隨著當今世界各國科技競爭的日趨激烈,中醫現代化已刻不容緩,如果繼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中醫不但無法為中國騰飛形成助力,反而會成為阻礙。
那麽,如何實施中醫現代化呢?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老先生的看法是:
中醫當中有10%的精華可以吸收到當代循證醫學體係中。至於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的理論及其治療方法,都是應該拋棄的約占90%的糟粕。
Image
筆者的看法與何祚庥院士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在於,筆者並不認同中醫的精華占10%。
那麽,傳統中醫可以被吸收到現代醫學的比例應該是多少呢?
答案是,有待現代科學的驗證。
中西醫結合的最有效途徑,絕不是投機取巧地把西藥添加到中藥,也不是直接把中藥製劑製造成注射劑,更不是用未經驗證的中藥數據庫來訓練人工智能,而是借助現代科學的手段,對中藥典籍中記錄的藥方,進行有效性和毒副作用的分析、檢驗。
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驗證中醫藥方,不但已有先例,且研究者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1969年,時任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組組長的屠呦呦,接受了抗瘧藥研究任務,在屠呦呦的帶領下,抗瘧疾藥課題組對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曆經380多次失敗,通過現代醫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終於在1971年成功發現了抗瘧疾有效藥物青蒿素。
需要強調的是,盡管發現青蒿素的靈感來自東晉術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但屠呦呦的課題組並沒有直接采用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使用方法,也沒有投機取巧地把抗瘧疾西藥添加到青蒿裏,而是采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將黃花蒿中的有效成分進行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
與成分不詳,藥理不明的傳統中藥不同,經過現代科學提取、檢驗的青蒿素——
化學成分清晰:分子式為C15H22O5。
藥理作用明確:1、活化,青蒿素被瘧原蟲體內的鐵催化,其結構中的過氧橋裂解,產生自由基;2、烷基化,第一步所產生的自由基與瘧原蟲蛋白發生絡合,形成共價鍵,使瘧原蟲蛋白失去功能死亡。
為了驗證青蒿素的有效性,“截至1978年11月青蒿素(包括黃花蒿素、黃蒿素)治療瘧疾科研成果鑒定會時,參與青蒿及青蒿素研究和協作的單位有45家之多。這些單位用青蒿粗製劑、青蒿素共進行了6555例的臨床驗證,用青蒿素製劑治療的有2099例,其中惡性瘧588例(含腦型瘧141例)、間日瘧1511例。”(黎潤紅,張大慶.青蒿素:從中國傳統藥方到全球抗瘧良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09):1046-1057.)
2015年10月,我國傑出的藥學家屠呦呦,憑借對青蒿素的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Image
2015年,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
上麵這個故事,正是通過現代科學的方法,對傳統中藥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檢驗、分析,並對其有效性進行進一步實驗驗證的成功案例。
這才是中西醫結合唯一有效的途徑。
既然早在幾十年前,我們就已經通過這個方法取得過成功,為什麽時至今日,依然抱殘守缺地直接沿用未被驗證的古代醫方,或投機取巧地把西藥的有效成分添加到中藥呢?
雖然在現代科學的驗證下,確實會有很多傳統中藥被驗證無效,但唯有如此,中醫藥才能真正迎來現代化。
也隻有傳統中藥的有效性被完全驗證,毒副作用被徹底明確,所謂的“AI+中醫”、“中醫藥大模型”才能真正行之有效,而不是以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自欺欺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